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祕密生命

树的祕密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Wohlleben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树木
  • 森林
  • 生态学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环境科学
  • 植物行为
  • 科学普及
  • 生命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渥雷本将树木的言语译为文字,树木在其笔下绽放光华。
「科学语言去除了所有的情感,让人们再不能通晓其意,但当我说『树木孕育着他们的孩子。』每个人都能立刻了解我的意思。」──渥雷本

「沃雷本只是一名小小的林务员,却在森林里发现了全世界。」──《明镜週刊》

你知道树会说话吗?金合欢树会彼此警告,提醒同伴在叶子里散布毒素,把啃食的长颈鹿赶走。你知道树也怕嫁错郎吗?甜樱桃会阻止同一朵花上的雄花粉和雌蕊相恋,只有陌生的雄花粉才能一探香闺,爱情也才能开花结果。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从小立志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毕业后如愿进入德国林务机关任职,因与当局着重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合,十年前辞去终身公务员职务,成为胡默尔小镇旁一二OO亩原始森林的看守人,并将其转化为树葬森林,让这片岁月静好的土地,成为自然爱好者最后的长眠之所,也维护森林在接下的一百年里,不会遭受外来的侵扰。
终日徜徉在绿色世界的渥雷本,用优美恬静的笔触与自身的实际经验,描绘出三十六篇森林里不可思议的精采故事,细细诠释树木生命的华丽与苍凉,夏浴日光、冬饮霜雪,字里行间洋溢着发自树木灵魂深处的宁静与睿智。若你曾经陶醉于华兹华斯的浪漫诗作,怎能不因此重新爱上树木,若你不曾真正地邂逅一颗树,就更不能错过这一场如诗如歌的森林飨宴。

《森林深处的低语:探寻植物的隐秘交流与生存智慧》 第一章:无声的交响——植物间的化学信使 在我们的感知之外,广袤的森林和静谧的草地,正上演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基于化学分子的复杂对话。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植物王国的隐秘领域,揭示那些看似静止的生命体,如何利用气味分子和地下网络,进行着高度复杂的交流。 我们常常将植物视为被动的存在,它们只能随风摇曳,听凭环境的摆布。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森林深处的低语》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深入剖析了植物如何“嗅探”周遭环境的变化。当一条毛毛虫开始啃食一片叶子时,这片叶子并非孤立无援。它会迅速释放出一系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气味警报”如同无线电信号,被邻近的同类植物接收。 研究表明,接收到警报的植物会立即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提前合成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使自己的叶片变得难以下咽。这是一种跨越物种界限的预警系统。我们将在本书中详细探讨这些化学信使的分子结构,它们如何精准地编码“危险类型”——例如,是食草昆虫的攻击,还是真菌的侵扰。我们会探究植物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访客”,并发出特异性的、量身定制的防御回应。例如,对特定害虫的攻击,植物可能会释放出吸引害虫天敌的信号,这无异于向空中呼叫“空中卫队”,构建起一个复杂的生物防治网络。 除了防御,这种化学交流也渗透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策略中。从种子萌发时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试探性问候”,到花朵对传粉者发出的精准“导航信号”,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无声的沟通艺术。我们将考察那些能够“识别亲缘关系”的植物,它们在资源竞争中,会给予亲属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支持,而非对完全陌生的竞争者表现出同样的慷慨。这种基于亲缘关系的选择性合作,挑战了传统生物学中对资源分配的理解。 第二章:地下世界的互联网——菌根网络与物质共享 如果说空气中的化学警报是快速反应的短波通讯,那么根系下的菌丝网络,则是一张连接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互联网”。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菌根共生体,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成功的合作模式之一。 本书将详细描绘这张错综复杂的地下网络。数百万公里的真菌菌丝体,如同微小的管道,将不同树木、灌木乃至草本植物的根系紧密地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网络,植物们可以进行物质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 我们不仅探讨碳水化合物的“交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糖分被输送到真菌,以换取真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网络也充当了生态系统的“资源分配器”。在光照充足的树冠下,一棵“富裕”的树木,可以将多余的碳水化合物输送到阴影中、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幼苗那里,确保整个群落的存活率。这种跨越个体界限的“利他主义”,在人类的视角看来,近乎是一种生态伦理的体现。 此外,地下网络也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当一棵树木受到根部病原体的攻击时,它可以通过菌根网络向远处的邻居发送化学警告信号,使其能够预先部署抗病基因。书中将引用最新的同位素追踪实验,展示这些物质和信号是如何精确地在不同物种的根系之间穿梭,揭示了森林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像一个超级有机体一样运作。我们将探讨真菌如何充当生态系统的“调解者”和“重分配者”,维持着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第三章:环境的记忆与适应性编程——植物的“进化时间线” 植物的生命是漫长的,它们记录着过去环境变化的“印记”。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植物的表观遗传学和环境记忆,探讨它们如何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将过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研究了植物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如长期干旱或突如其来的霜冻。这些压力事件触发的分子变化,并非只停留在受压迫的那一代。研究发现,一些关键的基因调控模式——例如与抗旱相关的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被“记忆”下来,并直接传递给种子,使得下一代植物在尚未经历干旱时,就已经具备了更高的耐旱潜力。这是一种超越经典遗传学的“软继承”。 我们将深入分析“环境诱导的适应性编程”机制。例如,生活在多风地区的树木,其木质部会比生活在避风港的同种树木更早、更密集地发育出更强的韧性结构。更令人信服的是,这种形态学上的“预先准备”,在它们产生后代时,也会有所体现。这种对父本或母本环境的“记忆”,使得植物的适应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我们还将讨论植物对“人类活动”的记忆。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其生理反应和化学防御机制会发生持久的调整。这些调整并非总是为了生存,有时也是其适应不良环境的代价。通过解析这些生物印记,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如何构建它们对世界的认知图景,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塑造了它们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时间艺术——植物对光照与季节的精妙感知 植物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远超我们对日晷的理解。它们不仅能准确追踪昼夜的更替(昼夜节律),还能精准计算出季节的更迭(光周期性)。本书将详细阐述植物如何构建其内部的“分子时钟”,以及这一时钟如何驱动其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事件。 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测量“夜长”而不是“日长”,这是它们判断季节变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光敏色素(Phytochromes)和隐花色素(Cryptochromes)等光感受器的深入解析,读者将了解植物如何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实现对光照质量和时长的精细测量。这些分子如同精密的光学仪器,将外部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内部的生理指令。 这种精确的时间控制,直接决定了植物的生存机会。例如,春季开花的植物必须在“最后一次霜冻”来临前的最佳窗口期内完成授粉,过早或过晚都将导致失败。本书将展示植物如何协调其生长激素、开花诱导因子与分子时钟,确保生命活动的“登台时间”完美契合生态环境的“最佳时机”。 此外,我们也探讨了分子时钟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防御机制的启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植物必须确保在最有可能遭受攻击的时间段内才全力运作。这是一种高效的能量管理策略,完全依赖于其对时间和环境节奏的深刻理解。 通过探索《森林深处的低语》,读者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植物王国并非一个静默的背景,而是一个充满着高速信息交换、复杂社会结构和深刻环境记忆的动态世界。它们是地球上最杰出的生存艺术家和最耐心的化学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一九六四年生于德国波昂,在城市中心区里度过童年,从小就对大自然心生向往,六岁便立志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内卡河边罗腾堡(Rottenburg am Neckar)应用科技大学林业经济系的毕业之后,展开在莱茵-法尔兹(Rheinland-Pfalz)邦森林管理局长达二十年的公务员生涯,之后调任到梦想中的工作辖区:埃佛(Eifel)地区胡默尔(Hümmel)小镇旁的原始森林区。
渥雷本很快就确认自己生态保育的理念,和当局掠夺森林的政策不合,遂于二○○六年辞去终身公务员的稳定工作,转任胡默尔小镇的约聘人员──森林看守人。协助当地居民向邦政府陈情十五年后,终于成功将此区划为原始森林保护区,用马匹取代机器、用山毛榉树取代景观树木、完全摒弃化学药剂、禁止所有的砍伐,并将此区转化为树葬森林,保障其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不会再受到任何侵扰。
保育森林之际,渥雷本也提供旅客生存训练与修筑山屋等新型态的森林导览,希望能将全新的荒野印象毫无距离地呈现在城市居民眼前,更于此时发现写作的乐趣,二○○七年发表第一本书《没有看守人的森林》(Wald ohne Hüter),如今着作已达十余本,并成为电视节目常客,向大众分享其生态保护的知识与趣事,传达其生态保护的理想。


相关着作:《动物的内心生活》《欢迎光临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网路》

译者简介

钟宝珍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毕业,曾任中学地理教师及地理教材作者,关注环境议题,喜爱阅读、旅行及大自然,现定居德国,从事中文教学与翻译。

相关着作:《动物的内心生活》《欢迎光临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网路》《荒园》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阅读群树的语态/吴鸣
有树、就还有希望/李伟文
智慧之树/金恒镳
解密,树木的千言万语/番红花
树的故事,等您自己来察觉!/蔡明哲
与树对话的幸福人生/罗绍麟

前言
友谊
为什么树木要分享养分?理由跟人类社会运作的原则一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树木的语言
你听过树说话吗?当我们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森林社会局
树木会自动调节强者及弱者间的差异,如同人类的社会福利系统,尽力避免有成员陷入困境。

树木早早就会开始拟定恋爱策略,看是要在来年春天就蓄势待发,还是再等待个一、两年?
树木大乐透
每棵树都只能有一位继承者,成千上万的种子里,只有一颗能长成大树!这机率如同中了乐透。
就这样慢慢来
青少年时期缓慢地成长,是树木日后得以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这便是母树对小树们的教养。
树木行为手册
森林里的树木流传着不成文的行为手册,记载着树木应该长成什么模样,哪些事该做或可以做。
树木学校
你知道树也会被逼着上学吗?树木能够学习和储存记忆,而大自然就是最严厉的导师。
在一起会更好
真菌就像森林里的网际网路,它们为自己选择并预留最合意的树木,从此患难与共、生死相随。
高深莫测的水分运输
原来我们根本无法确定,树木是如何让水从地底深处往上跑到叶子里的?
年龄会说话
树木年轻时,表皮如新生儿的皮肤般光滑,当树木日渐衰老,树干的下方也会开始出现皱纹……
橡树是软脚虾?
橡树与山毛榉树抗衡时表现得有多弱势,反映出在它在没有竞争的状况下,橡树能有多顽强。
生存达人
树木理想的家要冬暖夏凉,有疏松肥沃的土壤和可供挡风的山,可惜如此完美的地方并不存在。
是树?非树?
到底什么是树?动植物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分类依据,是否过于狭隘与专断?
在黑暗的国度
森林里有将近一半的生物量隐藏在黑暗神祕的地底,这些迷你生物是生态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二氧化碳吸尘器
人类若想借助森林来对抗气候变迁,就必须让森林有机会慢慢变老。
木制空调
树木会流汗?树木能让风变得宁静和缓,平衡水分收支,为自己打造理想的环境。
绿色抽水帮浦
森林的土壤就像一座巨型地下水库,永远勤奋地聚集雨水,为生物打造温暖舒适的栖身之地。
我的还是你的?
在森林里,唯有强者才能决定游戏规则。
社会住宅
树木是广受森林生物欢迎的公寓住宅,还提供了不少额外的客房服务。
生物多样性的母船
树木直至枯朽老死,对整座森林的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枯木更能成为孕育小树的摇篮。
冬眠
棕熊和榛睡鼠年年冬眠,那么,树木也需要休息吗?
时间感
初春新芽吐,晚秋落叶飘,小树们必须和亲树一样聪明,能够正确记录四季变换、日夜消长。
性格问题
每棵树木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作风,有的天生小心谨慎,当然也有挡不住诱惑的冒失鬼。
生病的树
大部分的树种都能活得比人类老得多,但树木也和人类一样,难以捉摸生老病死的命运。
神说:要有光
森林里,每道光都弥足珍贵,阳光对树木的影响远比充足的供水与肥沃的土壤更为重要。
街头游童
城市中的树木都是街头上孤独无依的游童,没有母树可以提供养分,教导它们要慢慢来。
精疲力尽
先驱树种是向往远方的探险家,纵使生命因此短暂如春花,它们的种子仍不辞千里、浪迹天涯。
到北方去!
气候日渐暖化使山毛榉树一路向北,其北方长征之途,永远都不会结束。
超强耐力
每一棵树天生就属性迥异,即使环境产生剧变,绝大部分的树木也都能以超强的耐力安然挺过。
风暴来袭的季节
霜雪、暴雨、雷击、火吻……,树干上留下的层层伤疤,亘久地诉说种种自然灾害的历史。
新住民
大自然更迭的脚步都从未停息,新物种的迁徙,不过是这万千变化中的一种展现。
健康的森林空气?
森林漫步时,我们所唿吸的空气,正是树木释放出来的气味「语言」。你可曾听懂了?
森林为什么是绿色的?
对我们来说,绿色代表自然、清新与生命;对树木来说,绿色究竟有何意义?
重获自由
让森林重获自由,我们才能够在完好无缺的大自然中感受自己心灵的颤动。
生物机器人?
在处理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关事务的过程中,所有生命的尊严都必须列入考量。

谢辞
註释
专有名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阅读群树的语态
吴鸣/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这本书写的不只是一棵树的故事,也不是一座森林的故事,而是全世界森林的故事。非仅叙述树的祕密生命,也描绘整个森林里,所有生命的故事,包括植物、动物和菌类,将森林视为整体的共生结构。

担任林务员的渥雷本,并非例行植树、护林、砍伐树木的执行者,而是以生命来爱护林树,从树的角度出发,用三十六篇动人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森林的世界。须弥若芥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原是诗教,可惜我们常常忘记这些,导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随大流去日本看樱花,对身边的草木林树反倒视若无睹。

这本《树的祕密生命》没有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精采的故事,有若柳敬亭说书,时而令人惊奇,时而令人赞叹。作者是说故事的能手,而这些故事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足堪为自然书写之典范。作者採用与自然对话的形式,和树木同唿吸共脉搏,真正体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精神。也许我们会用科普着作来看待本书,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仅以科普的方式书写,其中的专业内涵尤令人称道。德文原书固生动活泼,译笔亦得信达雅之要旨,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有别于彼得.梅尔(Peter Mayle)《山居岁月:我在普罗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纯以生活感受引人入胜,这本《树的祕密生命》的学术面向,显然高明许多,既广且深。

法国年鑑学派祖师爷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云,不了解当代即无以了解古代。每年秋天,大学新生入学时,我会在历史系大一必修课「史学导论」问学生几个问题。从学校正门上山,过了渡贤桥,左边是什么树,树下种什么花;从后校门进来,左边是什么树,右边是什么树;上课这栋大楼,靠山边植的是什么树,山坡上有些什么树。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回答不出来。我会告诉学生,历史学研究非止于文献考索,更重要的是热爱生活。如果我们对周遭的事物毫无关注,如果我们对草木林树没有感觉,那么,我们如何能对历史事件能有深刻领会。历史学研究并非在草原上找一棵大树,而是在草原里找一棵不同的草,在森林里找一棵特别的树。

有一回,系上同事到研究室找我,兴沖沖要带我去看季陶楼侧坡的一棵蓟花。可惜当我们抵达时,发现前一天工人刚割完草,蓟花也被割掉,光秃秃的根茎,无以辨识。同事彼时遭逢生命之困境,在寻不到出口时,看到了草坡上的蓟花。同事说他似乎感觉到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领他向前行去。蓟花是苏格兰国花,同事留学爱丁堡,对蓟花有着深深的契情,草坡上的一棵蓟花,让他充满前行的勇气。

也许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草木林树,群树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对树木的了解又有多少?过度工具主义的林业政策,让我们计较着森林的利用,森林的价值,而遗忘了如何与群树和平共处。所有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作者在书中如此写道,「离科隆不远的「国王村森林之友」(Waldfreunde Königsdorf)社团,在参与森林部会的协调诉讼中,就成功地促成了不在当地动用重型机具与不再砍伐高龄阔业老树的法规。在瑞士的案例中,所有植物都应该被合理对待并可以适得其所地生活的法令,则被推行到全国」。德国宪法明文规定,「在处理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相关事物的过程中,所有生命的尊严都必须列入考量」。

唯有我们能从树的角度出发,方能真正做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非从人类角度看待一切的草木林树。借由渥雷本的眼睛,透过文字叙述,作者以三十六篇精采的故事,引领我们进入树的祕密生命。并且,邂逅全世界的森林。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写于景美溪畔

【专文推荐】有树、就还有希望
李伟文/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这是一本太不可思议,也太令人感动的书了!
感动?说不可思议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因为书里揭露了许许多多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知识,但是,充满知识的书会像扣人心弦的戏剧或电影般使我们感动吗??
没错,是感动。那些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树木,那始终不言不语矗立在大地上的树木,居然也有情感和记忆,有感觉而且会思考,树木彼此间会沟通、合作,甚至一起抵御外侮,这太令人震撼了,但是「树的祕密生命」却用详实的研究证据与作者自身长期的观察,引领我们重新看见树木。
虽然每个关心环境,关心人类未来的民众都知道,也都愿意保护大树,因为树木不仅提供我们果实木材,其所形成之森林除了稳定气候、清净空气、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还会防止土石流,山洪暴发;一方面使人类免于水灾,一方面也使我们免于干旱之苦。一棵树木等于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有许多藤蔓、蕨类与蕈类都依赖着树存活,还有数不尽的微生物、昆虫、鸟类与哺乳类也都栖息在树上。我们可以说,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除了这些实用的价值之外,许多能欣赏与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仰望一颗巨大的老树时,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动,想到那么悠久且坚韧的生命,以及庇荫了多少的生物在此绵延,就会对老树充满感激之情。
美国着名诗人惠特曼就曾经这么写:「老树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无须人为的修饰,老树就是庙宇。」
同时,大树自古以来就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起居密不可分,老树也像是时光机一样,让我们回到往日时光。许多社区或人们的老家旁边,目前都还有着令人怀念的老树。在社区里能留下一棵老树,就有机会让人重新感受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真的是非常珍贵的遗产。一个地方会不会形成我们精神上的故乡,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是否充满了与自然生命的互动,因此,都市里的老树,不仅对当下的生活品质有助益,长期上也可以凝聚爱乡土的情怀。
当然,这些都是以人类本位主义来思考树对人类的实用价值,「树的祕密生命」还让我们真的了解树跟人一样,是有知觉有情感有记忆的,是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就像是有位好朋友多年前曾经跟我说过的经验。
他跟我一样,也是个牙医师,不过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登山,也是位高山向导,有一年他到大小鬼湖,在原始森林中,看到一颗有如电影龙猫里的巨木。那时,他突然觉得,能坐在那棵树下,是这辈子最有福气的事。所以当晚他就在那里升起了营火,靠着树睡觉。睡一睡,突然间醒了过来,看到树身上发了光,像一颗颗绿色的光球。他还听到清脆的声音,像树的笑声。「那时候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半,我只觉得很舒服,忍不住站起来往山上走,彷彿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我。」
从那次之后,他就常能在树身上看到一些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有时候是光,有时候是影子,有时候是颜色。那应该都是树灵吧!
他是有名的「抱树专家」。他抱树,不只是在感受树身那古老坚实的力量,还能和树灵沟通。树灵向他说出植物的密语,于是我们能够知道,拉拉山的神木是孤独苦闷的,「我的感觉是,因为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死了。」目前为止,他所感觉到最好的,是能高安东军山的巨木群,「他们像个与世隔绝的大家族,但很自得其乐。」
他这种神奇的能力,在一般人眼中难免会有怪力乱神之疑,虽然我一直相信这些应该是真的,因为他不会骗我(也不需要骗我),但对于我们这种太过理性的人来说,多多少少还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知道,这的确是真的。
幸好有树,不仅守护万物生命,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谦逊地看待这神奇的世界,是的,有树,就有希望。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专文推荐】智慧之树
金恒镳/国际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协会理事长

植物和动物,在人类的眼中无疑是泾渭分明的两类生物群。相对于能独立移动的动物,植物是固定在一处、不言不语、逆来顺受的生命体。植物似乎是各自在安静中抽芽、成长、开花、结果、播迁,独自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的。它们平和、宁静地度过一生。虽然有时遭到雷电、台风、火烧、水淹的自然逆境,它们多半韧性十足的承受而终究翠绿如常。最特殊的是植物能自产自给,不借其他生命来滋养,许多还能享上千年的高寿。动物则正巧相反,必须四处寻觅食物来养活自己,这得靠思考、沟通、听觉、视觉、触觉才能谋生。长寿的高等动物至多不过百岁。牠们几乎活在永无安宁、厮杀不断的忐忑日子里,横死猎场的戏码随时可能会发生。
我们对动植物的这种刻板印象是不是事实?主流生物学家从不谈论,也不研究植物是否像动物那样具备各种感觉与行为能力。他们认为植物没有脑的结构,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接收、传递及处理外界资讯的能力,更别谈成群过分工合作、互助共济之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是,有一些科学家持不同的意见,他们探索植物不为人知的生活秘密。二十世纪初,印度科学家贾加迪什.钱德拉.玻色(Jagadish Chandra Bose, 1858-1937)发明了「植物生长记录器」,研究植物受外界刺激的反应。他证实动植物与物之间有对应的反应。半个世纪前,美国科学家克里夫.贝克斯特(Cleve Backster, 1924-2013)研究植物在测谎器下的反应。他认为他所试验的植物能感觉疼痛并知道情爱。在《植物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1973)这本写于四十多年前的书里,作者彼德.汤普京斯(Peter Tompkins)与克里斯多弗.薄尔德(Christopher Bird)用测谎仪证明植物是有情绪的生命。
二○○五年,美国科普作家柯林.塔奇(Colin Tudge)写了一本《树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Trees, 2005)。塔奇在书里特别辟了一章来描述树的社会生活。他说植物的生活就像人类的生活,随时在「冲突与合作」的谋略中求生与繁衍。同类之间要如同手足并患难与共,必须能传递资讯、沟通无碍,同时要扶弱济贫,维系社会稳定。为了繁衍生息,树不惜工本用五彩缤纷的花色、千娇百媚的花姿、香浓馥郁的花蜜,特邀属意的贵宾(授粉动物)前来享受盛宴。为了保种、繁衍、播迁及传递基因,更是费尽心力、各出奇招的制造果实与种子。其设计之精巧与实用,若无六○年代制造的电子显微镜,我们根本无法得见植物繁衍后代的真实祕密呢。植物是否如我们想像的那样能力有限?这本《树的祕密生命》(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 2015)的彼德.佛勒本(Peter Wohlleben)对此的立场是力挺植物的灵性能力。
有关植物有思想、能沟通的言论,主流的生物学界一直斥之为无稽之谈,纯属江湖诈术,是「伪科学」。然而,到了二十世纪末与本世纪初,有关植物能感知与适当反应外界之环境刺激的研究成果,终于堂堂登上国际的着名学刊,如《植物学》、《生态学》、《公共科学文库》等,而探讨植物对资讯的接受、认知及行动反应的研究,也逐渐争到科学界的一方领域。二○一二年丹尔尼.查莫维兹(Daniel Chamovitz)的《植物看得见》(What a Plant Knows)一书带领读者一窥不为人知的植物之生命奥秘。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讨植物对周遭世界的反应,并用引人入胜的文笔向读者揭露植物的内在生命而指出其与人类相同之处。他说植物具有看、触、听、闻,甚至记忆等为人类一向所不知的惊人能力。
这使我想起两个有趣的相关研究。一个是探讨雌花有无选择雄花的自主权:是要生下自己选定配偶的下一代?还是顺应天意任由送上的来历不明的流浪花粉,来完成终身大事?另一个是研究植物有无记忆、计算的能力。
黛安.马歇尔(Diane Marshall)研究开花植物的选择配偶可能性。她研究的对象是靠虫子(如蜜蜂、食蚜蝇)传粉的野萝葡(Raphanus sativas)。她取下数株雄花的花粉,均匀混合后涂在不同的柱头上,静待授粉,然后分析所结种子的特性与父系。她证明植物也具有如动物般的择偶力。
今年二月份的《当代生物学》刊登了德国科学家珍妮佛.博姆(Jennifer Bohm)有关捕蝇草(Dionaea muscipula)的研究。捕蝇草是罕见物种,是吃荤的植物。捕蝇草的叶特化成类似动物的捕兽夹,但运机械感应原理捕捉猎物并消化之,以补充营养。
捕蝇草的猎物夹会释放果香,一旦有虫子误撞进入,而触动机关(叶毛),叶子便会送出电流,并等待叶毛被触动的第二次通知,确定是虫子后,猎物夹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不到一秒钟)阖上,并根据猎物挣扎的力道或触动叶毛的数次,来释放适量的消化液。此时嘴巴变为胃囊,倒楣的虫子便惨遭噬食。
博姆说,虫子第一次触动叶毛后,捕蝇草不但要记住时间,并且要开始计秒。等到第二次叶毛又被触动,且间隔若在十五到二十秒之间,它便阖上猎物夹。两次间隔若超过二十秒,植物可能会断定捕猎夹是空的,而第一次的记忆也被自动删除,植物不会白花力气阖上猎物夹。此外,消化液的分泌量要精算,以节省昂贵的制造成本。捕蝇草有记忆力、能计时、能计数,更能控制「胃」里的消化液分泌量。这些功夫绝不逊于会设陷阱与有口有胃的动物。
植物控制这个行星已经数亿年了,它们几乎佔满地表任何可供生命生存的每一寸地方。它们怎可能不是最有智慧的生命?《隐形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 2011)特别揭露:我们已被直觉所蒙蔽。在我们不够了解植物的行为之前,除了尊敬它们之外,还要抱着谦虚的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所有植物荣枯与共。人类越成功,越能了解人类不是地球上惟一的智慧型生命。

二O一六年四月十二日于加州

【专文推荐】解密,树木的千言万语
番红花/作家
或许不多人知道台湾是座森林覆盖率占国土总面积高达百分之五十八的美丽岛,在这里唿吸生活的每一个日子,海洋围绕着我们,森林亦环绕着我们,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他自己的森林吧?森林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对久居城市的我来说,只要是一块高密度树木的区域,都可以是我心中的小森林,凡树木密聚之处,空气清新、生物多样性丰富、蓊郁神祕、土壤厚实、滋养了各种生命,例如清明过后时节那美味鲜清的野生箭笋,多来自台湾北部或东部某森林一方,由当地居民清晨人工採摘再背负下山到平地贩售,饕客都知野生箭笋是森林的季节限定,是山猪、山羌和人类都喜爱的年度清蔬芳香……
而森林何止供养我们这些,日前我随着一只未成年浪猫的脚步钻入居家附近的一片小坡森林,我见牠巧跃消匿在竹林与相思树交错的林木尽头,只好轻轻留下一个鱼罐头,翌日再又潜爬进林子里,取回已被清空的鱼罐头。想牠今天若未能在林子里猎捕到松鼠、野鼠或夜鹭(不知浪猫还能在林子里狩猎些什么?),这浮着肉香的小小鱼罐头,就当作是牠今天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吧。
德国林务员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所写这本《树的祕密生命》.如《明镜週刊》所赞誉:「一名小小的林务员,却在森林里发现全世界。」书中三十六篇关于森林与树木的趣事与知识,让我们不再视森林学的研究证据为艰涩难搞之物,原来树木会思考、有痛觉、情感和存在记忆,例如,非洲大草原的金合欢树,当长颈鹿啃食它时,它会赶快以气味提醒其他还未被啃咬的金合欢,在叶子里散布毒素,好让长颈鹿闻之生畏。而树木需不需要睡眠呢?彼得在书里告诉读者,树木就像人类一样也需要休息,一但被剥夺掉睡眠,后果将会像长期失眠的人般严重,一九八一年《公园绿地管理局》(Das Gartenamt)此专业杂志即报导,美国城市里有百分之四的橡树死亡,可归因于夜间照明的干扰。也有些森林观察者做过非自愿性的类似测试,他们分别从森林里带回一些年轻的橡树和山毛榉树回家,将它们养在盆子里,放在室内的窗台上做观察,人类日常家屋的起居室内,自然不像森林寒冬的低温与黑暗,因此这些小树几乎是在不冬眠、不休息的状态下继续生长,一段时间过后,小树终究不敌长期睡眠不足的压力,突然间枯萎死去。
我不禁想起日片《哪啊哪啊〜神去村》里,三重县传统林业村民对山神的敬畏,以及台湾原民阿美族每年四月的树木祭(misamusah),祭拜树神以求小米的顺利丰收,其实人类景仰树木由来已久,但随着全球森林面积正以每年减少七百三十万公顷的速度消失,以及人类娱乐生活方式大幅由室外转往室内,森林遂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随口问问周遭亲友距离上一次到森林健走是多久以前的事?恐怕他们要搔耳思索甚久,若问问正值学龄期、对大自然探索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孩子,可否认得森林里阔叶树与针叶林的差异?是不是认得樟树与红桧扁柏的特色?多数孩子们应该会摇摇头,表示歉然遗憾吧。
最近我有朋友从杉林溪步道健走回来,途中他很幸运地见到一簇剔透幽祕的水晶兰,我和孩子们从他脸书上看到多张水晶兰高雅美丽的清晰照片,遂试着开始追索水晶兰的身世,原来水晶兰并不是兰,它生活在腐植土中,依靠真菌分解腐植质所产生的养分存活,台湾的水晶兰属植物皆分佈于成熟森林内的低海拔至三千公尺左右高山,每年三至五月为最佳观察时期,水晶兰让我们看到了森林里林下(Understory)精彩迷人的生物多样性,而关于森林里真菌与腐植质的奥祕,彼得这本书也以亲切生动的笔触,为一般读者解惑许多。
我喜欢和家人一起抱树、看树、触摸树,永康街小公园边的老杨桃树,住家小巷好几棵四层楼高的老玉兰树,我去宜兰造访春天结小浆果的桑葚树,在鹿野乡下巧遇绿油油的酪梨树,内湖大沟溪步道的年轻樟树,阳明山竹子湖的动感野竹林,合欢山上巍峨的台湾铁杉,台湾各地成树成林,我张开双手用身体去环抱每一棵树,感受到树灵的唿吸与情意,树也有千言万语,想读懂它的千万分之一,这本书是一个理性、美丽的开始。

【专文推荐】树的故事,等您自己来察觉!
蔡明哲/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兼实验林管理处处长
学校课堂上,我讲述的课程是有关木质材料、木材及木质材料在木建筑与绿建筑上之应用,从木材的角度来理解树木的祕密,作者在此书中介绍到树木是二氧化碳的吸尘器,根据研究,每立方公尺材积平均约可吸存二百五十公斤的碳,也因此常会有人随口问我说这树木固定多少碳在木材里面,而碳亦储存在枝条、树干及根部。如果哪天树木死了,透过真菌与细菌的分解、处理及排放,它们会再度释出刚好等量的温室气体。这样子的概念就会出现一种说法,燃烧木头不就对于环境就没有影响了吗?作者从生态系的角度釐清了二氧化碳的问题,更指出近年研究二氧化碳的增加,树木的生长速度变得更为快速,但是秧苗助长的方式并不会给植物带来长期的健康
作者在书中有太多树木的祕密,例如:大部分人接触到的讯息皆认为年轻的生长较老树为旺盛,所以要让森林常保持年轻,科学家量测了七十万棵树木,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树木愈老就长得多,树干直径超过一公尺的树木生物量,是直径五十公分树木的三倍。因此人类若想要保护原始森林进行全球环境变迁的媒介,那么最好的唿吁与诉求就是让森林变老且健康。
透过年轮进行解码这是我的兴趣,因为树木年轮的宽度并非固定不变,春秋季节、日照充足、雨量与温度都是影响因素。所以,年轮其实记录着树木生命过程中「每一年的气象档案」,也就是所谓的「树木气候学」,从树干解析可以得知树木生长的速度,若观察某一年轮宽度大于平均值时,代表该年树木生长细胞数量较多或形状较大,我们会推论当年气候较为温暖、雨量充沛;但是反过来说,若宽度较小于平均值时,转而推测当年气候可能发生干旱。
台湾的老树不乏数百年或千年者,如中海拔的红桧、低海拔的樟树,透过他们的年轮可解读出更多祕密,如「气温、大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空气品质」或「火灾、虫害」的环境改变,这些调查所获证据对「地球环境变迁」的了解都将有莫大助益!
最后我想提一下在本书中的一个章节〈生病的树〉,里面提到了树木的芬多精,植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不断分泌的芳香性挥发物质,其具有杀菌疗病作用,能够抵抗害虫及疾病。现今的研究则发现不同树种所释放的芬多精,对于人类健康有不同面向的助益,像是柳杉的芬多精则能有安眠镇定、抗焦虑及镇痛等功能,而红桧的芬多精则能镇定自律神经、消炎,治疗肺结核、利尿消毒。所以森林能让人感受一新、疗癒、恢复体力及增进健康,有时间来森林进行一场森林疗癒飨宴,感受到每株树木的生命。
树木的祕密生命是不是很有趣呢?既然是「祕密」暂时就只能说到这里!更多树的故事就等您自己来察觉!

【专文推荐】与树对话的幸福人生
罗绍麟/国立中兴大学名誉教授 森林系退休
就在本书作者渥雷本出生后的翌年,个人正好离台赴德国留学,而所学的也是林业经济,可惜逢不对时,个人所学是当时被奉为圭臬的古典与现代的森林经营方法,即几乎以人工林为本的林业。作者当初也是从人工森林出发,而后再以树木本身的特性去作全方位诠释天然森林的各种优点,最后寻找的目标似乎是落在稳定与永恆的原始林,此论点让本人赞佩不已。
作者首先强调林木个体与群体间的生存病死过程与现象,彼在长期实务观察中发现树木之一生中致力于互助、互补,甚至互竞的努力,其间也同时在养育教化小树,使其更为茁壮,此意味着当吾倒仆时,也就是你们要负起传承的开始。作者喜欢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文字来描述说明他的理念,读之,叫人有脍炙人心的感觉。森林有如人类社会一般,有多样、多个体和多层次,井然有序且各司其职,当某个或某些个体遭遇不幸,如风灾、水灾、火灾和罹病虫害时,其他邻近的林木会马上伸出援手,阻止这种灾害继续蔓延,经过一段时日,森林又得以复原,而让整座森林再度重生,很神奇吧!
作者博学广闻,应用树木的型态、解剖、病理、生理和遗传等科学的基本观念,用简单的文字和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和现象,如此让许多非专业的读者立刻置入眼帘,了解其中的奥祕,这也就是本书何以获得广大读者的回响的原因。此外将地面下真菌活动作为网路,让树木间的互通讯息,使得互邻树木间随时都有防备大难临头的危机意识,当然也有共享其成的效果,这种反应似乎表露出树木也有人溺己溺的精神。作者在书中多次列举阔叶树中的山毛榉森林,这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种树本身分布在温带地区,尤其在德国更是普遍,不仅具有生态上的优势地位,从树型上更具有森林美学的价值,故广受德国人喜爱,近世以来,许多诗篇、音乐均与其有关。
其次,再以木材利用观点去分析时,山毛榉更是良材出众,质密细致可供作多种用途,甚至在二战期间被利用到军事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此种树在我们台湾的北部也有,因颇珍贵,已受到极度保护,即「插天山山毛榉自然保护区」的设置。
欧洲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诸如战争、人口增加、燃料来源、建筑工程、海权造船,以及工业革命等等。数百年来,不断砍伐林木或者将林木地改为农业畜牧地等,在在说明了数百年来造成所谓「木材饥荒」的主因,而后才有十八世纪「木材时代」的来临。正因为这种缘故,欧洲才大力发展造林事业,如今到处都是人工林的现象,正是上两个世纪所造成的结果。其结果就是将原来的濶叶树木,改变为单一树种的森林,诸如云杉、冷杉、欧洲赤松,甚至远从美国大量引进花旗松和生长较为快速的红橡木等,来自东方的日本落叶松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如此过度的森林单纯化,固然可提供大量原料,但禁受不了长时间的考验,风害、病虫害等层出不穷。单就一九八O至一九九O年代的欧洲大陆风害、霾害,就造成森林大量死亡或倒仆,许多学者便因此提倡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式(Close to nature, Naturnahe Forstwirtschaft)来补救。据个人的观察,作者本身就带有这种强烈的观念。
目前世界各国,除承认森林有原料供给,环境生态保育、国土保安,以及休闲游憩疗癒功能外,最近所关注的是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减量贡献,难怪联合国会在去年二O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国际森林日将「森林与气候变迁」列为主题,来唿吁全世界共同努力。
渥雷本(Wholleben)是作者本姓,正如德文本意「幸福人生」,如有可能,个人也很想拥有。本书自二O一五年五月出版以来,受到八方读者喜爱,且被德国《明镜週刊》(Spiegel)和着名的大画报《星报》(Stern)撰文介绍,名气大增,真不愧为近年来专门探讨人与自然、或人与树对话的最佳代表。而本书再透过译者钟宝珍女士干练又流畅文字,使人更容易贴切进入树木祕密生命之中,故乐于向读者推荐。

图书试读

时间感

秋风吹起时落叶凋零,春日和煦之际则新芽绽放,在地表上我们这个纬度带的森林里,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然而,如果我们更仔细地思考并且观察这整个过程,就会发现它根本是一大奇蹟,因为要完成这些程序,树木特别需要一项天赋:时间感。它们怎么知道冬天即将再临?或者某段时间上升的气温并不只是冬天里的一个插曲,而是真正宣告春天已经降临?

温暖的天气是树木抽出叶芽的启动器。这点听起来完全符合逻辑,毕竟树干里结成冰的水会因此解冻并可以再度流动。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现象:前一年的冬天愈是寒冷,树木会愈早抽出叶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ünchen)的研究人员,就在气候实验室测试了这个现象,⁴¹他们发现,当一年中理应寒冷的季节却不够冷时,山毛榉树的枝桠反而会延迟长出绿叶。这乍听之下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许多其他植物,例如草本植物,便经常在天气过度暖和的一月开始活跃,它们有时候甚至还会开起花来!媒体里这类令人惊奇的报导从来就不少。那树木的反应为何会如此不同?难道是如果冬天的气温不降到冰点以下,树木就不能享有真正放松的冬眠,于是春天时它们也就无法精力充沛地开跑?无论如何,在当前气候变迁的框架中,这个现象对于某些树种相当不利;不过其他比较不受暖化影响的树种,则会因为可以快一步长出叶子而掌握优势。

我们是不是也已经有过太多这样的经验,在一、二月分时享受了一小段不寻常的温暖时光,但却不见橡树或山毛榉树冒出一点绿芽?它们究竟是从何得知,抽芽的时机尚未成熟?针对这个谜团,目前我们至少能从果树身上找到一点线索:树木显然会算数!它们只有在温暖的天数累积到超过一定数字后,才会确认状况并启动春日模式。⁴²不过,春天之所以是春天,当然不会只依靠温暖日数的多寡来定义。

阔叶树叶子的脱落与再生,不仅与气温高低有关,也受昼夜长短操控。例如山毛榉树就必须等到白昼至少有十三个小时长,才会开始活跃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要完成这样的判断,树木必须具备有某种形式的「视觉」能力。而且很显然地,能够具备类似能力的部位,应该就是树叶。毕竟它们本来就内建有某种形式的太阳能电池,因此对于接收光波来说,等于已经有着最理想的配备。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夏半年这段时间情况的确应该是如此,可是四月时枝桠上却常常还是光秃一片,叶子根本尚未冒出踪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攝影愛好者,經常會在戶外拍攝一些風景和動植物。最近,我在書店發現一本關於樹木的書,叫做《樹的祕密生命》。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從科學家的角度去解析樹木的生理結構,而是用一種更貼近生命體的視角,去描繪樹木的「感受」和「經歷」。書中有很多感性的描述,像是樹木在陽光下緩慢的成長,在風雨中堅毅的挺立,以及在枯萎時的寧靜告別。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樹木「記憶」的篇章。它講述了一些樹木如何記住曾經遭受的傷害,並在未來對類似的威脅做出反應。這種「記憶」的存在,讓我感覺樹木不再是冰冷的植物,而更像是有情感、有意識的生命體。這本書讓我對拍攝樹木有了新的靈感,我開始試著去捕捉它們在不同光線和環境下的「情緒」,去感受它們所傳遞的生命訊息。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講述樹的書,書名很吸引人,叫做《樹的祕密生命》。其實我本身對樹木的知識不算特別淵博,但總是覺得它們很神秘,靜靜地站在那裡,卻能見證無數的時光流轉。這本書激發了我對這些「綠色巨人」的好奇心。翻開書,我第一眼就被那些細膩的插畫所吸引,有別於一般科普書籍的嚴謹,它用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來描繪樹的各種姿態,從嫩芽初生到老樹蒼勁,每一筆都充滿了生命力。它不只是介紹樹的種類,更像是帶你進入樹的世界,感受它們在四季中的變化,聽它們在風中低語。我尤其喜歡其中提到樹木之間的「交流」,透過地下的根系,它們能分享資源、傳遞訊息,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龐大而古老的網絡,默默地維繫著整個森林的生態平衡。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原來樹木的生命如此豐富多彩,遠比我們肉眼所見的更為深刻。我想,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樹木的知識,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哲學的啟迪。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樹的祕密生命》,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有點學術性的書,沒想到閱讀起來卻是如此引人入勝。它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書中探討的「樹木的繁殖」與「生命循環」。書中不只介紹了種子的傳播方式,還有許多關於花朵、果實和落葉背後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共生」關係的描述印象深刻。例如,有些鳥類幫助樹木傳播種子,而樹木則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書中也提到了樹木在生命週期結束後,如何轉化為養分,滋養下一代的生命,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這讓我聯想到人生的歷程,我們從出生、成長、繁衍,最終回歸大地,也是一種生命的循環。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體悟,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個生命。

评分

我一直認為,大自然中最令人敬畏的存在之一,莫過於那些屹立千年的巨木。它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證了無數文明的興衰。這次偶然讀到一本叫做《樹的祕密生命》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不禁想一探究竟。我對書中探討的「樹木的智慧」感到十分著迷。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故事性的筆觸,講述樹木如何在極端環境中生存,如何抵禦病蟲害,甚至如何「保護」自己的後代。書裡有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一些樹木會分泌出特殊的化學物質,來警告附近的同伴有危險,或是吸引益蟲來對抗害蟲。這種「集體智慧」的觀念,讓我對樹木的理解又上升了一個層次。這本書也引導我思考,我們人類是否也能從樹木身上學習到一些重要的生存法則。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往往過於強調個體的競爭,而忽略了合作與連結的重要性。或許,我們應該放慢腳步,多向這些沉默的智者學習,感受它們那種沉靜而堅韌的力量。

评分

說實話,我平時不太常看關於植物的書,總覺得有點枯燥,但《樹的祕密生命》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印象。我對書中探討的「樹木的連結」感到非常震撼。過去我只知道樹木透過根系延伸,但書中更深入地描述了真菌菌絲網絡,是如何在樹木之間扮演著「地下網絡」的角色,就像是樹木的「網際網路」。它們不僅能傳遞養分,還能傳輸訊息,甚至能辨識親屬。這聽起來簡直像是一個奇幻小說的情節,但作者卻用非常紮實的科學證據和生動的案例來證明。我記得書中提到,一棵年老的「母樹」會透過這個網絡,將養分優先供給給它的幼苗,確保它們能夠健康成長。這種超越血緣的「關懷」和「互助」,讓我對樹木產生了深深的敬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生態系統,其實是一個緊密連結的整體,每一種生物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理解了這種連結,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