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

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西藏
  • 文革
  • 曆史
  • 紀實
  • 攝影
  • 記憶
  • 禁區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革五十週年紀念新版
  文革依然是禁區,《殺劫》依然是禁書


  傳統藏語並無「革命」一辭。半個多世紀前,中共解放軍進駐西藏,刻意結閤原先藏文的「新」與「更換」纔造齣這一個全新的辭匯。藏語「革命」的漢語發音近似「殺劫」,恰恰錶明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革命」為西藏帶來的種種劫難。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席捲西藏。「殺劫」之前於是再被加上「文化」一辭。藏語的「文化」與漢語的「人類」發音近似。對西藏民族而言,這場「文化大革命」無疑成瞭「人類殺劫」。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開始燎原,作傢唯色齣生於西藏軍區總醫院。當時她的父親是中國駐藏解放軍的一名軍官,也是一位熱心的攝影愛好者。透過鏡頭,這位軍官記錄瞭迄今為止關於西藏文革最全麵的一批影像。「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在世界麵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瞭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

  這本書的原版,因藏語「革命」的諧音而得名《殺劫》,十年前的二○○六年由大塊文化齣版。那時恰逢文化大革命四十週年,盡管已經過瞭四十年,但文革在中國仍被列為不可碰觸的禁區,而發生在西藏的文革更是禁區中的禁區。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的今天,在霧霾日益濃重卻堪稱強大的中國,《殺劫》依然是禁書,文革依然是禁區。

  這期間,唯色嘗試使用他父親在文革當年拍照片的蔡司伊康相機,站在他父親當年同一角度,拍攝今日拉薩圖景,兩個時代照片的對比,顯示齣曆史的無常……《殺劫》文革五十週年紀念新版,除瞭全書修訂外,還追加瞭更多文字與影像的記錄。透過唯色父親的照片,讀者可以進入曆史中的拉薩,去認識曾經有過卻已消失的風景,曾曆盡滄桑卻已輪迴的人們,傾聽曾經發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悲歡離閤…..當然也可以跟著唯色,一起追索著他父親當年行蹤,透過他們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見證著更多西藏的生與死。
好的,以下是一部關於曆史、記憶與社會變遷的深度研究著作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主題: --- 書名:失落的邊界:全球化浪潮下地方工業區的生態重塑與社會韌性研究 作者:[此處可插入一位虛構的社會學或地理學傢的名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項為期十年的跨學科研究成果,聚焦於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在全球化浪潮的強力衝擊下,特定類型區域——曾經高度集中的地方性工業區——所經曆的深刻結構性轉變、生態演化及其內部社會群體的適應策略與韌性構建。它並非一部聚焦於宏大敘事的經濟史,而是深入剖析瞭“邊緣地帶”如何在全球價值鏈重組中被重新定位、消解或重生的微觀過程。 一、研究背景與理論框架:從“鐵銹地帶”到“流動空間” 本書的理論起點在於對“地方性”(Locality)概念的重新審視。在後福特製和金融資本驅動的全球化背景下,傳統上依賴單一産業集群或國有體製保障的工業城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去工業化”壓力。作者采用瞭環境社會學、空間理論與勞動社會學相結閤的混閤分析框架,試圖揭示這種轉型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下滑,更是一場牽動社會信任、文化認同和代際關係的復雜“生態危機”。 我們挑戰瞭主流經濟學中關於“自然衰退”的論斷,主張地方的衰落往往是特定政治經濟決策(如産業轉移、投資撤離、環境監管的鬆弛或過度收緊)的直接後果。研究尤其關注瞭“沉默的遺跡”——那些被廢棄的工廠、汙染的土地和閑置的工人社區——如何成為承載集體記憶和潛在社會矛盾的場所。 二、案例剖析:三種工業區樣本的對比分析 本書通過對三個具有代錶性的、地理位置和産業結構迥異的工業區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和曆史文獻梳理,構建瞭立體的案例群: 1. “重工業的堡壘”——A區(聚焦於能源與基礎材料産業): A區曾是國傢能源戰略的核心支撐點。研究深入探討瞭其在煤炭或鋼鐵等“夕陽産業”衰退後的社會治理睏境。重點分析瞭再就業培訓的有效性評估、對環境遺留汙染(如礦區塌陷與水體酸化)的代際責任分配,以及地方政府在吸引新興産業投資中麵臨的製度性障礙。書中詳細記錄瞭老一代産業工人在身份認同危機中的心理調適過程,以及他們與“新市民”之間在城市空間分配上的微妙張力。 2. “外包加工的節點”——B區(聚焦於輕工業與電子組裝): B區代錶瞭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的典型路徑。本書詳盡描繪瞭跨國企業“即時生産”模式對當地社區生態的滲透與破壞。研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空心化”的風險:當訂單撤離後,社區如何從高度依賴外部資本轉嚮內部需求驅動?我們追蹤瞭在“三來一補”模式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在成為地方中堅力量後,如何爭取更穩定的社會保障和更公平的勞動環境。 3. “技術更迭的犧牲品”——C區(聚焦於特定精密製造或高科技外圍産業): C區曾被寄予厚望,但因技術迭代過快而迅速被市場淘汰。本書的貢獻在於對“知識資本外流”現象的量化分析。我們通過網絡分析方法,追蹤瞭區域內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流嚮,探討瞭這種人纔虹吸效應如何固化瞭區域的“二元結構”——少數精英得以轉型,而大量中層技術人員則麵臨技能貶值。 三、社會韌性與生態重塑:從“遺留問題”到“再生潛力”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探討瞭地方社會在逆境中展現齣的“韌性”(Resilience)。這種韌性並非簡單的經濟反彈,而是文化、製度和空間層麵的多維適應。 製度創新與地方治理: 我們考察瞭那些成功實現轉型的社區,它們往往通過建立非正式的社會資本網絡(如行業協會、社區互助組織),繞開瞭僵化的行政管理,實現瞭小規模、高靈活性的“微觀經濟復蘇”。書中特彆分析瞭社區主導的“棕地開發”項目,探討瞭如何通過自下而上的環境修復實踐,重建居民對土地和環境的信任感。 記憶的政治與空間的重構: 許多廢棄的工廠被重新定義。它們有的被改造成文化創意園區,有的則被封存為曆史警示碑。本書對這些“工業遺址的符號學意義”進行瞭細緻的闡釋,認為如何處理這些物質遺産,是衡量一個社會對自身曆史承擔程度的關鍵指標。它關乎工人記憶能否被納入城市敘事,還是被徹底邊緣化。 代際傳承與未來想象: 麵對日益稀缺的資源和不斷變化的就業結構,年輕人對傢鄉的未來持何種態度?研究發現,在部分社區,一種基於“地方依戀”(Place Attachment)的新型身份認同正在形成,它不再僅僅是職業身份的延續,而是對特定生活方式和社區情感聯結的維護。 四、結論:全球化時代的“地方性”價值 《失落的邊界》總結道,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並非是單嚮度的毀滅,而是一個復雜的篩選與重塑過程。地方工業區的命運,深刻地反映瞭權力、資本與社區之間的復雜博弈。本書呼籲政策製定者和城市規劃者,必須將地方經驗和非正式的社會機製納入決策考量,認識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地方曆史和生態記憶的深刻尊重之上。 本書適閤對城市社會學、工業地理學、環境政策以及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感興趣的學者、政策研究人員和關心社區命運的普通讀者閱讀。它提供瞭一種不容忽視的視角:理解宏大敘事,必須從最堅韌、最被遺忘的角落開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唯色

  女,藏人。一九六六年齣生於「文革」中的拉薩。籍貫為藏東康地的德格。一九八八年畢業於成都西南民族學院漢語文係,曾長期在拉薩擔任《西藏文學》雜誌的編輯。二○○三年,因散文集《西藏筆記》(繁體版《名為西藏的詩》,大塊文化齣版)的批判言論,被當局查禁,並限製齣境。二○○六年,在中國大旗網、藏人文化網上的部落格被關閉。
 
  西方學者認為唯色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運用現代傳媒錶達觀點的第一位藏人」。著有詩歌、散文等十多種選集,在中國多傢齣版社齣版,並被譯為英文和法文。

  另有繁體版著作《殺劫》、《西藏記憶》、《看不見的西藏》、《聽說西藏》(皆為大塊文化齣版)等。二○○九年齣版《鼠年雪獅吼》,係二○○八年西藏「三.一四」事件的大事記。現為自由作傢。她的創作理念:「寫作即遊曆;寫作即祈禱;寫作即見證。」
 
  曾獲國際婦女傳媒基金會二○一○年度新聞勇氣奬、二○一二年德國之聲博客大賽「記者無疆界」公眾奬、美國國務院二○一三年度「國際婦女勇氣奬」等諸多奬項。

圖書目錄

序(王力雄)
關於照片
 
I 砸爛舊西藏
革命即將來臨
砸大昭寺
鬥「牛鬼蛇神」
換新名
 
II 造反者的內戰
兩大造反派
 
III 龍在雪域
軍事管製
全民皆兵
 
IV 毛的新西藏
革命委員會
人民公社
造新神
 
V 尾聲
神界輪迴
 
VI 《殺劫》之後

圖書序言



  一九九九年底,我收到唯色寄來的郵件,裏麵有數百張底片。那時我們還沒見過麵。她在信中告訴我,底片是她一九九一年逝世的父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西藏所拍。她知道這些底片很珍貴,卻不知道該怎麼用。她雖然和我從未謀麵,但是看過我寫的關於西藏的書,相信我會很好地使用這些底片,因此決定把底片送給我。

  我戴上手套,對著燈光看這些底片。很快我就斷定,我不能接受這份饋贈,因為它實在太過珍貴瞭。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極為獨特的事件,它除瞭是一段空前絕後的奇異曆史,還關係到對人類走嚮的探索,因此一直受到眾多研究者關注。幸運的是,因為文革波及廣泛,距離時間又不太遠,留下的資料可以用浩如煙海形容,世界各國的重要大學和圖書館都有收集。即使在文革研究遭到官方禁止的中國,文革資料在民間也多有流傳。

  然而,無論是在文革研究方麵,還是在文革資料收集方麵,一直存在一個空白——西藏。目前對文革資料收集最全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二○○二年香港中文大學齣版)中,收入瞭上萬篇文件、講話和其他文獻,其中關於西藏的文獻隻有八篇;美國華盛頓的中國資料研究中心齣版的《新編紅衛兵資料》,收入三一○○種紅衛兵小報,其中西藏的小報隻有四種。正如文革研究專傢和文革資料編纂者宋永毅在給我的信中感慨:「西藏材料可以說是奇缺……我們對西藏文革實在瞭解得太少瞭!」

  即使在官方的西藏自治區文件案館,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也是一個斷層。六年時間留下的材料僅有三份。文革初期最熱鬧的兩年竟然一份材料也沒有。

  當然,西藏文革的資料肯定存在,至少在文革中掌握西藏重權的西藏軍區就保存得相當多。但那是一個深埋的黑箱,衛兵把守,絕不外露。跟所有被中國官方掌握的文革資料一樣,被當作不可見天日的「絕密」。文革不僅是會使中共痛楚的舊疤,而且挖掘下去,會觸及中共製度的根本,所以盡管已過四十年,文革在中國仍被列為不可觸碰的禁區。

  在世界麵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瞭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中共統戰部一九九九年編輯的《圖說百年西藏》畫冊,數百幅照片中竟然沒有一張文革期間的照片,似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時間在西藏曆史上不曾存在!

  麵對這樣的有意抹煞,「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愈發顯得韆真萬確。如果上百萬平方公裏的西藏是文革研究的空白,文革研究就是無法完整的。由此而言,唯色父親拍攝的西藏文革照片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

  與其他資料相比,照片的客觀性相對最強。文字、口述、採訪等免不瞭與當事者的主觀性——立場、目標、記憶和解釋等——有關,靈活多意,容易遭受懷疑和否定。照片則是曆史瞬間的凝固,當時光影所投射的每個象素都具有不可否定的性質,屬於「鐵證」。以往西藏文革的文字材料奇缺,西藏文革的照片更是少到不能再少。多年來,正式發錶的西藏文革照片隻見過一張(颱灣《攝影傢》雜誌第三十九期);用google做中、英文搜索,全部網際網路找到的西藏文革照片也隻有一張!唯色父親的數百張西藏文革底片,價值由此可想而知。

  我迴信告訴唯色,我可以幫助她,但是讓這些照片見證曆史不是我這個外族人的職責,而是應該由她自己承擔。

  從那時到今天,六年過去瞭。唯色圍繞這些照片所做的漫長調查和寫作終於完成,她父親的照片得以在四十年後重見天日,文革研究的西藏部分也因此不再空白。

  願她父親往生的靈魂安息。

  順便說一句,唯色今天已是我的妻子。

  感謝這些照片。

王力雄
二○○五年九月十七日
(又及:我父親在三十七年前的這天死於文革迫害)

關於照片

  二○○二年初夏的一個下午,當我把這些照片從紙袋裏取齣,五十七歲的霍康‧強巴旦達的反應令我震驚。他是個高大、瀋默的拉薩人,開始隻是翻來覆去地看著他父母和外公被當作「牛鬼蛇神」鬥爭的照片,很平靜的樣子,但誰也沒有料到他會突然慟哭起來。他的那種慟哭沒有聲音,隻是渾身顫抖,一隻手緊緊地抓著身邊的人,淚流滿麵。他就這麼哭瞭許久,我也禁不住潸然淚下。半響他纔哽咽道,「當年我父親曾說過,在批鬥時他看見有人在拍照,我當時不在拉薩,還以為我一輩子也不會見到這樣的情景……」

  霍康‧強巴旦達終於看到的照片,是我父親澤仁多吉在四十年前拍攝的。

  我父親是西藏東部的康巴藏人。按照西藏傳統的地理觀念,整個藏地由高至低分為上、中、下三大區域,有上阿裏三圍、中衛藏四如、下多康六崗的說法。一九五○年,毛澤東派遣軍隊要「解放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西藏同胞」,從中國的西南方嚮進軍拉薩的先遣部隊沿途吸納數百名年輕藏人,其中就有我年僅十三歲的父親。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開始燎原,我齣生在西藏軍區總醫院。此時我的父親已是中國駐西藏軍隊的一名軍官,亦是一位熱心的攝影愛好者。從懂事起,我經常見父親整理他的照片和底片,留下瞭很深的印象。一九九一年,仍在軍隊任職的父親病故於我齣生的那所醫院。在收拾父親的遺物時,我保留瞭這些照片,但當時並不知這是迄今為止,關於西藏文革最全麵的一批民間照片。

  直到一九九九年,我讀瞭從海外傳到西藏的《天葬:西藏的命運》一書,決定把父親的照片寄給書的作者——中國作傢王力雄。當時的想法隻是,與其讓父親的照片繼續沉沒箱底,不如提供給一位能夠公正研究西藏問題的學者,或許能發揮一些作用。

  未曾謀麵的王力雄把照片又還給瞭我,並在迴信中說,這些照片再現瞭西藏一個被抹煞的時代,屬於應該恢復的西藏記憶。一個民族的傳承靠的是對曆史的記憶,而用「記憶」對抗「遺忘」是每一個有良知者的責任,也許這就是我父親留下這些照片的心意。他的話打動瞭我。從那以後,我被這些照片牽引著,進入瞭艱難、漫長的採訪與寫作之中。

  六年來,我採訪瞭七十多人,基本上與我的父母同輩,生命中的大段歲月是與西藏天翻地覆的幾十年曆史緊密相連的,大多數是藏人,也有漢人和迴族,如今他們或者是退休乾部、退休軍人、退休工人、居民,或者是還在其位的官員、仍在工作的學者、虔心侍佛的僧侶等等,但當年,他們中有紅衛兵、有造反派、有「牛鬼蛇神」、有「積極分子」……我帶著王力雄幫我在北京放大的照片在拉薩走街串巷,把照片一幅幅打開,一幅幅傳遞。每取齣一幅照片,往往就能引發一段苦澀迴憶。

  很多人的迴憶都夾雜著難言、失言以及不堪言說。我總是默默傾聽著,不願意自己的唐突、冒昧、閃失打斷瞭他們並不輕鬆的迴憶。我小心翼翼地尋找著終於流露或洩露的事實,而這些事實往往是對這些照片詳細的說明或補充。多少迴,當我整理錄音時,反覆傾聽他們的驚慄、嘆息和懺悔——「瘋瞭,那時候都瘋瞭,就像吃瞭迷魂藥」、「可憐啊,我們這個民族太可憐瞭」……這時我總是感到,直麵曆史和創傷的確很睏難。

  感謝我的父親,不論他齣於什麼動機,他留下的是非常寶貴的曆史見證;感謝我的母親,她容忍父親把相當一部分工資消耗於被當時人們認為無用的攝影;感謝王力雄,他不僅是我寫作此書的推動者,如今是我的先生;感謝西藏學者纔旦旺鞦,他為此書的形成提供瞭不可缺少的策劃,並提供瞭他的採訪和翻譯;感謝遠在波士頓的Carma Hiton,為我做瞭底片的保管和掃描;感謝颱灣大塊文化的郝明義先生,使這些照片和調查文字公諸於世。最應該感謝的是那些接受瞭我的採訪的長輩們,許多人仍然生活在西藏,為瞭他們的安全,書中對其中七人使用化名(三位男子以藏語的星期日期替代,四位女子以藏語的二位數字替代)。令人難過的是,其中已有兩人病故。

  齣於諸多考慮,我原本打算署名亦用化名,但是二○○三年九月,我在中國內地齣版的散文集《西藏筆記》被認為有「政治錯誤」而遭查禁,我也被解除瞭公職。這恰是西藏今天的現實,在意識形態的控製上,依然與文革時代如齣一轍。這也使我不再有顧慮,決定在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之際,以真實身分齣版此書。

  最後,我要轉錄一九五九年逃離西藏的一位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在他的著作《西藏生死書》中的一句話:「我願把本書獻給西藏所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難的人,他們見證瞭他們的信仰和佛法的殊勝景象被摧毀」。

唯色
二○○五年九月九日,毛澤東亡故二十九年整

補記

《殺劫》之後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過一句名言:

  「關於文明的記錄同時都是關於野蠻的記錄。」

  但我要修改為:關於所謂文明的記錄,其實更多是關於野蠻的記錄。
  
 ——題記     

  因藏語「革命」諧音而得名《殺劫》的圖文書,十年前由颱灣大塊文化齣版。那是文化大革命四十週年之際。同時齣版的,是我採訪二十三位經曆者口述西藏文革——《西藏記憶》,以及我在中國齣版隨即被禁的散文集——《西藏筆記》(颱灣版《名為西藏的詩》)。

  如若沒有颱灣,我的這三本書可能很難麵世。譬如鄰近的香港,彼時與今日不同,尚未被削弱的價值觀允許言論自由,或找得到齣版處。但在偌大中國,則絕無可能。王力雄在《殺劫》序言中寫:「盡管已過四十年,文革在中國仍被列為不可觸碰的禁區」,因為「文革不僅是會使中共痛楚的舊疤,而且挖掘下去,會觸及中共製度的根本」,發生在西藏的文革更是禁區中的禁區。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的今天,在有毒空氣——霧霾日益濃重卻宣稱已經崛起的中國,《殺劫》依然是禁書,文革依然是禁區。

  禁書很難入關。承濛大塊文化慷慨地在閤同之外額外贈送五十本《殺劫》,那是我希望書中的幾十位受訪者能夠得到,也是他們應該得到的。但在從香港進入深圳的關卡,全部被中國警察野蠻沒收。我對受訪者的歉疚難以撫平,有人已經去世,實際上至今已有十五位受訪者接踵去世,他們永遠無法目睹自己的證言印在書上。

  二○○九年,《殺劫》藏文版問世。藏文譯者是自由亞洲電颱藏語部資深主持人卓嘎。她在藏文版譯者序中這樣寫——「很多西藏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文革期間在西藏所發生的情況,所以我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新一代和境外的流亡藏人瞭解這個真相。」感謝大塊文化無償提供版權及版式,也感謝挪威西藏委員會(Norwegian Tibet Committee)、挪威言論自由聯盟(Norwegian Authors Union)和瑞士西藏友協對齣版的支助。

  印齣的第一本藏文《殺劫》,由譯者遠赴印度達蘭薩拉替我敬獻給尊者達賴喇嘛。尊者在另一本《殺劫》的扉頁親筆題詞:「信仰和忠誠潔白無瑕,利他的勇氣始終如一的唯色啦:祈願三寶,不論現在或未來,讓你的所有願望都能無障礙地任運成就——釋迦比丘說法僧達賴喇嘛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由尊者加持的珍本,後來被輾轉帶給因得不到護照而無法齣境的我。

  二○一三年,在Twitter上認識的鄭玉萍女士(旅居美國的馬來西亞華裔)主動援助製作《殺劫》的藏文電子書,並與譯者卓嘎、藏文版設計者圖登協力,將電子書成功上傳網路,如今已有境內多地藏人讀到。

  在完成《殺劫》的六年裏,沉浸在近三百張老照片中,以類似按圖索驥的方式,去瞭解我一無所知的西藏文革曆史,並不輕鬆。正如印度女學者布塔利亞・烏瓦什(Butalia Urvashi)在有關印巴分治的著作 中所說,不僅要通過「曆史」來瞭解事件,「而且還要通過它的文學的、虛構的、曆史的、政治的描述,通過它的個人的、證明性的陳述來瞭解它,因為對任何事件來說,重要的不僅是『事實』,同樣重要的還有人們如何迴憶這些事實,以及如何陳述它們。」而七十多位受訪者的陳述,卻因揭示並不願意直視的黑暗,必然會重返黑暗並將記錄者也不可避免地帶入黑暗。

  我至今記得採訪時,經常會為對方突然吐露的一兩句嘆息而心痛:「瘋瞭,那時候都瘋瞭,就像吃瞭迷魂藥」;「可憐啊,我們這個民族太可憐瞭」,並會暗暗指責那些以革命的名義製造毀滅的人。但當我坐在電腦前逐字逐句整理錄音,一個個感嘆號開始為問號所代替。這麼多人的心結,之糾纏,之壅塞,之沉重,察覺得到他們的精神世界其實布滿某種可怕的烙印,而這烙印主要體現在語言上,隻要開口,屬於某個時代或者某段曆史的特殊語言就會源源不絕地湧現,彷彿從來都具有如此單調卻強悍的生命力。又因為,那些語言是外來的,入侵性質的,並不屬於他們原本從屬的民族,反而顯得彆扭、生硬。似乎是,當他們使用本族語言時,母語會自然消除那些醜陋的烙印,但他們用漢語學舌時,似乎隻會重復那些烙印似的語言,如「解放」、「叛亂」、「破四舊」、「牛鬼蛇神」、「人民公社」之類。

  作為用中文寫作的我來說,有段時間,並不太願意再次翻看記錄這些烙印的老照片,也不太願意重溫當時的錄音或文字,似乎是進入瞭對黑暗的西藏文革的厭倦期。

唯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這本書,我有一種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承諾披露“第一次”的視角,那意味著可能會有許多我們此前從未見過的史料和故事。而忐忑,則源於“文革”這個詞本身所帶來的沉重感,以及“西藏”這個特定地域在曆史敘事中的復雜性。翻開書頁,我立刻被那些影像所吸引。它們不像官方宣傳片那樣整齊劃一,也沒有經過精心的美化,而是帶著一種樸素甚至粗糲的質感,卻也因此顯得更加真實可信。鏡頭捕捉到的,是當時人們最真實的狀態:睏惑、恐懼、迷茫,以及在絕境中閃爍的微光。書中的文字,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作者和受訪者們真摯的情感和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我尤其被書中一些細節打動,比如某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或是某一句不經意間說齣的樸素話語,都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足以引發讀者長久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應該隻是由大人物的書寫,那些普通人的經曆,那些被遮蔽的角落,同樣是構成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拓展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多重麵嚮,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這個詞的含義。

评分

《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力是巨大的。我一直認為自己對文革有著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它用一種非常直接、毫不迴避的方式,將鏡頭對準瞭西藏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呈現瞭許多令人心碎的畫麵和故事。那些照片,不是擺拍,而是真實生活場景的記錄,它們是沉默的證人,訴說著那個時代所經曆的動蕩和磨難。我看到瞭許多從未想象過的場景,人們在極端的政治環境下,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維係著自己的情感和尊嚴。書中對個體命運的聚焦,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的復雜性,以及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個體悲劇。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是在試圖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反思。它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中的善良和脆弱始終存在,而曆史的教訓,則需要我們永遠銘記。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它所帶來的思考,會伴隨你很久。

评分

這部《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絕對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打破瞭許多長期以來存在的沉默和禁忌。通過珍貴的老照片和深入的訪談,它將那個曾經被層層遮蔽的“記憶禁區”一點點地揭開。我以前對西藏文革的瞭解非常有限,大多是零散的片段,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那段曆史的全新認知。書中的影像資料,其衝擊力是文字無法比擬的,它們直接觸及人心,讓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荒誕與殘酷。那些麵孔,那些場景,都仿佛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苦難,它還在努力挖掘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被遺忘的生命故事。它讓我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韌性和復雜性,也看到瞭那些不曾屈服的精神火種。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個時間膠囊,親眼見證瞭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它挑戰瞭我們過去的認知,也為我們理解當代西藏提供瞭更深厚的曆史背景。這是一部需要勇氣去閱讀,也需要深刻反思的書。

评分

我對《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它以一種近乎赤裸的方式,將西藏文革時期那些不為人知的影像和故事呈現齣來。當我翻閱那些泛黃的照片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存狀態。這些鏡頭,沒有華麗的修飾,卻充滿瞭力量,它們記錄瞭時代的創傷,也定格瞭人性的掙紮。書中的文字,則更加深入地挖掘瞭那些影像背後所承載的故事,那些鮮活的生命,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我被那些故事深深打動,也為那個時代所經曆的苦難感到痛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重量。它讓我深刻理解瞭“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這個詞的含義,以及為什麼有些記憶需要被銘記,而不是被遺忘。這本書,無疑是對一段曆史的重新審視,也是對人性和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追問。

评分

讀完這本《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新版)》,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所揭示的,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真相,更是一群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掙紮。我一直對西藏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過往的瞭解大多局限於文獻和相對宏大的敘事,總覺得少瞭些什麼。這本書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將那些被遺忘、被壓抑的個體記憶,通過珍貴的影像和文字,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照片,黑白分明,帶著歲月的痕跡,卻又如此鮮活,仿佛穿越時空,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眼神,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恐懼與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展示苦難,更是一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性的光輝與陰暗被無限放大,而這些影像,就是最直接的證明。我從中看到瞭堅韌,看到瞭愛,也看到瞭絕望,這些都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它讓我思考,在曆史洪流中,個人的命運是多麼渺小,但同時,個體的抗爭和記憶又是多麼寶貴。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曆史迴顧,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靈魂拷問,逼迫我們去直麵那些不願提及的過去,去理解那些無法磨滅的傷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