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再版序
借由指出「不是」的道路,企图来显示出「是」的道路 有一种说法,说佛陀并非是有甚么要教导因而开示佛法,而主要是由于悲心之故,才转法轮。诸如「二谛」、「四圣谛」或「四法印」等,都是佛陀基于必要所发明的语汇。佛陀教法的精髓,就是在证得正觉的当下所宣说的:佛陀说,他证得了深奥、寂静、光明、灿烂、无暇、无造作的真谛;然而,此真谛无法言说,因而无法听闻,因此,他不说法。所以,要定义你是否佛教徒,这个责任就落在那些具有二元心意的人,也就是那些认为自己应该追随一条真实而可行的法道之人。
本书计画再版之初,我本来想要修改原书中的一些例子或比喻,做一些微小的修订。但是,整体来说,我并没有太多想要加的东西。
许多读者都认为书中的某些论点很难下嚥,譬如:「一切情绪皆苦」。但事实上,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读者的这种反应,让我觉得这本书达到了它的目的。例如「爱」或「激励」这种表面上看似快乐、却受制于时间的情绪,都是和合而成的现象,因而是不确定的。我想,对这些情绪戳些破洞,能够让我们带来洞见。
假设有人从来没吃过臭豆腐。你想要跟他解释臭豆腐的口味、气味是如何,却又没有样本在手边可以让他尝尝的话,你可以给他一块普通的豆腐吃,然后告诉他:「臭豆腐并不是如此。」同样的,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如此地深奥广大、无穷无尽,所以很难以一个样本来说明佛教的法道就该如此。依此思维的脉络,我在此企图借由指出「不是」的道路,来显示出「是」的道路。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二○一五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