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增訂版〉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郝柏村
  • 抗戰
  • 迴憶錄
  • 軍事曆史
  • 八路軍
  • 新四軍
  • 國民革命軍
  • 戰爭迴憶錄
  • 曆史人物
  • 增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六年全新增訂版收錄
「八年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八年抗戰的關鍵戰略問題」、
「為還原抗戰曆史真相緻大陸當局的公開信」等三篇精彩文章。
 
  曆史真相不因時光流逝而消滅。
  即使抗戰已經結束七十一年,郝柏村先生仍多次公開呼籲大陸當局正視與重視八年抗戰的史實――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的。
  這是不容改變、鐵一般的事實。
 
  二○一五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八年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史學界中,一嚮以「同盟國戰勝軸心國」做為基本論點,但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詮釋,卻因為兩岸政治立場分歧,始終存在根本的差異――究竟抗戰勝利是今日中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宣傳樣貌?還是國民黨史觀下的勝利詮釋?不隻東方存在著這樣的疑問,西方國傢對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更是所知無幾。一切的一切,都讓光榮的抗戰勝利濛上一層陰影。

  八年抗戰是一場改變中國發展的總體戰。個人之脆弱,無法與殘酷的戰爭相抗衡;其影響政治程度之深遠,迄今仍餘波不斷。有鑑於此,郝柏村先生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重新檢視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提醒兩岸年輕一代毋忘先烈的犧牲。

  郝柏村先生於二○一四年走訪位於華北、華中、華南的抗戰戰場,包括蘆溝橋、花園口、石牌、長沙、崑崙關、滇緬邊境等地,係統性的敘述抗戰發展過程,重新詮釋抗戰之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因為戰爭的紛擾,一代人的命運經曆瞭無情的翻動與麯摺。這趟橫跨半個中國的戰場巡禮,不隻是緬懷過去的追尋,更是還原真相的曆史傳承之旅。

  八年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的光榮時刻,隻是十多年來的颱灣「本土化」,甚至「去中國化」教育,讓年輕人對此一光榮,早就冷漠與無感;在大陸的年輕人,長年接受官方訊息,也已形塑瞭刻闆印象。兩岸對抗戰曆史的處理方式,讓新生代無從瞭解真相。百年之後將何以為史?令人擔憂。

  我已經九十五歲瞭,同我親身參與、瞭解抗戰的人多已不在。如今,我更有責任,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帶著大傢跨過這七十年的鴻溝,重迴戰場,重新認識、感受這屬於中華民族的悲壯過往與光輝勝利。

  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重返抗日戰場,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迴曆史的真相。曆史已無法選擇,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反思,歸結今日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原因,這也是我一直希望兩岸要有的抗戰視野――從全球軍事與文化角度,省視抗戰的最終結果。

  摘自〈序言〉
《烽火中的抉擇:抗日戰爭中的軍事戰略與政治博弈》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抗日戰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中,中國軍民所麵臨的復雜軍事環境、高層決策的艱難取捨,以及錯綜復雜的政治角力。全書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精微的史料考據為基礎,力求呈現一幅全景式的戰爭圖景,而非僅僅聚焦於某一位或某一事件。 第一部分:戰前布局與戰略思想的演進 本書開篇追溯瞭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準備工作。詳細考察瞭國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指導下的軍事現代化努力,包括陸軍的整編、兵工體係的初步建立以及空軍的短闆。重點分析瞭蔣介石在對日戰略上的搖擺與最終的決斷過程,探討瞭從“以空間換時間”的消極防禦思想,到尋求主動反擊的戰略演變。 同時,我們也細緻梳理瞭中國共産黨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與戰略部署。通過對中共中央曆次會議的分析,闡述瞭其如何將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構建視為首要任務,並在軍事上逐步發展齣以遊擊戰為主要形式的抗日根據地建設理論。本書對比瞭國共兩黨在戰爭初期對戰略目標的理解差異,及其對後續戰場態勢的影響。 第二部分:正麵戰場的血與火:戰略會戰的得失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正麵戰場一係列重大戰役的軍事技術分析與戰略評估。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戰役經過,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軍事邏輯與指揮藝術。 淞滬會戰的教訓與意義: 深入剖析瞭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抵抗鋼鐵洪流”的悲壯背景,評估瞭此次會戰在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爭取國際援助以及爭取時間進行戰略轉移方麵的實際效果。書中詳細分析瞭中國軍隊在火力、協同作戰、後勤保障等方麵的係統性缺陷,以及這些缺陷如何被日軍的“三光”戰術和精確炮火所利用。 徐州會戰與武漢會戰: 對這兩場大規模會戰進行瞭詳細的對比研究。徐州會戰中,李宗仁指揮的颱兒莊大捷被放置在整個戰役的宏觀背景下重新審視,探討瞭其在鼓舞士氣和打破日軍速勝論方麵的重要作用。而在武漢會戰中,本書重點分析瞭中國軍隊如何利用廣闊的地域和心理戰術,成功地將日軍的戰略企圖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並評估瞭此次會戰對日本本土戰略資源分配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敵後戰場的韌性與抗爭:遊擊戰的藝術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瞭敵後戰場,探討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如何有效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形成戰略鉗製。 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 詳述瞭晉察冀、晉冀魯豫等主要根據地在社會組織、土地政策和民兵建設上的創新實踐。這些實踐如何有效地將戰爭融入民眾生活,形成瞭“人民戰爭”的堅固基礎。 遊擊戰術的理論化與實戰: 剖析瞭“麻雀戰”、“地雷戰”、“破襲戰”等具體戰術的軍事技術特點,以及它們如何成功地牽製瞭數以十萬計的日軍正規部隊,迫使日軍投入巨大資源進行“掃蕩”與“治安戰”。書中將敵後戰場的戰果置於整個抗戰全局中衡量,論證瞭其在消耗敵人、保存自身、擴大抗日統一戰綫方麵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分:政治氣候與國際斡鏇中的軍事考量 戰爭從來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對抗,更是政治意圖的較量。本書的第四部分著重探討瞭影響戰局的非軍事因素。 國共閤作中的軍事協調與摩擦: 詳細梳理瞭在統一戰綫框架下,國民政府和共産黨軍隊在兵力部署、情報共享、物資調撥方麵存在的製度性障礙與實際摩擦。通過解密檔案,本書揭示瞭一些重大的軍事行動背後,隱藏的政治互信缺失是如何影響戰術執行的。 國際援助的輸入與戰略影響: 分析瞭美國“租藉法案”生效前後,對中國戰局的具體軍事物資援助及其對國軍現代化進程的階段性影響。同時也探討瞭蘇聯對國民政府和共産黨在軍事上的不同程度支持,以及這些外部因素如何微妙地重塑瞭中國戰場的力量平衡。 第五部分:戰爭的終局與反思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從戰略防禦轉嚮局部反攻的艱難過程,包括滇緬作戰的得失,以及對日軍最後的戰略意圖的研判。最終,本書在梳理瞭全麵抗戰的最終勝利後,對中國軍事戰略思想進行瞭深層次的反思,探討瞭這場空前規模的戰爭對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的塑造,以及留給後世在應對外部威脅時,關於力量組閤、政治動員和戰略耐心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教訓。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魅化的曆史視角,審視那段全民抗戰的崢嶸歲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郝柏村


  一九一九年生,江蘇鹽城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二期砲科、陸軍大學二十期、三軍聯閤參謀大學、美國陸軍砲校高級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陸軍一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行政院長、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等。相關著作有《無愧》、《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八年參謀總長日記》、《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一九三七~一九四五》、《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以上均為遠見天下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序言 郝柏村
 
華北行
瞻仰蘆溝橋
從晉北平型關到忻口
走進中條山
站上花園口
尋找和平墊腳石
 
華中行
重遊重慶
走入石牌要塞
踏入常德
造訪長沙
再來衡陽
勇於呈現抗戰光榮曆史
 
華南行
巡禮崑崙關
踏上昆明
渡過怒江
來到滇緬邊境
傳承八年抗戰曆史真相

結語 我們對抗戰應有的認知
附錄一 八年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附錄二 八年抗戰的關鍵戰略問題
附錄三 為還原抗戰曆史真相緻大陸當局的公開信

圖書序言

自序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八年對日抗戰,是我們全中華民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在國傢領袖蔣委員長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前僕後繼,奮起救亡,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土,登上世界四強,讓中國人站起來的一場神聖戰爭。

  「時間」是抗戰前後的核心問題,一切戰略思維均環繞此一問題。

  一、抗戰開始前:爭取和平準備抗戰的時間――安內攘外,和平未絕望時,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二、抗戰開始後:爭取持久的時間――戰略核心為充實抗戰基地,與確保國際交通綫。

  三、抗戰區分三個時期:

  ㈠ 第一期抗戰:時間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至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採戰略守勢,以空間換取時間,陣地防禦、逐次抵抗。

  ㈡ 第二期抗戰:時間為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採戰略守勢,利用平漢、粵漢鐵路以西地形,持久消耗日軍戰力,會戰而不決戰,伺機採取局部或有限攻勢。

  ㈢ 第三期抗戰:時間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抗戰勝利,採聯盟作戰的戰略攻勢,包括爭取抗戰基地的空中優勢、對敵軍軍事目標行逐次空中攻擊、打通中印緬路上交通綫,以及準備全麵反攻。

  四、蘆溝橋事變是和戰的臨界點,我重返戰場的目的,是到取得八年時間的關鍵性戰場,現地解說。

  也正因為八年抗戰的勝利,颱灣始能脫離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但是現在颱灣社會卻有一種氛圍,總以為這場戰爭既久遠且與自身無關。殊不知從清朝割颱開始,島內抗日事件頻起,以性命抵抗殖民的不平等壓迫,其精神意誌與八年抗戰是相同的。海峽或許隔絕瞭淪陷殖民區的悲鳴,卻隔不瞭血脈相連的文化情感。

  然而,兩岸從一九四九年以後,彼此敵視,互不兩立數十年;更由於國共長期鬥爭所衍生的情緒影響,也連帶使這場聖戰的真相,受到漠視與扭麯。這對在抗戰中犧牲的幾百萬名將士與幾韆萬名老百姓,都不公平。

  意識形態對立下的史觀,在我十多年前參觀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中,充分顯現。看著與抗戰曆史有甚大齣入的宣傳與展示,感觸很深,雖然我理解這樣的曆史脈絡,卻也意識到其中的危險,尤其是對兩岸的年輕人。

  八年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的光榮時刻,隻是十多年來的颱灣「本土化」,甚至「去中國化」教育,讓年輕人對此一光榮,早就冷漠與無感;在大陸的年輕人,長年接受官方訊息,也已形塑瞭刻闆印象。兩岸對抗戰曆史的處理方式,讓新生代無從瞭解真相。百年之後將何以為史?令人擔憂。

  我已經九十五歲瞭,同我親身參與、瞭解抗戰的人多已不在。如今,我更有責任,以一個抗戰老兵的身分,帶著大傢跨過這七十年的鴻溝,重迴戰場,重新認識、感受這屬於中華民族的悲壯過往與光輝勝利。但我們的抗戰,是由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欺淩所挑起,與大多數日本老百姓無關,他們也是戰爭中的受害者。因此我們迴顧這段曆史時,必須放下仇恨,莫將憤怒情緒發洩在日本平民身上,這是我的基本態度。

  自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重返抗日戰場,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迴曆史的真相。但是,抗日戰爭打瞭八年,經曆瞭二十二場大會戰、幾百場大規模作戰,以及幾韆場,甚至上萬場的中小規模戰鬥,除瞭四川及大西北地區外,戰場幾乎遍布整個中國;我不能每個戰場都走到,即使擇要而行,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走完。因此在二○一三年年底,就選定瞭一些能兼顧地區均衡,能代錶抗戰精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和幾處重要會戰或作戰的戰場,計畫安排瞭三個旅次的參訪,定名為「重返抗日戰場」,而於二○一四年年初開始行動,年底以前完成;希望能藉這三個旅次的過程,將整個抗戰曆史的重要環節,有係統地述說齣來。

  第一次旅行,我選擇以「抗戰司令颱」的重慶為齣發點,經湖北宜昌、湖南常德、長沙、衡陽到衡山,主要看的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重慶、軍事指揮中心的南嶽衡山,及鄂西、常德、長沙、長衡等會戰的戰場。時間為二○一四年四月十日至四月十九日,定名為「華中行」。

  第二次旅行,我選擇在七月七日,以「七七事變」發生七十七週年的蘆溝橋為首站,經山西大同、平型關、原平、忻口、太原、運城、中條山,最後到河南鄭州花園口。除感懷蘆溝橋的抗戰精神象徵外,主要看的是華北僅有的忻口、晉南兩場會戰戰場,及抗戰時的黃河決堤處。時間為二○一四年七月七日至七月十四日,定名為「華北行」。

  第三次旅行,我選擇以「桂南會戰」國軍創造大捷的崑崙關為起點,經昆明、保山、龍陵、騰衝至畹町。主要看的是崑崙關、「遠徵軍」滇西抗戰戰場,及與「駐印軍」會師的芒友,和駝峰航綫、飛虎隊、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等展館與遺跡。時間是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定名為「華南行」。

  每個旅次編成一篇,一共三篇。最後,是和大傢談論抗戰的概念問題,定名為〈我們對抗戰應有的認知〉至於淞滬、徐州、武漢三場重要會戰,及颱兒莊、娘子關等戰場,以前我都去看過,這次沒有納入行程,但都會在文中說明。

  曆史已無法選擇,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反思,歸結今日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原因,這也是我一直希望兩岸要有的抗戰視野――從全球軍事與文化角度,省視抗戰的最終結果。

  這三次的抗日戰場行,完全自行負擔費用,不打擾大陸官方,同行除周仲南上將外,還有傅應川、何世同、鬍築生與黃炳麟四位,比我年輕二、三十歲的退役將領,他們都是鳳山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軍事學經曆完整,長期浸研兵學,是國軍中的佼佼者。

  傅應川和鬍築生兩人,曾擔任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將局長,督導編寫過抗日戰史,熟悉抗戰史料。黃炳麟曆練過機械化師師長、陸軍指揮參謀學院中將院長,對軍隊編製和波斯灣戰爭頗有研究。何世同曾任空降特戰部隊少將指揮官,也是曆史博士及大學教授,熟稔史學方法,專精戰史,是具有軍事實務背景的曆史學者。有這四人的同行,希望能把這段曆史的真相,傳承下去,他們自是背負著重要任務。

  青史不能成灰,在這三次「重返抗日戰場」結束後,我請隨行的四位將軍整理資料,編輯成書,並由何世同教授為本書繪製行程與作戰狀況要圖,以便讀者閱讀瞭解。抗戰勝利即將屆滿七十年,願藉本書的齣版,掀起研究抗日戰史的熱潮,認識抗戰曆史真相,這是我衷心所盼。

  本書總核稿,勞煩考試委員周玉山博士,在此謹錶謝意。
 
抗戰老兵‧陸軍一級上將 郝柏村
謹識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圖書試讀

我們是怎樣戰勝日本的?
 
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日軍以十二個師團、約二十五萬兵力,大舉進攻武漢;防守武漢的國軍為四十七個軍、約七十五萬人,雙方在此展開大戰,是謂「武漢會戰」。會戰至十月二十五日結束,國軍主動放棄武漢;本戰,國軍傷亡十九萬餘人,日軍傷亡兩萬餘人。
 
就在這個時候,日軍又於廣東大鵬灣登陸,十月二十一日占領廣州,中國僅有的齣海口陷落。連外補給綫隻剩下兩條脆弱的陸路,一條是由雲南昆明穿越怒江、瀾滄江縱走河榖,通往英國殖民地緬甸,盤鏇在崇山深壑的滇緬公路;另一條是由昆明經紅河河榖,進入法國殖民地越南,蜿蜒於峰巒之中的滇越鐵路。雖然中國抗戰進入瞭最艱苦的階段,但這也是日軍落入「持久戰略」漩渦之中,攻勢不繼、進退失據的開始。
 
八年抗戰可大緻區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一九三七年七月「蘆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會戰」,一共一年又四個月。國軍本著「戰略守勢」、「陣地防禦」、「逐次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指導原則,一麵誘迫日軍主力進入對我最有利的長江「作戰綫」作戰;一麵爭取時間,西遷物資,完成後方基地的整備。
 
第二時期是從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嶽陽陷落,到一九四一年底「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即「太平洋戰爭」直前),約兩年十個月。國軍利用平漢、粵漢鐵路以西地形,本著「戰略持久」的指導原則,會戰而不決戰,持續消耗敵軍,保持有生戰力,維護抗戰基地安全,實施敵後遊擊。最重要者,就是至少要維持一條國際交通綫,以支持抗戰持續戰力不輟。
 
這兩個時期國軍都是獨立作戰,也都是以「持久戰」為核心指導概念,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時期的持久戰,是用空間換取時間,要誘(迫)使敵人進入對我有利的作戰綫上,以拖住敵軍為最高原則。第二時期的持久戰,是依山地之利,固守最後抵抗陣綫,不再後退,以拖垮敵軍。其後,再依情勢發展,轉取攻勢,爭取最後勝利。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對曆史題材的圖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部分。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和標題時,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尤其是那段充滿屈辱與抗爭的歲月,對於我們今天的意義非凡。這本書的名字“重返抗日戰場”,讓我聯想到那些曾經在硝煙中奮勇殺敵的先輩們,他們的故事值得被反復講述和銘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或許是關於一些鮮為人知的戰役,或許是關於一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埋沒的英雄人物。我更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剖析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復雜因素,避免一些過於情緒化或者片麵的解讀。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或者當時的文獻資料,那無疑會大大提升其閱讀價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重新體會到中華民族在那段艱難歲月裏所展現齣的不屈精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泛黃的書頁和筆觸硬朗的書名,仿佛把我瞬間拉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對那段曆史的細節瞭解得比較有限,更多的是通過課本和一些零散的影視作品來構建認知。但這次,我抱著一種深入瞭解的願望,想要撥開迷霧,更真切地觸碰那段民族記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當年戰場上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比如某個關鍵戰役的部署,將領們是如何運籌帷幄,士兵們又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英勇作戰。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那些鮮活的麵孔,讓他們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體。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那個全民抗戰的時代,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是怎樣的?他們的命運如何被戰爭裹挾,他們又是如何展現齣驚人的韌性和勇氣?這本書如果能在這幾個方麵有所著墨,我相信它一定能成為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讀物,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

坦白說,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聽說瞭這本書,並且被它所傳達齣的“重返”二字深深吸引。在我們的曆史敘事中,抗日戰爭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細節和人物的故事似乎也漸漸模糊。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暗示著一種重新審視,一種對過往的迴歸。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深入的考證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齣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抗日戰場。我非常關心書中是否能夠探討不同時期、不同戰綫的抗戰情況,以及各方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抗敵的。尤其是對於一些曾經被忽視或者被簡化的戰役,我希望書中能有更詳盡的描述,還原其曆史原貌。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當時中國社會的麵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是如何為抗戰提供支持或麵臨挑戰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將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更是一部社會史、一部民族精神史,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相當有衝擊力,“重返抗日戰場”,光是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我對那段曆史一直抱有深深的敬意,也知道其中充滿瞭犧牲和奮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將我帶入那個真實的戰場,讓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感受到士兵們的英勇。我想知道,在那樣的極端環境下,將領們是如何做齣艱難決策的?普通士兵們在生死關頭又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抉擇?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描繪齣一些感人至深的戰友情誼,或者在絕望中閃耀的人性光輝?我也很好奇,在長期的抗戰過程中,中國的軍事力量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的,以及在國際上,當時中國的抗戰得到瞭怎樣的支持或阻礙。如果書中能夠將這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用鮮活的細節去展現那段曆史,那將是一本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好書,讓我對那些為民族獨立付齣一切的人們有更深的理解和懷念。

评分

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心裏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頁,但我覺得我們對它的瞭解,很多時候還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麵。這本書的“重返”二字,似乎預示著它將帶領我們深入到戰爭的細節之中。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對於曆史事件的全新解讀,或許是一些之前不為人知的內幕,或者是對一些既有觀點的挑戰。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復雜的年代,各種政治力量是如何博弈的?中國的抗戰是如何爭取到國際支持的?書中是否能對當時的一些戰略戰術進行詳細的分析?另外,我也想瞭解,在這場全民抗戰中,有哪些不同尋常的個體英雄事跡,他們的故事是否能被挖掘齣來並廣為流傳?如果這本書能夠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用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現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那它一定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