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

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ip Kidd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问题解决
  • 创新
  • TED
  • 思维方式
  • 实用指南
  • 商业
  • 个人成长
  • 决策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or?

  ※超人气TED演讲影片点阅破一百五十万次
  ※《连线杂志》、《芝加哥论坛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强力推荐


  第一印象,是我们评断世界的关键,也是我们被评价的第一关。

  第一印象,是我们认识朋友、接触商品、体验娱乐的第一把钥匙。浸淫在视觉文化里,我们的心智自然会对眼目所及一切人事物立即反应与判断。下判断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判断的依据,是智力?同理心?还是好奇心?

  曾获美国设计界最高荣誉国家传播设计奖(National Design Award)的着名装祯设计师奇普・基德(Chip Kidd),利用他的专利─神秘度量衡─以设计的角度告诉我们,从你在读的书、正在服的药、网站设计与报税表格,乃至于机场或地铁站的动线……生活无处不需要设计,但问题是,这些设计真的有解决问题吗?设计的本质就是要让你在一看到它的同时就可以做出判断,有些设计就是要直接清晰(!);有些则可以高深莫测富有想像空间(?);有时候又必须二者兼得。

  本书中,基德揭露了这些设计如何影响我们建立第一印象,与我们在世界上的体验从之而来的判断。当我们拥有判断的工具,将会发现世界无处不是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作品。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绍重要观念的轻快阅读系列,由TED团队策划制作,找专精领域又善于说故事的讲者与作者,规划出涵盖多元领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书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气读完,但是也长到足以深度解说一个主题,主题非常广,从建筑、商业、太空旅行、到爱情,包罗万象,是任何有好奇心、爱广泛学习的人的完美选择。在TED.com上,每一本书都有搭配的相关TED Talk演讲,接续演讲未尽之处。十八分钟的演讲或播下种子、或激发想像,许多演讲都开启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学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轻快阅读系列正满足了这个需求。

各界推荐

  诚致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吕冠纬
  TEDxMonga 讲者、AppWorks 合伙人 林之晨
  中央认知神经科学所教授 洪兰
  中央研究院院长 翁启惠
  TED×Taipei创办人 许毓仁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师 张辉诚
  和硕联合科技董事长 童子贤
  新闻工作者 黄哲斌
  台大电机系教授 叶丙成
  Pansci 泛科学总编辑 郑国威
  Teach for Taiwan创办人 刘安婷
  (按姓氏笔划排序)
图书简介: 《极简主义生活指南:如何摆脱物质束缚,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作者:[虚构作者名,如:艾米莉·卡特]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如:星辰文化] --- 导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泛滥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迷失。无休止的消费、堆积如山的杂物、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我们的时间、精力与幸福感。我们被教导“更多即是更好”,但内心深处,却渴望着一种更少、更精、更专注的生活。 《极简主义生活指南》并非一本关于丢弃所有物品的激进宣言,而是一份深刻而实用的哲学宣言。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拥有”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系统地清理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物理空间到数字世界,再到精神内核——最终实现高效、有意义且内心充盈的生活。 --- 第一部分:理念重塑——极简主义的哲学基石 1. 何谓真正的“富有”?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对“成功”和“富有”的狭隘定义。我们挑战了“囤积即安全”的固有观念,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真正的富有,在于拥有时间、精力与选择的自由,而非拥有的物质数量。我们将极简主义定位为一种工具,一种实现个人价值观最大化的生活策略。 2. 摆脱“拥有”的陷阱:隐藏的成本分析 本章详尽分析了每件多余物品背后隐藏的“成本”:购买成本、维护成本、清理成本、以及占用心理空间的成本。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和数据,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杂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干扰,更是持续的精力黑洞。我们探讨了“沉没成本谬误”如何让我们紧抓不再需要的物品不放,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来打破这种情感依赖。 3. 价值驱动的筛选:定义你的“必需品” 极简主义的精髓不在于“少”,而在于“对”。本部分的核心是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价值过滤器”。我们将引导读者回答三个关键问题:这件物品/活动/关系,是否与我当前最重要的目标一致?它是否能为我的生活增加显著的价值?如果不是,它是否正在阻碍我实现更高价值的目标?通过这一过程,读者将不再依赖外部标准来衡量拥有,而是完全从自身的需求和愿景出发。 --- 第二部分:实践重构——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疆域 本书的实践部分采取循序渐进、模块化的方式,确保读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进行清理和优化,避免“清理疲劳”。 4. 空间重生:物理环境的深度净化 衣橱的革命: 介绍“胶囊衣橱”的概念及其变体,如何通过标准化和高质量单品,减少日常决策疲劳。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一年未动法则”与“1/3原则”来辅助淘汰。 家居的极简设计: 不仅关注收纳,更关注“留白”的艺术。探讨如何通过家具的精简、垂直空间的利用以及多功能家具的选择,打造出既实用又具有禅意的居住环境。重点剖析了厨房、浴室和书房这三个最容易堆积杂物的“重灾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字极简主义的兴起: 这一章节是现代生活实践的关键。我们深入探讨了智能手机、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对注意力的侵蚀。提供了具体的设置技巧(如关闭通知、使用灰度模式、定期“数字排毒”),教导读者如何夺回对屏幕时间的控制权,将数字工具变回真正的效率助手,而非注意力强盗。 5. 时间与日程的极简管理 拥有一个整洁的房间并不能保证内心的平静,如果日程表依然爆炸,焦虑感依然会卷土重来。本章教授如何应用极简原则来管理任务与承诺: “要事第一”的再定义: 区分“紧急”与“重要”,并引入“零基础规划法”,即从一张白纸开始规划日程,只添加那些与核心目标直接相关的活动。 学会说“不”的艺术: 提供了一系列策略,教导读者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那些不符合自身价值的请求、会议和社交邀请,将精力集中在产生最大回报的活动上。 批处理与深度工作: 如何通过将同类任务集中处理(如批量回复邮件、集中处理行政杂务),减少任务切换的损耗,从而为深度、创造性的工作腾出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 --- 第三部分:精神升华——内心的极简主义 清理了外部的噪音后,我们需要转向更深层次的清理——内心的杂物。 6. 关系瘦身术:培养高质量的联结 人际关系是我们精力消耗的另一大源泉。本书探讨了如何识别并谨慎对待“能量吸血鬼”——那些持续消耗我们情感资源却不带来滋养的关系。我们将聚焦于如何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到那些真正支持我们、激励我们的核心友谊和家庭关系中,实现社交圈的“高质量聚焦”。 7. 信息的断舍离与专注力的培养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有意识地选择摄入的信息源。我们倡导“信息饥饿”——有意识地减少对无用新闻、八卦和肤浅内容的浏览,转而深度阅读和学习少数精选的高质量材料。同时,提供了一系列训练专注力的冥想与呼吸练习,帮助修复被碎片化信息破坏的注意力回路。 8. 极简主义与可持续生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极简主义提升到更广阔的视野。探讨有意识的消费习惯,如何通过购买更少、更耐用、更符合道德标准的产品,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极简生活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解放,也成为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 结语:极简生活,无限可能 《极简主义生活指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为你清空了生活的容器,现在,你可以自由地、有意识地,将真正珍视的事物——爱、创造力、健康、体验——装满其中。这本书承诺的不是一时的整洁,而是一种持久的、以价值为导向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你从“拥有”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迎接一个更清晰、更平静、更充实的未来。 适合人群: 感到生活被杂物、信息和待办事项淹没的都市白领。 追求生活效率,希望最大化时间价值的专业人士。 对消费主义感到疲惫,寻求更深层次意义的探索者。 希望通过环境优化来改善心理健康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奇普・基德(Chip Kidd)


  自1986年起,基德即担任Alfred A. Knopf出版社的书封设计师,他曾与上百名作家合作,包括有: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奥利佛・萨克斯(Oliver Sacks)、迈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罗勃・休斯(Robert Hughes)与村上春树等。他是国家传播设计奖(National Design Award)得主,奖项由史密森尼学会的库柏・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e’s Cooper-Hewitt Design Museum)所颁赠,堪称设计界最高荣誉。

译者简介

洪琼芬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热爱翻译。译作包括:《这样说话,敌人也能变盟友》、《本垒板上的销售课》、《软技巧,还是硬道理?》、《思考致富的巨人:拿破崙希尔传》等。

图书目录

Part 1:光谱的两端
设计有两种最巧妙的语言,有时直接清晰好(!),有时留点想像空间也不错(?)
 
Part 2:这是解决问题的「好」设计吗
没错,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生活常见的这些设计有用对方法吗,还是把我们的生活搞得更糟。
 
Part 3:创造第一印象
书的封面怎么形成?找一找,街廓转角上、钞票上、连锁餐厅柜台……灵感无处不在。
 
致谢
作者介绍
相关主题的TED Talks
注释
TED Books
TED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曾经有人问过我,如何达到个人的卓越(Excellence),我的浅见是:多元接触(Exposure)、广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许 (Expectation)、扎实执行 (Execution)与经验累积 (Experience)。台湾社会或者华人文化较缺乏接触与探索的阶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内容正是阅读这个世界的楔子。然而,浅碟式学习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还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弥补缺少的这块,让我们对有兴趣的议题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几部TED Books的演讲影片,你很快就会知道,该买哪几本!

诚致教育基金会执行长 吕冠纬

  三十多年前,TED 的开始,透过大型实体活动讲故事,讲值得扩散、能带给众人启发的故事。宽频连线与智慧手机普及后,TED又登上网路影音与 App,跨越国界,启发了遍佈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而后,TED又增加了 TEDx,所谓独立举办的TED论坛,让更多有故事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们的好故事。现在,很高兴,三十年后,TED的故事又化身为书籍,要用 文字的力量,让更多好故事,启发更多读书人。

TEDxMonga 讲者、AppWorks 合伙人 林之晨

  九○年代中期,TED 的演讲刚刚可以上网看到时,真是非常的轰动,大家见面都会讨论最新的演讲。我记得的它门票是六千美元一张,非常的昂贵,但是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大家都想挤 进场去听全世界顶尖的学者或CEO讲他们一生的心得。每次转播时,摄影机都会扫瞄一下现场的观众,我们都伸长了脖子去看谁是钱多到可以买得起这张票的人,羡慕不已。

  现在回头去看,TED的这个策略是对的,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只怕东西不好,不怕价钱太贵,愈贵反而愈抬高了它的身价,而且因为只讲十八分钟,那更是要珍惜 每一分钟,更会好好的听。美国总统威尔逊(W. Wilson)说:十分钟的演讲,我要准备一个星期,十五分钟的演讲则是三天,如果是一个小时的演讲,那么我现在就可以上场了。愈短的演讲愈难讲,林肯盖 兹堡的演讲(Gettysburg Address)只有两分钟,可是它却是每一代的年轻人,不分中外,都必须读的文章。
   
  其实,只要言之有物,短,听众反而能吸收。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广度不长,同一主题,超越十五分钟,听众的注意力就开始游离。TED的创办人非常睿智,把时间 限定在十八分钟,这个长度对听众是刚刚好,对讲者却是个挑战,平日一堂课五十分钟都嫌不够,现在要在十八分钟内把一个主题讲清楚,怎么可能?我记得上回去 TED演讲时,有两週时间,每天晚上都在电脑前面删减或调换投影片,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来传播讯息。但是,讲完后,我开始反省,为什么明明十八分钟就可以 做到的事,我以前却要花五十分钟?
   
  TED的水准高,有口碑,现在它把演讲的主题写成三万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册子,适合在旅行中阅读,真是一个好主意(只怕读者会读到 忘记下火车)。这次天下杂志拿到它的独家代理权,台湾的读者有福了,在资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每个人时间都不够用,我们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讯息,而这一套 书正好提供了这个需求,这些书的内容简单扼要,没有赘字废话,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场盛宴,心灵得到满足又没有吃的肥肠满脑的不舒适。
   
  「阅读丰富人生」,透过文字的传承、阅读的能力,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我期待每个月的新书出来。

中央认知神经科学所教授 洪兰

  在每一场 TED十八分钟演讲结束后,我常常在想,要怎么延续这些十八分钟背后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带给大家的,不是稍纵即逝的感动,而是希望这些故事背后扩散出去的涟漪,可以鼓励大家化成行动,发挥它原本就该具备的影响力,让世界可以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这就是 TED 「好点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

  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用阅读观照自己。如果 TED演讲,是在心中种下一个让好想法萌芽的种子,或是激发想像的小石头。那 TED Books 系列丛书,就是接续演讲的未竟之处,带领大家沿着这些智慧轨迹,探索与思想的深度旅程。内容包罗:人权、太空、知识、科学、心灵、智慧等万象领域。知智无 垠,但在追求过程中的乐趣也同样无穷。

  资讯纷至沓来的移动时代,我们的心需要安稳宁静的时刻。阅读 TED Books,体会智慧在动静之间的生勐、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开书扉的同时,也踏上属于自己的蜕变旅程。

TEDxTaipei 创办人 、TED 亚洲大使 许毓仁

  在我观察,TED演讲最惊人之处,在于三点:
   
  一是善用网路新媒介,将主题式的、专业性的内容,转为演讲形式,化为影像,在网路上原先充斥着娱乐为主的影像世界,将专业知识内容勇敢投入其间,并巧妙设 计出一场演讲十八分钟符合阅听者最佳专注时间的规范,同时让现场演讲的效力随着网路的延伸而无远弗届,产生惊人效益,不少影片的影响力远远超乎常人想像。
   
  二是TED演讲让当代壁垒分明,甚至深院高户的学术研究,或是各行各业杰出人士的多年经验、独到见解,可以透过简短、扼要、明白的演讲方式传达给普罗大 众。换言之,TED演讲让专业知识真正的和大众对话,真正做到最大的知识普及化;同时又打开各专业的小领域,让各种专业知识进入沟通与相互了解。――在这 个意义上,TED演讲做了最惊人的通识教育成果。
   
  三是TED演讲,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开放授权,只要向总会申请,符合总会规范和要求,就能自行办理TED演讲。所以一方面能引起风潮之外,另一方面 也产生举办方的相互良性竞争,光是台湾就有好几个不同单位举办各种TED演讲,而且举办方根本不需过度考虑场地如何,也不怕参与人数的多寡如何,因为真正 的影响力实施,其实是来自网路的传播与影响力,而成败好坏的真正关键,更来自于讲者的内容。

  当然,短短十八分钟演讲,彷彿是深入知识宝库前的店招或预告片,常让人意犹未尽,该如何补足这种缺憾呢?TED系列书成了最好的入门导引书,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读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样宝库。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师 张辉诚

  十八分钟太短,偏偏世界又太复杂,TED Books是一个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从火星旅行、数学应用、认识恐怖分子、边缘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来,我们都在网路上,看过上百支TED Talks影片,有些甚至被我们加入YouTube的书签珍藏。
   
  像是一道任意门,TED Talks开启了我们对陌生议题的认识。至于门后幽深广阔的世界,TED Books则像一本生动导览,指出我们还未经历的路径。

新闻工作者  黄哲斌

  知识是聪明人的娱乐,而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孤高自赏,也绝不狐群狗党。TED 先用十八分钟,带着表演性质的演讲格式降低大众跨入广袤知识领域的门槛,再透过 TED Books 更进一步地让讲演者跟读者用适合深度思辨的文字来对话。TED 不断在寻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适合当代传播环境的社会沟通与共学方式,并予以规模化,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续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兴见到 TED Books 系列在台湾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学也能做到。

Pansci 泛科学总编辑郑国威

图书试读

以设计为例,「不做判断」根本说不通,因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要让你在一看到它就可以同时做出判断。设计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看了却做不出判断──那表示其中大有问题。
 
你是不是经常被迫填写过度复杂的表格?是不是常被导入一些不知道怎么用的网页上?没错,「第一印象」对网页来说太重要了,它必须要让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知道它在说什么。
 
身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尤其是书籍封面的设计师,我想说,制造出精采的第一印象不光只是因为兴趣使然,也因为这是我的工作。不管书封的呈现是纸张上的用墨,还是萤幕上的画素,书封不仅只是一张关于「内容」的脸,更是你与它的第一个接触点。用不着一定要是个设计师才能享受解决问题的快感,你可以是处理政府表格文件的社工、网路工程师、也可以是个煮咖啡的人,只是想把浓缩咖啡机弄清楚。要判断出这个设计是不是有用,不管是谁都可以。
 
我发现,有两个面向使第一印象运作得最有效,也最引人入胜──我自己的第一印象是这样产生,我想,通常他人也是──刚好落在光谱的两个极端:「说清楚」或「营造神秘感」。在实际操刀设计超过30年后,这两个元素发挥的功效、或是被混用、被误用时所产生的结果,都让我觉得妙不可言。而且,哇噻,真的。当我们需要说清楚的时候,政客是全世界最神秘的那群人;另外,就算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也看过保有神祕感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处对吧(这时你的心头会浮上像是那个K开头的家族)
 
那么,咱们就从二个问题开始,首先呢:什么时候应该要「说清楚」?
 
这要看你想要弄清楚什么讯息、以及其本质为何。如果你希望别人立刻了解你,那么就要说得很清楚。当你需要重要且特定的讯息,例如说,像是电脑或是电话使用指南,又或者是在迷路时能找到人问路之类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明确,万一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想见结果会有多么气人──尤其是GPS断讯时。
 
这是一个虽然极端但不见得少见的例子──当听到新闻上911电话求救的录音时,我总是会想:「如果是我接的电话,我对那个情况够了解吗?」答案不一定都相同,因为打电话的人当时身受极大威胁,在这样的前提下,肯定要让别人完全了解状况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的时候,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总觉得是属于艺术家和工程师的范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所谓“好设计”,绝不仅仅是外观的漂亮,更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智慧和艺术。书里探讨的“原型制作”和“迭代测试”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做事情要一步到位,力求完美。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快速地制作一个“粗糙”的原型,然后不断地去测试、去收集反馈,反而能更快地找到最优解。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解读。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那些伟大的创新和解决方案,是如何从一次次看似“失败”的尝试中孕育而生的。这种鼓励试错、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按部就班、害怕犯错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舞。我曾经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了很多机会,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失败”的价值,它不再是终点,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开始敢于去尝试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评分

天呐,最近刚读完一本让人醍醐灌顶的书,名字叫《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设计”,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框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逻辑思维还算不错的人,遇到问题也能一条条分析,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修补”而不是在“解决”。它里面提出的“设计思维”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而是任何想要在工作中、生活中找到更优解的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一些听起来很高深的概念,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例子,讲的是如何重新定义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比棘手的社会问题。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它背后的动机、利益、限制分别是什么。然后,通过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再一步步回归到实际,找到那些真正能带来改变的“小切入点”。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过程,简直太有启发性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我们总是盯着问题表面,而不是去探究它为什么会存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

读完《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武功秘籍,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强大的力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好设计”是如何炼成的。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迭代”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试图一步到位,追求“完美”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鼓励我们,先从一个“不完美”的起点开始,不断地去尝试、去学习、去调整,最终才能找到那个最适合的路径。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可视化”和“原型”的讨论所启发。我们经常会把复杂的想法停留在脑子里,而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它们“具象化”,通过简单的图表、草图甚至是模型,来让问题和解决方案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式的能力,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思考,然后“快起来”行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多任务并行”的焦虑状态,好像不不停地忙碌,就会被时代抛弃。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我们停下来,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效率很高的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有时候所谓的“效率”,不过是在低效地重复。 书中关于“用户中心”的设计理念,对我触动尤其深刻。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定义”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案,却很少真正去倾听“用户”的声音。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深入的访谈、观察和体验,去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甚至是他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自己在工作中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提供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他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评分

读《解决问题的好设计》(TED Books系列)的过程,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这本书不是那种告诉你“照着做就能成功”的励志书,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他洞察事物本质的经验。我尤其被书中的“同理心”部分深深吸引。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这本书却强调要真正地“走进”被问题困扰的人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感受、需求和痛点。我曾经在工作上遇到过一个团队沟通不畅的问题,当时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可能过于关注“流程”和“效率”,却忽略了团队成员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连接和被理解的需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观察、倾听和提问来获取深层信息的技巧,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沟通方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TED演讲的那种智慧和感染力,又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实践。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也不像街头巷尾的鸡汤那么空泛。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工具,一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我发现,一旦你开始用这种“设计思维”去审视生活中的种种,你会发现很多曾经让你头疼的问题,其实都可以找到更巧妙、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关于“解决问题”,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