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物学
  • 古生物学
  • 生命起源
  • 进化论
  • 科学普及
  • 自然历史
  • 地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化石
  • 生命演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与世界上古老的生物相比,人类的生命不过转瞬
这些存在千年的生物见证了地球的历史,提醒着我们肩负的责任,
也是地球未来命运的指标

  ●纽约时报年度选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选书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2014年编辑选书
  ●脑力刺激网站(brain pickings)选书


  艺术家瑞秋‧萨斯曼花费10年时光,与生物学家合作,周游各地拍摄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000年的生物,她的足迹从南极洲跨至格陵兰岛,从美国的莫哈维沙漠到澳洲内陆,最后的成品皆收录于此书,呈现出令人惊艳而独特的摄影文集。

  她的摄影探索以纪元零年为起点,往后回溯,在现代纪录过去,这些古老的有机体遍布各个大陆,例如格陵兰岛上有一种地衣,100年只长1公分;而美国犹他州则拥有一片已存在8万年的白杨树林。透过纪录这些独特而美丽的古老生物,萨斯曼描绘出这个星球上活生生的历史,而且仍然不断生长着,但也透露出我们在未来可能失去这些生物的危机。这些从古老时代存活至今的生物,几千年来撑过了极端气候的考验,但是面对如今气候变迁和人类开发的威胁,却显得如此脆弱,她所纪录下的两种生物便已经因为人类介入而宣告死亡。

  这不只是一本美丽的摄影文集,更是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人细细思量:如果这些生物已经存活了这么久,为何会在我们这个世代结束生命呢?

各界好评推荐

  吴志宁 –929乐团主唱
  昆虫白 –独立摇滚音乐人
  夏曼‧蓝波安 –海洋文学家
  徐仁修 –财团法人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我非常喜爱此类结合了生态科普的艺术作品。萨斯曼不仅让我们凝视着这些犹如地球长老的生物,更让我们爬昇到更宏观的高度看着自己。」──昆虫白

  「令人大开眼界的杰作!」──艾尔‧高尔/美国前副总统,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主角

  「以古老生物的时间观思索生命,能让思想开阔、心灵昇华。很高兴能见到瑞秋将她的TED演讲继续发展,成为这本令人入迷的书。」──克里斯‧安德森/TED论坛创办人

  「萨斯曼是个时间旅行家,她让我们畅饮太古甘泉。阅读她的作品,让我们在凡事求新求快的文化中,得以一窥永恆之美。」──《纽约时报》

  「这些以自身见证时光的古老生物的照片带来惊奇,同时亦驱使我们行动。萨斯曼相中的许多生物正饱受各种威胁:栖地丧失、气候变化、人类的愚蠢。」──《时代》

  「过去10年间,萨斯曼不断追寻世上的古老生物。她的足迹遍布七大洲,寻访的生物如奥勒冈州2,400岁的菌类,和塔斯马尼亚岛43,600岁的古老灌木。在她的新书中,她纪录了30种生物。为了找寻它们,她寻求生物学家和探险家的帮助,甚至和极地地理研究中心合作,取得南极卫星地图,以抵达稀有藓类的所在地。」──《华尔街日报》

  「我们需要更多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和诗人,来为环境知识增添更多人文气息。真希望大型研究机构在资助实验室之余,也能赞助艺术村计画。这本书可说是时代之作。」──《科学》

  「本书呈现了古老生物的奥祕与怅惘,令人体悟自身微渺。永恆生命的重量,人类注定无法背负,透过本书,却能稍有感触。萨斯曼带给我们的,是科学、美与永恆的交会。」──Jerry Saltz,《纽约杂志》资深艺术评论家

  「本书以戏剧性的手法,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添上引人入胜的崭新观点。」──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我敬畏地望着地球上古老的智者:他们通晓过去、洞见未来、理解万物的道理。我敬畏地欣赏萨斯曼寻访这些智者的壮举,和她以摄影窃其灵魂的胆识。」──Paola Antonelli,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部资深策展人

  「长寿即是永续。长寿的人连接世代,而真正长寿的生物则连接着千万年。萨斯曼以影像捕捉那些生物,让人类的历史更显鲜活。萨斯曼也告诉我们,这些生物遍布全球。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恆久之今和四海一家的精神。」──Stewart Brand,恆今基金会(The Long Now Foundation)创办人

  「在萨斯曼拍下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时,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她的照片所蕴含的时间片段,让这些活过了自然地质时间的物种如获新生。十年来,萨斯曼对地球生态象征的勘查细腻而全面,她对读者也十分慷慨:务必让读者切身感受这些无比浩瀚的生命──她的作品清楚呈现了这份雄心壮志。」──Charlotte Cotton,《这就是当代摄影》作者,策展人

  「她就像个新潮的女版薛克顿,有远见也有毅力,用一台6×7中片幅底片相机和生动的文字,将这些古老生物带到我们眼前。」──Adam Harrison Levy,「设计观察家」部落格

  「一本美丽而强劲的书,位于艺术、科学与哲学的交会点,横跨七大洲,探讨地质时间、恆久与无常、以及生命的重重交织。萨斯曼身怀艺术家的美学天赋,和科学家对真理的崇敬。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穿越时空,发掘地球上的各种故事:关于生命的坚毅、胜利与悲凉、过去与未来……而最重要的则是人类生命的渺小。」──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书评网

  「作者的见识卓越,全心付出坚持完成,就把她想成女版的极地探险家薛克顿吧。她追着这些古老生物的踪迹,用美丽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让我们注意到这些宝贵的生命。」──Adam Harrison Levy,设计观察家杂志

  「这一系列照片现已成书,既是艺术作品、科学纪录,也是旅行札记──三者合一的意义更为惊人。无论你将这些照片视为纪实摄影,或是古老生物的科学影像,纪载着气候变化的幢幢鬼影如何威胁这些千年物种的生命,这本书都能满足你。」──PetaPixel摄影评论网

  「这本书满载绝妙的照片,彷彿真能捕捉那些歪扭松树、摇曳海草、奇幻苔藓长年累积的智慧。萨斯曼搭配照片的文字介绍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是极富魅力的旅游札记,带领读者来到七大洲里那些远得要命的地方。这本书里的生物既发人深省,又有点吓人:它们代表着大自然的坚韧,但也提醒了我们自然脆弱的一面。」──Gizmodo科技新闻网

  「当代艺术萨斯曼的新书收录三十种世界上持续存活的古老生物的照片。这些生物有不少显得干瘪歪扭,如五千五百岁、饱经风霜的南极藓类,和两千岁、看来脆弱的南非帕弗里猢狲木。就像老人总是被送到疗养院一样,古老植物几乎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它们在沙漠中呆立,或在永冻土下缓慢繁衍。但这些生物不同于终将消亡的人类,它们静静地茁壮着,勤勉地修复着自身老去的分子,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病原。大多时候这些古老生物总是被遗忘,但若将它们聚在一起,便可看出它们其实代表着地球上的主要事件。」──《波士顿环球报》

  「任何人见到萨斯曼的摄影作品,都会被其美丽所震慑;但这些照片也充满力量,让我们思考自身和地球的命运。」──《旧金山纪事报》

  「现今,科学已高度专业化,她的艺术视角超越了不同学科间的藩篱,强调了已分析长寿物种来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波士顿环球报》

  「这些照片很美,而当你知道这些生物有多老之后,它就显得更美了。萨斯曼拍摄的生物中,最年轻的都有两千岁(例如托巴哥的脑纹珊瑚,还有纳米比亚一种叫做千岁兰的异国植物),跟其他更老的生物比起来,它们还只是小孩子呢。更老的生物包括八万岁的犹他州白杨树,还有四十万到六十万年来,一直存活着的西伯利亚细菌!这是一本充满自然奇蹟的摄影集,光是这些照片就已经很珍奇,但萨斯曼还加上关联的故事,幽默又神祕,充满迷人的科学知识,这可不是一般的休闲书能相比的。过去十年来她不断研究、旅行、拍摄,一切都纪录在这本书里。就算书中没有照片,她的文字也可自成一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或是一本魅力十足的科学教材……或者两个都是。」──Boing Boing部落格

  「书中蒐罗的巨幅影像成果斐然,色彩惊艳。这些自然奇蹟和苏斯曼的旅记,带给读者无限惊奇。」──《新政治家》

  「萨斯曼以摄影回到千年前的十年旅程,充满独特观点,启发生物学者,和对生物有兴趣的人。极力推荐。」──《选择》

  「这本独特的书野心勃勃,意图跨越学科分际,重新审视那些寿命长得惊人的生物。有些生物的发现出于纯粹偶然,有些则是出于努力不懈的研究。萨斯曼曲折离奇的游记和摄影纪录,在艺术上和科学上,都堪称独一无二。」──《科学人》美国版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书名为《星尘之歌》,内容完全不涉及“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这一主题。 --- 《星尘之歌》:宇宙边陲的低语与人类命运的交织 引言:寂静的边界,不朽的渴望 在人类文明的认知图景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已知的疆域:历史的长河、未解的科学谜团,或是我们自身的社会结构。然而,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所有已知的地图边界,进入一片被宇宙学理论标记为“深空虚空”的广袤领域——那里是光速也需数百万年才能抵达的黑暗之地,是星系团稀疏到近乎虚无的寂静之海。 《星尘之歌》不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前沿天体物理学推测、结合人类学、哲学思辨的“准纪实”作品。它探讨的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文明的终结,以及在面对绝对虚无和时间无限性时,人类精神的最后回响。 第一部:失落的信标——赫尔墨斯残骸的发现 故事始于公元2347年。人类的星际探索早已进入深空时代,但主要的活动区域仍集中在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之内。然而,一艘由欧洲空间局(ESA)资助的“奥德赛”级深空探测器,在执行一项关于暗物质分布的常规任务时,意外捕获到了一组极度微弱、却具备明显人工特征的电磁信号。 信号源头被定位在距离太阳系约2800万光年之外的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边缘,一个被命名为“埃里达努斯之墙”的星际空洞附近。这个区域的物质密度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理论上连形成恒星都极为困难。 经过五年紧张而保密的解析工作,科学家们确认,这信号源是一艘失事的、体积远超人类想象的巨型航天器残骸的一部分。根据残骸的结构分析和留下的部分加密数据碎片,这艘飞船被命名为“赫尔墨斯”。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地球文明或其殖民地。它似乎承载着一个已经消亡的、独立于我们宇宙史之外的智慧种族。 本书的开篇,便聚焦于“赫尔墨斯”残骸的打捞与初步研究过程。研究团队在绝对的零度与辐射风暴中,面对着一个比人类文明历史还要古老、却被时间磨损至近乎不可识别的谜团。 第二部:时间的刻度与文明的阴影 《星尘之歌》的核心部分,是对“赫尔墨斯”残骸中恢复出的少量“信息核心”进行深度解读。这些核心并未记录历史事件,而是储存了该种族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其社会结构,以及——最令人不安的——他们对“终局”的预见。 该种族的智慧结构展现出一种与人类截然不同的逻辑:他们对个体生命没有执念,其所有科技、艺术和社会运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抗或理解“热寂”——宇宙最终的、不可避免的冷却与消亡。 作者通过详细的文本重构,描绘了这个被称为“织影者”的文明。他们的社会等级由对“熵增速率”的理解程度决定;他们的艺术不再依赖视觉或听觉,而是通过操纵局部时空曲率来创造“感受的几何体”;他们的“战争”不是领土的争夺,而是对“时间压缩点”的控制权之争。 重点在于,织影者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一种被他们称为“回响工程”的技术——试图在宇宙的冷却到来之前,将自身文明的“信息本体”编码进宇宙背景辐射中,期望在亿万年后,由全新的、可能诞生于其他物理定律下的文明捕获。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人类科学家面对这些古老而宏大的概念时所产生的认知冲击上。他们发现,织影者的物理学已经触及了“万有理论”的边缘,但其哲学却导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如果一切终将归零,那么存在本身的意义何在? 第三部:人类的映照与未来的回响 随着对“赫尔墨斯”的探索深入,研究团队开始将织影者的命运投射到人类自身。人类在面对资源枯竭、气候剧变、以及越来越迫近的“大过滤器”时,是否也在重复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文明循环? 《星尘之歌》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模拟和对话(通过解读信息核心的残存数据片段进行构建的虚拟对话),探讨了人类文明面对绝对极限时的道德困境: 遗产的重量: 我们是否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超越我们自身寿命的“星际信标”中,以求一份渺茫的永恒? 孤独的重量: 织影者从未找到其他智慧生命,他们的伟大工程最终只是一声对着空旷宇宙的呐喊。人类是否注定也要经历这种终极的孤独? 对“非存在”的崇拜: 织影者似乎将“最终的寂静”视为一种神圣的终极形态。这种对“无”的接受,如何与人类根深蒂固的求生本能抗衡?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当人类团队试图激活“赫尔墨斯”上的最后功能——一个旨在将少量信息片段投射到极远未来的“时间胶囊”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细节:织影者留下的信息,不仅仅是对未来的警告,更像是一种……邀请。 结论:星辰下的选择 《星尘之歌》是一部关于尺度、时间和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之作。它将读者从日常琐碎中抽离,置于宇宙冷寂的背景之下,去审视人类文明在无限的时间轴上,所能留下的真正价值。它探讨的不是生命如何开始,而是智慧如何面对其必然的结束,以及我们是否能从一个早已逝去的、跨越亿万年的文明残骸中,找到照亮我们当下道路的微弱星光。 这不仅仅是一次考古发现,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边界的终极叩问。在冰冷的星尘中,我们听到的,是来自另一个文明的、关于“为什么存在”的永恒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瑞秋‧萨斯曼 Rachel Sussman


  萨斯曼是出身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当代艺术家,她的摄影作品和散文曾刊登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以及NPR上。她为了本书花费10年研究,与生物学家合作,环游世界各地拍摄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000年以上的有机体。她获奖无数,其中包括2014年古根汉奖助金;同时她也经常受邀演讲,包括TED论坛及大学演讲,曾接受CNN及BBC访问。她的作品曾在欧美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展出。
 

图书目录

自序  我们所知的世界
推荐序  过去片段开创未来  文/汉斯-尤利希・欧布里斯特
推荐序  生命何以长久  文/卡尔・齐默
谢辞
 
古老生物地图
导言
北美洲
  世界爷
  刺果松
  木馏丛
  莫哈维丝兰
  蜜环菌
  黄杨叶越橘
  帕莫栎树
  潘多林
  参议员树
  地图衣
林奈分类法
南美洲
  密小鹰芹
  阿列卢木
  脑纹珊瑚
欧洲
  福廷格尔紫杉
  百马栗树
  波塞顿海草
  油橄榄树
  云杉
地质时间轴
亚洲
  绳文杉
  圣菩提树
  西伯利亚放线菌
非洲
  猢狲木
  地下森林
  千岁兰
澳洲
  南极山毛榉
  塔斯马尼亚洛马山龙眼
  胡恩松
  桉树:新南威尔斯省
  桉树:西澳省
南极洲
  叠层石
  藓类:象岛
  藓类:南乔治亚岛

生长策略索引
未竟之功
词汇表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们所知的世界


  从大霹雳到地球形成,总共历经了90亿年;又过了近10亿年后,地球上才有生命出现。即使如此,现代人如果看到当时的环境,不只会觉得陌生,还可能会以为是另一个世界。当时没有任何大陆,也没有足够的氧气让人自在唿吸,得仰赖叠层石(即结合了生物体与地质沉淀物的特殊构造)进行光合作用,为大气层提供氧气,进而奠定未来一切生命的基础,但这可是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现今,全球最古老的叠层石已有两千多岁,依然像35亿年前的祖先一样不断造氧。

  本书横跨不同领域、范围遍及各洲、时间穿梭千年,既有艺术又有科学,本质上与环境密切相关,展开一趟地质时间(deep time)之旅。我多方研读文献、跟生物学家合作,并且造访世界各地,拍摄至今活了2,000年以上的生物。这些照片是历史在现代的图像,照片中的生物将我们带出当下时空的舒适圈,进入另一个时空。赋予生命体一个原本抽象的数字,有助我们以拟人的角度看待遥远的时代,毕竟通常来说,这实在超出我们的理解。而摄影正是绝佳的媒介,可以捕捉这种时间的张力:将数千年的漫长生命,转瞬浓缩至毫秒之间。

  这些古老生物遍布全球各洲,身处各种极端环境,不但度过千年风霜与冰河时期,也历经地质变化与人类迁徙。许多生物微小到你连踩过都浑然不觉,有些则是雄伟到让人不禁仰望赞叹。我总共拍摄了30个不同的物种,其中包括每世纪只长1公分的格陵兰地衣、非洲和南美洲特有的沙漠灌木、美国奥勒冈州具掠食性的真菌、加勒比海的脑珊瑚,以及犹他州8万岁的山杨树群。我也远赴南极洲,拍摄5,500岁的藓类,还前往澳洲塔斯马尼亚岛,寻找43,600岁的无性系灌木丛──该类植物已濒临绝种,那是最后倖存的个体,但理论上却又永生不死。

  这些古老的生物见证了完整的人类史。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和楔形文字两大发明象征文明的诞生,大约出现于5,500年前,刚好跟南极洲象岛的藓类岁数相同,再往前回溯就到了史前时代。美国加州河滨市的帕莫栎树现龄13,000岁,经历了巨大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相继灭亡的时期,例如大型兀鹰、乳齿象、剑齿虎和北美洲骆驼等宛如科幻小说里的生物。而血缘可能最近似现代智人的弗洛瑞斯人,也不过是17,000年前才绝迹。就地质时间来看,并不算太久以前。

  其他古老生物的生命步调则更符合地质时间的标准:有些灌木丛、无性系森林、海草床和细菌,早在上一次冰河时期前数万年就已存在,甚至比任何人种都还要早出现。举例来说,澳洲昆士兰省的南极山毛榉在1亿8千万年前曾遍布南极洲,因为当时的气候温暖许多。随着冈瓦纳古陆脱离南极洲,加上气温愈来愈低,南极山毛榉逐渐往北移动到更适宜的气候,而原本的栖地慢慢消失,导致部分树木死亡,因此南极山毛榉只好另觅家园,就如同当代的难民。想想看,一般人要举家迁徙到异地定居就够辛苦了,更何况树木为了延续物种,必须仰赖一代代子孙的坚持与合作,才能完成这项艰难的旅程,可见植物决定迁徙的意志力十分强大。南极山毛榉一棵棵地往北前进,现存最古老的子孙树龄已达13,000岁。

  那目前全球最古老的生物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西伯利亚放线菌。这种细菌生存于地底永冻层,年龄介于40万到60万岁之间。当初这个菌落是由一群行星生物学家所发现,他们原本在调查地球上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希望找到蛛丝马迹来判断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放线菌居然在零度以下的低温进行DNA修复,也就是不但没有休眠,反而还活得好好的,缓慢生长了50万年。

  当有机的生物碰上无机的地质,这代表着什么呢?我们将同时面对遥远的地质时间与平凡的每一日,以及两者之间的层层推移。这些生物宛如当代的羊皮纸文献,里头藏着一层又一层历史,记录着自然和人类的活动;新篇章不断覆写于旧篇章之上,年复一年累积到千秋万世。当我们以地质时间的角度来看,宏观的格局于焉浮现,我们也将意识到所有生物都有各自的故事,所有故事到头来都有所关联,甚至与我们所有人紧密相连。

  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够活得这么久?基于什么原因?科学家只能针对单一生物提供部分解答,但跨物种长寿情形的分析比较研究还尚未问世。我们不晓得如此惊人的生命力是否能应用于妍常人类的寿命;即使有此可能,我们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不过,尽管有些古老生物号称长生不死,单单过去5年来,却已有2种生物相继灭绝。希望这些生物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毕竟它们个个都值得世人的景仰与注目。而眼下最大的危机当属气候变迁,不知不觉中威胁全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趁仍有一线希望时立刻加以因应。这些生物散布世界各地,超越人类之间所有界限。

  这本书是对过去的纪录与颂扬,是要现世採取行动的疾唿,更是我们未来命运的指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這個書名,光聽就讓人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我一直在思考,生命最原始的樣貌會是什麼樣子?牠們會不會跟我們現在認識的生物完全不一樣?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形態,像是那些在甲烷或硫化氫等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古菌。牠們的外觀一定很難用我們現有的詞彙來形容,或許牠們只是單純的細胞結構,卻能在地球初期那樣惡劣的環境中,開啟了生命的篇章。我猜測,書裡應該會提到很多關於「生命搖籃」的議題,像是當時的地球環境是怎樣的,又是哪些特殊的條件,才讓這些古老的生命得以孕育和繁衍。這不僅僅是關於生物本身,更是關於整個地球的演化史。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本書會是一堂非常深刻的生命教育課。我希望透過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韌性與多樣性,並且對我們所處的這顆藍色星球,以及上面曾經存在過、現在依然存在的無數生命,產生更深刻的敬畏之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真的太引人遐想了!我腦中立刻響起了各種畫面,像是那種在岩石縫隙中默默生長的苔蘚,或是深海裡緩慢移動的奇異生物,牠們究竟是怎麼在那樣孤寂的環境中,延續著如此漫長的生命呢?書裡會不會探討到一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生物,其實也有著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古老的起源?例如,某些植物的演化過程,是不是比我們課本上學到的還要複雜深遠?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在書中加入一些實際的田野調查或是科學研究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到,科學家們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挖掘出這些古老生命的蛛絲馬跡,又是運用了哪些高科技的手段,來測量牠們的年齡、分析牠們的DNA,進而拼湊出生命演化的完整圖譜。我對於那些在地球歷史長河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先驅者」感到深深著迷,牠們的存在,不僅是生命力的展現,更可能是推動地球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力量。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野,重新認識這個生機勃勃的地球,以及那些在時間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又至關重要的存在。

评分

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聽起來就充滿了探索未知的樂趣!我腦中總是會浮現出那種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巨大而沉默的化石,牠們是生命留下的最古老痕跡,而這本書,應該會把這些「活著的化石」重新帶到我們眼前。我對那些能夠存活至今,而且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生物,感到非常好奇。例如,那些已經存在了幾億年的藍綠藻,牠們是地球上最初的產氧者,為我們今天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做出了多大的貢獻?或者,是那些深海裡的珊瑚礁,牠們雖然看起來靜止不動,但其實是一個龐大而古老的生態系統,裡面承載了多少我們尚未了解的生命故事?我希望書中能夠用一些令人驚嘆的圖文,來展現這些古老生物的真實樣貌,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牠們的生命力,以及牠們在地球生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肯定會讓我對「生命」這個詞,有更深刻、更廣闊的理解,並且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

评分

當我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這書名,腦袋裡就自動開啟了一連串的聯想。我想像著那些在極度嚴苛的環境中,卻依然能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像是地熱口附近,那些承受著高溫和強酸的細菌,牠們是如何在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環境中,發展出獨特的生存機制?或者,是那些在冰層下,或是鹽湖中,那些能夠忍受極低溫度和高鹽度的藻類?書裡一定會提到這些「極限生存者」,並且深入剖析牠們的遺傳基因,以及牠們的演化策略。我對「時間」這個概念特別敏感,而這些古老的生物,就像是活生生的時間膠囊,封存了地球生命早期的資訊。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科學家們如何在這些古老生物身上,找到生命起源的線索,或是研究出能夠應用於現代科技的新方法?光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充滿了科學的魅力與人文的關懷,是一本能夠拓展我們對生命認知邊界的必讀之作。

评分

哇,光看書名《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就覺得心裡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腦海裡馬上浮現出那些在地球上默默存在了億萬年的生命,牠們經歷了多少地殼變動、氣候變遷,甚至是大滅絕,卻依然頑強地延續著生命的火種。我忍不住想像,書裡會不會介紹那些在地底深處、或是海底熱泉旁,那些我們幾乎無法想像的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牠們的外型一定很奇特,也許像是一團團發著微光的絨毛,或是細小的絲線,在黑暗中默默地進行著我們無法理解的生命活動。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會如何用生動的文字,將這些古老生命的故事娓娓道來。是像科學家那樣嚴謹地剖析牠們的演化歷程、生理結構,還是像詩人那樣,用充滿想像力的筆觸,描繪牠們在億萬年時光長河中的孤寂與堅韌?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本書肯定會是一趟充滿知識與驚喜的時空之旅。我個人對地球的生命起源一直非常有興趣,總覺得那些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可能藏著解開生命奧秘的關鍵線索。所以,這本書絕對會讓我愛不釋手,沉醉其中,跟著這些最古老的生命,一起回溯地球生命演化的漫長歷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