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烧岛上,在孤独之中,杨逵在简陋的笔记本一字一句印刻他与家人的想像的对话。
作家杨逵1949年因发表〈和平宣言〉,短短六百多字却换来十二年的牢狱之灾,但杨逵一直未曾就他在绿岛服刑的遭遇和生活有过任何埋怨或言说。我们看到的是瘦削的杨逵在营区中跑五千公尺,在狱中的新生月刊继续写作……。杨逵的家书是他系狱绿岛期间,写给家人(叶陶和五个子女)却未能寄出的信稿,他不怨天尤人,絮絮叨叨地流露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对于饱尝家变的家人,对于被迫休学的孩子,杨逵担心一家四散,原本就贫穷的家,要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沉重的压力。他以温暖的书信鼓励、劝勉年少时就失去青春梦想的孩子,期盼他们要有乐观的精神,携手扶助走过这一段悲苦的日子。
在绿岛的思想管训中度过漫长的晨昏日月,杨逵以肥皂箱当书桌,不停地阅读、思考、写作。这些狱中家书原本是写在25K的横条笔记本上,一直等到杨逵过世一年后,才由有心人将它送交他的家人手中,这些未能寄发的信稿,沉埋二十年的杨逵心事,让人感受到这位生命勇者阳光般温暖的爱。
名人推荐 杨建、向阳、吴叡人、杨翠专文推荐
这批家书所涵括的时间断限是从民国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内容则是对留身在台湾本岛、而处在窘困的生活环境中的家人予以劝慰和激励。这些家书绝大部分未曾寄发,我乍一接到,当晚挑灯夜读,前景旧事纷纷涌来,可以想见父亲在当时严格的通信字数限制下,不能如愿地将这些关爱寄达家人手中的悲愤之情……――杨建
《绿岛家书》是杨逵先生系狱绿岛期间写给家人、而绝大部分未能寄出的信稿。这些信中流露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居然要等到这个父亲离开人世后,才被他的子女及家属所读到。不能不说是人间一大憾事。――向阳
在火烧岛上,在孤独之中,杨逵靠在劳动改造的菜园里的肥皂箱上,在简陋的笔记本一字一句细密地、绵密地、稠密地印刻他与家人的想像的对话,包含着忏悔、叮嘱、鼓舞、责问与指引,刻印一种无法分享、无从交流的温柔与挚爱,刻印一种执迷的、终生不悟的热情──刻印一种没有根据,无须根据,无法证明,不证自明的,只要人活着,只要人渴望活下去,就会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叫做「希望」的东西。然后我才发觉,和杨逵擦身而过三十三年后,我终于好像看懂了他那「似温驯而又不太温驯」的,谜样的温暖笑容的意义。――吴叡人
白色恐怖时期的残酷、禁锢与惊恐,夺去了许多人的青春与梦想,粉碎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政治受难者的苦痛不言可喻,受难者家属的悲情,更是一生都无法卸下的驮负。对于事件当时尚仍年幼的受难者家属而言,苦难,一如魔树的种子,从童幼年就深深植入他们的肉身与灵魂,发芽、长大、盘踞不去,霸道地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杨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