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证(25):《楞严经之三》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

佛法修证(25):《楞严经之三》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楞严经
  • 如来藏
  • 妙真如性
  • 五阴
  • 六入
  • 佛法修证
  • 佛教
  • 禅宗
  • 经法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楞严经》课程讲了好几年,前面先讲「七处征心」,再讲「八还辩见」,这一回要讲「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一个阶段是属于究竟法、顿法。如果这个阶段通达、悟了,还不是佛果位,成佛则要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念「生相无明」,才算是成佛了。
  
  以释迦牟尼佛刚成佛时,佛的教育法最初就是讲「因缘所生法」,那时候没有讲「唯识」,也没有讲「真心本性」,那时候是讲「小乘法」,小乘法就讲「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讲的是生灭心。凡是「因」「缘」所生法,后面一定有「果」,也就是「因、缘、果」。这是佛最初期的教育法。
   
  佛第二个阶段的教育法,开始讲「唯识」了,也就是「万法唯识所变」。当然所谓「唯识所变」也要配合前面「因缘所生法」才能成立。什么是「唯识」?「唯」,就是简别。「识」呢?就是「心」,生灭心。把能了别境界的「心」略分成八种,也就是八个识,通称「心意识」,「唯识」学就是讲这八种识的作用。可是你不要小看了这八个识的作用,它形成了我们的身心世界,甚至整个宇宙万法。从前面「因缘所生法」,而归到「唯识所变」,这是属于第二个阶段。
  
  通常研究佛学的人,把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育法,分类成「藏通别圆」四种。「藏」,就是藏教、小乘教,小乘教就讲「因缘所生法」。在做功夫上,因为认定「因缘所生法」不实在,属生灭法,如果你要想得解脱,做功夫就得「外息诸缘」,这是小乘法与大乘法观念上不同之处。
  
  「通」,就是通教,唯识道理就属于「通教」。何谓「通教」?就是说兼通大小乘。小乘教也讲唯识,但只讲到第六识,连第七识都没提到。我出过一本「念佛法门」,是根据《阿弥陀经》讲的,我特别提到《阿弥陀经》也讲唯识,只是经里头没有明讲,所以我把它称为「隐法」,只讲到第七识,没有讲第八识。在《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他不直接讲「真心本性」,一般人也没有好好去研究,结果信净土宗的人,就在「阿弥陀佛」佛号声尘上转,难怪修不出个「果」。
  
  如果你问我,净土宗到底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我只能这样讲:这是从小乘转入大乘之间过渡型的佛法。毕竟当时印度地区的百姓只能接受「往生」观念,无法接受「无生」的真理,所以佛才提出这么一个方便法。如果按照佛法的标准来看,净土宗所谓往生净土的理论,只能算是一种特别法,不能算是真正佛法。因为大乘佛法讲「无生」,小乘法则讲「不生」,佛哪里讲过「往生」?基本上,「往生」就是轮回观念,有「生」就有「死」,所以我才说净土宗只能算是一种特别法。但是现在这个「往生」的特别法,已经变成了时代主流,反而取代了真正的佛法,这是不对的,但是时代的趋势如此,即使我想扭转这个观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所谓「别」,就是别教,就是禅宗。别教「禅宗」跟通教「唯识」的不同处在哪里?在于禅宗直接讲真心本性,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如果讲真心本性,是否就不用唯识道理了?不是,唯识道理并没有扬弃不用,只是唯识道理是用在印证功夫的过程,是来印证功夫,不是印证开悟。有没有开悟,不能用唯识道理来印证,因为最后还要「转识成智」。
   
  好!「别教」讲般若,就从唯识转入般若。像《般若经》、《大般若经》、《大智度论》,都是讲般若。我住山的时候,之前听老师说要看《大智度论》,所以就带了一部《大智度论》上山,但只看完前半段就草草了事,看了也没什么体会。后来有一天突然惊觉,学佛学了老半天,对于佛法讲的「生死事大」,其实一点都使不上力。「生」,不完全指这一生的「生」,因为你不能选择如何生,往往煳哩煳涂的就这样生来了,何况在「生」的过程中,你只能选择部分人生方向,比如要信什么宗教、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等等。可是禅宗所讲的「生死事大」的「生」,是放在「死」以后来讲,「死」了以后你怎么「生」?一般学佛法的人都没有朝这方面去想。这时候我问自己:这一生的「生」已经确定了,可是「死」怎么办?禅宗讲「坐脱立亡」,净土宗讲「预知时至」,那都是别人的经验,你只能够在文字上面了解,不能够放在我们身体里头去做实验。可是般若可以,你只要开悟了,就可以验证它;唯识也可以用功夫来验证,唯有死亡不能。即使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后来肉体也死亡了,可是大家不称佛是死亡,而讲他入灭,他生命入涅槃,换言之,他生命呈现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涅槃不是讲肉体的死亡。基于这个想法,所以我开始看《涅槃经》,老老实实、一字一字的把它看完,看完后发觉,其实整本《涅槃经》就只讲四个字「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就是圆,圆教的标竿。
   
  圆教虽然以《圆觉经》为代表,其实很多经典都属于圆教。好比我们现在研究的《楞严经》是圆教,《楞伽经》也是圆教,《圆觉经》更是圆教,《大乘起信论》也可以称为「圆论」,这些经典不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讲「万法唯识所变」,「三界唯心所现」,最终还要把它归到「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把他们称做圆教,代表很圆满的教理,经里面既讲根本法、也有方便法,真正圆满不欠缺了。
佛法修证系列图书简介(不含《楞严经之三》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内容) 本系列丛书,旨在为有志于深入佛法义理,探寻生命实相,并付诸实践修证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指引。全套丛书依循佛陀教法的次第,从基础的因果观念、缘起理论,逐步深入到止观禅修的实践方法,最终触及般若空性与佛性显发的核心议题。 以下是本系列中,不包含《佛法修证(25):〈楞严经之三〉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之具体内容的各册图书简介: --- 佛法修证(1):缘起性空与业力流转——解构世间迷惑的基石 本书是整个修证体系的入门之钥。它立足于佛教最核心的教义——缘起性空,为读者建立坚实的世界观与宇宙观。 核心内容阐述: 1. 缘起法则的精微剖析: 详细阐述十二因缘(无明至老死)的次第相续,非僵硬的线性关系,而是生命流转中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动态过程。重点区分“缘起”与“缘灭”的实践意义。 2. “空”的深度理解: 摒弃对“空”的虚无主义解读,深入探讨“空”是自性空(无固有、不变坏的实体),而非“不存在”。通过对五蕴、十八界的分析,揭示一切现象(色、声、香、味、触、法)皆是因缘和合的幻相,本性是“无我”的。 3. 业力流转与现世影响: 详尽论述“业”的形成机制(思为业主),业力如何塑造我们的身心经验,以及如何通过正思惟来转化旧业、新造善业。探讨善恶业报的复杂性,平衡宿业与现行如何共同作用于生命当下。 4. 正见与邪见的辨析: 明确指出世间常见的“常、断、亦常亦断、非断非常”四种边见,如何偏离中道。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清晰、不偏不倚的认识,为后续的修行提供正确的前提。 本书的价值: 帮助初学者破除对“实体世界”的执着,建立闻思修的次序,避免在修行初期因概念模糊而走入歧途。 --- 佛法修证(2):戒定慧三学次第——身心净化的实践蓝图 本书聚焦于佛陀教导的实践纲领——戒、定、慧三学,强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修证次第。 核心内容阐述: 1. 戒律的精严与安立: 阐述戒律(如五戒、八斋戒)并非束缚,而是保护心识免于散乱和恶业的基础。深入探讨“无悔心”作为戒体之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戒体的清净,特别是言语和意念的规范。 2. 奢摩他(止)的建立: 详述初阶禅定的入门方法。重点介绍安般守息法的细致操作,如何通过对呼吸的专注,止息散乱妄想的攀缘。讲解初禅到四禅的境界特征,以及禅定中可能出现的“地水火风”等觉受,教导如何如实观察而不执取。 3. 奢摩他的深化——对治散乱: 系统介绍对治散乱的“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身、受、心、法)在止观初步阶段的应用,作为辅助安定的有效方法。 4. 慧学的萌芽——内观的初步渗透: 讲解“定力”如何转化为“慧力”。在息止的同时,开始以清晰的觉知观察当下生起的每一个心念和身体感受,认识到它们的生灭无常性。本书强调,定力不足,慧观则易流于思辨。 本书的价值: 为修行者提供了从外在行为规范到内在心性收敛的具体技术指南,是进入深层禅修的必备手册。 --- 佛法修证(10):禅定力的深化与神通的辨识——超越世间觉受的警策 本书承接第二册的定力基础,深入探讨高级禅定(如第四禅、四无色定)的境界,并极为审慎地处理“神通”这一敏感议题。 核心内容阐述: 1. 深入禅定之流: 详细解析四禅(色界禅)与四无色定(无色界禅)的境界特征,特别是如何安住于“遍一切处”的定心,以及如何在此定境中体察“空寂”的微妙差别。 2. 神通的现起与性相: 罗列佛陀所言的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并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基础(通常由戒定力达到特定层次而自然显发)。 3. “魔境”与“迷境”的辨析: 这是本书的重点。详细区分真实的禅定觉受与心识障碍或魔境干扰所产生的幻象。教导修行者如何以清醒的智慧,不对任何超常体验生起贪爱或恐惧,避免因神通而堕入“禅病”。 4. 神通的局限性: 明确指出神通本身并非解脱的标志。它只是心识潜能的一种显现,若不能导向究竟的解脱智慧,仍系于轮回的“幻化之用”。强调止恶向善而非炫耀神通才是正道。 本书的价值: 帮助中高级修行者在禅定深入时,保持定力而不被境界迷惑,避免将心外之物视为究竟道果。 --- 佛法修证(18):般若智慧的透视——性空论与中观思维的融会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将前述的戒定基础,升华为彻底的般若慧观,从缘起性空深入到中观见。 核心内容阐述: 1. 般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概述般若思想如何超越阿毗达摩的分析层面,直指事物“不生不灭”的究竟实相。 2. 中观理论的初步导引: 介绍龙树菩萨“八不中道”的基本精神——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通过这一框架,系统性地剖析对“我”、“法”的执着如何产生“实有”的错觉。 3. 心识与实相的距离: 分析心识(了别境)的运作机制,如何将“缘起和合”的现象,错误地诠释为“独立自存”的实体。阐述“照了万法皆空”的体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指万物无自性。 4. 空性与慈悲的统一: 强调真正的般若慧观必然导向广大的慈悲心。因为认识到一切众生皆在无自性的幻象中受苦,所以更生起无差别的救度之愿。智慧不开,慈悲不真;慈悲不发,智慧不圆。 本书的价值: 实现了从基础的“有”的认识(缘起),到“空”的洞见(般若),是迈向究竟解脱智慧的关键桥梁。 --- 佛法修证(30):心性本源的探求与佛土的庄严——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实践 本册为修证系列的收束与开显之作,探讨在般若之境下,如何安住于觉悟者的本性,以及如何以觉悟的心性来庄严自身与世界。 核心内容阐述: 1. 本具清净心(佛性)的彰显: 在彻底观空的基础上,探讨“本觉”或“如来藏”的显现状态。强调此心性并非修证所得的“新事物”,而是本自具足,仅被无明覆盖。如何通过“一念回光返照”,体认到心性本自圆满,清净无染。 2. 觉悟者的境界: 描述佛陀的圆满境界——身心自在、智慧无碍。分析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何是内在功德外显的自然庄严,而非外求的装饰。 3. 佛土与净土的实践: 探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深层含义。修行的终极目标是将现前一念之心转化为清净佛土。同时,也教授如何以信愿力,接引往生资粮道,以助益未来修证。 4. 菩萨行愿的圆满: 总结如何将所证的空慧,落实于无尽的利他事业中。讲解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究竟觉悟状态下的运作方式,展现其“以无所得而行诸善”的无上精妙。 本书的价值: 整合了前述所有的理论与实践,指引读者将觉悟落实于日常的起心动念之间,实现生命圆满的回归。 --- 总结: 本修证系列丛书,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从“认识世界(缘起)”、“规范身心(戒定)”、“超越觉受(神通辨识)”、“洞悉实相(般若)”,直至“安住本源(佛性)”。每一册书都紧密承接前册的成果,为一条完整、严谨、可实践的解脱之道提供支持。读者可以依其自身根器,选择适合的阶段开始阅读与依教奉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拿到这本《佛法修证》系列的《楞严经之三》,特别是看到副标题“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我心中涌起了莫大的期盼。一直以来,我对《楞严经》所阐述的“如来藏”和“妙真如性”的概念,既感到玄妙,又充满探究的冲动。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五阴六入”,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五阴六入是我们身心世界最基础的构成单位,它们也是我们体验世间万象的渠道,但同时,我们又常常执着于它们,将它们误认为是我、是我所有。如果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五阴六入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从中体悟到那个超越生灭、离一切相的“妙真如性”,那将是多么宝贵的指引。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修上的建议,帮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五阴六入的虚妄不实,并且逐渐破除对它们的执着,最终回归到那个本来就清净圆满的如来藏。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书名《佛法修证(25):<楞严经之三>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几个字,每次看到都让我心生向往。我对《楞严经》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它被誉为“经中之王”,其对心性、真如、破妄显真的阐述,堪称佛教思想的巅峰。这次选择以“五阴六入”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如来藏妙真如性”,我觉得非常恰当。因为五阴六入是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媒介,它们是我们身心现象的根本构成,但往往也是我们迷失自我的根源。如果能通过对五阴六入的深入剖析,来展现那个超越一切分别、不生不灭的“妙真如性”,那将是对经典最好的解读和实践指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透过观察五阴六入的生灭无常,来体悟到那个永恒不变的真实自性。

评分

第一段: 这本《楞严经之三》的副标题“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真是吸引人,尤其对于像我这样对佛法实修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挖到宝了!我一直觉得,《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尤其在阐述心性、破除妄想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度。每次读到关于“如来藏”和“妙真如性”的章节,都感觉像是被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这次的书恰好聚焦在“五阴六入”这个非常关键的实修环节,光是想想,就觉得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辨析构成身心世界的种种元素,进而认识到它们的虚妄性,最终回归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实自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修行指导,如何透过观察五阴(色、受、想、行、识)的生灭,以及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境的接触,来体悟到那个超越这一切的“妙真如性”。毕竟,理论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转化我们的生命。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实修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穿越五阴六入的迷雾,直抵自性的彼岸。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给我一种非常庄重而又充满智慧的感觉。《楞严经》本身就以其博大精深而闻名,尤其是在探讨“如来藏”这个核心概念时,更是深入人心。这次推出的《楞严经之三》,将重点放在“妙真如性”以及“五阴六入篇”,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五阴和六入,是我们认识和体验世界最基础的架构,它们看似真实,却又是流转变化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妙真如性”,就必须深入地去分析和破除我们对五阴六入的执着和误解。书名中的“如来藏”和“妙真如性”,本身就蕴含着不可思议的智慧,我相信作者在这本书中,一定会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刻的阐释,并且结合《楞严经》的原文,给我们带来更清晰、更易于理解的解读。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实际运用佛法来洞察和超越五阴六入的修行方法,毕竟,知行合一才是佛法修行的最终目的。

评分

第三段: 读到《佛法修证》系列的第三册,并且是关于《楞严经》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六入篇)”,我真的感觉像是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对《楞严经》中关于心性本净、万法唯心的教义非常着迷,而“如来藏”和“妙真如性”更是其中最核心、也最让人费解的概念之一。这次的书正好聚焦在“五阴六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切入点。因为五阴六入是我们身心存在的直接体现,它们是我们感知世界、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五阴六入的虚妄性和非我性,就很难真正体悟到那个超越一切生灭变化的“妙真如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为我们揭示五阴六入的真相,帮助我们摆脱对它们的执着,从而显露那个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如何观察和修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深刻的佛法道理,切实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