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锁定煞车系统(第五版)

汽车防锁定煞车系统(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防抱死制动系统
  • ABS
  • 汽车电子
  • 车辆控制系统
  • 汽车安全
  • 制动系统
  • 第五版
  • 汽车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将传统煞车系统与防锁定煞车系统之差异作非常详细的分析,并说明防锁定煞车系统之基础作用原理、驾控性、操控性等,并配合图片解说使读者了解防锁定煞车系统对车辆之重要性,深入探索及奠定尔后的修护技术,不论在学学生、车主或想了解防锁定煞车系统者皆可详读此书,相信对读者有相当大的助益。适合汽车相关技术人员及学校的学生自习进修之用。

本书特色

  1.作者蒐集各类ABS相关资料,对于结构、名称及作用原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并以图片作对照使读者易于阅读,促进学习兴趣。

  2.本书分七个章节介绍,对防锁定煞车系统能有一完整概念及认知,利于有志之士的研读及参考。

  3.适合汽车相关技术人员及学校的学生研读进修之用。
 
汽车动力学与底盘控制系统:理论基础与先进应用(第三版) 作者:[此处可填写虚构的权威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王教授等]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版次:第三版 预计页数:约850页 --- 内容概要 本书《汽车动力学与底盘控制系统:理论基础与先进应用(第三版)》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汽车运动控制、底盘设计原理以及电子辅助系统集成的高级教材与专业参考手册。全书旨在为汽车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一线工程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技术视野。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最基本的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悬架系统设计、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转向系统集成,并重点剖析了当前汽车安全与性能控制的核心技术——电子底盘控制系统(如ESP、TCS、主动悬架等)的建模、设计与控制策略。 第三版相较于前两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与扩充,特别增加了对电动化和智能化车辆底盘设计的影响、先进算法在底盘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对新一代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探讨。 --- 详细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二十二个章节,涵盖了从宏观动力学到微观元件分析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车辆运动学与基本动力学基础 (Foundation of Vehicl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车辆运动行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第1章:汽车基本结构与坐标系定义 详细介绍汽车的典型结构布局(前驱、后驱、四驱)、质量分布、以及国际标准化的车辆运动学坐标系(如ISO标准),为后续的建模提供统一的参照框架。 第2章:轮胎——汽车与路面的唯一接触点 深入分析轮胎的力学特性,包括载荷转移对轮胎侧偏刚度和接地椭圆的影响。重点讲解神奇的“八字形”轮胎力学曲线(Magic Formula)的原理与应用,以及湿地、冰雪路面上的摩擦特性变化。 第3章:稳态行驶与稳态转向特性 建立二自由度(2-DOF)和四自由度(4-DOF)模型,分析车辆在稳态转弯时的质量转移、侧向力分配和转向不足/转向过度(Understeer/Oversteer)的判定标准。详细推导中性转向指数(Neutral Steer Gradient)。 第4章:瞬态动力学与车辆稳定性 从稳态模型过渡到瞬态响应分析,引入横摆(Yaw)与侧倾(Roll)的耦合效应。分析在急转弯、换道等工况下,车辆的动态稳定性极限。 第二部分:悬架系统设计与分析 (Suspension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 本部分聚焦于悬架系统在隔离外部激励和传递侧向力中的关键作用。 第5章: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详细解析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悬架的几何结构、运动学特性(如侧倾中心、推力线、反向/正向转向特性)。 第6章:悬架的动力学分析——平顺性与操纵性 侧重于悬架的性能指标——平顺性(Ride Comfort)和操纵性(Handling)的矛盾统一。分析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特性(如双速、三速阻尼器)对车辆响应的影响。引入传递率函数的概念。 第7章:空气悬架与主动/半主动悬架原理 探讨先进悬架技术,如液压补偿系统、电磁减振器(MR Damper)和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快速改变刚度和阻尼来优化瞬态响应。 第三部分:转向系统与底盘集成 (Steering Systems and Chassis Integration) 本部分关注驾驶员输入如何通过转向系统转化为车轮指令,以及液压助力与电助力系统的对比。 第8章:转向系统几何与传动比 分析转向比、主销后倾角、车轮外倾角对转向轻便性和回正力矩的影响。 第9章:助力转向系统:液压助力与电动助力(EPS) 详述液压助力系统的泵与阀门控制。深入剖析电动助力转向(EPS)的电机布置(P-Type, R-Type, C-Type)及其控制策略,强调其在故障安全性和能量效率上的优势。 第10章:线控转向(Steer-by-Wire)技术概述 探讨取消机械连接的可行性、延迟补偿技术以及双冗余控制架构的设计挑战。 第四部分:电控底盘系统(E/E-Chassis Control)的核心理论 这是本书的核心和重点,详细阐述现代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控制逻辑。 第11章:车辆状态估计与传感器融合 介绍实现精准控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轮速传感器、偏航率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以及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原理和数据滤波技术(如卡尔曼滤波)。 第12章: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工作原理 详述ABS的结构、检测算法(如基于压力变化或轮速差的检测),以及压力调节器的三种基本控制模式(滑移率控制、压力保持、压力释放)。 第13章: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与驱动力矩分配 分析TCS如何通过对驱动轮施加制动或降低发动机/电机扭矩来防止车轮打滑。在电动车背景下,重点分析基于电机扭矩精确控制的TCS策略。 第14章:电子稳定程序(ESP/ESC)——横向稳定性控制 这是本书最关键的一章。 详细推导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的控制目标(期望横向加速度和偏航角速度)。介绍Maneuver-Based(基于机动)与Fren-Based(基于制动)的控制分配策略,以及如何通过选择性制动实现对车辆姿态的修正。 第15章:制动系统与能量回收的集成 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中,ESP/ABS系统如何与能量回收制动(Regenerative Braking)进行平顺、可靠的协同控制。 第五部分:高级动态控制与集成 (Advanced Dynamic Control and Integration) 本部分探讨更高阶的控制系统,以及如何将底盘各模块进行系统集成。 第16章:车辆侧翻抑制系统(RSC/ARP) 分析基于侧倾角速率和横向加速度的侧翻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通过分配对角线制动力矩来提高侧倾刚度的原理。 第17章:集成式底盘控制架构(Chassis Domain Controller) 讨论将ABS、TCS、ESP、EPS等功能集成到单一域控制器中的必要性、硬件接口要求以及通信延迟管理。 第18章:车辆动态控制的高级模型预测控制(MPC) 介绍如何使用MPC框架来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约束(如轮胎力极限),并实现对未来几步动态的优化控制,以提高控制性能和鲁棒性。 第六部分:电动化与未来趋势 (Electrification and Future Trends) 针对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底盘变化进行前瞻性分析。 第19章:电动汽车底盘的特殊考量 分析电池包对车辆质量中心(CG)高度的影响,以及低质心对车辆侧倾特性的改善,但同时也指出对悬架冲击吸收的要求变化。 第20章:集成驱动桥(e-Axle)与扭矩向量控制 探讨前后桥扭矩的解耦控制,以及在双电机/四电机结构中,如何利用电机扭矩实现先进的扭矩矢量分配(Torque Vectoring),以增强转向性能和循迹性。 第21章:线控制动(Brake-by-Wire)与踏板解耦 深入分析电子真空泵、集成式制动系统(iBooster)在实现纯线控制动时的液压管理和故障切换逻辑。 第22章:自动驾驶环境下的底盘控制需求 讨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对底盘控制的精确度、响应速度和安全冗余的极限要求,以及底盘与路径规划模块的实时交互机制。 ---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不仅提供详细的数学推导(如拉格朗日方程、状态空间模型),还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如具体传感器的信号处理流程、控制器的参数调校思路)来辅助理解。 2. 先进性与前瞻性: 紧跟汽车工程最前沿,对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底盘控制挑战进行了专门论述,内容更新覆盖了近五年内的主要技术突破。 3. 详尽的数学建模工具: 为读者提供了从低阶(2-DOF)到高阶(7-DOF及以上)模型的建立方法,适合进行专业仿真分析(如使用MATLAB/Simulink或ADAMS/Car)。 4. 丰富的图表与例题: 全书配有数百张清晰的原理图、力学示意图、系统框图,每章末尾均附有具有启发性的习题,帮助读者巩固知识。 本书是汽车研发工程师、底盘控制算法工程师、以及希望深入理解现代汽车“跑、转、停”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章 汽车传统煞车系统
1-1 基本概论
1-1.1 前 言
1-1.2 如何产生煞车力
1-1.3 煞车距离
1-2 传统液压煞车作用
1-2.1 煞车油传送油压至煞车系统
1-2.2 煞车踏板
1-2.3 碟式煞车
1-2.4 鼓式煞车
1-2.5 手煞车

2章 防锁定煞车系统(ABS)
2-1 系统概论
2-1.1 何谓ABS?
2-2 系统构造
2-2.1 基本操作原理
2-2.2 防锁煞车类型
2-3 ABS系统说明

3章 防锁定煞车系统(ABS)及循迹控制系统(TRACS)
3-1 系统零件结构
3-1.1 车轮煞车
3-1.2 煞车钳夹器和圆盘,后轮
3-1.3 油压煞车系统
3-1.4 煞车增压辅助器超负荷继电器
3-1.5 煞车踏板与煞车灯之接触
3-2 各组件作用原理
3-2.1 控制模组
3-2.2 液压系统
3-2.3 复合继电器
3-2.4 踏板感知器
3-2.5 车轮感知器
3-2.6 警告指示灯与开关
3-3 系统作用
3-3.1 输入讯号(如图3-15所示)
3-3.2 控制作用
3-3.3 防锁定煞车系统(ABS)作用
3-3.4 防锁住煞车系统(ABS)控制
3-3.5 踩煞车时ABS有作用
3-4 循迹控制系统(TRACS)
3-4.1 前 言
3-4.2 TRACS 作用
3-5 防锁定煞车系统(ABS)及循迹控制(TRACS)的诊断
3-5.1 系统诊断
3-6 整体式电子煞车力分配(EBD)系统说明
3-6.1 防锁住煞车系统(ABS)
3-6.2 防锁住煞车系统(ABS)控制
3-6.3 电子煞车力分配(EBD)
3-7 稳定系统(Stability system)
3-7.1 牵引控制作用
3-7.2 牵引控制控制
3-7.3 稳定控制作用
3-7.4 稳定和牵引控制(STC)作用
3-8 循迹控制及辅助系统
3-8.1 防锁住煞车系统(ABS)
3-8.2 摇摆扭矩控制(YMC)
3-8.3 电子煞车力自动分配系统(EBD)
3-8.4 电子差速器锁定(EDL)
3-8.5 进阶防锁死煞车系统(ABSplus)
3-8.6 电子行车稳定系统(ESP)
3-8.7 液压煞车辅助系统(HBA)
3-8.8 液压煞车伺服器(HBS)
3-8.9 全后轴减速(FRAD)
3-8.10 车辆/拖车稳定系统
3-8.11 翻覆防护(ROP)
3-8.12 陡坡缓降辅助系统(HDC)
3-8.13 斜坡起步辅助系统(HHC)

4章 TEVES MARK Ⅱ整体式防锁定煞车系统
4-1 基本作用原理
4-2 各组元件作用原理
4-2.1 煞车增压器
4-2.2 电动泵浦和马达
4-2.3 蓄压器
4-2.4 压力/警告综合开关
4-2.5 储油室
4-2.6 煞车油面警告接点开关
4-2.7 电子控制器(ECU)
4-2.8 车轮感知器(WSS)
4-3 防锁定煞车系统作用原理
4-3.1 增压器总成
4-3.2 煞车总泵
4-3.3 定位缸套
4-3.4 阀体总成
4-3.5 ABS系统线路图

5章 TEVES MARK Ⅳ防锁定煞车系统
5-1 MARK Ⅳ防锁定煞车系统之零组件
5-1.1 煞车增压器、总泵及减压阀
5-1.2 油压控制模组
5-1.3 轮煞车及手煞车
5-1.4 电路系统
5-1.5 车轮感知器及踏板感知器
5-2 ABS系统作用

6章 ABS防锁定煞车系统
6-1 ABS组件作用原理
6-1.1 电子控制器
6-2 煞车总泵及ABS油压控制件
6-2.1 系统元件
6-3 系统作用
6-3.1 煞车油路
6.3.2 主控电磁阀
6-3.3 煞车系统压力
6-3.4 电子控制器输入信号
6.3.5 ABS系统作用

7章 ABS系统诊断及测试和调整
7-1 诊断和测试
7-1.1 自我测试
7-1.2 STAR测试器使用方法
7-1.3 预先测试检查
7-1.4 快速测试
7-1.5 症状诊断灯
7-1.6 定点与诊断测试
7-2 ABS系统调整过程
7-2.1 车轮感知器
7-2.2 修护程序
7-3 ABS系统术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說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最讓我佩服的地方,絕對是它在探討「實際應用」與「維護保養」這塊的細膩度。畢竟,對於大多數的車主來說,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愛車是否能夠安全運行。書中不只講述了ABS的理論,更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例如,它會分析在不同路況下(柏油路、砂石路、濕滑路面等)ABS的煞車距離變化,以及可能出現的駕駛行為建議。更重要的是,它還深入探討了ABS系統的常見故障現象、診斷方法,甚至是一些基本的維護保養注意事項。這對於身在台灣,許多車主可能不一定能即時找到專業技師,或者想要自己動手做一些基礎檢查時,都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指引。書中提到的煞車油更換週期、煞車片磨損的判斷、輪速感測器異常的可能原因等,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資訊,能夠幫助我們及早發現潛在問題,避免在路上發生危險。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如何正確解讀儀表板上的ABS警示燈」的說明,這絕對是許多車主都會遇到的困惑。總之,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解ABS不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是為了更好地照顧我們的行車安全。

评分

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僅涵蓋了ABS的技術細節,還觸及到了「人因工程」和「駕駛者行為」的探討。我一直認為,再先進的汽車安全系統,最終還是要依靠駕駛者來正確使用。書中非常細膩地分析了在緊急煞車情況下,駕駛者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如何影響ABS系統的最終效果。它提醒我們,即使有ABS,保持冷靜、正確握持方向盤,以及適時觀察路況,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讓我意識到, ABS並非萬能的「救世主」,它更像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而駕駛者的智慧和判斷,才是確保行車安全的核心。書中還探討了一些關於ABS的迷思,例如「ABS讓煞車距離變長」等等,並用科學的原理和實驗數據加以澄清,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常聽到各種說法,容易感到混淆的普通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它幫助我建立了對ABS系統更為客觀和準確的認識。對於在台灣這樣交通繁忙、突發狀況頻多的環境中駕駛,理解這些「人」與「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單純學習技術知識,更能提升我們的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

评分

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只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汽車安全百科全書。書中對於ABS的歷史發展,從最初的概念萌芽,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演進,都有相當的篇幅介紹。這讓我了解到,ABS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研發和改良過程,才逐漸成為現代汽車的標準配備。其中,關於一些關鍵的技術突破和重要的里程碑事件,都讓我在閱讀時,對於汽車科技的進步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此外,本書還涉及到了ABS與其他主動安全系統的整合,例如ESP (電子穩定程式)、TCS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 等,它們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更全面的汽車安全網。這點對於我們身處在台灣,面對各種複雜路況和潛在危險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書中的圖解和案例分析,都非常有助於理解這些複雜的系統是如何在日常駕駛中發揮作用的。我可以想像,無論是對於汽車工程的學生,還是對於熱愛汽車的普通車主,這本書都能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這本書,我心裡還有點打鼓,想說這麼專業的技術書籍,自己真的看得懂嗎?畢竟,我不是汽車科班出身的。但翻開書頁之後,我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就是它的「可讀性」。作者用了一種非常流暢、生動的筆觸,將原本可能非常枯燥的技術內容,講得像在聽一個精彩的故事。它並不是一味地丟出公式和數據,而是穿插了很多引人入勝的背景知識和應用情境。例如,它會探討在不同駕駛習慣和不同車型情況下,ABS的表現會有什麼差異,甚至還會討論到一些關於ABS的迷思和誤解,並一一加以澄清。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更獲得了很多有趣的啟發。特別是書中對於「煞車系統的物理原理」的解析,它將牛頓定律、摩擦力等基礎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ABS的運作機制中,讓我回憶起學生時代的物理課,原來這些看似遙遠的理論,竟然與我們的行車安全息息相關。這本書真的顛覆了我對技術書籍的刻板印象,它讓我感受到,即使是對汽車不甚了解的普通讀者,也能夠透過這本書,輕鬆掌握ABS的核心知識。

评分

哇,拿到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真的讓我覺得自己像是挖到寶了!身為一個對汽車安全充滿好奇的台灣駕駛,一直以來都對ABS系統的運作原理感到既好奇又有點神祕。過去我也看過一些零散的資料,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或者說,對於像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有時候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有些術語真的讓人望之卻步。這本書從一開始的介紹就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它並沒有直接拋出一堆艱澀難懂的學術名詞,而是從最基本、最直觀的「為什麼需要ABS」開始講起,用了很多貼近生活經驗的例子,例如突然遇到路面濕滑、前方有突發狀況必須緊急煞車時,普通煞車系統可能會遇到的「鎖死」問題,以及這會帶來什麼樣的危險。書裡詳細闡述了ABS系統如何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透過精密的電子控制,巧妙地「點放」煞車,讓輪胎在不失去抓地力的前提下達到最大的減速效果,進而幫助駕駛者維持車輛的穩定性,甚至能夠操控方向,這點真的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對ABS有了更具象的認識。而且,它還特別強調了ABS並不是萬能的,在某些極端路況下,它的表現也會受到限制,這點非常務實,不會給讀者錯誤的過度自信。整本書的編排方式,從概念的引入到系統的結構、元件的詳細解析,再到實際的應用與維護,都安排得相當有邏輯性,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ABS的世界,我覺得這對於想要深入了解汽車安全知識的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讓原本遙不可及的汽車科技,變得親切而易懂。

评分

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的內容,簡直是為我這樣一個對汽車安全有著高度重視的台灣駕駛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雖然現在的汽車配備越來越先進,但作為駕駛,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這些安全配備是如何運作的,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本書非常到位地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它不僅深入解析了ABS系統的原理,更透過大量的實例分析,讓我們了解到在各種不同的路況和緊急狀況下,ABS系統的具體表現。書中對於「緊急煞車時,駕駛員應該如何反應」的建議,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它明確指出,即使有ABS,駕駛員也應該保持冷靜,並且在需要時,仍然需要配合方向盤的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ABS的作用。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有了ABS,就可以完全放鬆警惕,這其實是個危險的觀念。此外,書中還探討了ABS系統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的表現,例如在冰雪路面上,ABS的介入時機和煞車效果,以及在連續彎道的應用,這些都是我們在台灣駕駛時可能會遇到的實際情況。這本書的知識,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真正能夠應用到日常駕駛中的,這點非常難能可貴。

评分

我必須說,《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這本書的編寫質量,真的超乎我的預期。從文字風格到內容的嚴謹性,都展現了作者在汽車工程領域的深厚功底。這本書不像是一些坊間的汽車雜誌,僅僅做一些表面的介紹,而是真正深入到技術的核心,並且用一種非常清晰、邏輯性強的方式呈現出來。書中對於ABS系統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的解析,都做到了既深入又易懂,讓人能夠充分理解它們的功能和作用。特別是對於一些複雜的控制演算法,書中也給予了相當的介紹,雖然我不是工程師,但透過書中的說明,也能夠大致了解這些演算法是如何確保ABS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做出最優化的判斷。此外,書中還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數據和實驗結果,來支持其論點,這讓整本書的內容更具說服力和學術價值。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能夠學習到真正紮實的汽車知識的台灣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我的首選。它讓我對ABS系統的理解,從「聽說」提升到了「理解」的層次,並且能夠更有信心地去判斷和使用這些安全配備。

评分

不得不說,《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這本書的內容結構,真的是非常完整且有系統。從一開始對於煞車系統基本原理的介紹,到ABS的產生背景和發展歷程,再到ABS系統的核心構成、工作原理,以及與其他安全系統的整合,最後還涵蓋了故障診斷和維護保養。這種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有條不紊地吸收知識,不會感到雜亂無章。書中對於每一個技術環節的解析,都非常詳細,但又不會過於冗長。它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圖表、示意圖和照片,將複雜的機械結構和電子迴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對於我這個比較偏向視覺學習的人來說,真的非常有幫助。例如,書中對於輪速感測器、液壓閥門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的圖解,就讓我能夠非常直觀地理解它們的功能。而且,作者在撰寫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不同讀者的背景,在解釋專業術語時,都會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確保讀者能夠理解。這本讓我能夠在短時間內,對ABS系統有一個全面且深入的認識,這對於我這個對汽車安全知識有強烈需求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

收到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我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對ABS的了解,一直停留在「緊急煞車時,煞車踏板會抖動,車子就不會失控」這個非常表面、非常淺層的認知。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過去的觀念,它讓我意識到,ABS的背後,其實是一門結合了力學、電子學、控制工程等眾多尖端科技的複雜系統。書中對於ABS系統的組成,例如感測器、電子控制單元 (ECU)、液壓控制單元 (HCU) 等,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說,而且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技術規格堆砌,而是透過清晰的圖表和深入淺出的文字,解釋了每個元件的功能、如何協同工作,以及它們在實際煞車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別是 ECU 的部分,它就像是ABS的大腦,如何接收來自車輪速度感測器的數據,如何快速分析判斷,然後發出指令給HCU,這個過程的精準度和即時性,真的讓我驚嘆不已。書中甚至還探討了不同世代ABS系統的演進,從最初的基礎功能,到後來加入EBD (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BAS (煞車輔助系統) 等,這些額外的輔助功能是如何進一步提升煞車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彷彿走進了一間汽車工程的實驗室,親眼見證了科技如何不斷地為我們的行車安全加分。對於台灣這種交通狀況相對複雜的環境,有這麼一本詳盡介紹ABS的書籍,實在是太重要了。

评分

這本《汽車防鎖定煞車系統(第五版)》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對ABS技術的深入解析,更在於它所傳遞的「安全至上」的理念。書中反覆強調,無論是多麼先進的安全技術,都不能取代駕駛者保持警惕和負責任的態度。它讓我知道,ABS系統的出現,並不是為了讓駕駛者可以肆意妄為,而是為了在突發情況下,為我們提供一層額外的保護,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控車輛。書中對於各種極端路況的煞車模擬和案例分析,都讓我深刻體會到,安全駕駛不僅僅是遵守交通規則,更重要的是對車輛安全系統的了解和正確運用。對於在台灣這樣交通複雜、經常面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中駕駛,這本書提供給我的,不僅是技術知識,更是一種寶貴的安全意識。它讓我明白了,每一次的出行,都應該以安全為重,並且要充分利用和信任車輛的各種安全配備。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集技術性、實用性和安全性教育於一體的佳作,對於任何關心自己和家人行車安全的台灣讀者來說,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