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选2001-2016)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选2001-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籍设计
  • 平面设计
  • 视觉传达
  • 艺术设计
  • 王志弘
  • 书籍
  • 设计作品集
  • 中国设计
  • 视觉艺术
  • 出版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Design by wangzhihong
书中的一个记号,台湾现代主义设计先行者
开创平面美术新风格,记录知识流动的辉煌时代

  十六年来不断潜入作者的世界
  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拆解、连结及演绎
  用秩序的诗意、极致的距离感筑造阅读者的朝圣路径
  以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记录知识流动的璀璨岁月
  创造出的纯粹性彻底改变一个时代的设计面貌
  为近代台湾出版留下独特风景

本书特色

  国际级水准,世纪珍藏!

  ◆平面设计史上第一:全书504页,收录211本书、572个图像、30000字,是台湾最具分量的平面设计师作品选,探见一个现代主义平设计师风格的诞生与成长轨迹,以及观察台湾或亚洲设计的发展。

  ◆出版史上第一:全书以时间轴方式呈现台湾2000~2016的出版及阅读风貌,用设计记录下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的知识飨宴,一览台湾近代书籍设计风格的演变脉络。

  ◆制作规格第一:全书制作堪称台湾出版史上最高规格,内文使用的 VENT NOUVEAU,是日本最大纸商竹尾最顶级的涂佈纸系列,由设计师暨建筑师矢荻喜从郎监制,显色佳,随着油墨不同程度的重叠,产生出微妙的光泽差异,同时具备丰富的手感,也是原研哉的爱用纸。

  ◆现身说法第一:从不公开演说的王志弘,第一次一口气亲笔写下100本书的发想原点与构思过程,他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大都藏在这本书里。

  「我在书籍设计中磨练技巧、寻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建立起ㄧ个属于自己的设计观,展示在大众面前。并于折口的ㄧ角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号: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Design by wangzhihong是图录的部分,收录2001年至2016年中的部分作品,Text by wangzhihong则是针对其中100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一些想法,两者完全依照年份安排,读者可以从中完整浏览ㄧ位设计师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在出版设计上的各种试探与冲撞的成果。」--王志弘

  身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的王志弘
  在出道成立工作室十六年、人生最佳停顿点的时刻
  以中英日三语版本,交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创作_________

  ◆为什么想出这本书?
  一个创作者大概要到四十岁,作品的质量才会达到稳定的水平,2016年,我已四十岁,算是一个停顿点,
  一个旧阶段的结束跟新阶段的开始,此刻出书可作为这段时间成长与改变的一个纪录。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本图像的纪录与文字的纪录。
  我从2000年开始成立工作室,以平面设计为主,书籍的封面装帧设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我挑选了这十六年间的211本作品,用图录方式记录台湾封面设计的发展,再从中挑选100本书,
  以中、英、日三种语言,述说设计当下的灵感与构想,那段期间也是台湾出版蓬勃发展、知识大量引进的一个盛世。

  ◆书的样貌如何?内容结构又如何?
  全书504页,方背硬壳精装,
  内文使用的新浪潮,是日本最大纸商竹尾最顶级的涂佈纸系列,
  特别订抄进口,从设计到印制是国内设计书规格最高的一本。
  作品选分成两个部分:
  第ㄧ部是图录:design by wangzhihong.com,360页,十六年211本作品的图像演出,从里到外。
  第二部是随笔:text by wangzhihong.com,106页,记录100本作品的设计构想,理性与感性。
以上两部分都依年分呈现,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轨迹,也可以尽揽台湾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文学小说、人文社科、艺术设计类书的引进,以及相关知识的累积和阅读趣味的演变。

  ◆这本书想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读者又该如何观看这本书?
  全书无论图录或随笔皆以时间轴的方式安排,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将「时间感」放进去。
  2001~2016年台湾的平面设计起了不小的变化,出版内容在不同时期也有些特征,读者可以透过时间轴的安排,感受书籍的各种变化,浏览出版业与设计者的成长过程,与彼此间互相影响的结果。
  我自2002年起开始推动出版社提升纸张品质,舍弃上P让纸张唿吸,让手能直接触摸到纸,早期鼓励使用欧洲美术纸,近年则力荐日本竹尾的产品,本书使用竹尾最顶级的新浪潮纸,就是要带给读者最好的印刷品质与触感。

  ◆从台湾或其他国家艺术设计书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书中收录的作品来自台湾各出版社的邀约,这十六年台湾出版社百花齐放,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来到稳健的成熟期,这些作品可说是作者、出版社与设计者三方的想像,可以当作设计史料来看,直视我创作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他人的影响,也可以当作观察台湾或亚洲设计变化的资料来看,更是探勘台湾出版产业2000-2016年多元样貌的一个入口。

◎国内外作家、设计师、建筑师、评论家、出版人一致推荐,傅月庵专文导读

  小林章 Monotype字体总监
  阮庆岳 小说家、建筑师、策展人
  室贺清德《idea》杂志编辑长
  张世伦 艺文评论家
  傅月庵 书话作家,扫叶工房编辑人
  黄俊隆 自转星球文化社长
  黄家贤 洋葱设计负责人
  詹伟雄 《数位时代》、《短篇小说》创办人
  刘 开 设计人
  聂永真 设计师
  罗申骏 JL Design创办人

  他在增加读者乐趣上下了很多工夫,有时富有巧思,有时小心慎重。比作者更了解,怎样的视觉效果或手感最能打动读者。--小林章,Monotype字体总监

  王志弘的现身与姿态,确实彻底改变了台湾平面设计的面貌与地位。在过往大量依赖视觉影像的感性渲染表达方式,色调近乎媚俗的丰饶杂乱,被他以理性简洁、甚至经常只有文字的抽象风格,立即地直接做出冲击震撼。对我而言,王志弘是一个传奇,这传奇半是因他自身资质而来,半是因他的坚持与态度所果。而且,这本书也必将是一个经典,因为它扎实地见证台湾平面设计的一次辉煌与荣耀。--阮庆岳,小说家、建筑师、策展人

  王志弘透过追求Typography的可能性,构筑出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崭新设计世界。从思考参照历史、文化脉络的整体构想,到着重技术性的细节,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自由切换视角,创造出书籍的样貌。他以亚洲式感性驾驭、解构现代Typography技术,发想与理念也蕴藏着一股能量,或将引起汉字文化圈的新运动或交流。--室贺清德,《idea》杂志编辑长

  在无数次的通信里,他曾有一回不经意提到,之所以引介Source书系的最初动机之一,其实也就是「自己想要看」这些书,如此而已。「自己想要看」,一个简单无比,却时常被遗忘的,关于「书」与「阅读」的初衷。或许就跟他作品里的「留白」一样,像是某种关于平面设计之「零度」的最极微元素。有时候这种最状似无奇、低调普遍的,才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原点。--张世伦,艺文评论家

  「让作品说话就好。」我所知道的王志弘,对于这本书,所持必然一贯低调态度。不说却不代表没得说,他不说遂由我试着说说,至于准确与否,实非所逆睹。毕竟,关于「阅读」的一切,无非主观,均属个人意见耳。但做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实应为王志弘近二十年来为台湾读者所带来的某种幸福,向他深深致谢,一如向那些杰出优秀的作家一般。--傅月庵,书话作家,扫叶工房编辑人

  王志弘极为沉默寡言,那些他平常鲜少开口说的话,大概都藏进这本书里了。在你阅读本书时,若能回到当时的时空环境背景,更能精确解读出每部作品其所存在的不同面向的意义。同时借由穿透时间,十六年一百部作品的阅读之旅,或许你也会点头同意,那每一次不轻易妥协的龟毛、挑剔、坚持,不仅堆叠出一个设计师完整的风格个性样貌,更代表了台湾出版多年来,从设计师的不同视角所观看到的风景演变。--黄俊隆,自转星球文化社长

  若说谁曾改变台湾一整个时代的设计风景,那就是王志弘。--黄家贤(Andrew Wong),洋葱设计(Onion Design Associates)负责人

  把话这么说,应该不会是太过分的事:在王志弘出现了之后,台湾书籍的封面与装帧设计,有了分水岭式的变化。陆陆续续地设计了几百本书的封面,你可以知道,这个抵抗不再是势单力孤,而是具备群众基础。他让每本书产生独一无二的人性,而且有时精密到这样的人格像是一组军队,没有破绽。王志弘是一个对很多人来说都格格不入的人,但也因为有他这么地顽固,我们才比较容易撞破时代的玻璃天花板。--詹伟雄,《数位时代》、《短篇小说》创办人

  人,不多话,几乎是安静。在那吐雾煞那之间……。十多年来喜爱他的作品,每每超过我自己的作品。--刘开(Liu Kai),设计人

  王志弘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让我停看许久,它们形式上理性偏执、有时细密复杂地惊人,却总有与外界完整隔绝的气质、情感及纯粹性。这样的感觉像是一旦我错过了当下的画面,下一秒就得为自己的失去负责,即便这些它们一直都在;他的作品让人害怕未曾见识,他让其他的人害怕未能赶上跟天才同一个时代。时间会不断再版我们曾经读过的平面设计史,无须任何争取他必会是未来其中的一个重要名字。--聂永真,设计师

  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位设计的修道士,在一条孤寂的路上不断的去找寻设计的真理与答案。我想,没有这样的决心与毅力将自己完全沉放在一个孤寂的环境下,无法达到如此设计的高度。--罗申骏,JL Design创办人

设计的边界与回响:当代视觉文化中的叙事与结构 本书汇集了过去二十余年间,在全球平面设计、信息可视化以及跨媒介叙事领域中涌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案例与理论探索。它并非一部对特定设计师风格的集中展示,而是一份旨在梳理当代视觉文化变迁轨迹的深度报告。 第一部分:信息时代的视觉解构与重塑 在信息洪流日益湍急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组织、呈现并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数据迷宫,成为了平面设计的核心命题。本卷的第一部分着眼于那些超越传统版式束缚的作品。我们深入剖析了“动态排版系统”的构建逻辑——那些能够根据用户交互或数据流动态调整自身结构的视觉框架。这不是简单的动画效果,而是对信息层级、阅读路径的底层重构。案例研究聚焦于那些将复杂科学数据、社会统计报告转化为清晰、可感知的视觉叙事模式的先驱项目。 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非线性阅读体验的界面哲学”。随着屏幕媒介的普及,书籍和印刷品的线性叙事逻辑受到挑战。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空间、时间轴和隐喻性连接,在二维或三维数字空间中建立起新的“在场感”。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色彩光谱的精确控制和字体设计的微妙张力,来暗示信息的轻重缓急,如何在极简主义的表象下,隐藏着极其精密的认知负荷管理策略。 此外,对于“视觉语言的在地性与普适性”的探讨也占据了重要篇幅。世界各地设计师在面对文化符号、历史文本和现代美学趋势时的差异化处理,构成了对“全球化设计标准”的反思。我们精选了多组对比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保持国际交流能力的同时,坚定地植根于地方文化语境之中。 第二部分:材料的本体论与触觉的回归 尽管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但平面设计领域对于“物质性”的关注从未停歇。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印刷工艺、纸张选择以及装帧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这部分试图回答:在媒介迭代如此迅速的时代,一件精心制作的实体书,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我们考察了“纸张作为媒介载体的再发现”。这不仅仅关乎环保或手感,更在于纸张纤维的纹理、透光性、以及油墨在不同基材上的化学反应,如何共同参与到内容的表达中。从微米级的网点放大分析到不同裁切工艺对书籍物理形态的界定,我们详尽记录了材料选择如何直接影响读者的身体感受和认知过程。 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结构叙事”。许多当代设计师将书籍视为一种三维雕塑或机械装置。我们细致研究了那些突破传统书脊和书页限制的实验性装帧——例如,引入了折叠、裁切、镂空、甚至非纸质材料(如金属箔、半透明聚合物)的复合装帧。这些设计挑战了我们对“书”的定义,迫使读者以一种探索性的、身体参与的方式去阅读内容。案例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映射或反讽了书中所探讨的主题,使设计本身成为论证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设计作为一种批判性介入 平面设计不再仅仅是美化和装饰的工具,它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评论和政治发声的载体。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意图的作品。 我们分析了“视觉修辞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力运作”。从海报运动到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如何被用于引导、操纵或解放公众的认知?本部分审视了那些挑战既有权力结构的视觉策略,包括如何通过对历史图像的挪用、对官方色彩系统的颠覆,以及对传统信息层级的大胆重排,来揭示隐藏的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建构。 此外,“设计档案与记忆重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许多当代实践致力于挖掘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群体或事件。这需要设计师扮演“视觉考古学家”的角色,他们需要从零散的、碎片化的视觉证据中,重建一个可供感知的历史场景。我们探讨了设计在整理、标记和呈现这些敏感历史档案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最后,本卷探讨了“设计思维在跨学科合作中的角色转化”。设计师如何从一个服务于执行的“美化者”,转变为驱动科学研究、建筑规划或社会实验的“结构化思考者”。通过分析与科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合作的案例,我们揭示了视觉化思维在解决复杂、抽象问题中的独特贡献和方法论优势。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次对当代视觉实践的全面审视,它着重于那些在媒介边界、材料运用和社会责任等维度上进行深刻探索的作品。它展示了设计如何通过精妙的结构、严谨的材料选择和批判性的视角,持续地定义和重塑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志弘

  
一九七五年生于台北。一九九五年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毕业,二○○○年成立个人工作室。二○○一年受知名建筑师阮庆岳之邀,为《阮庆岳四色书》做整体设计,同年又为《迷幻异域》设计封面,一出手震惊台湾出版界,从此开启近十六年的平面设计生涯,成为台湾顶尖平面设计师。文化评论家詹伟雄说王志弘的设计风格「内敛沉静,沉淀着禅意和诗意,宛如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

  除了书籍装帧设计之外,王志弘也从事音乐、建筑、电影、艺术表演、企业识别等方面的视觉规画。并先后于二○○八年、二○一二年与出版社合作,开创「INSIGHT」、「SOURCE」书系,以艺术、设计书为主,引介了日本及国际重量级艺术设计家,例如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荒木经惟(Nobuyoshi Araki)、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佐藤卓(Taku Satoh)、横尾忠则(Tadanori Yokoo)、中平卓马(Takuma Nakahira)、长岛有里枝(Nagashima Yurie)、大竹伸朗(Shinro Oht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等。二○○六年设计的《另一种影像叙事》得到作者国际知名大师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赞赏:「台湾版的《另一种影像叙事》,是这本书在全球流通的各种语言版本里,视觉设计最好看的一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二○一二年为日本推理名家京极夏彦的怪谈三部曲《冥谈》、《幽谈》、《眩谈》台湾版封面操刀,身受作家喜爱,并获邀至日本展出。国际知名日本字体设计师小林章的作品,在台湾也委由他全权设计。

  王志弘是台湾最受国际瞩目的中生代平面设计师,作品曾六度获台北国际书展金蝶奖之金奖、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评审奖与银奖,并入选东京TDC。2014年source书系获得韩国坡州出版美术赏,他也于该年获选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图书目录

Introduction/匠人之心。自己的路。/傅月庵
Foreword/王志弘的批判性与可能性/室贺清德
Preface/折口的一角/王志弘

图录
随笔
早晨|改变|前进与后退|窥视书中文字|内文形式|包裹内容、内容包裹 破坏性的创造|两则广告|裸露空间|每週住五天的家|水流的痕迹|形式的暴力|阴暗的角度|不正经的正经|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象征|溢出的热血|人生的原型与变化|半虚构的形式|出版的时机|商品的认知|隐匿感|缺失|情绪与记录|让文字陷入描述中|内外差异|相似的关联|记忆的证据|关于存在感|时间的脆弱感|退而求其次|幸福的样貌|虚与实|为北韩增添色彩|既现代又原始|一体两面|切开之义|从「杂志书」到「书杂志」|象征性的动作|让文字自己表达|落叶归根|飞行的过程|对应的物质|感到困惑|直接放弃吧|群体复制|前往地狱的交通工具|可疑且不明确的|愉快的巧合|季节的感受|完全融入|观念与行为|透过指尖传递|时间的风起云涌|周围的气氛|活生生的「畜」字|情绪表现|前因后果|设下界线|暗杀的过程|拼凑出原意|距离的关系|创意的原点|可能不够好|世代的切片|温习|与黑泽明面对面|纸张与布料|面无表情|窥视北韩|相连的关系|不稳定的未知状态|隐身于书中|凝聚与散播|知识的容量|文字的温度|为讯息注入情感|
书的旅行|保留连接点|垮掉的文字|话语主体|相同的视角|网格系统的延伸
形象外皮|相同的经典感受|文案的整理与设计|中间的片刻|失去轮廓
干扰读者|血肉化|不同的期待|无意识的动作|相对又相连的关系
尺度的距离感|主导阅读的视线|百年前的笔迹|成为作者的分身
捕捉时代感|情感的触发物|并存与对抗|何谓正确

INDEX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匠人之心。自己的路。/傅月庵(书话作家,扫叶工房编辑人)
  

  装帧设计起于何时?很难说,估计应是书籍「机械复制」时代之后的事,换言之,当出版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竞争转趋激烈,为了「展示」,自然而然讲究起书籍封面、开本、版型……等等,于是而有了设计这件事——这与未除魅之前,为了「膜拜」而一笔一画,沾金点银去描绘装帧一部《圣经》或佛经,意义自然大不相同。
  
  中国传统版刻,囿于印刷工序,不曾发展到得以「大量机械复制」地步。「坊刻本」始终成不了气候,评价远远落后于向来无意于开展商业模式的「家刻本」、「官刻本」。在此脉络之下,线装书的开本、格式、封面绝少变化,趋于一致,毋宁可以理解。反倒是较少人研究,几乎书书不同,特色各具的字体,当是电脑时代一大宝库,亟待有心人去破解应用。
  
  今日我们所谈,作为商业设计之一环的书籍装帧设计乃源自西洋,纯然舶来,这样说,想必很少人会否认吧。
  
  种因于历史命运,台湾「现代化」始自日治时期。1900年代之后,伴随政治相对稳定,明治维新以来种种文明开化政策与成果,逐渐由日本内地延续到殖民地台湾。商业出版自也稳定发展起来。初期全靠输入,来自东京与上海的出版品,源源不断供应全岛,台北「新高堂」与嘉义「兰记书局」恰可为此种「文化贸易」的代表。而后,从模仿出发,在地出版渐渐有了自己的生命,无论官方或民间。今日吾人所津津乐道,投身书籍装帧设计的立石铁臣、西川满等人,即是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之下出现,其作品惯常以台湾本土元素为表现手法,但其浓厚的东洋风格,缺乏独立性,亦是不辩自明的。
  
  1949年,台湾历史命运再经剧转,国府流亡来台。戒严体制之下,言论自由完全冻结,日治方才萌芽的本土出版,至此成了「发育迟缓儿」。外来的党国资本佔据多数出版社,书籍出版审查,格外严厉,不时便会发布所谓「禁书」名单。在此前提之下,一本书能出版即属幸运,遑论「装帧设计」。一如当时人们称嗜读类型小说者为「读武侠的」、「读侦探的」,当时出版行业里,对于从事封面设计者的常见称唿亦为「画封面的」,其中实不无轻视之意。
  
  当然,1950、60年代,台湾不乏特别突出的封面设计者,譬如廖未林、杨英风、陈其宽等,却多半视「画封面」为行有余力偶一客串者,正途犹是艺术创作。这种「业余打工」心理,自与日本画家如竹久梦二、恩地孝四郎、桥口五叶等倾全力为一书「效劳」,显有不同;将「装帧设计」简化成「封面设计」这一倾向,更是深远影响了日后台湾出版的发展。
  
  1970年代,台湾战后婴儿潮世代进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让主政者有了信心,出版政策略为开放,因此出现了「战后第一代出版人」,这股新血的注入,让台湾出版产业迅速扩张,不断推陈激盪,封面设计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又以黄华成最受瞩目,开拓也最鉅。出身师大美术系的他,多才多艺,狂放不羁。「不以善小而不为」,格外热中于书籍装帧设计。从同人杂志《剧场》起,从封面设计,图文整合,乃至字体设计,即显露出过人才华。日后以远景出版社为主要基地,以庄灵为主要摄影伙伴,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视觉,设计出了一本又一本带有「普普艺术」风格的书籍封面,让人耳目一新,引发读者购买慾望,进而触发台湾平面设计史上一大革命。至于粉墨登场,亲自「角色扮演」(cosplay)封面主视觉人物的大胆狂热,更是走在时代前端,直到今天,犹无人敢于再次尝试。
  
  可以说,由于这位一辈子强调「不可着意,不可绝缘」的天才设计者横空出世,台湾书籍装帧,无论质或量,都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自此,字不仅是字,图不再是图,书籍也不只是书籍。新一代的平面设计者如刘开、霍荣龄、李男⋯⋯等,纷纷出现,且多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主要表现舞台,扬名立万。
  
  文化不停积累自然成为基因,人不能断绝历史的影响。经由前述脉络叙述,我们或许更能理解,2000年之后崭露头角,曾获六届「金蝶奖」(放在昔日美术大展,当属「永久免审查」)的王志弘,其根脉所系,钟灵毓秀之所由来。
  
  王的作品,既有「批判的继承」,亦有「创造的发展」,干净俐落、简洁有力,幻化抽象,风格自成。许多人以「现代感」称之,想在东西洋作品找到传承线索,最后却发现,其根柢诚然「湾生」抟成。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不同文字、字体变化运用(堪称黄华成以来第一人),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生逢其时其地,无形承接日本、欧美、中国文化因子,加上自身琢磨思索,不断学习,方始有此成就。——暗自「以王志弘风格为师」的设计者众,画虎画皮难画骨,最难办到,大约也是这一点精髓了。
  
  个人很主观看法,王志弘其人,至少有两点不可不说:
  
  先是他出生于1975年,成长于相对宽容的80、90年代,服完兵役出社会时,电脑时代已然降临,因缘际会,他等于是台湾第一代可轻易运用数位工具的设计者,电脑让他在工作时轻易跨越前辈所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对快、稳、准,而能达到某种深度;网路则让他无远弗届,国内外相关作品,搜寻即得,用心观摩学习,视野宽阔,则有前辈所无从拥有的广度。
  
  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某种已逐渐失落「匠人之心」。这一匠心,一方面表现在他的低调,无论名气有多大,他始终谨守专业本份,「公私不分」,日以继夜,汲汲深耕自己的设计天地,进而策画主持「Insight」跟「Source」书系,引介提倡平面设计艺术,创前人所未有,余者均不与。这种「离大众远一点,离专业近一点」的姿态,在众声喧哗,人人求「赞」的时代里,毋宁是种异数,格外光亮耀眼。
  
  另者,与他合作过的的编辑人都知道,王的完稿不容置喙,他完全不接受诸如「这边高一点,书名太小,留白太多」这样的琐碎意见。积渐以还,遂有「难搞」、「大牌」之说。事实上,这一坚决态度,从他甫出道,还很「小牌」即如此。设计过程中,他也绝非不能「对话」,更时时以「市场性」为设计重点。然而,某种「信任」与「尊重」却是他所坚持的。这种「不作调人,不容妥协」的态度,自然曾让他喫了不少苦头,但也因其「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而获得业界接受,某种程度上,竟无形提高了台湾装帧设计者的地位。
  
  「让作品说话就好。」我所知道的王志弘,对于这本书,所持必然一贯低调态度。不说却不代表没得说,他不说遂由我试着说说,至于准确与否,实非所逆睹。毕竟,关于「阅读」的一切,无非主观,均属个人意见耳。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实应为王志弘近二十年来为台湾读者所带来的某种幸福,向他深深致谢,一如向那些杰出优秀的作家一般。

图书试读

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主义旗手——说说王志弘
撰文=詹伟雄(《数位时代》与《短篇小说》创办人)
 
把话这么说,应该不会是太过分的事:在王志弘出现了之后,台湾书籍的封面与装帧设计,有了分水岭式的变化。一方面,它们开始变漂亮了(多么希望机场和车站也能有这种一夜春秋的巨变),另一方面,它们开始产业化了,设计者开始有比较好的收入,而且愈来愈多的设计者加入这行业,影响所及,平面设计产业全都开始有了活络的景象,而这种变化,居然是发生在整体出版产业稳定衰退的时代场景中。
 
十三、四年前,我拿着地址按图索骥,站在民生东路某一条巷子公寓的对讲机前,模模煳煳觉得,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是要疯了般地就此一搏,接受王志弘开的天价(而且不能改设计),还是扭头就走,悬崖勒马,却得忍耐着陷入「失去美」的永恆懊恼漩涡之中。
 
多年后,曾经有好几个编辑发出不平之鸣:王志弘设计封面的费用,比作者书写整本书的稿费或版税还高,孰合理孰不合理?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我当年一般,咬着牙义无反顾的编辑愈来愈多,对照着市场衰退的事实,许多做出决定的人因而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当然,异军突起的成功者也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前仆后继,也说明了台湾开始有了一群够数量的「寂寞嗜美者」,他们拥抱美,也开始购买美,用一种新时代的价格,以及一种愈臻自我完善的人生意义系统。

在整个台湾强大的变丑潮流下,一种尚美的个人选择,有时仅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像是我们在高压威权的七〇年代读叶姗或杨牧的诗一样,但「王志弘」出现了,而且已经陆陆续续地设计了几百本书的封面,你可以知道,这个抵抗不再是势单力孤,而是具备群众基础。
 
当然,势单力孤的「小白」不可能一手扭转时代,是各式各样的读者、编辑、书店通路、行销企画、决策老板⋯⋯对现代主义美学开始有了切身的感知,并且觉察到在这种美学之中能得到心灵的安顿与愉悦,所共同成就的时代效应。
 
什么是现代主义的美学呢?就我简略的理解,大致可分几个要点来说说: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期待已久,这绝对是一次视觉盛宴的开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设计语言,它没有刻意去追求浮夸的视觉冲击,却在细节之处渗透出令人着迷的思考。王志弘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书籍本体深刻理解后的再创造。他不仅仅是在“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和排版,更像是在为每一本书构建一个专属的视觉灵魂,一种能够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语言。 从那些横跨十几年的设计作品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时间流转的尊重,以及对不同类型书籍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无论是文学作品、艺术画册,还是学术专著,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切入点,用最简洁、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去对话作品本身。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留白和负空间的运用,这种“无中生有”的智慧,往往比繁复的装饰更能引发观者的想象,让书籍的内涵在沉默中得以释放。 每一页的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每一本书在设计师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时的低语。这种设计的魅力,在于它不露声色,却又无处不在。它不是那种一眼惊艳,过目即忘的设计,而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深邃意境的设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部关于书籍设计美学的思考录。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书籍作为一种实体媒介的意义,以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用设计去对抗短暂的视觉疲劳,去留住读者的注意力,去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我能感受到设计师对每一个项目投入的诚意和热情,以及他对“设计”二字所蕴含的责任感的清晰认知。 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书籍设计背后那条漫长而充满智慧的创作之路。看着这些作品,我忍不住会去思考,在每一个决策背后,设计师是如何权衡、取舍,又如何将自己的理解注入到每一个像素、每一个字体的选择中。这种对过程的欣赏,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好看”的书,更是一本“值得思考”的书。

评分

收到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的时候,我有一种如同打开宝藏盒的惊喜感。它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系列作品的展示,不如说是一种设计精神的凝聚,一种对书籍艺术的虔诚致敬。我一直认为,书籍的封面和内页设计,是读者与书籍初次也是最深刻的“对话”,而王志弘先生的作品,无疑是这场对话中最动人的序曲。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那些封面设计,它们往往出乎意料,又恰到好处。比如,有几款设计的构图,看似简单,但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书籍的核心主题,甚至能引发我阅读的欲望。他对于色彩的运用,不像是一些商业设计那样追求潮流,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思考,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色彩组合,总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再往里翻,内页的排版设计,更是体现了他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那种对文字间距、行距、字体的细致考量,让我感受到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在他设计的书籍里,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享受,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了生命,有了节奏。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再设计,他并没有去打破原有的经典,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解读,让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设计,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是一种对文化脉络的梳理。 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更是给所有热爱书籍、热爱阅读的人看的。它让我意识到,一本设计精良的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能够提升阅读的质感,也能够承载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评分

拿到《Design by wangzhihong.com》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由纯粹的视觉语言构筑的奇妙空间。它不是那种充斥着大量华丽辞藻和浮夸图片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观物”的书,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我深爱着那些看似朴素,实则蕴含深意的设计。 王志弘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一种冷静而理性的力量。他不过度依赖色彩的鲜艳或是图形的复杂,而是通过对线条、形状、留白以及字体本身的精准运用,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气场。我尤其喜欢他处理文字的方式,那些字里行间透出的呼吸感,让阅读的体验变得无比流畅和愉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处理不同类型书籍时,所展现出的极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无论是严肃的学术著作,还是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视觉密码,用最贴切的方式去呈现其内在的精神。这种能力,绝非模仿,而是源于对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对设计的透彻把握。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力量。从2001年到2016年的跨越,让我得以窥见一位设计师在不同时期对设计语言的探索和演变。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书籍本体的敬畏,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怀。他不是在“卖弄”设计,而是在“服务”内容,让设计成为内容的最佳载体。 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眼睛去阅读”的教科书。它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化,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沟通策略。每一页的翻阅,都像是与一位充满智慧的设计师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从中汲取着关于美、关于文化、关于设计的养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艺术品,一本关于书籍设计哲学的高浓度精华。《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由线条、色彩、文字和空间构筑的奇妙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少即是多”的极致追求,王志弘先生的设计,从来不屑于华而不实的堆砌,而是善于在最简洁的画布上,描绘出最动人的篇章。 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我被那些出人意料的构图和大胆的色彩搭配所吸引。他能够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去解构书籍的内容,然后用最意想不到的视觉元素将其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境。这种设计,不是为了“好看”而好看,而是为了“深刻”而存在,它迫使你去思考,去解读,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意义。 我特别留意到他在处理负空间方面的独到之处。那些大面积的留白,并非空洞,而是充满了张力和想象的空间,它们像是一个个静默的舞台,等待着读者的情感注入。这种设计,让书籍不仅仅是信息载体,更成了一种互动性的体验,一种邀请你参与其中的艺术对话。 从2001年到2016年的跨度,让这本书呈现出一种时间轴上的美学演变,我能从中看到设计师在不同时期对设计语言的探索和精进。但无论如何变化,那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品牌印记。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视觉的美学,更是关于思想的传达,关于文化的沉淀。它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像一位敏感而睿智的翻译官,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转化为一种直抵人心的视觉语言。

评分

Wow,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简直就是我最近最惊艳的阅读体验之一,虽然它是关于设计,但它给我的感受,远远超出了“设计”这个词本身的定义。我是一个对书籍有着特殊情感的人,总觉得一本好书,它的外在和内在是相互呼应、相互成就的。而王志弘先生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花了几个小时,几乎是一页一页地去“读”这本书,与其说是看设计,不如说是感受一种关于“阅读”本身的思考。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文本的精髓提炼出来,然后用最纯粹、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来呈现。我看到很多设计,一开始觉得很简单,但越看越觉得它背后有着惊人的逻辑和力量。 比如,他处理字体和留白的方式,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引导我的视线,让我不自觉地跟着他的节奏去“阅读”封面,去感受书籍的气质。有些封面的色彩运用,看似大胆,实则非常精准,那种氛围感,一下子就能把我带入到书的世界里。还有那些排版,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每一个字,每一个句读,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展示了他在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跨度很大,但我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贯穿始终的“王志弘”式的语言,一种沉稳、内敛,但又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设计哲学。他不是在炫技,而是在用设计说话,诉说着书籍的故事,诉说着他对阅读、对文化、对艺术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觉得,设计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达读者的内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最近读到的一些书,也用这种“王志弘”的方式去呈现,虽然我知道这很难,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发,让我对书籍设计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