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神祕的紅皮日記,把我們帶迴人生破碎前美好的那一刻,
但在日記寫完後,前方等著我們的是……
媲美《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真摯動人、《寫給未來的日記》的優美懸疑
與《自由》作者強納森.法蘭岑齊名,美國當代女作傢梅格.沃裏茲首部青少年小說
榮獲亞馬遜網路書店、《時代雜誌》、《齣版人周刊》年度最佳作品 丹鳳高中教務主任宋怡慧、牙醫師及環保誌工李偉文、
外文書書評傢鬍培菱、諮商心理師及作傢蘇絢慧 感動推薦!
如果不是失去瞭她的初戀男友,十五歲的潔兒.葛拉修會是世上最幸福的女孩,也不會被父母送到木榖倉──一所專門治療「情緒脆弱、天資聰穎」的青少年寄宿學校。
來到寄宿學校的潔兒,和癱瘓的凱西、弟弟失蹤的席耶拉、傢庭破裂的馬剋,以及意外鑄下大錯的葛裏芬被選入一門「特殊主題」課程,並且拿到一本老舊的紅皮日記。
然而,隨著課程進行,潔兒和她的同學們發現,那本日記似乎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可以帶著他們迴到傷害仍未發生的「瓶境」。隱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傷痛會因此平復嗎?在課程結束後,他們會選擇迴來麵對殘酷的現實,還是停留美好的虛幻世界?
本書重點 ★故事融入美國纔女作傢雪維亞.普拉絲的半自傳小說《瓶中美人》,兼具文學性與話題性。
★作者梅格.沃裏茲另一作品《興趣》與強納森.法蘭岑《自由》、傑佛瑞.尤金尼德斯的《結婚這場戲》並稱為時代經典。本作亦囊括2014年美國各大媒體青少年小說大奬,
★同理在成長過程中受挫的年輕生命,藉由閱讀五位主角的遭遇為自己的睏境找到齣口。
輝煌得奬紀錄: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說(Amazon Best Books of 2014: Teen & Young Adult)
《娛樂周刊》最佳青少年小說(Entertainment Weekly’s Best YA Book of 2014)
《齣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少年小說(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s of 2014)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說(TIME magazine Top YA of 2014)
《新聞日報》最佳少兒圖書(Newsday 2014 Best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書頁雜誌》年度最佳童書(BookPage Best Children’s books of 2014)
《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最佳圖書(School Library Journal Best Books of the Year)
名人推薦 梅格.沃裏茲掌握青少年喜歡愛情、冒險、推理三種元素融閤的小說,《瓶中迷境》透過懸疑的情節,虛幻實境交錯的想像,讓人忍不住愈讀愈快,停不下來。──丹鳳高中教務主任宋怡慧
魔幻寫實的虛實交替、加上美國著名詩人雪維亞.普拉絲的文學影像,交織成為一個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精彩故事。處理創傷最好的方法是埋葬它或是麵對它?故事告訴我們,唯有麵對纔能真正埋葬;唯有徹底死一次纔能找到活路。這是一本會讓你深思許久的好書。──外文書書評傢鬍培菱
已經很久不曾有書這麼吸引我。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身子往前傾,簡直就是坐在椅子前緣,緊張得心好像卡在喉頭似的。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可是又一心急著往下讀。這本書的情節鋪排巧妙,美麗得教人心痛,讓我讀得不忍釋捲。梅格‧沃裏茲說故事的能力真是妙不可言。──《作夢的棕色女孩》、《奇蹟小男孩》作者賈桂琳.伍德生(Jacqueline Woodson)
沃裏茲替年輕讀者想像瞭一個世界,頌揚閱讀與寫作超越神聖的力量。──《紐約時報》
《興趣》的作者在這本青少年小說裏展現瞭深度與銳利如刀的機智。──《娛樂周刊》
一則帶點超自然羅曼史的校園故事,齣自天纔文學小說傢梅格‧沃裏茲之手。──《魅力》時尚雜誌
隻要齣自梅格‧沃裏茲之手的作品,基本上都值得拜讀,而且通常值得一讀再讀。而她的首部青少小說也無例外。──青少年時尚網站TeenVogue.com
這本小說展現瞭文字的療癒力。──《華盛頓郵報》
對於人類心靈引人入勝的探索……沃裏茲的青少年角色充滿生命力、有缺點、情感反應寫實、妙趣橫生。即使讀者將故事一層層剝開,發現齣乎意料的真相與悲劇,小說情結依然保有其整體性,而這正是沃裏茲小說的正字標記。──《科剋斯書評》
探討創傷、信任與勝利的故事,寫得高明又耐人尋味。 ──《學校圖書館期刊》
一本強而有力、原創性高的青少年小說。──《齣版人周刊》
沃裏茲以細膩、不帶評判的微妙手法,處理小潔愈來愈復雜的心理狀態……沃裏茲以非常尊重的態度去梳理小潔的情緒掙紮,描寫得相當寫實,青少年讀者包準讀得津津有味,尤其是美國詩人雪維拉.普拉絲的死忠粉絲。──《書單雜誌》
幽默、教人難忘的角色、令人不忍釋捲,直至書末纔揭曉的謎團,使這個故事更為生動迷人,本書探索瞭創傷在年輕生命裏所扮演的角色。──《書頁雜誌》
小潔這個角色描繪得很精彩──她是個成熟度低於實際年齡的女孩,應付不瞭身為青少年所麵臨的艱難處境。而這本小說尾聲最終的大逆轉,揭露瞭她角色裏一個令人齣乎意料的麵嚮,使她這個角色讀來更令人揪心。──《野獸日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