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一):流体输送与操作(二版)

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一):流体输送与操作(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输送现象
  • 单元操作
  • 流体力学
  • 化工原理
  • 传质
  • 传热
  • 流体输送
  • 化工工程
  • 分离工程
  • 操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这一学门,其理论乃基于质量、能量及动量之结算,而内容除包括动量输送、热量输送及质量输送之单元操作外,尚有粉粒体之单元操作。由于这一学门所涵盖之领域如此之广,故本书共分三册,分别讨论动量输送、热量输送、质量输送及各输送之单元操作;而为了三册内容分配平均,故将粉粒体之单元操作併入第二册中。

  本册先复习质量、能量及动量之结算;然后讨论动量输送之基本原理,包括流体之性质、层状流动与扰状流动,以及流体流量之测定;最后逐项介绍动量输送之单元操作,包括流体输送装置及计算、流体之搅拌与混合、过泸、离心分离以及机械分离。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一):流体输送与操作(二版)》的教材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具有相关主题的教材。 --- 书名:过程工程基础:传热、传质与流体动力学原理 简介 在现代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以及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中,对物质和能量的有效传输与转化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核心。本教材《过程工程基础:传热、传质与流体动力学原理》旨在为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基础知识框架,涵盖了过程工程中三大核心支柱——流体输运、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及工程应用。本书侧重于从微观机理出发,构建宏观尺度的工程计算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共计十二章,力求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流体动力学与输运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流体在管道、设备及反应器中的运动规律。我们首先从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入手,深入探讨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以及流场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流线、涡量和应力分析。 第一章:流体的基本性质与本构关系 详细阐述了流体的连续性假设、密度、粘度等基本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测量方法。重点解析了牛顿粘性定律,并对剪切稀化、剪切增稠等常见非牛顿流体的行为进行了建模和描述,为后续的动量传递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 系统讲解了静止流体中的压力分布规律,包括帕斯卡定律的应用、液柱压力测量以及浮力、浮心和流体静力平衡的计算。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储罐和管道中静载荷的确定。 第三章:宏观动量守恒与流动分析 本章是流体输运的核心。引入了雷诺输运定理(Reynolds Transport Theorem),并基于此推导了牛顿第二定律在控制体上的应用,即动量守恒方程。重点讲解了理想流体与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层流和湍流状态,详细分析了达西-韦斯巴赫公式的适用条件与修正。 第四章:管道流动的阻力与损失 深入剖析了流体在管道、阀门、弯头等管件中产生的摩擦损失和局部阻力。系统介绍了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如Moody图和Colebrook方程的迭代求解),并讨论了泵选型与管路系统的水力设计原则,包括串联与并联泵站的性能匹配计算。 第五章:非圆截面与复杂流道中的流动 针对非标准流道,如环形通道、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引入了等效直径和渗透率的概念。详尽阐述了达西定律在地下水流和过滤过程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边界层理论的基本概念,为理解附面层分离和阻力产生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热量传递原理 本部分将热量传递的机理分解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三个基本模式,并探讨它们在工程系统中的耦合作用。 第六章:热传导的基本定律与应用 基于傅里叶定律,推导了一维、二维定常与非定常导热的傅里叶方程。详细分析了复合壁结构、散热片(Fin)的热阻计算,以及考虑温度梯度对材料性质影响的复杂导热问题。 第七章:对流传热 本章是热量传递的重点。首先引入无量纲数(如雷诺数、普朗特数、努塞尔数)的物理意义。详细分析了平板上流动的层流与湍流边界层内的热边界条件,并介绍了强迫对流(如管内流动)和自然对流的传热系数计算方法,例如Sieder-Tate方程的应用。 第八章:热辐射 系统阐述了黑体辐射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以及不同表面性质(发射率、吸收率)对辐射换热的影响。重点讲解了间壁辐射换热的计算,如两表面之间的净辐射热流计算,以及气体辐射的特殊处理方式。 第九章:换热设备的设计与分析 将前述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详细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类型、热负荷计算方法,包括平均温度差法和$epsilon-NTU$法。对换热器中可能出现的污垢(Fouling)问题及其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 第三部分:质量传递原理 本部分关注组分在不同相体中的迁移过程,这是分离工程和反应动力学的基石。 第十章:组分扩散的基本定律 从菲克第一定律出发,系统阐述了分子扩散的机理。区分了二组分扩散(恒温恒压下)和多组分扩散,并引入了非恒定条件下的菲克第二定律,探讨了瞬态扩散现象,如半无限体中的扩散过程。 第十一章:对流传质 将动量和能量传递中的相似性原理推广到质量传递领域。介绍了Sherwood数、Schmidt数,并建立了传质系数与流体力学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重点分析了边界层理论在气液界面传质过程中的应用,如吸收和汽提塔中的气膜与液膜阻力。 第十二章:过程工程中的耦合现象与相似性 本章旨在整合全书知识。通过对动量、能量和质量传递的输运方程进行对比分析(普适性输运方程),揭示三者在数学结构上的深刻联系,如J. O. Hinze 相似性原理的应用。最后,通过一个典型的反应器设计案例,演示如何综合运用流体动力学、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广度兼备: 在保证对基本原理深入阐述的同时,融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如湍流模型简介和多孔介质中的非线性输运。 2. 强调无量纲分析: 贯穿全书,通过无量纲化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本质,并指导实验设计与放大。 3. 丰富的工程实例: 每一章节后都附有详细的、与实际工业过程紧密相关的计算实例,涵盖了化工、石油、制药等多个行业应用。 4. 问题导向的习题设计: 习题分为基础概念、计算推导和工程应用三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工程基础:传热、传质与流体动力学原理》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程思维,是过程系统设计、优化与控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和明


  学历: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化工博士

  经历:
  成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化工系客座教授
  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教授
  淡江大学化材系教授

图书目录

自 序

1 绪 论   1
1-1 单位与因次   1
1-2 因次分析   5
1-3 流系之质量结算   10
1-4 流系之能量结算   17
1-5 流系之动量结算   23
符号说明   29
习 题   30

2 流体输送之基本原理   33
2-1 流体静力学   33
2-2 液柱压力计   36
2-3 平均速度与质量流通量   40
2-4 牛顿黏度定律   41
2-5 非牛顿流体   44
2-6 稳态流动   45
2-7 流体之流动方式   45
2-8 雷诺数   46
2-9 壳动量结算与边界条件   49
2-10 液膜沿垂直壁之层状流动   50
2-11 两平行板间之层状流动   56
2-12 流体在管内之层状流动   62
2-13 套管中之层状流动   68
2-14 非牛顿流体在水平圆管中之层状流动   74
2-15 牵引系数   76
符号说明   81
习 题   83

3 动量输送   87
3-1 时间导函数   88
3-2 直角坐标系之连续方程式   90
3-3 曲线坐标系之连续方程式   94
3-4 直角坐标系之运动方程式   100
3-5 曲线坐标系之运动方程式   107
3-6 运动方程式之应用   113
3-7 流线与流线函数   117
3-8 绕过圆球之缓慢流动   118
3-9 理想流动   127
3-10 势流动与Bernoulli方程式   128
3-11 绕过圆柱体之势流动   134
3-12 边界层之形成   139
3-13 Prandtl边界层方程式   141
3-14 越过水平平板之边界层层状流动   142
3-15 von Kármán动量积分方程式及其应用   149
3-16 圆管进口处之层状流动   155
3-17 非稳态层状流动   158
3-18 扰状流动序论   166
3-19 扰流中之波动   167
3-20 扰流中之时间平均量   168
3-21 扰流三区域   170
3-22 扰流之连续方程式   171
3-23 扰流之运动方程式   172
3-24 雷诺应力之半实验式   177
3-25 平滑管内之扰状流动   179
3-26 越过平板之扰状流动   186
3-27 圆管中扰流之牵引系数   189
3-28 其他流动系统之牵引系数   196
符号说明   201
习 题   204

4 流体输送装置   207
4-1 管、管件及阀   207
4-2 管   208
4-3 管 件   209
4-4 管之接合方法   210
4-5 阀   211
4-6 流体输送机械   214
4-7 泵   214
4-8 推动气体之装置   219
4-9 真空泵   221
符号说明   222
习 题   222

5 流体流量之测定   223
5-1 位移流量计   223
5-2 流速计   224
5-3 皮托管   224
5-4 细腰流量计   227
5-5 孔口流量计   230
5-6 可压缩流体之衡量   238
5-7 浮标流量计   239
符号说明   242
习 题   244

6 流体输送之计算   247
6-1 机械能方程式   247
6-2 管线中之摩擦损失   251
6-3 功率计算   256
6-4 流量计算   258
6-5 平行管   260
6-6 可压缩流体   262
6-7 非圆管与相当直径   264
符号说明   267
习 题   269

7 流体通过多孔床或粒子床之流动   271
7-1 流体绕过单一固体粒子之流动与单一固体粒子在流体中之沉降   272
7-2 通过粒子静床或多孔床之单相流动   275
7-3 固体之流体化   282
7-4 最小流体化速度   283
7-5 沸腾床   284
7-6 流体化之最小孔隙度   287
7-7 沸腾床中粒子床之高度   288
7-8 沸腾床中之压力落差   289
7-9 沸腾床中之流体表面速度   292
7-10 流体化床与静床之比较   292
7-11 连续式流体化   293
7-12 通过静床之两相流动    294
符号说明   294
习 题   296

8 流体之搅拌与混合   297
8-1 混合作用   298
8-2 混合操作之目的   299
8-3 影响混合作用之诸物理性质   300
8-4 混合强度   302
8-5 混合装置   302
8-6 搅拌器   303
8-7 桨式搅拌器   304
8-8 桨式搅拌器之性能   306
8-9 桨式搅拌器所需之动力   307
8-10 轮机式搅拌器   308
8-11 液体黏度对轮机式搅拌器动力之影响   310
8-12 螺旋桨式搅拌器   310
8-13 压气搅拌器   313
8-14 螺旋带式搅拌器   314
8-15 固体之掺和操作与装置   315
8-16 捏和操作   315
8-17 捏和装置   316
8-18 乳化操作   317
8-19 乳化之安定性   318
8-20 乳化装置   319
习 题   321

9过 泸   323
9-1 过泸装置   324
9-2 重力泸器   324
9-3 压泸机   326
9-4 叶泸机   330
9-5 连续式旋转真空泸机   330
9-6 过泸操作   333
9-7 过泸机之选择   334
9-8 过泸介质之选择   334
9-9 过泸理论   335
9-10 不可压缩过泸之计算   340
9-11 可压缩过泸之计算   347
9-12 离心过泸   347
符号说明   347
习 题   349

10 离心分离   351
10-1 离心装置   352
10-2 批式离心机   353
10-3 连续式离心机   356
10-4 自动批式离心机   358
10-5 高速离心机   359
习 题   360

11 机械分离   361
11-1 离 析   362
11-2 沉降定律   363
11-3 等落速粒子   364
11-4 水力离析之理论   365
11-5 水力离析之实际应用   369
11-6 水力离析装置   371
11-7 框 筛   373
11-8 静电离析   376
11-9 磁力离析   377
11-10 浮 选   377
11-11 沉析与稠化   378
11-12 集尘与气体之净化   379
11-13 水油分离器   385
符号说明   385
习 题   386

附录A  变换因素及常数   387
附录B  气体之黏度   391
附录C  液体之黏度   393
附录D  钢管之尺寸   397

索 引   398

图书序言

自序
  
  化学工厂中之操作技术,可分类成物理处理与化学处理两种。早期的化工厂中,物理处理系由机械工程师所负起;至于化学处理,当然是化学师的职责。后来因发现机械工程师与化学师间很难达到合作无间,于是遂有化学工程师之应运而生,而一位受过良好训练之化学工程师,必须兼备物理、化学及机械方面之丰富学识,如此才能肩负化工厂中装备之设计、组立及操作。
  
  化学工厂中之各种物理处理,总称为「单元操作」,其基本原理为「输送现象」,包括动量、热及质量等三种输送。化学工业之种类虽然繁多,但每一化学工业中之物理处理,系属「单元操作」这一学门中几项操作的组合。因此吾人只要熟习《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一书,就能负起任一化学工业中之物理处理。
  
  本书共分三册,除分别讨论动量输送、热输送及质量输送暨其单元操作外,尚包括粉粒体操作。为使三册分配平均,因此将粉粒体操作与热输送操作,合併于第二册。本书可供大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相关科系教学之用。
  
  撰写本书时,笔者预设读者已熟习普通物理及化学,而且已修读过工程数学及化工计算等课程。本书内容力求浅易、简要;笔者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必所难免,尚祈各方先进不吝指教,俾再版时得以更正,不胜感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嘿,各位正在浩瀚书海中寻觅真经的同道中人!最近我入手了一本《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给镇住了,感觉就像抱了一块砖头,不过是知识的砖头,想想就有点小激动。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阅的当然是目录,我个人对流体输送这部分特别有感觉,毕竟化学工程的学习,很多基础都建立在对流体行为的理解之上。这本书的目录划分得相当细致,从流体的基本性质、守恒定律,到各种输送设备,比如泵、压缩机、管道流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流体混合的部分,因为在很多工业过程中,高效的混合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应该会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评分

我对于《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觉得非常合理。它并没有上来就直接讲解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流体静力学和动力学入手。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试着阅读了关于流体粘度和雷诺数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解释了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而不是仅仅罗列公式。这让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想传授知识,更是想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和理解这些工程问题。而且,书中的一些例题,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评分

从台湾出版书籍的严谨性来看,这本《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无疑是一本高质量的著作。书中的公式推导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仔细考量。我个人比较注重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这能帮助我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不仅给出了公式,还详细解释了推导过程中所做的假设和简化,以及这些假设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且,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动量守恒方程,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从不同的参考系去分析,力求让读者能够彻底理解。

评分

对于《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概念的阐述上也非常到位。作者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每一个概念。即使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湍流边界层,作者也会通过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伯努利方程”的时候,不仅仅是给了方程本身,更是详细解释了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条件和限制。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能够引导我一步一步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很多教材在讲解完理论后,就戛然而止了,但这本书不同,它在每个重要的章节后面,都会附带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问题和答案,而是详细地分析了问题的背景、涉及的原理、求解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讲解流体测量仪表时,就用到了一个关于化工生产中流量计选择的案例,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流量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仪表。这种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让我感觉学习的知识更有价值,也更能激发我对工程问题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虽然是教材,但它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工业应用。在介绍各种输送设备的时候,作者会提及这些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比如在讲到离心泵和容积泵的区别时,就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这对于我这种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不需要再花额外的时间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本书已经把它们整合好了,并且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管道流动的章节,里面详细讲解了不同管径、不同流速下产生的压降计算,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管道设计来降低能量损耗,这对于我未来设计管道系统非常有帮助。

评分

在阅读《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书中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强调“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讲解泵的选择时,作者会引导读者去分析生产工艺的要求,考虑成本、效率、可靠性等多种因素,然后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工程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更是一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决策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能量衡算的部分,它教导我们如何系统地分析一个过程中的能量得失,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这在当今节能减排的时代尤为重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厚实”和“可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本内容扎实、讲解清晰的教材并不容易。而《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的典范。它涵盖了流体输送和操作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感觉,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掌握流体输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考试,更在于它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挖掘这本书的更多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纸质,我必须给个赞。台湾出版的书籍,在细节上的处理总是能让人感受到用心。书页的厚度适中,不会太薄导致墨水洇染,也不会太厚显得笨重。印刷的字体清晰,大小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更是做得非常出色,不仅数量多,而且清晰度很高,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示立刻就变得直观起来。比如在讲解各种泵的工作原理时,作者配上了非常精细的剖视图,每一个部件的功能和运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视觉来辅助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感觉作者在内容的呈现上,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让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

评分

我个人认为,《输送现象与单元操作 (一):流体输送与操作 (二版)》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当我遇到一些概念不太理解,或者想了解更进一步的信息时,可以直接查阅参考文献,找到更权威的资料。而且,书后的索引也做得很详细,我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找到我需要的内容,节省了很多查找时间。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引用了台湾本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更贴近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