中国文化概论‧下册(修订版)

中国文化概论‧下册(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包含: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等。可作为大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材,意在提供大学生们一个中华文化悠久、丰富文化遗产的简明文化文本,使青年学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基本的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


  中国大陆当代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大师。字季同,一字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一九一三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九八五年起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一九八九年任名誉会长。

方克立

  一九三八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一九八八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殊荣。曾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着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方克立文集》,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大辞典》、《湘学史》等。

图书目录

下册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28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287
一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287
二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89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290
一 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291
二 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292
三 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294
四 典章制度的渊海  297
五 纪事本末与史评  29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301
一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301
二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303
三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305
四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307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311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311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13
一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313
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314
三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325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326
一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  326
二 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331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3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7
一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337
二 中国远古宗教  340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343
一 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343
二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345
三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346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349
一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349
二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51
三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354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356
一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356
二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58
三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360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365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365
一 原始儒家  366
二 原始道家  369
三 中国佛教哲学  371
四 宋明理学  372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375
一 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375
二 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377
三 人生境界  379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81
一 逻辑分析辩证综合  381
二 直觉体悟  384
三 知行动态统合  387

下编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393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39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397
一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98
二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402
三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05
四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408
五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411
六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15
七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417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423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423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425
一 天人合一  425
二 以人为本  430
三 贵和尚中  434
四 刚健有为  439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443
一 民族凝聚功能  443
二 精神激励功能  445
三 整合创新功能  447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451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452
一 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452
二 「无以人灭天」  455
三 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459
第二节 群己关系的定位  462
一 「修己以安人」  462
二 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464
三 群体原则的强化  466
第三节 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470
一 「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470
二 功利的取向  472
三 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  475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478
一 「内圣」的追求  478
二 「逍遥」的境界  481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48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485
一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485
二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487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490
一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490
二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492
三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495
第三节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498
一 西方文化的冲击  498
二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499
三 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03
第四节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505
一 近代文化论争  505
二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11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517
第一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517
一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
新阶段  517
二 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  519
第二节 八○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521
一 社会主义改革与八○年代「文化热」  521
二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绩  523
三 文化讨论中的不谐调音调  525
第三节 九○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528
第四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  531
一 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  531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534
三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  536
四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541

后记  547
修订本后记  55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