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神祕的红皮日记,把我们带回人生破碎前美好的那一刻,
但在日记写完后,前方等着我们的是……
媲美《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真挚动人、《写给未来的日记》的优美悬疑
与《自由》作者强纳森.法兰岑齐名,美国当代女作家梅格.沃里兹首部青少年小说
荣获亚马逊网路书店、《时代杂志》、《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作品 丹凤高中教务主任宋怡慧、牙医师及环保志工李伟文、
外文书书评家胡培菱、谘商心理师及作家苏绚慧 感动推荐!
如果不是失去了她的初恋男友,十五岁的洁儿.葛拉修会是世上最幸福的女孩,也不会被父母送到木谷仓──一所专门治疗「情绪脆弱、天资聪颖」的青少年寄宿学校。
来到寄宿学校的洁儿,和瘫痪的凯西、弟弟失踪的席耶拉、家庭破裂的马克,以及意外铸下大错的葛里芬被选入一门「特殊主题」课程,并且拿到一本老旧的红皮日记。
然而,随着课程进行,洁儿和她的同学们发现,那本日记似乎具有某种神祕的力量,可以带着他们回到伤害仍未发生的「瓶境」。隐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伤痛会因此平复吗?在课程结束后,他们会选择回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停留美好的虚幻世界?
本书重点 ★故事融入美国才女作家雪维亚.普拉丝的半自传小说《瓶中美人》,兼具文学性与话题性。
★作者梅格.沃里兹另一作品《兴趣》与强纳森.法兰岑《自由》、杰佛瑞.尤金尼德斯的《结婚这场戏》并称为时代经典。本作亦囊括2014年美国各大媒体青少年小说大奖,
★同理在成长过程中受挫的年轻生命,借由阅读五位主角的遭遇为自己的困境找到出口。
辉煌得奖纪录: 亚马逊网路书店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Amazon Best Books of 2014: Teen & Young Adult)
《娱乐周刊》最佳青少年小说(Entertainment Weekly’s Best YA Book of 2014)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少年小说(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s of 2014)
《时代杂志》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TIME magazine Top YA of 2014)
《新闻日报》最佳少儿图书(Newsday 2014 Best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书页杂志》年度最佳童书(BookPage Best Children’s books of 2014)
《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School Library Journal Best Books of the Year)
名人推荐 梅格.沃里兹掌握青少年喜欢爱情、冒险、推理三种元素融合的小说,《瓶中迷境》透过悬疑的情节,虚幻实境交错的想像,让人忍不住愈读愈快,停不下来。──丹凤高中教务主任宋怡慧
魔幻写实的虚实交替、加上美国着名诗人雪维亚.普拉丝的文学影像,交织成为一个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精彩故事。处理创伤最好的方法是埋葬它或是面对它?故事告诉我们,唯有面对才能真正埋葬;唯有彻底死一次才能找到活路。这是一本会让你深思许久的好书。──外文书书评家胡培菱
已经很久不曾有书这么吸引我。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身子往前倾,简直就是坐在椅子前缘,紧张得心好像卡在喉头似的。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可是又一心急着往下读。这本书的情节铺排巧妙,美丽得教人心痛,让我读得不忍释卷。梅格‧沃里兹说故事的能力真是妙不可言。──《作梦的棕色女孩》、《奇蹟小男孩》作者贾桂琳.伍德生(Jacqueline Woodson)
沃里兹替年轻读者想像了一个世界,颂扬阅读与写作超越神圣的力量。──《纽约时报》
《兴趣》的作者在这本青少年小说里展现了深度与锐利如刀的机智。──《娱乐周刊》
一则带点超自然罗曼史的校园故事,出自天才文学小说家梅格‧沃里兹之手。──《魅力》时尚杂志
只要出自梅格‧沃里兹之手的作品,基本上都值得拜读,而且通常值得一读再读。而她的首部青少小说也无例外。──青少年时尚网站TeenVogue.com
这本小说展现了文字的疗癒力。──《华盛顿邮报》
对于人类心灵引人入胜的探索……沃里兹的青少年角色充满生命力、有缺点、情感反应写实、妙趣横生。即使读者将故事一层层剥开,发现出乎意料的真相与悲剧,小说情结依然保有其整体性,而这正是沃里兹小说的正字标记。──《科克斯书评》
探讨创伤、信任与胜利的故事,写得高明又耐人寻味。 ──《学校图书馆期刊》
一本强而有力、原创性高的青少年小说。──《出版人周刊》
沃里兹以细腻、不带评判的微妙手法,处理小洁愈来愈复杂的心理状态……沃里兹以非常尊重的态度去梳理小洁的情绪挣扎,描写得相当写实,青少年读者包准读得津津有味,尤其是美国诗人雪维拉.普拉丝的死忠粉丝。──《书单杂志》
幽默、教人难忘的角色、令人不忍释卷,直至书末才揭晓的谜团,使这个故事更为生动迷人,本书探索了创伤在年轻生命里所扮演的角色。──《书页杂志》
小洁这个角色描绘得很精彩──她是个成熟度低于实际年龄的女孩,应付不了身为青少年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而这本小说尾声最终的大逆转,揭露了她角色里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面向,使她这个角色读来更令人揪心。──《野兽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