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健康与快乐的90%细菌

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健康与快乐的90%细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nna Collen
图书标签:
  • 微生物组
  • 肠道菌群
  • 健康
  • 益生菌
  • 免疫力
  • 大脑健康
  • 营养学
  • 科学普及
  • 医学
  • 人体细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美亚马逊读者★★★★★推荐
《商业周刊》1481期摘文推荐、《科学家杂志》最新相关研究
你的细菌决定你爱吃的东西,你的直觉来自细菌的感觉
人类和细菌,谁才是身体的主人?

  肠子里的细菌会影响我们的个性?
  皮肤上的细菌会影响我们挑选喜欢的对象?
  天天用肥皂洗澡反而更容易产生体臭?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很不可思议,你该继续看下去。

  过敏、肥胖症、忧郁症,全是因为免疫系统失调?
  麸质过敏、乳醣不耐,是因为体内细菌群被破坏?
  自闭症的起因,源自于肠道里的细菌?
  细菌和抗生素,谁才是害你生病的兇手?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类。你的每十个细胞中,就有九个是搭便车的冒充者。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由肌肉和骨头所构成,还有细菌及真菌。

  要做一个健康的人,不能没有这些细菌和微生物,它们会影响我们的体重、免疫系统、精神健康,甚至如何选择伴侣。这也是一个了解现代疾病的新方法――肥胖症、自闭症、精神疾病、肠道功能失调、过敏、自体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疏于珍惜我们最重要也最持久的一段友谊:我们的微生物老朋友。

  作者以其演化生物学的专业为基础,研究细菌与人类自古以来的共生关系。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就像一个看不见、被遗忘的器官,不仅能辅助消化,还会帮忙调教免疫系统,对维持人体机能的运作功不可没。它们的基因也是我们的基因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们演化的速度比我们更快,足以顺应人体的需求做出调整。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却破坏了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抗生素虽然可以救命,但也会杀死对我们有益的细菌;现代人高脂、高糖、低纤维的饮食习惯,让体内的「肥胖」细菌和「纤瘦」细菌比例失衡,进而引发肠道疾病,增加身体组织发炎的机率;剖腹产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剥夺了新生儿从母亲身上接收益菌的机会,甚至提高了感染坏菌的风险。

  好消息是,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身上的「人类基因」,却可以培养、改善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书中所传达的概念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饮食、现代疾病及药物的观点。看完这本书,你会开始爱护住在你体内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国内专业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张东君    科普作家
  陈俊尧    慈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黄贞祥    清大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潘彦宏    北一女生物老师
  苏上豪    心脏外科医师、医疗科普书《暗黑医疗史》作者

国际好评推荐

  「从迷人的角度去认识那些要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辈子的细菌偷渡者⋯⋯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那些想更了解自己的人,以及希望为孩子做出最好选择的家长。」——美国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鑑)

  「令人兴奋,引人入胜!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身体。看完书后,你会爱上你的细菌。」——新闻周刊Newsweek

  「这是一本给初学者的人体细菌指南,在健康生活当道的现在,让你从新思考什么是真正健康的身体。」——费城询问报Philadelphia Inquirer

  「二十一世纪疾病和细菌有什么关系?细菌和我们的健康又有什么关系?作者将会告诉你,谁该对我们的健康负责⋯⋯」——Bustle女性生活情报网

  「用简单的方式向你叙述关于『提升健康,认识体内益生菌』的科学,告诉你最想知道但不敢问出口的事。」——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星级评鑑)

  「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当我们热衷于歼灭身上的细菌,我们其实正在将自己推向自体免疫疾病、过敏、肥胖症的陷阱。」——纽西兰聆听者杂志The Listener(2015年度百大选书)

  「令人佩服。作者善用她演化生物学的背景,将缜密的细菌研究化为有趣的文字,让读者能由简入深地了解免疫系统这项复杂的主题。」——肠道细菌世界研究组织GMWW

  「不论是从医学或生物学的层面,作者都提出了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这本书让人停不下来,所有热爱科学的读者一定都会想要看更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邮报ASCO

  「我喜欢自己只有10%是人类的这个想法,它提醒了我,不论人类看似有多么伟大,我们都是这个大环境、大自然、大世界的一分子。」——Actionable Books阅读实践网

读者推荐

  「我从来没想过自闭症的成因,竟然与抗生素和肠胃里的细菌有关系!书中解释了许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有趣知识,我不常给满分的书评,但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读者John Schmelzle

  「这本书真的改变了很多我对健康原有的看法和观念,例如关于吃的部分,施打在鸡、猪身上的抗生素,也会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跑进我们体内,进而影响到体内的细菌,甚至种蔬菜所使用的化肥也是。」——读者Mbeth

  「我有营养学和生物学的背景,但说真的我从没深入思考过细菌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的帮助不在于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因为那些我都很熟悉了),而是挑战我旧有的想法,让我意识到原来细菌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基础。」——读者Edward Durney

  「我常常怀疑一些科学家过分自信地断言,解开基因的『蓝图』就可以了解关于人体的一切知识。这本书不仅证明了我的直觉,更向我展示了人体惊人的复杂性。我们体内有一个完整的微生物生态,它们与我们相依相生,然而我们平常做的一些自以为对健康有益的行为,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病、使用抗菌产品等等,反而扰乱了体内的细菌,让自己更容易得到现代文明病。这本书简单易读又有趣,真是买对了。」——读者Philip Whiteley

  「没什么好说的,光是书名就让我兴致勃勃,读完之后也没让我失望,而且作者的文笔幽默易读,非常推荐!」——读者Thomas Alex Jeffery

  「真是一本奇妙的书,我很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作。」——读者Victoria Judd
好的,以下是一份围绕“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健康与快乐的90%细菌”这本书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观点的图书简介: --- 书名: 《光影交织的记忆:一位老摄影师的暗房回声》 作者: 李文博 【内容简介】 在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胶片褪色,但记忆永恒。 《光影交织的记忆:一位老摄影师的暗房回声》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部追忆往昔的流水账,它是一部关于时间、情感与媒介变迁的深邃独白。作者李文博,一位在新旧世纪交替间坚守传统暗房技艺数十载的资深摄影师,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将我们带入一个被光线雕刻的私密世界。 本书围绕着李文博大师的创作生涯展开,重点聚焦于他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以及那些在冲洗和放大过程中才得以重生的“隐形叙事”。全书以四个核心部分构建起摄影师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观察的交汇点:《显影液的温度》、《快门与呼吸的节拍》、《被定格的城市肖像》,以及《留白之处的哲学》。 第一部分:《显影液的温度》——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物质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李文博回忆了他早年学习暗房技术的艰辛与乐趣,那些浸泡在化学药剂中的时间,如何教会了他耐心与敬畏。他详细描述了不同品牌药水的特性如何影响最终的影调,以及如何在温度的微小波动中感知到胶片对光线的真实“记忆”。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描述,更是对“亲手制造”的强烈情感链接的追溯。通过对白色的精确控制和对黑色的深度挖掘,作者展现了如何用化学的力量,将二维的平面提升到具有三维触感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快门与呼吸的节拍》—— 在这一部分,叙事转向了摄影师的观察视角。李文博相信,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一次灵魂的共振。他分享了在极端环境下(如暴风雪中的海港、午夜的集市)进行拍摄的经历,这些经历磨练了他对环境的预判能力。他着重探讨了“决定性瞬间”的内在本质——那不是运气,而是准备、直觉与被摄主体之间达成的一种短暂的、近乎冥想的同步。他剖析了他是如何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来稳定身体,从而确保在最关键的时刻,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影像,更是那个场景下所有生命活动的静默总和。 第三部分:《被定格的城市肖像》—— 这里的重点是建筑、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互动。李文博的镜头钟爱那些正在消逝的城市角落——老旧的弄堂、蒸汽弥漫的工厂烟囱、以及不再通行的有轨电车轨道。他记录下的不是宏伟的纪念碑,而是支撑起城市日常肌理的“微小结构”。他将这些影像视为一份份城市档案,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经济变迁、社会结构的拉扯与人们对家园朴素情感的寄托。读者可以跟随他的脚步,在熟悉的街道中发现被遗忘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切片。 第四部分:《留白之处的哲学》—— 这是全书最富思辨性的部分。李文博探讨了摄影中的“不确定性”与“留白”的力量。他认为,最好的照片总是在观众的脑海中继续完成。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刻意在构图中保留未被完全填充的空间,迫使观看者参与到图像的构建之中。这种哲学思考延伸到了对生命和艺术创作的理解上:真正的意义往往存在于被省略、被遗忘或尚未被言说的部分。暗房的“洗片”过程,象征着对过往的清洗与沉淀,最终留下的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清晰轮廓。 核心价值: 《光影交织的记忆》不仅仅是对胶片时代的怀旧,它更是一部关于“慢”的艺术的宣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本书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物理世界的回馈,去尊重手工制作的价值,去体会每一次冲洗过程中,人与化学、光与银盐之间发生的深刻对话。它鼓舞那些身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创作者和思考者,重新审视自身媒介的选择,并从中提炼出永恒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对光影艺术的深刻致敬,也是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精神的温柔呼唤。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兰纳.柯琳 Alanna Collen


  伦敦帝国学院生物学学士及硕士,伦敦大学学院演化生物学博士。

  她也是一位经常旅行的动物学家,研究蝙蝠回声定位的专家,也意外地成为热带疾病的收藏家。她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因细菌感染而生了一场大病,因而引发她对微生物与寄主之间共生关系的研究兴趣,尤其是人类与细菌之间的关系。她想知道从出生就一直存在于我们体内的这些老朋友,在我们的健康与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此外,她写过一篇关于「辨识危机」的文章,介绍一种无法分辨人脸的疾病,在学界引起广大回响。她也为《星期日泰晤士杂志》、《卫报》、《赫芬顿邮报》写专题,还上过BBC第四台「週六科学现场」节目及BBC第一台的野生动物节目。《我们只有10%是人类》是她的第一本书,她的下一个出版计画则是和肥胖疾病有关。

审订者简介

张尚麟


  毕业于中央研究院国际研究生分子与细胞生物博士学程,目前于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专长为演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译者简介

钟季霖


  台北人,1988年生,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文系。曾于出版社担任执行编辑,接着旅居澳洲一年,目前任职贸易商并兼职翻译。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序:痊癒
引言:另外90%
第一章:二十一世纪的文明病
第二章: 所有疾病都源自于肠道
第三章:精神控制——脑袋与感觉也受肠道细菌控制?
第四章:自私的细菌——过敏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太尽责?
第五章:细菌大战——抗生素的滥用
第六章:人如「其」食——细菌吃什么,你就变成什么
第七章:从唿吸第一口气开始——来自母亲的细菌
第八章:细菌重建——从益生菌到「粪便移植」
终曲:二十一世纪的健康
后记:100%人类
志谢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痊癒


  二○○五年夏天,那晚我从森林走出来,肩上的棉布袋里装了二十只蝙蝠,各式各样的昆虫扑向我头前的探照灯,我感到脚踝附近痒痒的。我将浸泡过防蚊液的长裤底端塞进我的防水蛭袜套,里面还穿了另一双袜子当做多一层保护。当我动身前往阴暗的森林,从捕捉器中取出那些蝙蝠,光是应付林中湿气、我的汗水、泥泞的小径,外加我对老虎的恐惧以及蚊虫的干扰,就已经够我忙的了,这下还有东西穿越了衣物纤维以及化学药剂的保护来到我的皮肤,令我发痒难耐。

  二十二岁那年,我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克劳野生动物保护区(Krau Wildlife Reserve)度过了改变我一生的三个月。大学就读生物学系时,我深深为蝙蝠着迷,当我得知有机会成为英国蝙蝠科学家的野外调查助理,便立刻报名申请。只要能见到叶猴、长臂猿和各式各样的蝙蝠,就算在吊床上过夜,或在住满巨蜥的河流中盥洗,一切挑战都值得。但后来我才发现,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考验,远超过当下的经历并且持续影响着我。

  回到营地后,我在河边空地掀开袜子查看令发痒不适之处,发现那些东西不是水蛭,而是蝨子,大约有五十来只,有些钻进了我的肌肤,有些在我的腿上缓慢爬行。我把那些攀爬在皮肤上的蝨子拨掉,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去测量并记录有关蝙蝠的科学数据,将蝙蝠放生后,伴随着漆黑的夜色和蝉鸣,我钻进如蚕茧般的吊床,拉上拉鍊,借着探照灯的光线,用一对小镊子夹出剩下的蝨子。

  几个月后,我回到了家乡伦敦,热带感染让我意识到蝨子也许攻佔了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感到僵痛,脚趾骨肿了起来,奇怪的症状短暂发作又结束,于是我到医院做了几次不同的血液检验,看了几个专科医生。每当疼痛、倦怠感及困惑感毫无预警地向我袭来,然后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地离我而去,我的生活都会因此暂时停摆数週甚至数月。过了多年后,我的病终于被诊断出来,但这感染已深植在我的体内,所以我进行了一场漫长又密集到足以治癒一群牛的抗生素疗程。最终,我将会恢复到原本的健康状态。

  但是,出乎意料地,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虽然被治癒了,但是不只是蜱媒感染被治癒。抗生素发挥了神奇的功效,我却开始受苦于新的症状。如同以往,我的皮肤破皮,消化系统变得异常,而且变得容易受到感染。我怀疑抗生素疗程不仅消灭了使我生病的细菌,也消灭了那些原本在我身体里的细菌。我觉得我的身体好像成为一个不适合细菌居住的地方,而直到最近我才了解到,我多么需要这些多达上百兆个、把我的身体当作家的友善小生物。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类。

  每十个构成你称作「身体」的细胞中,就有九个是搭便车的冒充者。你的身体不仅是由血和肉、肌肉和骨头、头脑和皮肤所构成,还有细菌及真菌。事实上,你身上的细菌才是人体主要的组成物,在你的肠道中就住了一百兆个老朋友。肠道如同长满珊瑚礁的崎岖海床,大约有四千种不同品种的细菌居住在长达一点五公尺的结肠皱褶中,使你的节肠表层多出了一层。在你的一生中,曾住在你体内的细菌加起来可比五只非洲象的重量。它们爬满了你的皮肤,你指尖上的细菌甚至比英国人口还要多。

  很恶心吧?高度发展、注重卫生如我们,怎能接受以这样的形式被细菌殖民。然而当我们离开丛林,我们就远离细菌了吗?现代医学有办法帮助我们远离细菌,建立一个更干净、更健康、更自主的生活模式吗?尽管我们必须接受身体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地,尽管它们对我们无害,但对于它们,我们还是没有像保护珊瑚礁及热带雨林一般的观念,更不用说去珍惜它们。

  作为一位演化生物学家,我被训练从解剖学及生物行为寻找演化的优势及其意义。通常真正有害的生物特征及生物的交互作用,是会被天择淘汰的,不然就是会随着生物的演化而随着时间消失。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上的一百兆个微生物,是不会以我们的身体为家而不做出任何贡献的。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抗细菌并且帮助我们从感染中复原,那为什么会容忍这些微生物入侵并且以我们身体为家?这些入侵者或好或坏,对我的身体持续多个月的袭击并产生生物化学反应。消灭了原本住在我体内的这些微生物,会引起什么样的连带损害?我想要了解更多。

  刚好,我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提出了这个问题。大部分住在人体内的细菌接触到氧气就会死亡,因为它们习惯了肠道中的无氧环境,要在人体外培养它们很困难,要对它们做实验就更加困难。数十年来,科学界在培养及研究人体内细菌的脚步相当缓慢。现在,科技的脚步终于赶上我们的好奇心。

  借由人类基因组计画(Human Genome Project,简称HGP)的推动与发展,破解了人类的基因密码,科学家现在能迅速且便宜地定序大量的DNA。即便是我们身上死去的细菌,混在粪便中被排出,也能因其完整无缺的DNA被辨别出来。我们以为细菌不重要,但科学界正在揭示一个不同的故事。我们的一生都将与这些搭便车的小生物纠缠不清,它们不但使我们的身体机能正常运作,更是维系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的健康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透过新兴科学的证据可得知,人体内细菌的崩坏会造成消化不良、过敏、自我免疫疾病、肥胖症,甚至从焦虑、忧郁到强迫症、自闭症。不只身体健康会被影响,精神健康也会。这样看来,许多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的疾病并非由基因缺陷所引起,也不是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失望了,而是因为我们疏于珍惜我们身上另外百分之九十的细胞:细菌。

  透过研究,我不只想了解我使用的抗生素对我体内的细菌群落造成什么伤害,更想知道它是如何使我生病,以及我该怎么做,才能让细菌数量恢复平衡,回到八年前被蝨子叮咬前的样子。为了知道更多,我参加一个终极自我探索计画:DNA定序。但不是排序我的基因,而是我体内细菌群落的基因。借由了解我体内现有的以及应该要有的菌种及菌株,或许就能评判我对自己造成了哪些伤害,并且开始改善。我参加了公众科学研究的美国肠道计画,由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罗柏.奈特(Rob Knight)教授实验室主持,并开放世界各的民众捐款样本,以研究人体内的细菌品种以及对我们健康的影响。寄出装有我肠道细菌的粪便样本后,我终于开始了解住在我的身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多年后,得知还有任何细菌住在我的体内令人感到欣慰。看到我体内的细菌和其他美国肠道计画的受试者大致相同,而不是一堆突变生物勉强在一块有毒的荒地上苟延残喘,我非常开心。但可以预期的是,我的肠道细菌多样性大幅降低。和一般人的肠道细菌比起来,我的肠道细菌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七只属于两种细菌(一般人约有百分之九十)。也许我服用的抗生素杀死了较弱势的菌种,让较坚强的细菌存活下来。然而,我好奇这些损失与我近来任何的健康问题有关吗?

  如同比较热带雨林与橡树林,借由观察大树及灌木丛的比例,或鸟类及哺乳类的比例,只能看出一点点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此大范围的比较,对我体内细菌群体的健康了解有限,因为以我的身体为家的微生物是属于另外一种生物分类的生态系。那些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存活,或是在疗程后复生,这件事情在我的健康状况里代表了什么呢?又或者,更确切的说,那些可能因疗程而消失的细菌,现在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当我着手研究「我们」──我和我的细菌们──我决定要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想要了解它们的好处,我知道我必须从生活上做出改变,让我的身体重新恢复成一个能与其和谐共存的乐园。如果我最近一次的病症是因为不慎打扰细菌群系而带来的损害,或许我可以改变这一点,并且使自己摆脱过敏、皮肤问题,以及这些年来几乎不间断的感染?我这么做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将来的孩子,他不只会遗传到我的基因,还有我体内的微生物。我要确认我能够给他最好的。

  我决定重视我的细菌,改变我的饮食以迎合它们的需求,并且在改变之后再去做第二次取样并定序,希望能有机会看到成效。身为寄主,我希望透过我的努力,能改善它们的多样性且达到种类的平衡。最重要的是,我期望我对它们的投资能够产生效益,帮助我打开通往健康及幸福之门。

图书试读

【第三章精神控制:脑袋和感觉也受肠道细菌控制?】

除了友谊,你身上的细菌甚至也有可能会影响你选择对象。

有一种中美洲的蝙蝠,两只翅膀上端各有一个缺口,就在肩膀旁边。这些不是伤口,而是一个小囊袋,这也是它们英文名字(sac-wingedbats)的由来,中文称作鞘尾蝙蝠。雄的鞘尾蝙蝠会在囊袋里装满分泌物,如尿液、唾液甚至是精液。牠们会小心翼翼地对待这包「爱的药水」,每天下午都会将囊袋清理干净,重新填入新的液体,使其维持牠们想要的气味。接着,等时机对了,雄性蝙蝠会在一群倒挂的雌性蝙蝠面前盘旋,轻轻拍翅散播,让风将这液体散发出来的芳香吹向牠们。如同你所预期的,这么做是为了引诱雌性蝙蝠。

这完美的液体是由适合的细菌所调配的,每只雄鞘尾蝙蝠的囊袋里都会有一或两种菌株,显然是从雄性蝙蝠身上的二十五种细菌「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细菌从囊袋中的尿液、唾液及精液获得养分,释放出勐烈的性费洛蒙混合物,说服雌鞘尾蝙蝠与它们交配。

特殊的费洛蒙对动物来说相当重要,不论牠是否有囊袋调制「爱的药水」。果蝇,牠们的身体只较针头稍微大一些,但说到交配,牠们可是特别难取悦。二十五年前,演化生物学家迪安娜.陶德(Diane Dodd)做了一个实验,将同一个物种分开饲养,看能否借由不同的饲养方式改变牠们的能力,使牠们转变成两个不同的物种。她将果蝇分成两组,并且用两种不同的食物餵食――麦芽糖及淀粉类食物――就这样培养了二十五个世代。当她再将这些果蝇放在一起,发现两组不同的果蝇不会互相交配,「淀粉组」会和「淀粉组」的果蝇交配,而「麦芽糖组」则会和「麦芽糖组」的果蝇交配,而且不会搞混。

当时人们并不清楚原因,然而到了二○一○年,台拉维夫大学的吉尔.夏隆(Gil Sharon)对那次实验的结果有了新的想法。他重做了一次陶德的实验,并且得到了相同的结果――A组果蝇拒绝和B组果蝇交配――而这次他只培养了三个世代。为什么会有这种喜好上的改变?夏隆猜测那些不同的食物不止改变了果蝇肠道的微生物群系,也改变了牠们性荷尔蒙的气味。接着,夏隆使用抗生素杀死了果蝇体内的微生物群系,那些果蝇果然不再挑选交配的对象。没有微生物群系,果蝇无法制造出特殊的气味。若是重新注入两组不同果蝇身上的微生物群系,甚至会让它们恢复原本挑剔的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完全刷新了我對人體健康的認知!原本以為健康就是少生病,飲食均衡就好,但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作者用非常親切、生動的語言,揭示了我們體內那個看不見的「細菌大軍」的驚人力量。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作者告訴我,我們其實是個龐大的「共生生態系統」。我們身體裡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數量是我們人類細胞的十倍,而且牠們的工作,涵蓋了從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到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緒。書中舉了好多例子,像是為什麼有些人容易胖、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過敏、為什麼有時候心情會莫名的低落,都跟我們腸道裡的細菌有很大的關係。我以前完全沒想到,那些小小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我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更棒的是,書裡不只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更告訴我們「怎麼做」。作者詳細分析了現代飲食習慣對我們腸道細菌的影響,例如高糖、高油、加工食品會讓壞菌變多,而蔬菜、水果、發酵食品則有助於好菌生長。他還提供了許多實際可行的建議,像是如何選擇益生菌、益生元,如何調整作息來改善睡眠,進而幫助我們的腸道菌群恢復平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拿到了一本「健康攻略」,對如何照顧好我身體裡的「隱形夥伴」有了非常清晰的方向。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每一個想要真正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健康的人的書!

评分

閱讀《我們 જોઈએ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科學大門。我一直對人體科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本書所揭示的關於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是我之前從未深入了解過的。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們潛入人體內部那個由數萬億微小生物組成的奇妙世界。 書中詳細闡述了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如何與我們的細胞共存,並在人體內扮演著多樣且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消化營養、合成維生素,到免疫系統的訓練與調控,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牠們的作用無處不在。書中提到,我們人類細胞的數量,其實遠遠少於我們體內微生物細胞的總和,這個數字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也促使我去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令我特別讚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僅止於科學的探討,而是將這些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他深入分析了現代生活方式,例如不當的飲食習慣、過度使用抗生素、壓力過大等,如何對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生態平衡造成破壞,進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包括肥胖、過敏、腸道疾病,甚至情緒障礙。書中提供的關於如何透過飲食調整、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以及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微生物群落的建議,都非常實用且具有操作性。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獲得了主動管理自身健康的強大工具。

评分

老實說,拿到《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有點小小的懷疑。畢竟「10%人類」聽起來也太戲劇化了,我比較喜歡那種比較務實、接地氣的知識。但越讀下去,我越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太狹隘了。這本書並沒有誇大其詞,而是用非常紮實的科學研究和有趣的案例,來證明我們體內那「90%的細菌」確實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作者非常巧妙地將複雜的微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知識,轉化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他描寫的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在我腦海裡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著自己「性格」和「需求」的小生命。它們參與我們的消化、製造我們必需的維生素、幫助我們抵抗病原體,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平常以為的「健康」和「不舒服」,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的「我」的問題,而是我身體裡那個龐大的「微生物王國」出現了動態平衡的失調。 書中花了相當多的篇幅探討了飲食對我們微生物群落的影響。這部分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我以前以為吃什麼、不吃什麼,只是為了控制熱量或是滿足口腹之慾,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我的每一頓飯,都是在為我體內的「居民」選擇牠們的食物,而牠們的選擇,又會反過來影響我的健康。作者詳細解釋了不同食物如何影響腸道菌的種類和數量,像是那些對我們好的益生菌、益生元食物,以及哪些食物會助長壞菌。這讓我對「吃」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也更願意去嘗試那些過去覺得「太麻煩」的健康飲食方式。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完全被這本書給震懾住了!《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書名聽起來超科幻,本來還以為是講外星人什麼的,結果翻開第一頁就讓我下巴掉下來。原來,我們身體裡住著的、而且數量遠遠超過我們人類細胞的,是那些我們平常根本看不到、也幾乎沒在注意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這些微生物加起來,有個很酷的名字叫做「人體微生物群」。 書裡很深入淺出地解釋了這些微小的生物,它們不只是寄生蟲,而是我們身體裡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像是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訓練免疫系統,甚至連我們的情緒、對食物的渴望,都跟它們息息相關!我以前總以為生病就是病毒細菌入侵,沒想到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體內的「好朋友」失衡了,才會讓我們身體出狀況。書裡舉了很多真實的例子,像是過敏、肥胖、憂鬱症,甚至某些自體免疫疾病,都跟腸道菌群的健康度有很大的關聯,這讓我重新思考了許多關於健康的觀念。 而且,最讓我驚喜的是,書裡不只講理論,還提供了很多實際操作的方法!像是要怎麼透過飲食來「餵養」好的細菌、減少壞菌,像是多吃益生菌、益生元食物,還有如何調整生活習慣來維持菌群平衡。我以前對飲食的認知就是「健康就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原來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影響我身體裡那龐大的微觀世界。現在我會更仔細地選擇食物,努力創造一個對「夥伴們」友善的環境。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從根本上」改善健康有了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簡直就是一本顛覆我過往認知的科普讀物!老實說,一開始被書名吸引,還以為會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文,但實際閱讀起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甚至可以說有點像在聽一個非常懂行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他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把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活潑有趣,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讀起來很吃力。 書中探討的核心,就是我們體內那個數量龐大、功能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微生物世界。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些微生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從消化、營養吸收,到免疫系統的建立與調節,甚至連結到我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我過去總是認為「我」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沒想到身體裡還有這麼一個龐大的「共生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我的健康與幸福。書中提到,腸道健康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腸腦軸」,這部分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心情不好,身體也會跟著不舒服,反之亦然。 最讓我讚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僅僅介紹現況,而是積極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優化這個微生物群落。他闡述了現代人生活中,哪些習慣(例如過度依賴抗生素、高油高糖的飲食)會對我們的「內部居民」造成傷害,並提供了許多關於飲食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的具體建議。這本書讓我對「健康」這兩個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沒有疾病,而是更著重於身體內部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