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大传 上册

章太炎大传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政治
  • 清史
  • 民国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黄兴齐名的三大领袖之一,被当时人称为「疯子」。他作了许多其他革命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说了许多其他学问家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连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都曾被他责骂过。他十分看淡荣誉,国家颁发给他的勋章竟可以成为他的扇坠。他博闻强记,可以记得青少年时期读过的经书页码,却记不住他的居所。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却每每与人老拳相见……鲁迅称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本书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章太炎的一生,对他的革命功绩和国学成就分别作了介绍和评价。
《民国风云:辛亥元勋的崛起与沉浮》 第一卷:江浙烟云中的少年心志 本书追溯了民国初期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周翰文——的早年经历。周翰文,字仲达,生于清末江南富庶之地,其家族世代簪缨,在地方上享有崇高声望。然而,这份安稳的表象下,却是晚清帝国行将就木的危机四伏。 周翰文自幼聪颖,接受了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熟稔经史子集,尤其对经世致用之学抱有浓厚兴趣。他的少年时代,恰逢西方思潮涌入,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在苏州的私塾中,他接触到了新学的启蒙,阅读了大量禁书,内心深处埋下了对旧体制的不满与变革的渴望。 十八岁时,为寻求更广阔的知识殿堂和救国之道,周翰文毅然离开故乡,远赴上海求学。当时的上海,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汇聚了各方人才与思想的碰撞。在上海的法租界,他进入了一所由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深造,系统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军事理论。 正是这一时期,他结识了日后对其政治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位关键人物:一位是留学归来的激进派知识分子陈子衡,他向周翰文系统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另一位是地方士绅出身的实业家吴幼平,他展示了通过实业救国、发展地方自治来削弱满清统治的可能性。 周翰文的学业进展神速,其见解日益成熟。他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更在学生运动中展现出组织和领导能力。在一次反对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抗议活动中,他因言辞激烈、组织得力,被地方当局盯上,被迫中断学业,转入地下活动。 第二卷:同盟会里的风暴与磨砺 为躲避清廷追捕,周翰文遵从同盟会友人的安排,秘密东渡日本。东京,成为了他革命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舞台。在这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迅速获得了一批核心干部的信任。 在日本的日子是艰苦而充实的。他积极参与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撰稿工作,笔锋犀利,论述深刻,为鼓吹革命、抨击帝制撰写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他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如革命元勋李侠、理论家方觉民等人,并肩作战,共同策划针对清廷的起义活动。 然而,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同盟会内部关于“渐进改良”还是“暴力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歇。周翰文坚决站在激进的革命阵营,主张武装起义才是推翻帝制的唯一途径。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针对部分成员主张依赖外部势力或寄希望于立宪派的论调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提出了“军民一体,武装夺权”的核心战略思想。 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同盟会筹备发动萍浏起义时,周翰文负责了江南地区的联络和物资筹备工作。尽管这次起义最终失败,但周翰文在被捕前成功销毁了关键名册,保护了上海和南京的大批地下组织。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仅凭热情和理论是不够的,精密的组织和充足的物质基础才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第三卷:武昌城下的抉择与崛起 时局的动荡在1911年迎来了高潮。周翰文在日本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并与国内的革命团体保持着秘密通信。当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毫不犹豫地辞别了日本的避难所,携带筹集到的有限军火,辗转经香港,潜回了内地。 他抵达的第一站便是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的长沙。在湖南新军中,他凭借过去在上海学堂的军事理论积累,迅速获得了革命党人和部分新军将领的认可。他协助成立了湖南军政府的政治筹备委员会,并起草了最早的《湖南省军政府临时约法》草案,体现了他在政治理念上的成熟。 随着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周翰文被推举前往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建工作。在南京,他面临着从激进革命党向温和建国者转化的巨大挑战。他参与了临时政府的各项关键决策,特别是在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财政体系的初步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孙中山先生回国,临时大总统选举尘埃落定时,周翰文站在了维护革命成果的第一线。他以其卓越的口才和坚定的立场,成功调和了革命派内部的派系矛盾,确保了革命政权能够平稳过渡,避免了南北双方的提前内战。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政治智慧:既坚持革命的根本目标,又能审时度势,做出务实的让步。 第四卷:民初政局的沉浮与理念的坚守 中华民国建立后,周翰文并未选择高位,而是担任了新政府中相对重要的一个技术性部门——内务部次长,负责地方政权的梳理与建设。他致力于推行地方自治的理念,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 然而,袁世凯专权的阴影很快笼罩了初生的共和。周翰文对袁世凯背弃共和、谋求帝制的野心洞若观火。他拒绝了袁世凯抛出的高官厚禄,转而与同盟会(后改组为国民党)的同仁们在议会内外进行顽强斗争。 在袁世凯解散国会、镇压国民党后,周翰文被迫再次流亡,这次的目的地是日本和南洋群岛。在流亡期间,他没有放弃对国内政治的关注,而是将精力投入到革命理论的深化和海外华侨的组织动员上,为后续的反袁斗争积蓄力量。他撰写了大量檄文,深刻剖析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成为海外华侨反袁运动的精神旗帜。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详述周翰文如何从一个热血的革命青年,蜕变为一个深谙政治运作、并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坚力量。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理想与妥协的挣扎,他的个人命运与民国初年的风云变幻紧密交织,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画卷。 --- (注:本书内容专注于周翰文的政治生涯、思想演变及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活动,不涉及清末民初其他历史人物的详细传记性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华强


  一九四七年六月生,扬州市人。毕业于扬州大学历史系,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担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一九九二年获中国国务院津贴。
 

图书目录

序一  祁龙威 1
序二  谢俊美 1

上册

第一章 西子湖畔的国学大师  1

一 汉学世家  1
二 家训难违  11
三 师从俞樾  14
四 诂经精舍  17
五 走出书斋  25

第二章 投身改良主义运动  31
一 参与变法  32
二 重返故乡  37
三 初下武昌  42
四 变法失败  47
五 东渡日本  55
六 上书李刘  58
七 断发易服  60
八 〈正仇满论〉  65

第三章 在革命的洪流中  75
一 章孙定交  75
二 横滨聚餐  81
三 张园演讲  83
四 「疯子」自述  87
五 《民报》主笔  94
六 论战《丛报》  97
七 联合反帝  100

第四章 章太炎与《苏报》案  105
一 初识邹容  105
二 驳康有为  112
三 太炎被捕  119
四 邹容投狱  123
五 狱中习佛  140
六 痛失邹容  142

第五章 章太炎与孙中山  151
一 兄弟情谊  151
二 祸起萧墙  154
三 军火事件  157
四 查封《民报》  160
五 章孙交恶  170
六 分道扬镳  182
七 讨袁战争  193
八 参加护法  199

第六章 章太炎与袁世凯  211
一 游走政坛  211
二 宋案爆发  219
三 勇闯虎山  225
四 重获自由  24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脉络的著作。《章太炎大传 上册》从我开始阅读的几章来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只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章太炎先生的性格特质、情感世界以及他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时的心路历程。书中对于他早期求学经历的描写,那种在动荡年代里对知识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渴求,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运用的一些手法,比如穿插当年的史料片段,或者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同一事件,使得故事更加鲜活立体。虽然我还没有读到先生后期那些更为人熟知的成就,但仅凭上册所展现的,我就已经对这位学人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敬意。我期待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交往,他们的思想碰撞是否催生了新的火花,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他日后的学术和人生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评分

老实说,在读《章太炎大传 上册》之前,我对章太炎先生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关键词。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详实且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为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章太炎先生早期生活环境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种在清末民初社会大变革时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氛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先生的家庭背景、他的老师、以及他最早接触到的思想流派,都显得格外真切。我感觉自己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位未来的学术巨擘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迷茫,每一次顿悟,都触动着我的神经。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学术体系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影响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一个人的生平,它更是一部展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命运与时代洪流搏斗的史诗。

评分

作为一个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章太炎大传 上册》无疑是一本我翘首以盼的作品。从我开始阅读的篇章来看,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史料驾驭能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章太炎先生早期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细致描绘,那种在传统学术基础上,融汇西方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脉络,被勾勒得清晰而生动。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看到书中如何深入探讨章太炎先生在语言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以及这些贡献是如何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书中对他早期参与革命活动以及与维新派、革命党人的交往,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浪潮中,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并为民族的觉醒和进步贡献力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深度挖掘。

评分

初拿到《章太炎大传 上册》这本厚重的书,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装帧设计我个人很喜欢,素雅而不失质感,首页的扉页印着章太炎先生的照片,眼神深邃,仿佛穿越时空与读者对话。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人入胜的序言,它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调,也勾起了我对章太炎先生这位近代学人巨擘的无限好奇。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从前期的铺垫来看,作者显然在资料搜集和梳理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一章的标题都充满了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章太炎先生早期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深知章太炎先生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革命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绝佳窗口。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感受他那颗求知若渴、忧国忧民的心。

评分

我通常阅读传记,更注重其思想的深度和叙事的流畅性。《章太炎大传 上册》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章太炎先生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剖析先生思想的源流与演变。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复杂学术概念的解释,都力求清晰易懂,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希望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进一步了解章太炎先生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交汇点上,构建起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体系的。书中对于他早期参加革命活动以及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互动,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期待能看到书中如何展现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如何将自己的学术理念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又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揭示了一个时代思想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