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古老的生物相比,人类的生命不过转瞬
这些存在千年的生物见证了地球的历史,提醒着我们肩负的责任,
也是地球未来命运的指标
●纽约时报年度选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选书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2014年编辑选书
●脑力刺激网站(brain pickings)选书 艺术家瑞秋‧萨斯曼花费10年时光,与生物学家合作,周游各地拍摄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000年的生物,她的足迹从南极洲跨至格陵兰岛,从美国的莫哈维沙漠到澳洲内陆,最后的成品皆收录于此书,呈现出令人惊艳而独特的摄影文集。
她的摄影探索以纪元零年为起点,往后回溯,在现代纪录过去,这些古老的有机体遍布各个大陆,例如格陵兰岛上有一种地衣,100年只长1公分;而美国犹他州则拥有一片已存在8万年的白杨树林。透过纪录这些独特而美丽的古老生物,萨斯曼描绘出这个星球上活生生的历史,而且仍然不断生长着,但也透露出我们在未来可能失去这些生物的危机。这些从古老时代存活至今的生物,几千年来撑过了极端气候的考验,但是面对如今气候变迁和人类开发的威胁,却显得如此脆弱,她所纪录下的两种生物便已经因为人类介入而宣告死亡。
这不只是一本美丽的摄影文集,更是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人细细思量:如果这些生物已经存活了这么久,为何会在我们这个世代结束生命呢?
各界好评推荐 吴志宁 –929乐团主唱
昆虫白 –独立摇滚音乐人
夏曼‧蓝波安 –海洋文学家
徐仁修 –财团法人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我非常喜爱此类结合了生态科普的艺术作品。萨斯曼不仅让我们凝视着这些犹如地球长老的生物,更让我们爬昇到更宏观的高度看着自己。」──昆虫白
「令人大开眼界的杰作!」──艾尔‧高尔/美国前副总统,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主角
「以古老生物的时间观思索生命,能让思想开阔、心灵昇华。很高兴能见到瑞秋将她的TED演讲继续发展,成为这本令人入迷的书。」──克里斯‧安德森/TED论坛创办人
「萨斯曼是个时间旅行家,她让我们畅饮太古甘泉。阅读她的作品,让我们在凡事求新求快的文化中,得以一窥永恆之美。」──《纽约时报》
「这些以自身见证时光的古老生物的照片带来惊奇,同时亦驱使我们行动。萨斯曼相中的许多生物正饱受各种威胁:栖地丧失、气候变化、人类的愚蠢。」──《时代》
「过去10年间,萨斯曼不断追寻世上的古老生物。她的足迹遍布七大洲,寻访的生物如奥勒冈州2,400岁的菌类,和塔斯马尼亚岛43,600岁的古老灌木。在她的新书中,她纪录了30种生物。为了找寻它们,她寻求生物学家和探险家的帮助,甚至和极地地理研究中心合作,取得南极卫星地图,以抵达稀有藓类的所在地。」──《华尔街日报》
「我们需要更多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和诗人,来为环境知识增添更多人文气息。真希望大型研究机构在资助实验室之余,也能赞助艺术村计画。这本书可说是时代之作。」──《科学》
「本书呈现了古老生物的奥祕与怅惘,令人体悟自身微渺。永恆生命的重量,人类注定无法背负,透过本书,却能稍有感触。萨斯曼带给我们的,是科学、美与永恆的交会。」──Jerry Saltz,《纽约杂志》资深艺术评论家
「本书以戏剧性的手法,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添上引人入胜的崭新观点。」──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我敬畏地望着地球上古老的智者:他们通晓过去、洞见未来、理解万物的道理。我敬畏地欣赏萨斯曼寻访这些智者的壮举,和她以摄影窃其灵魂的胆识。」──Paola Antonelli,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部资深策展人
「长寿即是永续。长寿的人连接世代,而真正长寿的生物则连接着千万年。萨斯曼以影像捕捉那些生物,让人类的历史更显鲜活。萨斯曼也告诉我们,这些生物遍布全球。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恆久之今和四海一家的精神。」──Stewart Brand,恆今基金会(The Long Now Foundation)创办人
「在萨斯曼拍下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时,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她的照片所蕴含的时间片段,让这些活过了自然地质时间的物种如获新生。十年来,萨斯曼对地球生态象征的勘查细腻而全面,她对读者也十分慷慨:务必让读者切身感受这些无比浩瀚的生命──她的作品清楚呈现了这份雄心壮志。」──Charlotte Cotton,《这就是当代摄影》作者,策展人
「她就像个新潮的女版薛克顿,有远见也有毅力,用一台6×7中片幅底片相机和生动的文字,将这些古老生物带到我们眼前。」──Adam Harrison Levy,「设计观察家」部落格
「一本美丽而强劲的书,位于艺术、科学与哲学的交会点,横跨七大洲,探讨地质时间、恆久与无常、以及生命的重重交织。萨斯曼身怀艺术家的美学天赋,和科学家对真理的崇敬。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穿越时空,发掘地球上的各种故事:关于生命的坚毅、胜利与悲凉、过去与未来……而最重要的则是人类生命的渺小。」──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书评网
「作者的见识卓越,全心付出坚持完成,就把她想成女版的极地探险家薛克顿吧。她追着这些古老生物的踪迹,用美丽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让我们注意到这些宝贵的生命。」──Adam Harrison Levy,设计观察家杂志
「这一系列照片现已成书,既是艺术作品、科学纪录,也是旅行札记──三者合一的意义更为惊人。无论你将这些照片视为纪实摄影,或是古老生物的科学影像,纪载着气候变化的幢幢鬼影如何威胁这些千年物种的生命,这本书都能满足你。」──PetaPixel摄影评论网
「这本书满载绝妙的照片,彷彿真能捕捉那些歪扭松树、摇曳海草、奇幻苔藓长年累积的智慧。萨斯曼搭配照片的文字介绍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是极富魅力的旅游札记,带领读者来到七大洲里那些远得要命的地方。这本书里的生物既发人深省,又有点吓人:它们代表着大自然的坚韧,但也提醒了我们自然脆弱的一面。」──Gizmodo科技新闻网
「当代艺术萨斯曼的新书收录三十种世界上持续存活的古老生物的照片。这些生物有不少显得干瘪歪扭,如五千五百岁、饱经风霜的南极藓类,和两千岁、看来脆弱的南非帕弗里猢狲木。就像老人总是被送到疗养院一样,古老植物几乎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它们在沙漠中呆立,或在永冻土下缓慢繁衍。但这些生物不同于终将消亡的人类,它们静静地茁壮着,勤勉地修复着自身老去的分子,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病原。大多时候这些古老生物总是被遗忘,但若将它们聚在一起,便可看出它们其实代表着地球上的主要事件。」──《波士顿环球报》
「任何人见到萨斯曼的摄影作品,都会被其美丽所震慑;但这些照片也充满力量,让我们思考自身和地球的命运。」──《旧金山纪事报》
「现今,科学已高度专业化,她的艺术视角超越了不同学科间的藩篱,强调了已分析长寿物种来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波士顿环球报》
「这些照片很美,而当你知道这些生物有多老之后,它就显得更美了。萨斯曼拍摄的生物中,最年轻的都有两千岁(例如托巴哥的脑纹珊瑚,还有纳米比亚一种叫做千岁兰的异国植物),跟其他更老的生物比起来,它们还只是小孩子呢。更老的生物包括八万岁的犹他州白杨树,还有四十万到六十万年来,一直存活着的西伯利亚细菌!这是一本充满自然奇蹟的摄影集,光是这些照片就已经很珍奇,但萨斯曼还加上关联的故事,幽默又神祕,充满迷人的科学知识,这可不是一般的休闲书能相比的。过去十年来她不断研究、旅行、拍摄,一切都纪录在这本书里。就算书中没有照片,她的文字也可自成一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或是一本魅力十足的科学教材……或者两个都是。」──Boing Boing部落格
「书中蒐罗的巨幅影像成果斐然,色彩惊艳。这些自然奇蹟和苏斯曼的旅记,带给读者无限惊奇。」──《新政治家》
「萨斯曼以摄影回到千年前的十年旅程,充满独特观点,启发生物学者,和对生物有兴趣的人。极力推荐。」──《选择》
「这本独特的书野心勃勃,意图跨越学科分际,重新审视那些寿命长得惊人的生物。有些生物的发现出于纯粹偶然,有些则是出于努力不懈的研究。萨斯曼曲折离奇的游记和摄影纪录,在艺术上和科学上,都堪称独一无二。」──《科学人》美国版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书名为《星尘之歌》,内容完全不涉及“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这一主题。 --- 《星尘之歌》:宇宙边陲的低语与人类命运的交织 引言:寂静的边界,不朽的渴望 在人类文明的认知图景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已知的疆域:历史的长河、未解的科学谜团,或是我们自身的社会结构。然而,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所有已知的地图边界,进入一片被宇宙学理论标记为“深空虚空”的广袤领域——那里是光速也需数百万年才能抵达的黑暗之地,是星系团稀疏到近乎虚无的寂静之海。 《星尘之歌》不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前沿天体物理学推测、结合人类学、哲学思辨的“准纪实”作品。它探讨的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文明的终结,以及在面对绝对虚无和时间无限性时,人类精神的最后回响。 第一部:失落的信标——赫尔墨斯残骸的发现 故事始于公元2347年。人类的星际探索早已进入深空时代,但主要的活动区域仍集中在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之内。然而,一艘由欧洲空间局(ESA)资助的“奥德赛”级深空探测器,在执行一项关于暗物质分布的常规任务时,意外捕获到了一组极度微弱、却具备明显人工特征的电磁信号。 信号源头被定位在距离太阳系约2800万光年之外的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边缘,一个被命名为“埃里达努斯之墙”的星际空洞附近。这个区域的物质密度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理论上连形成恒星都极为困难。 经过五年紧张而保密的解析工作,科学家们确认,这信号源是一艘失事的、体积远超人类想象的巨型航天器残骸的一部分。根据残骸的结构分析和留下的部分加密数据碎片,这艘飞船被命名为“赫尔墨斯”。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地球文明或其殖民地。它似乎承载着一个已经消亡的、独立于我们宇宙史之外的智慧种族。 本书的开篇,便聚焦于“赫尔墨斯”残骸的打捞与初步研究过程。研究团队在绝对的零度与辐射风暴中,面对着一个比人类文明历史还要古老、却被时间磨损至近乎不可识别的谜团。 第二部:时间的刻度与文明的阴影 《星尘之歌》的核心部分,是对“赫尔墨斯”残骸中恢复出的少量“信息核心”进行深度解读。这些核心并未记录历史事件,而是储存了该种族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其社会结构,以及——最令人不安的——他们对“终局”的预见。 该种族的智慧结构展现出一种与人类截然不同的逻辑:他们对个体生命没有执念,其所有科技、艺术和社会运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抗或理解“热寂”——宇宙最终的、不可避免的冷却与消亡。 作者通过详细的文本重构,描绘了这个被称为“织影者”的文明。他们的社会等级由对“熵增速率”的理解程度决定;他们的艺术不再依赖视觉或听觉,而是通过操纵局部时空曲率来创造“感受的几何体”;他们的“战争”不是领土的争夺,而是对“时间压缩点”的控制权之争。 重点在于,织影者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一种被他们称为“回响工程”的技术——试图在宇宙的冷却到来之前,将自身文明的“信息本体”编码进宇宙背景辐射中,期望在亿万年后,由全新的、可能诞生于其他物理定律下的文明捕获。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人类科学家面对这些古老而宏大的概念时所产生的认知冲击上。他们发现,织影者的物理学已经触及了“万有理论”的边缘,但其哲学却导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如果一切终将归零,那么存在本身的意义何在? 第三部:人类的映照与未来的回响 随着对“赫尔墨斯”的探索深入,研究团队开始将织影者的命运投射到人类自身。人类在面对资源枯竭、气候剧变、以及越来越迫近的“大过滤器”时,是否也在重复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文明循环? 《星尘之歌》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模拟和对话(通过解读信息核心的残存数据片段进行构建的虚拟对话),探讨了人类文明面对绝对极限时的道德困境: 遗产的重量: 我们是否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超越我们自身寿命的“星际信标”中,以求一份渺茫的永恒? 孤独的重量: 织影者从未找到其他智慧生命,他们的伟大工程最终只是一声对着空旷宇宙的呐喊。人类是否注定也要经历这种终极的孤独? 对“非存在”的崇拜: 织影者似乎将“最终的寂静”视为一种神圣的终极形态。这种对“无”的接受,如何与人类根深蒂固的求生本能抗衡?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当人类团队试图激活“赫尔墨斯”上的最后功能——一个旨在将少量信息片段投射到极远未来的“时间胶囊”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细节:织影者留下的信息,不仅仅是对未来的警告,更像是一种……邀请。 结论:星辰下的选择 《星尘之歌》是一部关于尺度、时间和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之作。它将读者从日常琐碎中抽离,置于宇宙冷寂的背景之下,去审视人类文明在无限的时间轴上,所能留下的真正价值。它探讨的不是生命如何开始,而是智慧如何面对其必然的结束,以及我们是否能从一个早已逝去的、跨越亿万年的文明残骸中,找到照亮我们当下道路的微弱星光。 这不仅仅是一次考古发现,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边界的终极叩问。在冰冷的星尘中,我们听到的,是来自另一个文明的、关于“为什么存在”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