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精华版第三版)

人因工程学(精华版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因工程学
  • 人机工程学
  • 工效学
  • 用户体验
  • 交互设计
  • 安全工程
  • 系统工程
  • 工业工程
  • 认知工程
  • 设计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与应用人性因素的学门,应用范围广泛,举凡人为世界中的工具器材、载具、软体或硬体系统中,皆可看到人因工程的应用成果。由于人是人为世界中的中心,所有人为、人造的机具、系统,必须以人的基本特性与能力为出发点而考量,否则所设计的成果无法适用。

  本书介绍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共分为四个部分,涵盖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人的基本能力、人与机具的介面、环境因素等内容,希望让读者对人因工程学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系统思维与复杂决策:跨学科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图书概述】 在当今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组织或个人所面对的问题往往不再是孤立、线性的,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关联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特征。传统的、基于分解和简化的分析方法,在应对这些复杂的系统性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系统思维与复杂决策:跨学科视角下的管理创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而编写的。它并非一本探讨单一技术或工具的专著,而是一部深度融合了系统科学、控制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以及行为科学的综合性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宏观的、动态的思维框架,用以理解、诊断和有效干预复杂的管理现实。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所有的商业活动、社会现象乃至技术生态,都是一个紧密耦合的系统。对系统的任何局部干预,都可能在别处产生意想不到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有效的决策不再是简单地优化一个指标,而是需要在权衡系统韧性、适应性和长期演化路径中找到平衡点。 全书结构严谨,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工具,层层递进,深度剖析了系统思维如何重塑管理实践。它将引导读者从“线性的因果链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循环的反馈回路”的世界。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系统思维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根基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系统思维的必要性,解释了为何我们必须超越还原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系统的基本属性,如涌现性、边界的界定、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延迟效应。 反馈回路的剖析: 详细区分了增强性反馈(驱动增长或崩溃)与调节性反馈(维持稳定)。通过经典的“啤酒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阐释了库存、订单和信息延迟如何共同导致著名的“牛鞭效应”,这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中的波动性具有核心意义。 存量与流量的概念: 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核心工具——存量(Stocks)和流量(Flows)图。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概念,更是理解组织能力积累、知识沉淀和资源消耗的关键。书中通过构建清晰的图示,展示了如何用此模型来描绘组织学习曲线、品牌资产的构建过程,以及市场渗透的非线性动态。 目的论与视角依赖性: 强调系统观察者自身的立场和目的,决定了他们看到什么样的系统结构。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在不同管理层级(战略、战术、操作)中,由于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的系统边界和目标函数的差异,指出“没有绝对正确的系统模型,只有更贴近特定目标约束的有效模型”。 第二部分:复杂适应系统(CAS)与组织的演化 面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传统的计划和控制模式已失效。本部分聚焦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能学习、能适应的生命体。 适应性与韧性: 区分了“效率”(Efficiency)和“韧性”(Resilience)。在高度不确定性下,过度优化效率会降低系统的冗余和适应性。书中提供了评估组织韧性的框架,包括冗余度、多样性和模块化程度。 自组织与边缘创新: 探讨了在组织中如何利用“边缘”(Edge of Chaos)的力量。过高的秩序导致僵化,过度的混乱导致解体。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设定清晰的边界条件(Policies)和激励机制,允许较低层级的单元进行“自组织”和“本地化适应”,从而实现整体系统的创新。 关键约束的识别: 借鉴了约束理论(TOC)的精髓,但将其置于动态系统中考量。重点在于识别系统中哪个环节的“瓶颈”正在限制整体的“流速”或“效能”,并区分这些瓶颈是结构性的(结构导致的)还是暂时性的(状态导致的)。 第三部分:复杂决策的工具箱与方法论 理论指导实践。本部分着重于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工具,帮助决策者从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更深思熟虑的干预。 系统因果图(Causal Loop Diagrams): 教授读者如何将直觉化的因果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循环图,从而清晰地展示一个决策点背后隐藏的所有正向和负向影响链条。书中包含大量绘制高保真因果图的实例和常见错误分析。 情景规划与多重路径分析: 区别于传统的“最佳情景”预测,本书倡导“压力测试”和“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不同反馈回路组合下的数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场景,评估当前决策在所有这些情景下的稳健性,而非仅仅在“最可能”的情景下表现出色。 干预点的选择与杠杆效应: 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哪里下手”成为关键。本书强调,在复杂系统中,最大的杠杆点往往不是直接影响最大变量的地方,而是系统结构、信息传递或心智模式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通过分析结构敏感性,指导读者识别出低成本、高回报的干预策略,避免“越描越黑”的无效努力。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所有需要处理跨部门协作、长期战略规划、组织变革以及复杂问题解决的专业人士: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项目组合管理负责人、业务流程架构师,以及对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高级学生。它尤其适合那些已经掌握了传统管理工具,但发现面对“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风险时,缺乏有效解释框架和干预手段的实践者。 《系统思维与复杂决策:跨学科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旨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理解组织、制定策略的全新语言。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对“精确控制”的执念,转而拥抱“适应性管理”的艺术。阅读本书,就是重塑你的心智模型,从根本上提升你理解和驾驭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一岑


  学历
  ‧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化学博士

  现职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环安系教授

  经历
  ‧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矿业研究所副所长
  ‧经济部能源服务团副团长
  ‧美国Exxon石油公司、Bechtel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工程督导
  ‧具三十年国内外化工制程、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与焚化系统工程规划、设计与研发经验
  ‧美国德克萨斯州註册化学工程师

  着作
  ‧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学〔精华版〕
  ‧防火与防爆
  ‧制程安全管理
  ‧化工制程安全管理
  ‧化工制程安全设计(合着)
  ‧化工制程强化
  ‧本质较安全设计
 

图书目录

序 i

Part 1 导 论  1

Chapter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 3
1.1  前言 4
1.2  人因工程的定义 5
1.3  人因工程的焦点与目标 8
1.4  历史沿革 8
1.5  人因工程专业人员 12
1.6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人因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13
1.7  中国大陆人因工程发展状况 16
1.8  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代结论) 18

Part 2 人的基本能力 21

Chapter 2 人体测计 23
2.1  前言 24
2.2  人体的差异 24
2.3  量测技术 31
2.4  人体测计资料 41
2.5  人体测计值的应用 42
2.6  结论 45

Chapter 3 感觉系统 49
3.1  前言 50
3.2  感觉分类 50
3.3  感觉系统的一般特性 50
3.4  视觉 54
3.5  听觉系统 68
3.6  嗅觉 79
3.7  味觉 81
3.8  肤觉 83
3.9  平衡觉 89
3.10  运动觉 90

Chapter 4 人的资讯处理 93
4.1  前言 94
4.2  人的资讯处理模式 94
4.3  知觉阶段 96
4.4  认知阶段 97
4.5  行动阶段 122
4.6  结论 131

Chapter 5 人的体力活动与运动控制 135
5.1  前言 136
5.2  神经系统 137
5.3  人的骨骼 141
5.4  肌肉 147
5.5  新陈代谢系统 156

Part 3 人与机具的介面 165

Chapter 6 人机系统的发展与设计 167
6.1  前言 168
6.2  系统 168
6.3  人机系统 169
6.4  人机系统的比较 174
6.5  系统发展的历程 176
6.6  结论 177

Chapter 7 作业空间设计 179
7.1  前言 180
7.2  设计步骤与原则 181
7.3  工作姿势 183
7.4  作业平面的设计 184
7.5  座椅设计 191
7.6  显控器的位置 198
7.7  特殊作业空间设计 199
7.8  工作场所的布置 205
7.9  大型自动化办公室 215

Chapter 8 人工物料搬运 221
8.1  前言 222
8.2  对人体的影响评估 222
8.3  背部受伤与背痛 226
8.4  抬举作业 227
8.5  提携作业 235
8.6  推/拉作业 239
8.7  人工物料搬运的人因原则 242
8.8  结论 242

Chapter 9 手工具设计 245
9.1  前言 246
9.2  手与前臂的基本解剖 247
9.3  手的基本动作 248
9.4  手工具的类别 251
9.5  手工具的设计原则 253
9.6  一般手工具的使用 260
9.7  设计案例 261
9.8  结论 266

Chapter 10 显示装置 269
10.1  前言 270
10.2  视觉显示装置 270
10.3  听觉显示装置 297
10.4  触觉显示装置 302
10.5  结论 309

Chapter 11 控制装置 313
11.1  前言 314
11.2  控制装置的选择 314
11.3  控制装置的种类 316
11.4  控制装置的特征 321
11.5  控制面板的设计 327
11.6  特殊控制装置 332

Part 4 环境因素 359

Chapter 12 环境因素(一) ──照明、温度与空气品质 361
12.1  前言 362
12.2  照明 363
12.3  温度 379
12.4  空气品质 390
12.5  高度对于人体的影响 393

Chapter 13 环境因素(二) ──噪音、振动、加速度与社会环境 401
13.1  噪音 402
13.2  振动 422
13.3  加速度 432
13.4  无重力状态 440
13.5  紧张 442
13.6  社会环境 445

Chapter 14 人因危害 453
14.1  前言 454
14.2  常见的累积性伤害 455
14.3  造成累积性伤害的主要因素 466
14.4  工作分析与检核 468
14.5  风险因子调查 469
14.6  补救措施  472
14.7  结论 473

附 录 475

图书序言



  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与应用人性因素的学门,其应用范围广泛,举凡人为世界中的工具器材、载具、软体(组织、社会)或硬体(机具、设备、技术)系统中,皆可看到人因工程的应用成果。由于人是人为世界中的中心,所有人为、人造的机具、系统,必须以人的基本特性与能力为出发点而考量,否则所设计的成果无法适用。

  人因工程为综合科技,它是以人性心理学与生理学为基础,应用于产品、系统的设计上,因此人因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生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力学、工业工程、作业研究、行为科学的知识,并理解工业设计的应用方法。如何将基本原理与应用的资料浓缩于数百页的书中,是作者的一大挑战。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篇),第壹篇为导论,仅含第一章基本概念,主旨在于简介人因工程的定义、历史沿革、发展与未来的挑战;第贰篇为人的基本能力,也就是人性因素的基础,共分为四章,由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人体测计、人的感觉系统、资讯处理(思想历程)、体力活动与运动控制,期以摘述文献中有关人性的心理与生理基本知识,作为应用的基础。第三篇为人与机具的介面(第六章至第十一章),首先讨论人机系统的发展,再介绍作业空间、人的负载搬运、手工具、显示器与控制器的设计,本篇几乎囊括所有人与机具的设计问题。第四篇为环境因素(第十二至十四章),讨论照明、温度、噪音、振动、加速度、重力、社会环境等对人体与人的绩效表现的影响。

  本书撰写过程中,虽力求严谨完整,所有理论、论点、图表均详加考证,并参考原始资料,以免谬误,但人因工程所包含范围甚广,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学者专家指正。

  人因工程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成就非凡;然而,人类在廿世纪末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人口增加快速,粮食生产难以提升,天然资源即将缺乏,环境生态不断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文化、宗教与种族冲突方兴未艾),仍然非常艰巨。如何应用人性因素的知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由「人机合一」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因工程学者最大的挑战,愿所有与此领域有关的从业人员共同勉励。

  本书承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叶忠贤先生鼓励,阎富萍小姐负责编务得以出版,在此谨向他们致谢。
 
张一岑 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實用、最能引起共鳴的一本書。過去,我總以為「人因工程」離我好遠,大概是學術領域的東西。但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它其實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細節裡,而且影響著我們使用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體驗。 書中對「使用者習慣」的探討,讓我恍然大悟。為何我們總是習慣用同樣的方式操作手機?為何我們對某些產品的特定操作方式感到熟悉?原來,這些都是長期以來,設計師們在觀察和研究我們行為模式後,所做出的一系列「順應」或「引導」。這也讓我明白,一個好的設計,應該是能夠與使用者現有的習慣產生連結,並且在必要時,溫柔地引導使用者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方式。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情感化設計」的講解感到著迷。它不只是追求功能上的便利,更要讓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時,能夠產生積極的情感連結。例如,一個APP的動畫效果、一個產品的語音提示,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就能讓使用者感受到關懷、有趣,甚至是一種「人情味」。這也讓我重新思考,為何有些產品雖然功能普通,卻因為它的「個性」而受到喜愛。 這本書也引導我思考「學習曲線」。也就是說,一個產品或服務,使用者需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才能學會使用。一個擁有較短學習曲線的設計,通常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評估和縮短學習曲線,例如,提供清晰的教學指引、採用直觀的圖標、或是逐步引導使用者完成複雜的任務。 書中提及的「適應性設計」,也讓我學到了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使用者,提供更個人化的體驗。例如,對於視力不佳的使用者,可以提供更大的字體和更高的對比度;對於聽力不佳的使用者,則可以提供字幕和震動提示。這種「量身訂做」的設計,能夠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便利。 我曾經遇過一個經驗,就是使用一款線上學習平台,它的介面設計非常複雜,而且學習路徑也不清晰,讓我感到非常困惑和沮喪。事後回想,這就是典型的「人因設計」失敗。如果平台能夠提供更清晰的導航、更直觀的學習流程,就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用非常簡潔、卻又極具穿透力的語言,點出人因工程的核心價值。它不是一本堆砌術語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觀察、去實踐的實用指南。 我開始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應用書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在為朋友推薦APP時,我會先思考它的介面是否直觀、操作是否簡單。在參與一些活動時,我會留意流程的設計是否順暢,是否考慮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有了全新認識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感,更是對於「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舒適,也更有效率。

评分

拿到《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這本書,我真心覺得相見恨晚。我一直以為「人因工程」是工程師、設計師的專利,跟我這種一般人沒什麼關係。但讀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它早就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並且影響著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 書中對於「使用者體驗」的探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只講求產品的功能性,更重視使用者在與產品互動時的整體感受。一個設計再怎麼厲害,如果使用者學不會、用不好,那它就稱不上是好的設計。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產品難用,不是我們笨,而是產品本身沒有考量到「人」的需求。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體測量學」的講解感到驚喜。它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身高、體型的人,對於各種尺寸都有不同的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椅子坐起來特別舒服,而有些卻讓你腰痠背痛。這讓我在挑選家具、甚至是衣服時,多了幾分考量。 這本書也引導我思考「使用者情境」。也就是說,使用者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狀態下使用產品,這都會影響到設計的考量。例如,在戶外強光下使用手機,螢幕的亮度、對比度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語音辨識的準確性就非常關鍵。 書中提及的「可用性測試」,也讓我學到了如何系統性地評估產品的優缺點。透過觀察使用者的操作、收集使用者的回饋,能夠有效地找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這對於正在進行產品開發或服務優化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寶貴的資源。 我曾經遇過一個經驗,就是買了一款家電,操作面板上有好多個按鈕,而且都沒有圖示說明,我花了很久時間才搞清楚每個按鈕的功能。事後回想,這就是典型的「人因設計」疏忽。如果設計師能夠採用更直觀的圖示,或是在面板上增加簡單的說明,就能大大減少使用者的困惑。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用非常簡潔、卻又極具穿透力的語言,點出人因工程的核心價值。它不是一本堆砌術語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觀察、去實踐的實用指南。 我開始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應用書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在為家人規劃旅遊行程時,我會更仔細地考慮交通的便利性、景點的易達性、以及住宿的舒適度。在參與一些團隊合作時,我會更注重溝通的清晰度和效率,確保每個人都能理解彼此的想法。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有了全新認識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感,更是對於「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舒適,也更有效率。

评分

拿到《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標題吸引了。雖然「人因工程」聽起來有點專業,但「精華版」這三個字,讓我感覺應該是很濃縮、很實用的。翻閱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個領域,早已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並且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體驗。 書中對於「易用性」的探討,讓我很有感觸。它不僅僅是指產品的功能是否齊全,更重要的是使用者是否能夠輕鬆、快速、有效地達成他們的目標。這也讓我明白,為何有些產品用起來就是讓你感到順暢愉悅,而有些卻讓你感到挫折連連。例如,一個APP的按鈕大小、顏色對比、以及滑動的流暢度,都會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體驗。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人體力學」的講解。它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的生理限制和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辦公椅設計能夠讓你長時間舒適地工作,而有些卻讓你腰痠背痛。這讓我開始會更留意家中的家具、辦公室的設備,是否符合人體工學的原則。 這本書也引導我思考「使用者流程」。也就是說,使用者在使用一個產品或服務時,會經歷一系列的步驟。一個良好的人因設計,應該讓這個流程盡可能地簡化、順暢,並且符合使用者的習慣。例如,線上購物的結帳流程,如果步驟過多、資訊不清晰,就很容易讓消費者放棄。 書中提及的「符號學」和「視覺傳達」,也讓我學到了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使用各種標誌和符號。在公共場所,清晰易懂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方向;在產品上,直觀的圖示能夠讓我們快速理解功能。這也讓我意識到,視覺符號的設計,其實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 我曾經遇過一個經驗,就是使用一款導航APP時,地圖的顏色對比度很差,而且路徑指示也不夠清晰,導致我好幾次差點迷路。事後回想,這就是典型的「人因設計」不足。如果設計師能夠考量到光線、角度等因素,並採用更清晰的視覺標示,就能大大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理論,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具體應用。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和解決方案,讓讀者能夠立即理解和應用。 我開始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觀察和分析。例如,在餐廳用餐時,我會留意餐具的設計是否順手,桌椅的高度是否舒適;在搭乘交通工具時,我會觀察車廂的動線設計是否流暢,扶手的高度是否合適。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有了全新認識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感,更是對於「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舒適,也更有效率。

评分

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對周遭的世界有了全新的感知。過去,我總覺得「人因工程」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名詞,似乎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實際翻閱後,才發現它無所不在,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 書中對於「使用者滿意度」的探討,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產品即使功能強大,卻依然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它強調,除了功能性之外,使用者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心理感受,甚至是產品帶來的整體價值感,都同樣重要。這也讓我理解了,為何有些簡單的設計,反而能贏得人心。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負荷」的內容感到驚豔。它解釋了為何有時候我們在使用某些產品時會感到心力交瘁,難以集中注意力。原來,過多的資訊、複雜的指令、或是缺乏清晰的指引,都會增加使用者的認知負荷,進而導致效率下降和錯誤發生。這也讓我反思,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設計更有效率、更輕鬆的資訊傳遞方式。 書中也詳細介紹了「環境人因」的觀念,探討了空間設計、照明、噪音、溫度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感受。這讓我意識到,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對於提升工作效率、促進身心健康,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辦公室的隔間高度、休息區的設計、甚至是一間咖啡館的燈光佈置,都牽涉到人因工程的考量。 我常常會想起,過去在旅行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公共設施設計上的不便。例如,機場的指標不夠清晰、車站的座位設置不夠人性化、甚至是飯店的插座位置規劃不合理。這些細節,往往會影響整個旅途的體驗。現在我才明白,這些都是人因工程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本書也讓我了解到,「使用者測試」的重要性。它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透過實際的觀察和數據分析,來驗證設計的有效性。書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測試方法和指標,讓讀者能夠初步了解如何去評估一個產品或系統是否符合人因原則。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用非常簡潔、卻又極具穿透力的語言,點出人因工程的核心價值。它不是一本堆砌術語的學術論文,而是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觀察、去實踐的實用指南。 我開始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應用書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在為家人規劃旅遊行程時,我會更仔細地考慮交通的便利性、景點的易達性、以及住宿的舒適度。在參與一些團隊合作時,我會更注重溝通的清晰度和效率,確保每個人都能理解彼此的想法。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的理解,從表面的美學,提升到對「人」的深刻關懷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並且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

评分

拿到《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原來如此!」。過去,我總以為「人因工程」離我有點遙遠,大概是工程師、設計師才需要研究的。但實際翻閱後,才發現它早已悄悄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書中對於「視覺設計」的探討,讓我明白了為何有些網頁或APP的排版讓你感到舒適,而有些卻讓你眼睛疲勞。它不只是關於顏色搭配,更是關於資訊的層次、字體的選擇、以及圖文的比例。一個好的視覺設計,能夠引導使用者快速找到重點,並且在視覺上感到愉悅。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聽覺設計」的講解感到有趣。它解釋了為何有些產品的提示音能讓你印象深刻,而有些卻讓你感到煩躁。這也讓我開始會留意,在設計產品或服務時,聲音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例如,手機的通知音、電梯的提示音、甚至是超市的廣播,都應該被納入考量。 這本書也引導我思考「觸覺回饋」。也就是說,使用者在操作產品時,透過觸覺所獲得的感受,例如按鈕的回彈力、螢幕的震動等,都能影響到使用者的體驗。一個良好的觸覺回饋,能夠讓使用者更確定自己的操作,並且感受到產品的「存在感」。 書中提及的「情境感知設計」,也讓我學到了如何根據不同的使用情境,來調整產品或服務的設計。例如,在開車時,導航系統應該以更簡潔、更清晰的方式呈現資訊,以減少駕駛的分心。在安靜的圖書館,手機的通知音則應該盡量避免。 我曾經遇過一個經驗,就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下車鈴的位置設計得太隱蔽,而且按鈕太小,常常會有人按不到。事後回想,這就是典型的「人因設計」疏忽。如果設計師能夠將下車鈴設置在更顯眼、更容易操作的位置,就能大大減少乘客的困擾。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理論,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具體應用。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和解決方案,讓讀者能夠立即理解和應用。 我開始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應用書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在為家人挑選家電時,我會留意操作面板是否清晰易懂,按鈕的設計是否方便操作。在參與一些社交活動時,我會更注重溝通的清晰度和效率,確保每個人都能理解彼此的想法。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有了全新認識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感,更是對於「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舒適,也更有效率。

评分

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真的是一本讓我茅塞頓開的書。過去,我總以為「人因工程」離我這種一般民眾有點距離,大概是工程師、設計師的專業範疇。但讀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並且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日常。 書中探討的「使用者界面設計」,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些網站或APP用起來就是那麼順手,而有些卻讓我頻繁出錯。它不只是關於美觀,更是關於資訊的層次、按鈕的配置、以及流程的順暢度。例如,一個良好的導航欄,能夠讓你快速在複雜的網頁中找到方向;一個直觀的表單輸入介面,能夠減少使用者填寫的時間和錯誤。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入分析。它不只是簡單地描述人們做了什麼,而是試圖去理解人們為什麼會這麼做。例如,為何人們在某些情況下會做出非理性的決策?為何人們在壓力下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理解這些,對於設計出更符合人性的產品和服務至關重要。 書中提到的「人體工學」部分,更是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日常的坐姿、站姿、甚至是拿取物品的姿勢,都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書中提供的尺寸建議和操作規範,對於改善辦公室的環境、居家空間的佈置,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我曾經遇過一件事情,就是買了一件看起來很時尚的外套,但穿起來就是不舒服,肩膀卡卡的,袖子長度也不太對。現在想來,這應該就是設計師在考量美觀時,忽略了人體實際的活動範圍和舒適度。這本書讓我理解到,好的設計應該是功能與美觀的完美結合,而不是單純地偏重其中一方。 書中也討論了「錯誤預防」和「錯誤容忍」的設計原則。它告訴我們,即使再完美的設計,都難以避免使用者犯錯。因此,設計師的責任是盡可能地預防錯誤的發生,並且在錯誤發生時,能夠讓使用者輕鬆地從錯誤中恢復,而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這也讓我想起,許多軟體在刪除檔案時,都會有「您確定要刪除嗎?」的提示,這就是一種錯誤預防和容忍的體現。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同理心」的視角。它鼓勵我們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產品和服務可能帶來的影響。當我們在設計或規劃任何事物時,都應該問自己:「這對使用者來說,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開始會對身邊的各種事物產生更深入的思考。走進一家商店,我會留意它的陳列方式是否方便顧客拿取;在公共場所,我會觀察垃圾桶、飲水機的設置是否合理;在參與任何活動時,我都會思考流程的設計是否人性化。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用精簡的篇幅,涵蓋了人因工程學最核心、最實用的知識。它不是一本讓你讀了就會變成專家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你擁有正確的「人因」觀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書。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書籍,它讓我對「設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設計,不僅僅是創造事物,更是關於如何讓事物更好地服務於「人」。

评分

說真的,拿到《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標題吸引住了。人因工程,聽起來好像很高深,但「精華版」三個字又讓我感覺它應該是很濃縮、很能抓住重點的。翻開之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覺,都無時無刻不被「人因工程」所影響。 舉個例子,早上起床,你可能會用手機鬧鐘,手機的螢幕大小、字體清晰度、震動模式,甚至音量大小,這些都是人因設計的考量。你可能會去沖咖啡,咖啡機的按鈕設計、壺嘴的出水流暢度,都牽涉到人因。之後開車或搭乘大眾運輸,車子的儀表板佈局、座椅的包覆性、手把的高度,還有公車的下車鈴位置,都是為了讓你使用起來更安全、更方便。 這本書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它能把這些看似零散的日常體驗,都串連到一個學術的框架底下。它不是冰冷的理論堆疊,而是透過大量的實際案例,讓你理解為什麼有些產品或系統就是讓你用起來「對味」,而有些卻讓你感到彆扭、甚至沮喪。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可用性」和「使用者體驗」的探討。它不只講求產品的功能性,更重視使用者在與產品互動時的整體感受。一個按鈕設計得再漂亮,如果按下去沒有回饋,或者位置不順手,那它的可用性就大打折扣。同樣的,一個軟體介面再花俏,如果使用者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想要的功能,那它就無法提供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書中提到的人體測量學,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不同身高、體型的人,對於各種尺寸都有不同的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椅子坐起來特別舒服,而有些卻讓你腰痠背痛。更進一步,它也讓我理解到,為何有些公共設施,例如公共廁所的隔間大小、洗手台的高度,對於不同使用者來說,可能會有使用上的困難。 還有關於認知人因的部分,我看了很有共鳴。書中探討了人的注意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等,以及如何在產品設計中考慮到這些限制。例如,導航系統的提示方式,不應該過於複雜,以免分散駕駛的注意力;軟體的錯誤提示訊息,應該清晰易懂,而不是一堆技術術語。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們在使用產品時的效率和安全性。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思考模式。它鼓勵我們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審視和優化我們周遭的各種設計。它讓我們明白,好的設計不是單純的技術實現,而是對人的一種深刻理解和關懷。 讀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多了幾分觀察。走進一家商店,我會留意它的動線設計是否流暢;在網路上購物,我會注意網站的排版和按鈕是否清晰;甚至在填寫表格時,我都會思考欄位的設計是否符合邏輯,減少填寫錯誤的機會。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於「使用者」的全新認知。它不再是模糊的「目標客群」,而是具體的、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習慣、他們的限制、他們的期待,都應該被納入設計的考量之中。 總結來說,《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籍。它讓我對「人因」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舒適,也更加安全。

评分

初拿到《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這本書時,我對「人因工程」這個詞彙的印象,還停留在一些比較學術、比較專業的領域。但實際閱讀後,我才驚覺,原來它早已悄悄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例如,書中探討了為何有些車輛的儀表板設計會讓駕駛者難以辨識資訊,或是為何某些家電的按鈕配置會讓人誤操作。這些看似細微的問題,往往源自於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認知習慣、生理限制,或是環境因素。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資訊架構」的討論印象深刻。這部分探討了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呈現資訊,讓使用者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他們需要的內容。這不僅適用於網站和APP的設計,也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整理文件、規劃行程,甚至是如何與他人溝通,都有啟發。 書中也深入探討了「人機互動」的原理。它讓我們理解,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互動,並非單向的指令傳達,而是一個複雜的、雙向的溝通過程。一個好的互動設計,應該是直觀的、易學的,並且能夠給予使用者適當的回饋,讓他們感到安心和有掌控感。 我曾遇過一個情境,需要使用一款相對複雜的專業軟體。當時我感到非常挫折,因為說明書看不懂,操作介面也很難理解。事後回想,如果這款軟體是按照人因工程的原則來設計,或許就能大大減少我遇到的困難。這也讓我想起,許多時候我們對產品的抱怨,其實是產品設計的疏失,而不是使用者的能力不足。 這本書也讓我重新審視了「可達性」(Accessibility) 這個概念。它不只關乎身心障礙者,更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例如,對於視力不佳的人,字體大小和顏色對比就很重要;對於聽力不佳的人,提供字幕和視覺提示也很關鍵。這些都是人因工程在設計中必須納入的考量。 書中的「人因評估」方法,也讓我學到了如何系統性地分析產品的優缺點。透過觀察、訪談、使用者測試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找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這對於正在進行產品開發或服務優化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寶貴的資源。 我開始會在生活中實踐書中的一些想法。例如,在整理自己的電腦檔案夾時,我會嘗試用更具邏輯性、更符合我思考習慣的方式來命名和分類。在與同事開會時,我會更注意自己表達的清晰度和簡潔性,確保訊息能夠被準確接收。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版」做得相當好,它抓住了人因工程的核心精髓,並且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它沒有過多的學術枝節,而是直指問題的核心,並且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看見」設計背後邏輯的書。它讓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產品,而是能主動地去理解、去評估、去要求更好的設計。它會讓你成為一個更聰明、更有意識的使用者。 總結來說,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產品、關心使用者體驗,或者只是想讓生活更便利、更舒適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它會讓你對「人因」有全新的認識,並且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

评分

啊,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我拿到手的時候,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以前總覺得人因工程離我好遠,大概是工程師、設計師才需要研究的。但實際翻開這本書,才發現它根本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份子,而且是紮紮實實地影響著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 像是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手機,它的介面設計、按鍵大小、螢幕的亮度,是不是用起來順手,會不會讓眼睛疲勞,這些都是人因工程的範疇。又比如去賣場,購物車的輪子好不好推,貨架的高度是不是符合人體工學,都能影響我們的購物體驗。甚至連我們辦公桌的椅子,有沒有足夠的支撐,鍵盤擺放的位置,都會影響到我們長時間工作的舒適度和效率。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用一堆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它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產品用起來就是讓你感到順暢愉悅,而有些卻讓你煩躁不已。它探討了人體的生理結構、認知能力、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將這些因素融入到產品設計、環境規劃、甚至是服務流程中。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易用性」的探討。它不只是講求功能性,更強調使用者在與產品互動時的感受。一個設計再怎麼厲害,如果使用者學不會、用不好,那它就稱不上是好的設計。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產品難用,不是我們笨,而是產品本身沒有考量到「人」的需求。 書中還提到了「使用者中心設計」的理念,這也是我一直很重視的。很多時候,我們在開發產品或服務時,容易陷入「我以為」的思維,認為自己覺得好就是好。但人因工程學告訴我們,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你的目標使用者是誰,他們的習慣是什麼,他們的痛點在哪裡,然後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進行設計。 而且,這本書的「精華版」真的名副其實,它把人因工程的核心概念濃縮了起來,讓你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到最重要、最實用的知識。它不會讓你覺得內容過於龐大而望之卻步,反而會激發你去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領域。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會不自覺地觀察身邊的一切。走在路上,我會留意人行道的寬度、紅綠燈的設計。進到餐廳,我會觀察餐桌的高度、椅子的舒適度。甚至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我都會思考扶手的設置、車廂的動線是否符合人體工學。 這本書真的打開了我對「設計」的全新視野。我以前以為設計就是美學、就是創意,但現在我知道,設計更重要的是「關懷」。人因工程學就是一種將對人的關懷,具體呈現在產品和環境中的學問。 如果你對如何讓生活更便利、更舒適,或者想了解為什麼有些東西就是讓你用得順手、有些卻讓你抓狂,那麼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絕對是值得你好好閱讀的一本書。它會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我們所處的世界。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獲益良多,並且會不斷回顧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我們如何在這個被設計包圍的世界中,成為一個更聰明、更懂得享受的使用者。

评分

這本《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是我最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過去,我總覺得「人因工程」離我有點遙遠,大概是工程師、設計師才需要研究的。但實際翻閱後,我才驚覺,原來它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體驗。 書中對於「使用者介面」的探討,讓我明白為何有些網站或APP用起來就是那麼順手,而有些卻讓我頻繁出錯。它不只是關於美觀,更是關於資訊的層次、按鈕的配置、以及流程的順暢度。例如,一個良好的導航欄,能夠讓你快速在複雜的網頁中找到方向;一個直觀的表單輸入介面,能夠減少使用者填寫的時間和錯誤。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心理學」的應用感到驚艷。它解釋了為何有時候我們在使用某些產品時會感到心力交瘁,難以集中注意力。原來,過多的資訊、複雜的指令、或是缺乏清晰的指引,都會增加使用者的認知負荷,進而導致效率下降和錯誤發生。這也讓我反思,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設計更有效率、更輕鬆的資訊傳遞方式。 書中詳細介紹了「人機互動」的原理,讓我們理解,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互動,並非單向的指令傳達,而是一個複雜的、雙向的溝通過程。一個好的互動設計,應該是直觀的、易學的,並且能夠給予使用者適當的回饋,讓他們感到安心和有掌控感。 我曾經遇過一個經驗,就是使用一款專業軟體時,操作介面非常複雜,說明書也很難理解,讓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學會。現在回想,這就是典型的「人因設計」不足。如果設計師能夠採用更符合使用者習慣的介面,並提供清晰易懂的引導,就能大大降低學習成本。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第三版)》的「精華」之處,在於它能夠將複雜的理論,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具體應用。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和解決方案,讓讀者能夠立即理解和應用。 我開始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觀察和分析。例如,在超市購物時,我會留意貨架的擺放高度、商品的標示是否清晰;在填寫文件時,我會思考欄位的設計是否符合邏輯,減少填寫錯誤的機會。 總之,這是一本讓我對「設計」有了全新認識的書籍。它讓我明白,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美感,更是對於「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更舒適,也更有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