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

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
  • 文革
  • 历史
  • 纪实
  • 摄影
  • 记忆
  • 禁区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革五十週年纪念新版
  文革依然是禁区,《杀劫》依然是禁书


  传统藏语并无「革命」一辞。半个多世纪前,中共解放军进驻西藏,刻意结合原先藏文的「新」与「更换」才造出这一个全新的辞汇。藏语「革命」的汉语发音近似「杀劫」,恰恰表明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革命」为西藏带来的种种劫难。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席卷西藏。「杀劫」之前于是再被加上「文化」一辞。藏语的「文化」与汉语的「人类」发音近似。对西藏民族而言,这场「文化大革命」无疑成了「人类杀劫」。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开始燎原,作家唯色出生于西藏军区总医院。当时她的父亲是中国驻藏解放军的一名军官,也是一位热心的摄影爱好者。透过镜头,这位军官记录了迄今为止关于西藏文革最全面的一批影像。「与强权的斗争就是与遗忘的斗争」,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个尴尬,西藏则是另一个尴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双重禁区,愈加不可触碰。

  这本书的原版,因藏语「革命」的谐音而得名《杀劫》,十年前的二○○六年由大块文化出版。那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四十週年,尽管已经过了四十年,但文革在中国仍被列为不可碰触的禁区,而发生在西藏的文革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的今天,在雾霾日益浓重却堪称强大的中国,《杀劫》依然是禁书,文革依然是禁区。

  这期间,唯色尝试使用他父亲在文革当年拍照片的蔡司伊康相机,站在他父亲当年同一角度,拍摄今日拉萨图景,两个时代照片的对比,显示出历史的无常……《杀劫》文革五十週年纪念新版,除了全书修订外,还追加了更多文字与影像的记录。透过唯色父亲的照片,读者可以进入历史中的拉萨,去认识曾经有过却已消失的风景,曾历尽沧桑却已轮回的人们,倾听曾经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悲欢离合…..当然也可以跟着唯色,一起追索着他父亲当年行踪,透过他们的文字与影像记录,见证着更多西藏的生与死。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忆与社会变迁的深度研究著作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主题: --- 书名:失落的边界:全球化浪潮下地方工业区的生态重塑与社会韧性研究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位虚构的社会学或地理学家的名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为期十年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聚焦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全球化浪潮的强力冲击下,特定类型区域——曾经高度集中的地方性工业区——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变、生态演化及其内部社会群体的适应策略与韧性构建。它并非一部聚焦于宏大叙事的经济史,而是深入剖析了“边缘地带”如何在全球价值链重组中被重新定位、消解或重生的微观过程。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从“铁锈地带”到“流动空间” 本书的理论起点在于对“地方性”(Locality)概念的重新审视。在后福特制和金融资本驱动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上依赖单一产业集群或国有体制保障的工业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去工业化”压力。作者采用了环境社会学、空间理论与劳动社会学相结合的混合分析框架,试图揭示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下滑,更是一场牵动社会信任、文化认同和代际关系的复杂“生态危机”。 我们挑战了主流经济学中关于“自然衰退”的论断,主张地方的衰落往往是特定政治经济决策(如产业转移、投资撤离、环境监管的松弛或过度收紧)的直接后果。研究尤其关注了“沉默的遗迹”——那些被废弃的工厂、污染的土地和闲置的工人社区——如何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和潜在社会矛盾的场所。 二、案例剖析:三种工业区样本的对比分析 本书通过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迥异的工业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梳理,构建了立体的案例群: 1. “重工业的堡垒”——A区(聚焦于能源与基础材料产业): A区曾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撑点。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在煤炭或钢铁等“夕阳产业”衰退后的社会治理困境。重点分析了再就业培训的有效性评估、对环境遗留污染(如矿区塌陷与水体酸化)的代际责任分配,以及地方政府在吸引新兴产业投资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书中详细记录了老一代产业工人在身份认同危机中的心理调适过程,以及他们与“新市民”之间在城市空间分配上的微妙张力。 2. “外包加工的节点”——B区(聚焦于轻工业与电子组装): B区代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典型路径。本书详尽描绘了跨国企业“即时生产”模式对当地社区生态的渗透与破坏。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空心化”的风险:当订单撤离后,社区如何从高度依赖外部资本转向内部需求驱动?我们追踪了在“三来一补”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在成为地方中坚力量后,如何争取更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更公平的劳动环境。 3. “技术更迭的牺牲品”——C区(聚焦于特定精密制造或高科技外围产业): C区曾被寄予厚望,但因技术迭代过快而迅速被市场淘汰。本书的贡献在于对“知识资本外流”现象的量化分析。我们通过网络分析方法,追踪了区域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流向,探讨了这种人才虹吸效应如何固化了区域的“二元结构”——少数精英得以转型,而大量中层技术人员则面临技能贬值。 三、社会韧性与生态重塑:从“遗留问题”到“再生潜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地方社会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Resilience)。这种韧性并非简单的经济反弹,而是文化、制度和空间层面的多维适应。 制度创新与地方治理: 我们考察了那些成功实现转型的社区,它们往往通过建立非正式的社会资本网络(如行业协会、社区互助组织),绕开了僵化的行政管理,实现了小规模、高灵活性的“微观经济复苏”。书中特别分析了社区主导的“棕地开发”项目,探讨了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环境修复实践,重建居民对土地和环境的信任感。 记忆的政治与空间的重构: 许多废弃的工厂被重新定义。它们有的被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有的则被封存为历史警示碑。本书对这些“工业遗址的符号学意义”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认为如何处理这些物质遗产,是衡量一个社会对自身历史承担程度的关键指标。它关乎工人记忆能否被纳入城市叙事,还是被彻底边缘化。 代际传承与未来想象: 面对日益稀缺的资源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结构,年轻人对家乡的未来持何种态度?研究发现,在部分社区,一种基于“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新型身份认同正在形成,它不再仅仅是职业身份的延续,而是对特定生活方式和社区情感联结的维护。 四、结论: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价值 《失落的边界》总结道,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并非是单向度的毁灭,而是一个复杂的筛选与重塑过程。地方工业区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权力、资本与社区之间的复杂博弈。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必须将地方经验和非正式的社会机制纳入决策考量,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地方历史和生态记忆的深刻尊重之上。 本书适合对城市社会学、工业地理学、环境政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感兴趣的学者、政策研究人员和关心社区命运的普通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视角:理解宏大叙事,必须从最坚韧、最被遗忘的角落开始。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唯色

  女,藏人。一九六六年出生于「文革」中的拉萨。籍贯为藏东康地的德格。一九八八年毕业于成都西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曾长期在拉萨担任《西藏文学》杂志的编辑。二○○三年,因散文集《西藏笔记》(繁体版《名为西藏的诗》,大块文化出版)的批判言论,被当局查禁,并限制出境。二○○六年,在中国大旗网、藏人文化网上的部落格被关闭。
 
  西方学者认为唯色是「中国知识分子中,运用现代传媒表达观点的第一位藏人」。着有诗歌、散文等十多种选集,在中国多家出版社出版,并被译为英文和法文。

  另有繁体版着作《杀劫》、《西藏记忆》、《看不见的西藏》、《听说西藏》(皆为大块文化出版)等。二○○九年出版《鼠年雪狮吼》,系二○○八年西藏「三.一四」事件的大事记。现为自由作家。她的创作理念:「写作即游历;写作即祈祷;写作即见证。」
 
  曾获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二○一○年度新闻勇气奖、二○一二年德国之声博客大赛「记者无疆界」公众奖、美国国务院二○一三年度「国际妇女勇气奖」等诸多奖项。

图书目录

序(王力雄)
关于照片
 
I 砸烂旧西藏
革命即将来临
砸大昭寺
斗「牛鬼蛇神」
换新名
 
II 造反者的内战
两大造反派
 
III 龙在雪域
军事管制
全民皆兵
 
IV 毛的新西藏
革命委员会
人民公社
造新神
 
V 尾声
神界轮回
 
VI 《杀劫》之后

图书序言



  一九九九年底,我收到唯色寄来的邮件,里面有数百张底片。那时我们还没见过面。她在信中告诉我,底片是她一九九一年逝世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西藏所拍。她知道这些底片很珍贵,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她虽然和我从未谋面,但是看过我写的关于西藏的书,相信我会很好地使用这些底片,因此决定把底片送给我。

  我戴上手套,对着灯光看这些底片。很快我就断定,我不能接受这份馈赠,因为它实在太过珍贵了。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事件,它除了是一段空前绝后的奇异历史,还关系到对人类走向的探索,因此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幸运的是,因为文革波及广泛,距离时间又不太远,留下的资料可以用浩如烟海形容,世界各国的重要大学和图书馆都有收集。即使在文革研究遭到官方禁止的中国,文革资料在民间也多有流传。

  然而,无论是在文革研究方面,还是在文革资料收集方面,一直存在一个空白——西藏。目前对文革资料收集最全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二○○二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中,收入了上万篇文件、讲话和其他文献,其中关于西藏的文献只有八篇;美国华盛顿的中国资料研究中心出版的《新编红卫兵资料》,收入三一○○种红卫兵小报,其中西藏的小报只有四种。正如文革研究专家和文革资料编纂者宋永毅在给我的信中感慨:「西藏材料可以说是奇缺……我们对西藏文革实在了解得太少了!」

  即使在官方的西藏自治区文件案馆,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也是一个断层。六年时间留下的材料仅有三份。文革初期最热闹的两年竟然一份材料也没有。

  当然,西藏文革的资料肯定存在,至少在文革中掌握西藏重权的西藏军区就保存得相当多。但那是一个深埋的黑箱,卫兵把守,绝不外露。跟所有被中国官方掌握的文革资料一样,被当作不可见天日的「绝密」。文革不仅是会使中共痛楚的旧疤,而且挖掘下去,会触及中共制度的根本,所以尽管已过四十年,文革在中国仍被列为不可触碰的禁区。

  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个尴尬,西藏则是另一个尴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双重禁区,愈加不可触碰。中共统战部一九九九年编辑的《图说百年西藏》画册,数百幅照片中竟然没有一张文革期间的照片,似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时间在西藏历史上不曾存在!

  面对这样的有意抹煞,「与强权的斗争,就是与遗忘的斗争」愈发显得千真万确。如果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西藏是文革研究的空白,文革研究就是无法完整的。由此而言,唯色父亲拍摄的西藏文革照片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与其他资料相比,照片的客观性相对最强。文字、口述、採访等免不了与当事者的主观性——立场、目标、记忆和解释等——有关,灵活多意,容易遭受怀疑和否定。照片则是历史瞬间的凝固,当时光影所投射的每个象素都具有不可否定的性质,属于「铁证」。以往西藏文革的文字材料奇缺,西藏文革的照片更是少到不能再少。多年来,正式发表的西藏文革照片只见过一张(台湾《摄影家》杂志第三十九期);用google做中、英文搜索,全部网际网路找到的西藏文革照片也只有一张!唯色父亲的数百张西藏文革底片,价值由此可想而知。

  我回信告诉唯色,我可以帮助她,但是让这些照片见证历史不是我这个外族人的职责,而是应该由她自己承担。

  从那时到今天,六年过去了。唯色围绕这些照片所做的漫长调查和写作终于完成,她父亲的照片得以在四十年后重见天日,文革研究的西藏部分也因此不再空白。

  愿她父亲往生的灵魂安息。

  顺便说一句,唯色今天已是我的妻子。

  感谢这些照片。

王力雄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
(又及:我父亲在三十七年前的这天死于文革迫害)

关于照片

  二○○二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当我把这些照片从纸袋里取出,五十七岁的霍康‧强巴旦达的反应令我震惊。他是个高大、沈默的拉萨人,开始只是翻来覆去地看着他父母和外公被当作「牛鬼蛇神」斗争的照片,很平静的样子,但谁也没有料到他会突然恸哭起来。他的那种恸哭没有声音,只是浑身颤抖,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身边的人,泪流满面。他就这么哭了许久,我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半响他才哽咽道,「当年我父亲曾说过,在批斗时他看见有人在拍照,我当时不在拉萨,还以为我一辈子也不会见到这样的情景……」

  霍康‧强巴旦达终于看到的照片,是我父亲泽仁多吉在四十年前拍摄的。

  我父亲是西藏东部的康巴藏人。按照西藏传统的地理观念,整个藏地由高至低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有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岗的说法。一九五○年,毛泽东派遣军队要「解放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西藏同胞」,从中国的西南方向进军拉萨的先遣部队沿途吸纳数百名年轻藏人,其中就有我年仅十三岁的父亲。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开始燎原,我出生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此时我的父亲已是中国驻西藏军队的一名军官,亦是一位热心的摄影爱好者。从懂事起,我经常见父亲整理他的照片和底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九九一年,仍在军队任职的父亲病故于我出生的那所医院。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我保留了这些照片,但当时并不知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西藏文革最全面的一批民间照片。

  直到一九九九年,我读了从海外传到西藏的《天葬:西藏的命运》一书,决定把父亲的照片寄给书的作者——中国作家王力雄。当时的想法只是,与其让父亲的照片继续沉没箱底,不如提供给一位能够公正研究西藏问题的学者,或许能发挥一些作用。

  未曾谋面的王力雄把照片又还给了我,并在回信中说,这些照片再现了西藏一个被抹煞的时代,属于应该恢复的西藏记忆。一个民族的传承靠的是对历史的记忆,而用「记忆」对抗「遗忘」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也许这就是我父亲留下这些照片的心意。他的话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被这些照片牵引着,进入了艰难、漫长的採访与写作之中。

  六年来,我採访了七十多人,基本上与我的父母同辈,生命中的大段岁月是与西藏天翻地覆的几十年历史紧密相连的,大多数是藏人,也有汉人和回族,如今他们或者是退休干部、退休军人、退休工人、居民,或者是还在其位的官员、仍在工作的学者、虔心侍佛的僧侣等等,但当年,他们中有红卫兵、有造反派、有「牛鬼蛇神」、有「积极分子」……我带着王力雄帮我在北京放大的照片在拉萨走街串巷,把照片一幅幅打开,一幅幅传递。每取出一幅照片,往往就能引发一段苦涩回忆。

  很多人的回忆都夹杂着难言、失言以及不堪言说。我总是默默倾听着,不愿意自己的唐突、冒昧、闪失打断了他们并不轻松的回忆。我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终于流露或洩露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往往是对这些照片详细的说明或补充。多少回,当我整理录音时,反覆倾听他们的惊慄、叹息和忏悔——「疯了,那时候都疯了,就像吃了迷魂药」、「可怜啊,我们这个民族太可怜了」……这时我总是感到,直面历史和创伤的确很困难。

  感谢我的父亲,不论他出于什么动机,他留下的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见证;感谢我的母亲,她容忍父亲把相当一部分工资消耗于被当时人们认为无用的摄影;感谢王力雄,他不仅是我写作此书的推动者,如今是我的先生;感谢西藏学者才旦旺秋,他为此书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策划,并提供了他的採访和翻译;感谢远在波士顿的Carma Hiton,为我做了底片的保管和扫描;感谢台湾大块文化的郝明义先生,使这些照片和调查文字公诸于世。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接受了我的採访的长辈们,许多人仍然生活在西藏,为了他们的安全,书中对其中七人使用化名(三位男子以藏语的星期日期替代,四位女子以藏语的二位数字替代)。令人难过的是,其中已有两人病故。

  出于诸多考虑,我原本打算署名亦用化名,但是二○○三年九月,我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笔记》被认为有「政治错误」而遭查禁,我也被解除了公职。这恰是西藏今天的现实,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上,依然与文革时代如出一辙。这也使我不再有顾虑,决定在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之际,以真实身分出版此书。

  最后,我要转录一九五九年逃离西藏的一位佛教上师——索甲仁波切在他的着作《西藏生死书》中的一句话:「我愿把本书献给西藏所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难的人,他们见证了他们的信仰和佛法的殊胜景象被摧毁」。

唯色
二○○五年九月九日,毛泽东亡故二十九年整

补记

《杀劫》之后


  瓦尔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说过一句名言:

  「关于文明的记录同时都是关于野蛮的记录。」

  但我要修改为:关于所谓文明的记录,其实更多是关于野蛮的记录。
  
 ——题记     

  因藏语「革命」谐音而得名《杀劫》的图文书,十年前由台湾大块文化出版。那是文化大革命四十週年之际。同时出版的,是我採访二十三位经历者口述西藏文革——《西藏记忆》,以及我在中国出版随即被禁的散文集——《西藏笔记》(台湾版《名为西藏的诗》)。

  如若没有台湾,我的这三本书可能很难面世。譬如邻近的香港,彼时与今日不同,尚未被削弱的价值观允许言论自由,或找得到出版处。但在偌大中国,则绝无可能。王力雄在《杀劫》序言中写:「尽管已过四十年,文革在中国仍被列为不可触碰的禁区」,因为「文革不仅是会使中共痛楚的旧疤,而且挖掘下去,会触及中共制度的根本」,发生在西藏的文革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的今天,在有毒空气——雾霾日益浓重却宣称已经崛起的中国,《杀劫》依然是禁书,文革依然是禁区。

  禁书很难入关。承蒙大块文化慷慨地在合同之外额外赠送五十本《杀劫》,那是我希望书中的几十位受访者能够得到,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但在从香港进入深圳的关卡,全部被中国警察野蛮没收。我对受访者的歉疚难以抚平,有人已经去世,实际上至今已有十五位受访者接踵去世,他们永远无法目睹自己的证言印在书上。

  二○○九年,《杀劫》藏文版问世。藏文译者是自由亚洲电台藏语部资深主持人卓嘎。她在藏文版译者序中这样写——「很多西藏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文革期间在西藏所发生的情况,所以我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新一代和境外的流亡藏人了解这个真相。」感谢大块文化无偿提供版权及版式,也感谢挪威西藏委员会(Norwegian Tibet Committee)、挪威言论自由联盟(Norwegian Authors Union)和瑞士西藏友协对出版的支助。

  印出的第一本藏文《杀劫》,由译者远赴印度达兰萨拉替我敬献给尊者达赖喇嘛。尊者在另一本《杀劫》的扉页亲笔题词:「信仰和忠诚洁白无瑕,利他的勇气始终如一的唯色啦:祈愿三宝,不论现在或未来,让你的所有愿望都能无障碍地任运成就——释迦比丘说法僧达赖喇嘛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由尊者加持的珍本,后来被辗转带给因得不到护照而无法出境的我。

  二○一三年,在Twitter上认识的郑玉萍女士(旅居美国的马来西亚华裔)主动援助制作《杀劫》的藏文电子书,并与译者卓嘎、藏文版设计者图登协力,将电子书成功上传网路,如今已有境内多地藏人读到。

  在完成《杀劫》的六年里,沉浸在近三百张老照片中,以类似按图索骥的方式,去了解我一无所知的西藏文革历史,并不轻松。正如印度女学者布塔利亚・乌瓦什(Butalia Urvashi)在有关印巴分治的着作 中所说,不仅要通过「历史」来了解事件,「而且还要通过它的文学的、虚构的、历史的、政治的描述,通过它的个人的、证明性的陈述来了解它,因为对任何事件来说,重要的不仅是『事实』,同样重要的还有人们如何回忆这些事实,以及如何陈述它们。」而七十多位受访者的陈述,却因揭示并不愿意直视的黑暗,必然会重返黑暗并将记录者也不可避免地带入黑暗。

  我至今记得採访时,经常会为对方突然吐露的一两句叹息而心痛:「疯了,那时候都疯了,就像吃了迷魂药」;「可怜啊,我们这个民族太可怜了」,并会暗暗指责那些以革命的名义制造毁灭的人。但当我坐在电脑前逐字逐句整理录音,一个个感叹号开始为问号所代替。这么多人的心结,之纠缠,之壅塞,之沉重,察觉得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其实布满某种可怕的烙印,而这烙印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只要开口,属于某个时代或者某段历史的特殊语言就会源源不绝地涌现,彷彿从来都具有如此单调却强悍的生命力。又因为,那些语言是外来的,入侵性质的,并不属于他们原本从属的民族,反而显得别扭、生硬。似乎是,当他们使用本族语言时,母语会自然消除那些丑陋的烙印,但他们用汉语学舌时,似乎只会重复那些烙印似的语言,如「解放」、「叛乱」、「破四旧」、「牛鬼蛇神」、「人民公社」之类。

  作为用中文写作的我来说,有段时间,并不太愿意再次翻看记录这些烙印的老照片,也不太愿意重温当时的录音或文字,似乎是进入了对黑暗的西藏文革的厌倦期。

唯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这本书,我有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承诺披露“第一次”的视角,那意味着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此前从未见过的史料和故事。而忐忑,则源于“文革”这个词本身所带来的沉重感,以及“西藏”这个特定地域在历史叙事中的复杂性。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些影像所吸引。它们不像官方宣传片那样整齐划一,也没有经过精心的美化,而是带着一种朴素甚至粗粝的质感,却也因此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镜头捕捉到的,是当时人们最真实的状态:困惑、恐惧、迷茫,以及在绝境中闪烁的微光。书中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和受访者们真挚的情感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我尤其被书中一些细节打动,比如某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或是某一句不经意间说出的朴素话语,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足以引发读者长久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应该只是由大人物的书写,那些普通人的经历,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同样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拓展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重面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这个词的含义。

评分

读完这本《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真相,更是一群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挣扎。我一直对西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过往的了解大多局限于文献和相对宏大的叙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那些被遗忘、被压抑的个体记忆,通过珍贵的影像和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照片,黑白分明,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如此鲜活,仿佛穿越时空,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眼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恐惧与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展示苦难,更是一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无限放大,而这些影像,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我从中看到了坚韧,看到了爱,也看到了绝望,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它让我思考,在历史洪流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渺小,但同时,个体的抗争和记忆又是多么宝贵。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逼迫我们去直面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去,去理解那些无法磨灭的伤痕。

评分

我对《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它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将西藏文革时期那些不为人知的影像和故事呈现出来。当我翻阅那些泛黄的照片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镜头,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充满了力量,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创伤,也定格了人性的挣扎。书中的文字,则更加深入地挖掘了那些影像背后所承载的故事,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我被那些故事深深打动,也为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感到痛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重量。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这个词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有些记忆需要被铭记,而不是被遗忘。这本书,无疑是对一段历史的重新审视,也是对人性和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追问。

评分

《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文革有着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直接、毫不回避的方式,将镜头对准了西藏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令人心碎的画面和故事。那些照片,不是摆拍,而是真实生活场景的记录,它们是沉默的证人,诉说着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动荡和磨难。我看到了许多从未想象过的场景,人们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维系着自己的情感和尊严。书中对个体命运的聚焦,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悲剧。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反思。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善良和脆弱始终存在,而历史的教训,则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所带来的思考,会伴随你很久。

评分

这部《杀劫:不可碰触的记忆禁区,镜头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绝对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打破了许多长期以来存在的沉默和禁忌。通过珍贵的老照片和深入的访谈,它将那个曾经被层层遮蔽的“记忆禁区”一点点地揭开。我以前对西藏文革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是零散的片段,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全新认知。书中的影像资料,其冲击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它们直接触及人心,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与残酷。那些面孔,那些场景,都仿佛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苦难,它还在努力挖掘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被遗忘的生命故事。它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韧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那些不曾屈服的精神火种。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间胶囊,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它挑战了我们过去的认知,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西藏提供了更深厚的历史背景。这是一部需要勇气去阅读,也需要深刻反思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