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张化桥告诉你股市真话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张化桥告诉你股市真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证券分析
  • 股市投资
  • 张化桥
  • 价值投资
  • 投资哲学
  • 市场规律
  • 投资经验
  • 金融
  • 理财
  • 投资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张化桥因敢言,被誉为「最敢讲真话和有良知的分析师」
2001–2004年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评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
2001–2005年其所领导的瑞银团队被《机构投资者》评选为「最佳中国研究团队」

  张化桥说:投资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除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外,靠的是经验和心态,只有多思考,才能慢慢领悟。
   
  「最佳中国分析师」张化桥以专业金融从业人员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员视角,道破股民的悲哀,剖析自己的行业,又以一名普通股民的身分,与读者交流成功投资的心得:如何选股、如何分析上市公司、如果避开各种陷阱、如何具备良好的投资心态等。
   
  在全新修订的版本中,他分析了二○一五年股灾的原因,也给投资失利的股民一些可依循的启示与作法,如何在茫茫股市的洪流里,跑赢通货膨胀,跳过价值洼地,听懂分析师的局限,做个战胜市场的幸福股民。就让我们跟着这位被誉为「最敢讲真话和有良知的分析师」,一起跑赢大盘!

好评推荐

  在香港金融界闯荡近二十年,期间不停转换身分,当过「最佳中国分析师」、深圳控股首席营运官,近年又当上投资银行家,三重身分令张化桥更能看透市场、更懂市场的运作。——香港《iMoney》杂志

  张化桥这类敢做敢言的分析员并不多见,他的分析和思考过程,正是笔者不断鼓吹的典范:提出问题,挑战既有思想,敢下判断。——原复生《原氏物语:原复生财经评论集1》

  张化桥经济学科班出身,然而读他的书,轻松怡然,不会觉出学究气。因他似乎从来不把投资当成一门「技术」,而是把它看作一门「艺术」。是故,张先生的投资颇具禅意。——书评人  许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化桥

   
  前瑞银中国投资银行部副主管,现任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一九六三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县,中国湖北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后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于一九九一~一九九四年间于澳洲坎培拉大学任金融讲师。
   
  一九九四年移居香港,于惠嘉、里昂及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担任经济师和股票分析师。一九九九~二○○六年,在他担任瑞银中国研究部主管、联席主管期间,他的团队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最佳中国研究团队」,他也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杂志评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
   
  二○○○~二○○三年,他在瑞银大力推荐小型民营企业,并创立民企指数,有「民企之父」之称;二○○六~二○○八年,担任上市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营运官;二○○八年底,重回瑞银当投资银行家;二○一一年他离开瑞银,从事小额贷款业务。

图书目录

自序  投资靠知识,更靠心态和领悟

第一篇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股民们经常犯的六大错误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股民注意:惹不起,躲得起
克服焦虑,做一个幸福的股民
只买能赚十倍的股票
如何挑选五十~七十档股票
越简单粗犷越好
首先是不亏钱
叛逆者的宣言
地产行业好,为什么股票不好?

第二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
买股票太麻烦吗?
买股票就相当于建合资企业
股民不要凑热闹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选股票
「带工厂的股票」为什么不行?
你的护城河有多宽?
我对几个行业的看法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
你可以跑赢避险基金
回购,瘦身,投资于自己
踩着舞步去上班

第三篇  高收入的穷光蛋
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执行力很重要
主营业务不是「宗教枷锁」
三种企业三种命运
高收入的穷光蛋
光有利润高增长还不够
资本运作的侷限性

第四篇  「价值洼地」是个危险的词
股票的估值并不重要
「价值洼地」是个危险的陷阱
高成长率与估值陷阱
巴菲特的遗憾
买便宜货可能导致破产
「股票真便宜」是什么意思?

第五篇  证券分析师的侷限
证券分析师的侷限
证券分析师的四部曲:抵赖、修正、狡辩、再修正
如果我再当证券分析师
历史书有时害人不浅
丢掉你的预测吧
学经济学浪费时间?

第六篇  通霍膨胀是国难
通膨是国难
巴菲特说:通膨伤害股市
我的退休金全靠股市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投资靠知识,更需要靠心态和领悟
 
  实际上这本书是我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思考。前半段是最近写的,后半段是我挑选自二○○四年以来我在《财经》杂志和网站上发表的文章。至于内容好坏请读者评断,但我写得非常认真,没有一篇是应景之作,或是为了写而写。有几篇文章看起来互相矛盾,但我没有试图把它们加以调和,我想还是坦白和真实为妙。股市中人每天犯错误,应该每天检讨,不是吗?
   
  投资(不管是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除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外,靠的是经验和心态(英文是temperament)。只有多思考,才能慢慢领悟。在这一点上,与钓鱼、打高尔夫球、下棋有很多类似之处。
   
  我坦白我的悟性很差。我虽是科班出身,在国内两所大学和澳洲国立大学共读了九年的经济学课程,还在澳大利亚的坎培拉大学讲授三年的金融学课程(一九九一~一九九四年),但我始终不得真谛。从一九九四年来,我在香港的几家外国投资银行做了十几年的宏观和个股分析员,并且连续五年(二○○一~二○○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员」(每每提到这件事,我就汗颜)。但我对股票投资的领悟一直很不得要领,自己的投资表现也很一般(对于债券投资,我是完全不懂)。直到二○○六年从证券分析师岗位退役以后,我对股市才好像有了一点感觉,这才给了我勇气出一本书讲述自己的理解。我在二○○六年写过一本二十万字的书讲述我在投资银行那十几年的历程,但后来没敢出版。我的理解还太差。
   
  这两三年,我好像有了顿悟的感觉。例如虽然我手持很多股票(所谓的满仓),但因为我逼迫自己做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所以我真的希望股市越跌越好。那些天天盼着股票大涨的人们,请原谅我的「坏心肠」。如果股票大跌,我就可以在每个月拿到薪资时,用低价买到更多的便宜股票。股市大涨反而让我很不开心。这不就是巴菲特的教诲吗?在十几年前我就阅读过他的教诲,但没有真正明白。现在,每天大清早,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美国股票市场昨天的表现,也不再关心中国和香港昨晚发生了什么大事(例如北京又出了什么新政策)。这样我多出来很多时间读闲书、陪小孩、做体育活动。我觉得这种平静的心态对我的身体有好处。
   
  又比如,我很早以前就知道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邓普顿基金的创始人)的一句名言:「长期坚持不懈地投资,一定能赚钱。但是如果你想逮住入市的最佳时机,没门儿!」(It is time in the market,not timing the market,that counts.)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从中长期来看,股市一定会涨的,因为实体经济会增长,公司的利润也会增长。就这么简单。但是这并不等于股市明年,或者后年,或者大后年会增长。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按规矩对每档股票要有十二个月的目标价格(target price),对大盘(指数)今年和明年要到多少点位也有预测。我做这件事长达十年以上,以前很少想到过这件事的滑稽之处,但近些年我开始怀疑这件事的合理性。如果你想预测下个月、下个季度,甚至明年或后年的股价、金价、铜价或汇率,在我看来都是很不明智的事。这句话出自我的口很不容易,因为它是我对过去的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股市一直有个谜:从二○○○年到二○○五年,总体经济很不错,货币供应量也年复一年以二十%左右的速度增长,政府又不断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表很多《人民日报》社论,以及减少印花税,减缓新公司上市和老公司的股票增发等等),可是股市就是不听话,持续跌了五年。我听过很多种关于这个谜的分析和解释,但我觉得都很牵强。我认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完美和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总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在长期内方向一致,但在短期内,甚至中期内可能会严重偏离的例子。
   
  在美国,从二十世纪六○年代后期到八○年代初期的十此年间,道琼工业指数在通货膨胀率调整之后,下跌了约八十%。即使在进行通货膨胀率调整之前,道琼工业指数在那十五年内也跌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它比二十世纪三○年代的经济大衰退更为残酷。可是在那些年美国的总体经济并不差,而且实际上很不错(尽管饱受石油涨价的困扰)。这也就使得短期甚至中期内对股市的预测好像开玩笑一样。
   
  「股票分析」这个词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股票分析,而是企业分析。股票没有太多好分析的,而从中长期来看,企业的基本面决定股票走势。股票只不过是一家企业的影子。有时候这个影子长,有时候这个影子短,但是试图在影子上做太多文章是徒劳的。这本书里讲的全部都是关于企业和总体的分析。我认为技术分析跟算命和看相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家所做的各种复杂演算和技巧(套汇、套利、避险等等),我的兴趣大一些,但我不是那块料。
   
  我在瑞士银行工作,在拜访客户时,客户经常跟我聊起股票投资和总体经济的问题,这本书主要是本着真诚交流的原则写给他们看的,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书中的错误全部由我负责。

图书试读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我最近读了美国先锋基金标普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的创始人约翰‧伯格(John Bogle)的两本书,一本是他二○○七年写的《买对基金赚大钱》(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另一本是他二○○八年写的《够了》(Enough)。这两本书的共同主题十分鲜明,我把它记录在此,以警告我自己,也与读者分享。
   
先说股民的悲哀。伯格说,你们瞎忙什么?每天忙忙碌碌,买卖频繁,只是帮了券商的忙,肥了税务局。可是作为一个群体,股民的回报只是等于大市的回报而已。这还没有扣除股民在瞎忙过程中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调查研究的成本、交易佣金和税收。从中长期来看,大市的回报在扣除货币贬值因素之后,无非也就是四%~六%,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费用的比重。扣除费用,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必然跑输大市。这是一个数学上无法挑战的定理或不等式。
   
在欧美一百多年的股市历史上,不少智者也总结出过这个定理,可是股民们还是乐此不疲。为什么呢?为什么一百次股灾也不足以教会股民呢?原因很简单,大多数股民根本没有理解这个浅显的道理。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他们认为,虽然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只能跑输大市,但自己有优越的智商、选股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必然能跑赢大市。我记得几年前某机构在美国做过一个样本很大的问卷调查,结果很有趣:十九%的人确信自己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一%的群体。
   
我们经常听到张三、李四炒股赚钱的例子,可是当他们亏钱的时候,他们一般是轻描淡写或者讳莫如深的。从中长期来看,持续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极少见的,其机率就像中六合彩一样低。
   
有人可能辩解说:「我过去三五年的投资报筹率真的很高。」可是伯格提醒我们,你真的跑赢大市了吗?特别是,把瞎忙的费用扣除后,你还能跑赢大市吗?最后一点,过去的三五年不能代表未来的三五年,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Reversion to the Mean)让你不敢得意。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