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人类未来的能源将有相当一大块寄託在微生物上,因无论是第一、第二或第三代的生质能源(Biomass energy),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植物和有机物利用微生物进行分解,发酵及转化等作用而制取的。
亘古以来,这种微小而看不见的微生物延绵久远,无所不在,可生存于火山口、干旱、酷寒、高温、浓盐……的环境。研究者甚至在马里亚纳海沟(其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10,911公尺)深处及放射性废弃物中,或太空梭上发现到不同的微生物踪迹。
微生物概可分类为: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真菌(Fungi)、原生生物(Protozoan)、藻类(Algae)、病毒(Virus)、类病毒(Viroid)、拟病毒(Virusoid)、朊毒体(Prion)……等等,其大小为0.8~1,000μm不等,1μm = 10–6m。
一提及此,都会令人不寒而慄。细菌会让人联想到沙眼、结核病、痢疾、疟疾、白喉、破伤风、伤寒、霍乱、淋病、梅毒、炭疽病、鼠疫(黑死病)。而病毒的牵涉更及于流感病毒、H1N1(A型流感)、H7N9(禽流感—亚型)、H5N1(A禽流感)、诺罗病毒、天花、水痘、麻疹、小儿麻痺、日本脑炎、SARS(严重急性唿吸道症候群)、爱滋病(AIDS,HIV病毒)、轮状病毒、带状疱疹、B型肝炎、狂犬病、狂牛症、登革热、禽流感、伊波拉病毒、Mers(中东唿吸症候群)、兹卡(Zika)乃至如鼻咽癌、子宫颈癌、肝癌等的肿瘤肇因病毒。
其实,多数的微生物对人类及生物是无害的,在人类的身体就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群(一个有趣的数字,你身体内有益及有害的细菌总数,是你身体内细胞总数的4倍,甚至有一说是10倍),产生天然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且能协助产生如维生素和胺基酸等营养物。许多细菌也是独有的氮的转换者,使氮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型式。所以,有的微生物固然是生物的天敌,但也有的是不可或缺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