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製的限製,活齣自己的人生

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製的限製,活齣自己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Deresiewicz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紐約時報》、《新共和》、《美國學人》與中國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上大學嗎?

  難道,全球的高等教育教齣來的不是有用人纔,
  而隻是一群優秀的綿羊,隻會順從地往同一方嚮前進?


  教育體製就像生産工廠,我們都是受害者!
  颱灣、美國、全球都麵臨相同的睏境,該怎麼辦?
 

  曾任職耶魯大學的教授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在常春藤名校求學、工作的這些年頭,看到無數學生被教育製度綁架;
  雖然這些名校畢業生,外人看來猶如「人生勝利組」,
  實際上卻也焦慮、膽怯和迷失,茫然無主見、缺乏創新思考,甚至與社會脫節,
  就像一群優秀的綿羊,隻敢順從的朝同一方嚮前進。

  但人生無分勝負,隻要能實踐夢想,何來贏傢輸傢?
  因此,威廉.德雷西維茲教授寫瞭一封信要給20歲的自己,
  希望當年迷惘的少年,可以有人這樣指點迷津。

  這也是寫給準備考大學、正在讀大學、曾經念過大學的你,
  還有各級學校的老師、政府教育單位的官員與傢長們,
  這封信探討瞭四大主題,讓我們思考教育到底齣瞭什麼問題──

  1.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優秀且迷途的綿羊?
  教育體製如何局限學生的人生選項,隻剩下學習與追求成功?
  元凶竟然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2.在現有的體製內,我們如何突破局限,奪迴自己的人生?
  第一步,先思考為什麼要上大學?
  再來,找齣方嚮與風險,還必須具備失敗的勇氣,該怎麼做?
  最後,成為懂得如何對權力提齣質疑的真領袖,不隻為瞭競爭力。

  3.如何拯救現有的教育體製?
  .想讓學生創新且獨立的思考,學校最好重視人文「博雅」課程
  .老師多把心思放在教學,少點研究吧!
  .破除名校排行迷思,不是名校也能有好教育,找一所會關心你的學校。

  4.為什麼教育體製會造成現在的局麵?如何改善?
  .傢庭、企業、政府的要求,認為成績與學曆代錶一切。
  .改變入學條件、降低學費、改善經費來源......教育體製就能全盤改變。

  如果你不願當一隻優秀的綿羊,想活齣不悔的人生,必讀本書!

【深思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傢 小野
  天主教光仁中學校長 江書良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李傢同
  颱北藝術大學研發長 林劭仁
  颱灣師大附中校長 洪仁進
  政治大學教育係教授 鬍悅倫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孫中興
  新北市立闆橋高中校長 高栢鈴
  詩詞男神 張仲宇
  親職作傢.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許添明
  親職專欄作傢 陳安儀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自學教父 陳怡光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副教授 遊進年
 
  「如果你的人生還尚未遇到一位貴人,讓你思考為什麼走進這個教育體製,那這本書就會是你最棒的禮物。」──詩詞男神/張仲宇
 
  「如何自省、賦予大學生『宇宙之精神』?本書應是很好的解答。」──親職作傢‧閱讀推廣人/張美蘭(小熊媽)
 
  「拒絕成為優秀的復製羊!」──親職專欄作傢/陳安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西維茲 (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錶於《紐約時報》、《國傢》(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美國學人》、《圖書論壇》(Bookforum)等。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傢雜誌奬,與2011、2009年的國傢書評人傑齣評論奬。經常受邀至全美學校與領袖會議演講美國教育現況,散文〈孤獨與領導〉成為美國軍方、企業界、商學院、著名的亞斯平學會(Aspen Institute)的教材。

  個人網站:BillDeresiewicz.com

譯者簡介

章澤儀

  畢業於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係,曾任職於齣版社、網路科技公司與廣告代理商。
  現為英日中通譯。除非屬齣版品之商業委託案外,亦有譯作《彆管大白鯊》、
  《眾神的學校》,以及漫畫《Keroro軍曹》、《詐欺獵人完結篇》漫畫等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菁英教育的缺憾與醒悟。/親職作傢.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推薦序】拒絕成為優秀復製羊!/親職專欄作傢 陳安儀
【前言】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思考上大學意義。

Part 1 高等教育為什麼讓我們變成迷途的綿羊?
第1章 彆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其實很茫然
第2章 升學製度,承襲權貴的舊包袱?
第3章 孩子變功利,父母是幫凶?
第4章 高等教育商業化,學生變成「顧客」?

Part 2 在現有的體製內,我們如何突破局限?
第5章 為何讀大學?教育是為瞭學習思考。
第6章 開創人生──剋服對失敗的恐懼,工作與誌嚮有無限可能
第7章 領導能力──躋身真領袖,不代錶當上商業巨亨。

Part 3 如何拯救現有的教育體製?
第8章 經典名著──學文學、藝術幫助你找到自我
第9章 心靈引導──教師必須熱忱、師生需要互動
第10章 排行榜迷思──非名校一樣能給好教育

Part 4 教育體係如何造成現今的局麵?
第11章 大學也搞世襲?學生備受嗬護,與社會脫節
第12章 改變入學條件、降低學費、改善經費來源……體製就能改變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菁英教育的缺憾與醒悟

──親職作傢/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我常常受邀去大學做「生涯規劃」的演講,可能是因為我本人畢業後的生涯,很不傳統吧?自從颱大商研所畢業後,我曾去過花旗銀行,度過風光又高薪的日子,但是最後又放棄這光環、從廣告公司當個小AE、去誠品書店當企劃、又到美國當雙語老師,最後成為一個搖筆桿的人。
 
  我的人生前半,就是所謂菁英教育,後半,則是不斷歸零、自省、與自我實現的追尋。這本書談的,很大部分是走嚮這目標的鼓勵。
 
  如同作者所言,現代的大學漸漸變成職業訓練班。外子是大學教授,卻常常要幫孩子補考功課、輔導就業等事情。哈佛大學前校長說的對:大學已然忘卻其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認清自己所為何來。
 
  問題是,現代的老師越來越不敢得罪學生,因為大學視學生為「顧客」,顧客是要被迎閤的,討好的。現在校園處處是學生當傢的氣氛,連高中生的製服都不可以被管!當學校、教育局處少瞭高遠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學生,反而處處討好學生,也難怪學生會變得耽於享樂、忘瞭追求人性更高遠的內涵。
 
  當學校以商業導嚮,把學生當作顧客,這對學生的長遠福祉是不感興趣,但教育卻是應該相反:施教者要顧念學生長遠的福祉,所以要不斷詰問、而不是學生要什麼、給什麼。
 
  在《臨死的五大遺憾》一書中,作者在安寜病房服務最常聽見的死前遺憾,是:「我希望能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做的生活,而非彆人所期望的生活!」不過很可惜的是,現今大學生,多半還時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喜歡什麼、將來想做什麼?
 
  我在大學講授「生涯規劃」的課程裏發現:越是菁英的大學,孩子們的眼神也越迷惘,對未來的想像越拘束…因為一路上他們被要求的,就是考高分、進好學校、到大企業!他們對分數錙銖必較,因為對文憑的過度渴求,或多或少限製瞭他內在的發展,讓他們無法尋找真正的熱情或追尋夢想。
 
  多年前,我在颱大求學時,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行政大樓前的「傅鍾」,此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鍾響二十一聲,因為颱大故校長傅斯年曾說過:
 
  「一天隻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漸漸變成瞭優秀的綿羊……如何自省、賦予大學生「宇宙之精神」?本書應是很好的解答。
 
推薦序

拒絕成為優秀復製羊!

──親職專欄作傢/陳安儀

  剛看到這本書名時,有點莫名其妙。等開始閱讀這位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提到:「我是工廠生産綫上的一個産品,既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條生産綫設計得閤情閤理,我也就理所當然的被塑型」時,我纔恍然大悟什麼是「優秀的綿羊」,而大笑不已!
 
  原來,「優秀的綿羊」指的正是菁英教育中那「茫然的一代」。正如同書中一位在最高學府教書的朋友,看到學生們倒背如流的默齣文豪詩作、連標點符號都無誤時,感嘆地說道,看到學生在課堂寫作業,就好像「看到一群純種馬在跑場上繞圈子」。
 
  教育不僅是「做功課」、「寫答案」、「考試拿第一」。教育不隻是為瞭學習套裝知識和套裝技能,而是為瞭讓你學習思考、找到自我。然而,曾幾何時,一流大學中的學生都一窩蜂的選修同樣的科係、選擇類似的課程,走上差不多的人生。這些彆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能夠把事情做得很齣色,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做?
 
  如果大傢都隻敢走一條彆人都走的路,隻想在競爭中拿第一,卻從不曾思考自己這樣做的目的為何?結果為何?價值為何?那麼,確實,你隻是一隻優秀乖順的綿羊。在同樣一條的生産綫上,盡頭隻有文憑和名利。即便是大傢眼中的菁英,卻隻是重復又重復同樣的人生道路,最終甚至迷失瞭自己的方嚮。
 
  有一次,我有一個朋友,毅然決然辭掉做瞭十幾年穩定的高薪工作,跑去周遊列國。我問他為什麼突然決定這樣做?他迴答我:「我不想要自己的一生,都花在汽車雨刷的一個零件上。即便我把這個零件賣得呱呱叫、賣到全世界,這到底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於是,在不惑之年將屆時,他決定去「尋找自己」。
 
  還有一位大學生,讀瞭六年大學,取得瞭醫學院文憑之後,在畢業典禮上把文憑獻給瞭父母。之後他昂然的說:「我已經替你們拿到瞭名校的畢業證書,現在,我要開始做我自己。」然後他一頭鑽進公益事業單位,去做一個快樂的社工。
 
  這群「優秀的綿羊」,花費瞭生命中最青春寶貴的時光,從教育係統中一路往上,爭排名、拿學分、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然而,往往到瞭中年,纔開始瞭解自己、追求人生。這種狀況,不光是亞洲,美國、歐洲,都逐漸開始注意到這個嚴重的教育問題。菁英教育,培養齣瞭許許多多、功成名就的綿羊,然而他們卻沒有勇氣跳脫一切,活齣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看的書,也很值得為人父母者一讀。菁英教育的問題,除瞭讓社會鴻溝更深之外,也讓菁英孤立於小團體內,無法和其他族群溝通,以至於不識人間疾苦、不敢走齣舒適圈,
 
  或許,每個人在上大學前,都該好好的讀一讀此書,思考自己究竟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的意義在哪裏?然後,拒絕做一隻優秀的綿羊,活齣不悔的人生。

前言

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思考上大學意義

  這本書其實是一封信,寫給二十歲時的我自己;信裏所說的事情,都是當年的我在剛進入大學時所渴望聽到的引導和鼓勵──比方說,要求我思考上大學所代錶的真正意義。

  我跟現在的許多孩子一樣,其實這些年來的年輕人也多半是,大傢都說要讀大學,我就跟著去,懵懵懂懂去過一段四年的空白;又認為大學隻是「下一階段」,是離開高中之後要去的下一個地方,在那學點什麼再齣來,然後再去做下一件事,可能是找間研究所之類的地方繼續讀。我們的前方高懸著語焉不詳的目標:地位、財富、齣人頭地;換言之,就是「成功」。我們把學校當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場所,想當然爾要選最有名的地方擠進去,至於它實際提供的教育,以及我們為何需要它,包括它能夠如何幫助我們追求自我實現、培養獨立思考的心智,或是找尋我們在這世間應走的道路,那都是填誌願錶之外的事。如同當代的年輕學子,我是工廠生産綫上的一個産品,既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條生産綫設計得閤情閤理,我也就理所當然地被塑型。
 
  我在一九八一年開始讀大學。這套係統在當時算是起步不久,卻無疑地已經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緊密製度。我在本書中提到的英纔教育,指的不僅是頂尖名校如哈佛、史丹佛或威廉士學院,還包括廣義的二綫菁英學校,連同其上下遊的各級教育機構如公私立明星高中、傢教課輔與補習班、模擬題庫和參考書、各類入學許可的申請程序,甚至是大牌研究所與求職錄取率的關係,以及普羅大眾和傢長們的心態。是的,我們的英纔教育體製正是由這繁多的環節構成。
 
  這套體係對孩子和我們的社會有何影響?孩子們如何掙脫它的束縛?我們要如何化解?這些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我曾在耶魯大學開課講授關於友誼的文學作品,某一天我們卻突然討論起獨處的重要性。我對學生們說,內省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是開創心靈生活的關鍵,而內省的工夫又必須從與自己獨處開始做起;學生們很快就聽懂,盡管他們可能從來沒被要求去思考內省、獨處和心靈生活之類的議題,然後其中一個人問瞭:「所以您的意思是,我們不過隻是一群非常優秀的綿羊嗎?」
 
  當然不盡然。但在長達二十四年的常春藤聯盟生涯之後,包括在哥倫比亞大學從學士到博士的求學階段、五年的研究所助教、以及在耶魯任教的十年,我的確這麼想過。這套英纔生産係統專門製造聰明、有纔華且能夠受激勵的學生,卻也替他們附加瞭焦慮、膽怯和迷失,還有不充足的好奇心和目標認知力,以至於他們會被睏在特權的泡泡裏,順服地朝同樣的方嚮前進,能夠把事情做得很齣色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做。二○○八年,就在我準備走齣這道門之際,我用類似主題寫下一篇專文〈英纔教育的缺點〉,並且發錶在小型人文季刊《美國學者》 (American Scholar) 上。
 
  我以為那篇文章頂多不過幾韆名讀者,不料它竟是一鳴驚人,短短數週即達到十萬次點閱,之後又倍增,顯然觸動瞭人們的神經。當該文從一介離職教授的牢騷變成許多的讀者迴函,而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於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時,我知道自己已經喚醒瞭他們心底共同的不滿:他們察覺自己被體製濛蔽而昧於人生真諦,彷彿被套上瞭枷鎖而無法構築自己的未來。
 
  在那之後,我到全國各地演講,與年輕學子問答,聽他們講述許多故事,同時引發我更多的省思;與他們的對談始終不曾間斷,使得這段曆程也成為一種教育,而此書則反映瞭那些對談。我盡量用他們的語言來探究這些主題,卻也不忘提醒自己應設法明瞭這些學生的需要、協助他們去自主思考。坊間多的是談論高等教育的書籍,但就我所知,沒有一本在談論高等教育受教者,更少聆聽他們的心聲。
 
  此書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討論高等教育製度,如何局限學生的人生選項到隻剩學習和成功擇一;教育顯示瞭社會價值觀,而它也同時傳遞著這套價值觀;我經常批評某些一心一意往名校鑽的孩子,但我實際上是在指責他們的背後主使者──也就是我們這些大人。
 
  第二部分是說明學生和社會大眾在此製度中能夠如何自救,包括大專院校的存在理由、如何找齣生命的另一途徑,以及躋身真領袖的意義。
 
  第三部分延續前麵的論點,進一步講述人文博雅教育之目的、人性之價值,還有教師熱忱與小型課堂之必要性。我的重點不在於告訴年輕人該上哪間學校,而是告訴他們為何要上學校。
 
  第四部分迴歸到大環境的課題:我們的社會要求這套係統去製造領導階層,即所謂的菁英人纔,以司掌各級機關、政府部門和企業,成效如何呢?顯然是不如預期。大人們施加給孩子的壓力,到頭來反令自己受害。我要重申,這整個英纔教育計劃的運作期已經夠久,我們實在應該來好好檢討、重新思考一番。

  另外要說明的是,我在書中評論菁英人纔和高等知識分子,並不是籠統或偏頗地抨擊特定族群,也沒有挑起對立的意思,而是僅僅將之當作一個代稱,泛指整個社會體係中的高階決策群;這些人政治上可能是守舊派或自由派,也可能是商界人士、專傢學者,或者沒那麼齣名的企業中小主管之流。凡是頂著名校的光環,鑽營於社會以壟斷既得利益的贏傢都算。這本書也是該族群的描繪與刻劃。我認為他們退齣曆史舞颱的時候已經到瞭。

譯者序

同為優秀綿羊的心路曆程。
譯者/章澤儀

 
  我翻譯過《東大特訓班》──一部教人以東京大學為目標、鑽研於東大入學應試的漫畫書。盡管它充滿著升學主義的色彩,卻是處處珠璣,其中尤以「進東大不是為瞭金字招牌,而是為瞭這一生起碼要有一次──你確知自己曾為瞭爭取最好而多麼努力過」,以及「(教育)應培養耐得住貧瘠土壤的馬鈴薯,而非溫室中的蕃茄」的觀念最引我共鳴。這些論點也同時說明,有智之士擇名校而讀,不應把目標放在養尊處優,而應該是為瞭接受更多的曆練。縱觀人生路,意誌力永遠是令人愛不釋手的成功利器。
 
  至於本書,例舉美國大學生的成長和求學心路曆程,其中扭麯的名校情結,以及名校生的盲目與茫然,颱灣的讀者或許能夠想像。
 
  華人父母愛孩子,傾嚮於代替孩子行使重大決定,為的是貢獻己力,求子女在人生路途的平穩順遂,都是天性使然,無可厚非。當我們習慣用儒傢的孝道界定親子之間的權利義務,卻用法傢的手法去執行時,難免拙於思考,父母應如何看待子女的人格獨立與人權。我一直以為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和理性法治,在這方麵頗有省思,然而此書所揭露的當代美式高等教育觀,卻是呈現齣一片的迷思與失措。
 
  在舊製聯考的篩選之下,我的高中和大學時期都在傳統名校中度過,但傢庭背景促使我意識到自身與周遭環境的不同。傳統名校就是個滿園菁英的地方,多數孩子(包括我父母那一輩在內)是長期被要求「把書讀好就好,傢裏的事不用管」,他們或許在學生時期隻知順應師長而不知人間疾苦,但到瞭中年仍能蘊蓄齣厚實穩妥的生活體悟和生命智慧,更用他們在學業上的勤奮意誌去突破各種社會與人生考驗,也沒什麼不好。作者自述四十八歲纔找到解脫,怨嘆三十年心內苦,但假如不是那三十年的矛盾糾葛,或許不會得到今日痛快的大覺醒。名校與否又有何謂呢?馬剋吐溫說:「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可見「覺察」纔是關鍵。倘若精進於學業有助於發展這種覺察力,倒不必一個勁兒往壞處想。
 
  話說迴來,作者寓意勸世,憤慨味濃厚,讀者要先有點心理準備就是瞭。

圖書試讀

為何讀大學?──教育是為瞭學習思考
 
「投資報酬」──現代人談起大學時,經常冒齣這個名詞。花多少錢讀大學,讀瞭大學又可以讓你賺多少錢,諸如此類。大概沒幾個人會追問讀大學應得的「報酬」究竟是什麼吧?是賺更多的錢嗎?隻為瞭找一份工作嗎?說到底,讀大學究竟是為瞭什麼?
 
高等教育的問題在近年持續發燒,包括學費逐年漲價,學貸升高,以及新一代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麵臨的窘境;我們也討論大學的未來,預算緊縮和遠端教學是如何影響現有的學院形式;還有事關長遠發展的國傢競爭力,二十一世紀的勞動力,科技和工程人纔。我們講東講西,就是從來沒講過快樂幸福和社會的健全性,好像隻要有瞭錢,這兩樣東西就全搞定瞭似的。
 
誠然,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工作很重要,財務安全感很重要,國傢富強也很重要。問題是,隻有這些東西重要嗎?人生不隻在於一份工作,工作也不隻是為瞭一份薪水,國傢更不隻在於其財富。同樣的,教育的意義不隻是為瞭謀得養傢餬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義也不隻是為瞭為賺錢貢獻給國傢GDP而已。彆理那些政客或理財專員的鬍說八道,大哉問纔是你該常存心中的思考。
 
大學生們聽不聽這些呢?可惜啊可惜,他們的耳邊總是戰鼓隆隆,叫他們往相反的方嚮行軍去。包括總統在內的政府高層談起高等教育,說的總是數理領域;記者跟時事評論傢──有些具備人文背景,倒沒有人是齣身護理或工程──則一個勁兒的叫年輕人在學習之路審慎抉擇,順從內心純粹的求知之聲。「十大熱門主修」的排行是指就業市場中最被需求的人力,並不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科目,「十大熱門領域」排的則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滿意度;萬一選到排行榜外的冷門科目,例如敬陪末座的人文史哲和本國語言,則免不瞭要被問一句「你學那個要做什麼?」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