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

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楞嚴經
  • 如來藏
  • 妙真如性
  • 五陰
  • 六入
  • 佛法修證
  • 佛教
  • 禪宗
  • 經法
  • 心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楞嚴經》課程講瞭好幾年,前麵先講「七處徵心」,再講「八還辯見」,這一迴要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個階段是屬於究竟法、頓法。如果這個階段通達、悟瞭,還不是佛果位,成佛則要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念「生相無明」,纔算是成佛瞭。
  
  以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佛的教育法最初就是講「因緣所生法」,那時候沒有講「唯識」,也沒有講「真心本性」,那時候是講「小乘法」,小乘法就講「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講的是生滅心。凡是「因」「緣」所生法,後麵一定有「果」,也就是「因、緣、果」。這是佛最初期的教育法。
   
  佛第二個階段的教育法,開始講「唯識」瞭,也就是「萬法唯識所變」。當然所謂「唯識所變」也要配閤前麵「因緣所生法」纔能成立。什麼是「唯識」?「唯」,就是簡彆。「識」呢?就是「心」,生滅心。把能瞭彆境界的「心」略分成八種,也就是八個識,通稱「心意識」,「唯識」學就是講這八種識的作用。可是你不要小看瞭這八個識的作用,它形成瞭我們的身心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萬法。從前麵「因緣所生法」,而歸到「唯識所變」,這是屬於第二個階段。
  
  通常研究佛學的人,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育法,分類成「藏通彆圓」四種。「藏」,就是藏教、小乘教,小乘教就講「因緣所生法」。在做功夫上,因為認定「因緣所生法」不實在,屬生滅法,如果你要想得解脫,做功夫就得「外息諸緣」,這是小乘法與大乘法觀念上不同之處。
  
  「通」,就是通教,唯識道理就屬於「通教」。何謂「通教」?就是說兼通大小乘。小乘教也講唯識,但隻講到第六識,連第七識都沒提到。我齣過一本「念佛法門」,是根據《阿彌陀經》講的,我特彆提到《阿彌陀經》也講唯識,隻是經裏頭沒有明講,所以我把它稱為「隱法」,隻講到第七識,沒有講第八識。在《阿彌陀經》裏,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他不直接講「真心本性」,一般人也沒有好好去研究,結果信淨土宗的人,就在「阿彌陀佛」佛號聲塵上轉,難怪修不齣個「果」。
  
  如果你問我,淨土宗到底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我隻能這樣講:這是從小乘轉入大乘之間過渡型的佛法。畢竟當時印度地區的百姓隻能接受「往生」觀念,無法接受「無生」的真理,所以佛纔提齣這麼一個方便法。如果按照佛法的標準來看,淨土宗所謂往生淨土的理論,隻能算是一種特彆法,不能算是真正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無生」,小乘法則講「不生」,佛哪裏講過「往生」?基本上,「往生」就是輪迴觀念,有「生」就有「死」,所以我纔說淨土宗隻能算是一種特彆法。但是現在這個「往生」的特彆法,已經變成瞭時代主流,反而取代瞭真正的佛法,這是不對的,但是時代的趨勢如此,即使我想扭轉這個觀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所謂「彆」,就是彆教,就是禪宗。彆教「禪宗」跟通教「唯識」的不同處在哪裏?在於禪宗直接講真心本性,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如果講真心本性,是否就不用唯識道理瞭?不是,唯識道理並沒有揚棄不用,隻是唯識道理是用在印證功夫的過程,是來印證功夫,不是印證開悟。有沒有開悟,不能用唯識道理來印證,因為最後還要「轉識成智」。
   
  好!「彆教」講般若,就從唯識轉入般若。像《般若經》、《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都是講般若。我住山的時候,之前聽老師說要看《大智度論》,所以就帶瞭一部《大智度論》上山,但隻看完前半段就草草瞭事,看瞭也沒什麼體會。後來有一天突然驚覺,學佛學瞭老半天,對於佛法講的「生死事大」,其實一點都使不上力。「生」,不完全指這一生的「生」,因為你不能選擇如何生,往往糊哩糊塗的就這樣生來瞭,何況在「生」的過程中,你隻能選擇部分人生方嚮,比如要信什麼宗教、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可是禪宗所講的「生死事大」的「生」,是放在「死」以後來講,「死」瞭以後你怎麼「生」?一般學佛法的人都沒有朝這方麵去想。這時候我問自己:這一生的「生」已經確定瞭,可是「死」怎麼辦?禪宗講「坐脫立亡」,淨土宗講「預知時至」,那都是彆人的經驗,你隻能夠在文字上麵瞭解,不能夠放在我們身體裏頭去做實驗。可是般若可以,你隻要開悟瞭,就可以驗證它;唯識也可以用功夫來驗證,唯有死亡不能。即使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後來肉體也死亡瞭,可是大傢不稱佛是死亡,而講他入滅,他生命入涅槃,換言之,他生命呈現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涅槃不是講肉體的死亡。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我開始看《涅槃經》,老老實實、一字一字的把它看完,看完後發覺,其實整本《涅槃經》就隻講四個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圓,圓教的標竿。
   
  圓教雖然以《圓覺經》為代錶,其實很多經典都屬於圓教。好比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是圓教,《楞伽經》也是圓教,《圓覺經》更是圓教,《大乘起信論》也可以稱為「圓論」,這些經典不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講「萬法唯識所變」,「三界唯心所現」,最終還要把它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把他們稱做圓教,代錶很圓滿的教理,經裏麵既講根本法、也有方便法,真正圓滿不欠缺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第四段: 這本書的書名《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幾個字,每次看到都讓我心生嚮往。我對《楞嚴經》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它被譽為“經中之王”,其對心性、真如、破妄顯真的闡述,堪稱佛教思想的巔峰。這次選擇以“五陰六入”作為切入點,來探討“如來藏妙真如性”,我覺得非常恰當。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的媒介,它們是我們身心現象的根本構成,但往往也是我們迷失自我的根源。如果能通過對五陰六入的深入剖析,來展現那個超越一切分彆、不生不滅的“妙真如性”,那將是對經典最好的解讀和實踐指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透過觀察五陰六入的生滅無常,來體悟到那個永恒不變的真實自性。

评分

第一段: 這本《楞嚴經之三》的副標題“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真是吸引人,尤其對於像我這樣對佛法實修有著深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我一直覺得,《楞嚴經》是佛教經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尤其在闡述心性、破除妄想方麵,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度。每次讀到關於“如來藏”和“妙真如性”的章節,都感覺像是被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這次的書恰好聚焦在“五陰六入”這個非常關鍵的實修環節,光是想想,就覺得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辨析構成身心世界的種種元素,進而認識到它們的虛妄性,最終迴歸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實自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修行指導,如何透過觀察五陰(色、受、想、行、識)的生滅,以及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的接觸,來體悟到那個超越這一切的“妙真如性”。畢竟,理論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中,纔能真正轉化我們的生命。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實修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穿越五陰六入的迷霧,直抵自性的彼岸。

评分

第三段: 讀到《佛法修證》係列的第三冊,並且是關於《楞嚴經》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我真的感覺像是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一直對《楞嚴經》中關於心性本淨、萬法唯心的教義非常著迷,而“如來藏”和“妙真如性”更是其中最核心、也最讓人費解的概念之一。這次的書正好聚焦在“五陰六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切入點。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身心存在的直接體現,它們是我們感知世界、形成自我認知的基礎。如果不能透徹地理解五陰六入的虛妄性和非我性,就很難真正體悟到那個超越一切生滅變化的“妙真如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為我們揭示五陰六入的真相,幫助我們擺脫對它們的執著,從而顯露那個清淨無染的本來麵目。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如何觀察和修行的方法,讓我能夠將這些深刻的佛法道理,切實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评分

第二段: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都給我一種非常莊重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楞嚴經》本身就以其博大精深而聞名,尤其是在探討“如來藏”這個核心概念時,更是深入人心。這次推齣的《楞嚴經之三》,將重點放在“妙真如性”以及“五陰六入篇”,這讓我感到非常欣喜。因為五陰和六入,是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最基礎的架構,它們看似真實,卻又是流轉變化的。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妙真如性”,就必須深入地去分析和破除我們對五陰六入的執著和誤解。書名中的“如來藏”和“妙真如性”,本身就蘊含著不可思議的智慧,我相信作者在這本書中,一定會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刻的闡釋,並且結閤《楞嚴經》的原文,給我們帶來更清晰、更易於理解的解讀。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實際運用佛法來洞察和超越五陰六入的修行方法,畢竟,知行閤一纔是佛法修行的最終目的。

评分

第五段: 拿到這本《佛法修證》係列的《楞嚴經之三》,特彆是看到副標題“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我心中湧起瞭莫大的期盼。一直以來,我對《楞嚴經》所闡述的“如來藏”和“妙真如性”的概念,既感到玄妙,又充滿探究的衝動。這本書將重點放在“五陰六入”,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身心世界最基礎的構成單位,它們也是我們體驗世間萬象的渠道,但同時,我們又常常執著於它們,將它們誤認為是我、是我所有。如果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五陰六入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從中體悟到那個超越生滅、離一切相的“妙真如性”,那將是多麼寶貴的指引。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修上的建議,幫助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五陰六入的虛妄不實,並且逐漸破除對它們的執著,最終迴歸到那個本來就清淨圓滿的如來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