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命运的剧变与沧桑
民国知识分子的希望与悔恨
最会说故事的历史学家——
史景迁扬名立万之作
「西方中国研究的里程碑。」——费正清
「史景迁的着作必须划入《史记》的类别之内,是无可争议的。」——余英时
★《洛杉矶时报》历史书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非文学类好书
★《中国时报》开卷一週好书
★金鼎奖图书类最佳翻译奖
★余英时专文作序.盛赞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故事,一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悲喜剧,记录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间剧烈变动的中国。从十九世纪末一群维新人士意图改造清廷,到保皇与革命两派导致清廷覆亡;从二十世纪初共和政府和军阀割据的对立,到国民党和共产党斗争的大悲剧;从二十世纪中国土沦陷与光复,到中国政府激进的农村与文化改造。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变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又被巨变的浪潮一一吞没。这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场悲剧,而在演出过程中又随时透露出无奈而自嘲的喜剧意味。
史景迁精选少数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讨,交织成一幅中国精神面貌的整体图像。其中以康有为、鲁迅、丁玲等主线作为贯穿全书的「经」,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六人则横插在不同阶段,构成了「纬」。在经纬交错间,还有无数相关人物随时进进出出,包括无可回避的政治领导人孙文、蒋介石、汪精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引领一时风骚的文化领袖邹容、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胡适、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风等;甚至外国访者如罗素、泰戈尔、萧伯纳等也点缀其间。
书中触及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风貌和生命力量,远非「集体传记」所能呈现的;史景迁借其生花妙笔勾勒他们的人生,着墨知识分子在时代鉅变下,对自我定位的摸索与反省,也让读者了解一连串不寻常的事件,以及由这些事件堆叠构成的「中国革命」。当这群人物被卷入近代中国百年间的暴力和重生的过程中时,史景迁以历史文化意涵丰饶的「天安门」之名,穿越一个世纪,召唤出繁花盛开的文人思想与时代精神。
全书命名为《天安门》,说明他已敏锐地察觉到: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功用正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甚至可以说,他已预见十年以后天安门前的屠杀惨剧。
--余英时
名人推荐
西方中国研究的里程碑。——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史景迁的着作必须划入《史记》的类别之内,是无可争议的。《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的杰作,而且也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典范。四十年来史景迁写了一部又一部的史学专着,上起明末(如《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下至二十世纪的终结(如《天安门》)。一九九○年他写了一部最畅销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始于晚明,终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民主运动,这是他一生教学和研究的全部范围,先后跨越了四个世纪。他在其中每一个世纪都选择了一、两个专门题目,写出生动的叙事长篇,从正面或侧面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史学家的真本领,也是史学的最后归宿。就我阅览所及,在并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之中,好像祇有史景迁一人具有这一特殊的本领。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不但史学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学的造诣也超出侪辈。「才兼文史」正是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所开辟的一条大路。——余英时
书评 绝对的上乘之作;形式大胆、内容严谨,道出人世的起伏跌宕,笔下充满热情。——《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
他以惊人心力谱成一首神妙的交响曲,成就传统历史所不能及,向世人诉说一个国家的苦痛。——哈里森‧沙里斯伯瑞(Harrison E. Salisbury),《芝加哥论坛报书的世界》(Chicago Tribune Book World)
秉持小说家的敏锐与史学家追求事实的训练……本书的全面、生动、流露人性,其他着作难以望其项背。——《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