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

如何放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放下
  • 释怀
  • 成长
  • 心理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治愈
  • 人生
  • 感悟
  • 轻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己的命运自己算
  忙与闲
  信人如信己
  放下与担取
  奢华与质朴
  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我们是否日渐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感?
  57篇禅意随笔,通俗如口头禅,揭示人生的各种困境,并给出心灵处方,助你放下心灵重担,重获轻松愉快的生活。
  书内附质朴、简洁的水墨插画,清新生动。
 
悬崖之上的灯塔:探寻现代人精神荒原的救赎之路 图书名称:悬崖之上的灯塔 作者:林溪 一、 卷首语:迷航的时代与不熄的微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过载的时代。高速运转的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不断淬炼着我们的意志,同时也无情地灼伤着我们的内心。无数人感到疲惫、焦虑,如同漂浮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找不到可以停泊的岸。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却似乎丢失了最宝贵的精神锚点。 《悬崖之上的灯塔》并非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它更像是一份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回归内心宁静的漫长跋涉的忠实记录。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切都在快速消逝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恒定不变的坐标,使自己不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彻底迷失方向? 二、 结构解析:三部曲的层层递进 本书的结构被精心设计为三大部分,如同攀登一座高峰的三个阶段:“认知迷雾”、“结构重塑”与“灯塔的守望”。 第一部:认知迷雾——识别看不见的枷锁 (约500字)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构建的“精神牢笼”。作者首先带领读者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极具破坏性的认知模式。 比较的陷阱与“社会时钟”的暴政: 我们如何被社交媒体、媒体叙事裹挟,不断与“理想化”的他者进行比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时间刻度,是如何成为压垮现代人的隐形重担的? “效率至上”的异化: 当生命被量化为产出和效率时,存在的意义被压缩到了何种程度?书中分析了“忙碌崇拜”的心理根源,指出过度追求效率如何导致我们错失了生命中最具价值的“无用之用”。 情感的囤积与自动反应: 现代人习惯于将复杂的情绪压抑或直接转化为攻击性反应。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未处理的情感碎片”如何像淤泥一样堵塞我们的精神水道,并提出识别这些自动反应模式的初步工具。 第二部:结构重塑——搭建内在的稳固基石 (约550字) 认知到问题所在后,本书进入了实践和重建的阶段。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界风暴的内在结构。 “边界感”的艺术: 边界不再仅仅是拒绝外界侵扰的墙,更是清晰界定自我的领土。书中探讨了如何区分“我负责的”和“我不负责的”,特别是在亲密关系、职场协作中的有效沟通边界的建立方法,强调了健康的拒绝是自我尊重的体现。 “专注的呼吸”与时间的粒度: 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流,我们需要重新训练对时间的感知。作者提出了“时间粒度调整法”,即学会将长远目标拆解到“当下这一小时”的专注度上,而非被遥远的未来所消耗。这并非提倡极简主义,而是强调在特定时间段内对核心任务的“全神贯注”。 意义的内化: 抛弃外部定义的成功,转向内在价值的确认。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反思练习,读者将被引导去挖掘那些不依赖于他人赞扬或物质回报的“核心驱动力”,并将这些驱动力融入日常决策。例如,如何将“责任感”从一种负担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荣誉感。 第三部:灯塔的守望——与不确定性共舞 (约450字) 最终的篇章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和持久的层面:如何与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变动、失落和不确定性和谐共存。 接受“未完成”的状态: 人生并非一个可以被“完成”的项目。本书细腻地描绘了接受生命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生成”状态的重要性。这包括对完美主义的温柔放手,以及对昨日错误的宽恕。 “微小仪式”的力量: 在宏大的目标显得遥不可及时,建立每日的、可掌控的微小仪式(如清晨的十分钟冥想、睡前的阅读习惯)成为锚定心灵的有效手段。这些仪式并非束缚,而是提供了一种可预测的“确定感”,用以对抗世界的无常。 连接与超越: 真正的稳固并非孤立,而是建立在真实连接的基础之上。作者鼓励读者将目光从自我中心的焦虑中稍稍移开,去关注更大的共同体、自然或超越性的议题。灯塔的光芒,最终是为了照亮他人的航程,也为自己指引方向。 三、 结语:旅途的起点 《悬崖之上的灯塔》是一场内向的远征。它不承诺抵达终点,只承诺提供一把坚固的探照灯,照亮脚下的崎岖山路。阅读本书的过程,是一场自我对话的盛宴,是重新校准生命罗盘的契机。我们并非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带着清醒而坚韧的内心,更深刻地、更真实地活在其中。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喧嚣中渴望听见自己心跳声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本性禅师


  福州开元寺方丈、斯里兰卡总统佛教贡献奖的获得者、中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其环球禅旅遍及三十余国,写就行脚禅思、心灵感悟文字近五百篇。
 

图书目录

禅在生活中
自己的命运自己算
六根的妙用
自在与牵挂
忙与闲
禅在生活中
走访「三院一馆」
人各有其用
人生与工作时间
内与外
易舍能舍
活着没有意思吗
相信
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尊贵的树
梦与梦中事
福从俭中来
单掌之声
方圆哲学
 
烦恼与菩提
修身与修心
僧尼于佛化婚礼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学佛要从学吃饭开始
人病人药治
劳作通禅
莫向外求
信教与传教
佛教的信仰层次
参禅境界
信人如信己
烦恼与菩提
有修有证才是真
每日三问
杂念的去除方法
悟性的敏钝决定修法的顿渐
信仰、事业、职业
我们的传承
忏悔,从我做起
至道嫌拣择
放下与担取
 
我是禅花一朵
奢华与质朴
省思梦想
死亡体验与思考
忍耐
一位信徒女儿的故事
教化之道
恐惧什么
比经济危机更可怕的是信仰危机
自古知兵非好战
雨后清溪
没时间辛苦
我是禅花一朵
韦陀小将的故事
信仰与道德应是终身的教育
朝圣普陀山
过客旅途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本性禅师

图书序言

自序

半座人生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叫迦叶到他身边,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坚持要他坐,并请他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与后辈,说明他重视弘法,并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由此而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读了、诵了。一旦听了、读了、诵了,不管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轮吗?轮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只要一眼望去,也许,你未必看清其文、明了其意,但佛法已转入了你的脑、你的心、你的识,必将转识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诵,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得不易,历代流传下来不易!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
  
  「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愿。期望与四众同仁共同精进。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
  

图书试读

自己的命运自己算

古人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据此,一切有命,当听天由命。

但是,古人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契合第二种说法。

佛教核心理念是因缘说,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讲的就是,命运,其上下沉浮,取决于因与缘,取决于因与缘的好坏优劣。好因好缘,一结合,果就好就优,命运就浮就上。

这也说明: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新的因与缘被创造了,其命运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改变。

那么,旧的因与缘靠谁改变?新的因与缘又靠谁创造?答案是内力──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有,外力—他人的加持。

由此推之:我们与他人才是命运的创造者,才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本身。命运,不是我们与他人的主人,我们与他们更非命运的奴隶。命运,只垂青于不屈从命运的人。

基于此,佛陀不赞同,甚至反对算命。

虽然历朝历代不乏高僧名僧算命,但只是以此作为方便法门而已。

佛陀的遗教就提醒我们:占卜吉凶,仰观星宿……皆所不应。在佛教戒律中,算命被认为是邪说之一。

曾经,有太白山人,说自己知天文知地理,还擅长算命。慧忠国师就问他:「请问山人,你住的太白山是雄山还是雌山呢?」

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个「一」字,问:「这是什么字?」

太白山人答:「一字。」

慧忠国师说:「土上加『一』,应该是『王』字。」

国师又问:「三七共多少?」

太白山人答:「二十一。」

慧忠国师道:「是十,为何非是二十一不可呢?」

太白山人一时哑口无言,从此不敢自夸长于算命。

因缘千变万化,造何因缘得何果。当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因缘时,未来果永远是个不定数。如果一生命运早已注定,那我们努力有何用?我们为善有何用?我们修证有何用?而我们的努力、为善、修证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为此,无须算命。算过去,已无意义,因为过去已经过去。算未来,也算不准,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身口意作为都在影响未来的走向。好好把握此刻,好好做好当下,才最重要。实在要算,就算算自己的命,自己最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在做什么、将做什么。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如何放下》,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在台湾,我们总是在学习“放下”的艺术,有时候是放下对过去的遗憾,有时候是放下对未来的担忧,更多的时候,是放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期待。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柔软的角落,需要被理解,被温柔对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放不下”的瞬间。比如,可能是一个孩子长大离家,父母内心的不舍;也可能是面对职业生涯的瓶颈,内心的迷茫和挣扎;又或者是在人际关系中,因为一些误解而产生的隔阂,却又难以启齿去修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温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原来放下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纳。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杯热茶,在寒冷的日子里,给予我们一丝暖意,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最近几年,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真是不少,但有时候,它们会讲得太“大而空”,让人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这本《如何放下》的书名,却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有现实意义。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但有时候,过度的亲密,或者不自觉的羁绊,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轻盈自在的状态,但往往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不下,也舍不得。这本书会不会是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我希望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教诲,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谈,或者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故事。比如,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台湾人在生活中,是如何默默地放下一些执念的?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豁达,那些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会不会就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精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我真正需要放下的,又该如何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完成这个过程,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焦虑,或者更沮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像是台湾夏天午後,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洗净了空气中的尘埃,留下清新的味道。书名“如何放下”,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议题。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和选择的时代,常常会感到被各种事物所填满,内心深处反而渴望一种纯粹和简单。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我们台湾人熟悉的文化角度出发,去探讨“放下”的意义。比如,我们会不会在一些传统节庆中,感受到一种放下过往,迎接新生的仪式感?又或者是在一些日常的社交场合,我们如何学会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我期待这本书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巧妙的譬喻,甚至是一些充满智慧的对话,来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东西才是真正需要被我放下的,而我又能以怎样一种更轻盈,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听之下,会让人联想到很多种可能。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忙碌又充满变化的社会里,节奏快,压力也大,所以“放下”这个词,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需求。我认识很多朋友,大家常常会聊到,如何才能摆脱那些缠绕心头的不安,如何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被过去的包袱所拖累。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用一种温和却又不失力量的方式,来引导我们?我猜想,里面可能不会有那些过于高深的理论,而是会用大量的生活片段,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比如,它会不会讲到,我们如何面对一次失败的投资,如何处理一段逝去的感情,或者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练习,让我们能够在读完书之后,就能够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地图,知道怎么去往那个叫做“平静”的目的地。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语言,编织出这样一本能够抚慰人心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个淡蓝色的底色,配上一笔随性的水墨,感觉像是被风吹散了一点点,又好像是沉淀下来的宁静。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觉得它很有“台湾味”,不是那种刻意模仿的,而是一种很自然的,好像你随时会在街角书店,或者咖啡馆的角落发现它的感觉。翻开书页,文字的排版也做得很好,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压迫,很舒服。而且纸质摸起来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很薄很滑的,感觉可以好好珍藏。我还在想,这本书会讲些什么呢?是不是会用一些我们台湾人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举例,比如在某个下着毛毛雨的午后,一个人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街上匆匆的人群,思考着什么;又或者是在拜访亲戚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却又有人在心底默默地感怀;甚至可能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算了啦”、“没关系啦”,这些话背后藏着的,是不是也有深层的意义?这本书的标题“如何放下”,听起来就很有共鸣,因为我们台湾人好像总是要学会放下很多东西,无论是感情、遗憾,还是曾经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来解读这个“放下”,是用一种很哲学的角度,还是更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我准备好跟我的茶一起,慢慢地,一页一页地去体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