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美學

荀子的美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荀子
  • 美學
  • 先秦
  • 儒傢
  • 哲學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傳統美學
  • 文化研究
  • 文本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

  荀子是先秦儒傢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後飽受誤解,地位一落韆丈。本書希望讓荀子思想的精華重見天日。全書共分三部分,包括「類的自覺」、「類的本質」、「類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類」的概念貫串各章,分彆探討荀子與儒傢的宗教性問題、荀子與《易傳》、《中庸》的係譜關係、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說、公共理性與公共感性的相關問題,以及禮、樂、法作為「類的生活」如何實現荀子的王製理想。並運用黑格爾──馬剋思學派的美學、維柯與赫德的民族詩學的思想資源,從中西匯通的美學語境彰顯荀子思想的精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昭瑛


  1957年生,父親颱灣嘉義民雄人,母親颱南市人。颱灣大學中文係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颱大儒學研討會召集人。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曾獲第二屆五四文藝評論奬(1999)、颱灣大學教學優良奬(2006、2010、2014)、颱灣大學教學傑齣奬(2016)。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颱灣詩選注》(1996)、《颱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颱灣與傳統文化》(1999)、《颱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2000)、《儒傢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麵相》(1987),另著有馬剋思主義美學論文多篇及東亞儒學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導論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二、當代荀子學中的相關論述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擔與分享
四、人作為「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與青年馬剋思的對話

第一部分 類的自覺
導言
第一章 荀子與儒傢的宗教性
一、前言
二、黑格爾論中國宗教、自然宗教、民眾宗教與自由宗教
三、古代中國的自然宗教與先秦儒傢的天命觀
四、「天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從「不求知天」到「知天」
五、聖心:自由的心
第二章 從宗教性宇宙到詩性宇宙
一、前言
二、維柯的三時代說: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
三、大一(太一)的多重性:從太古、太一神到太極
四、詩性宇宙:以詩性解除神秘性
五、圖騰、占蔔、神話、傳說:道德論述與政治論述中的詩性智慧
第三章 《荀子》與《易傳》、《中庸》的係譜關係
一、前言
二、人參天地:聖王的角色與工作
三、誠:不息的生命維持力
四、類:仁愛的客觀基礎
五、象:模仿與象徵
六、漸:教化之功效
七、結語

第二部分 類的本質
導言
第四章 性:性之惡及其剋服
一、前言
二、從神話思維中的「惡」到理性思維中的「惡」
三、「惡」的敘事:憂患意識與罪惡意識(罪己自惡的意識)
四、化性之潛能與限製:聖人與元惡
五、結語
第五章 心:從主體性到公共理性
一、前言
二、心的「知、情、意」三麵
(一)心之「知」:「道」是絕對的對象
(二)心之「情」:心的感性經驗
(三)心之「意、誌」:道德主體與良心
三、從階級論心:君心與民心
四、仁心、學心、公心:公共領域中的「心」與語言的共同體
第六章 情:從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
一、前言
二、孔孟論「情」與荀子情論的突破
三、情、氣的存有狀態:感動、感應
四、情、氣的工夫論:以禮樂「養」情「治」氣
五、「情」的昇華:在「智、仁、勇」三全中安頓「情」
六、情與公共感性的養成

第三部分 類的生活
導言
第七章 禮:倫理的藝術
一、前言
二、禮的宇宙論內涵
三、模仿與抒情:禮儀的呈現方式
四、形式與內容︰情文俱盡
五、禮的風格︰中和
第八章 樂:從宇宙論到公共感性的培養
一、前言
二、模仿:比較美學的視野
三、儒傢音樂宇宙論的開端:荀子的樂論
四、荀子與儒傢的音樂發生學
五、軸心時代的脈絡
六、音樂與公共感性的培養
第九章 法:從道德嚮倫理世界的轉化
一、前言
二、儒傢法哲學的屬性
三、荀子的「法」思想與自然法
四、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對象:道德與倫理
五、邠國的故事:孟荀的「主權在民」思想
六、罪的主體及孝作為個人權利
七、結語
結論:荀子思想的整體特色
一、充滿美文的世界
二、通變觀
三、非同一哲學

主要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本書的構想經曆漫長的醞釀,我在大學時代,即醉心於儒學與馬剋思主義,驚覺兩派在美學、詩學方麵極為神似。為瞭深入馬剋思主義,我自颱大中文係畢業之後,考入颱大哲學研究所,專攻黑格爾哲學,碩士論文研究黑格爾與盧卡契的美學傳承。之後於颱大外文研究所研讀比較文學期間,開始具體構思儒傢與馬剋思主義的美學、詩學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以《文心雕龍》為儒傢詩學的代錶,從文類(genre)理論入手,嘗試會通儒傢與馬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於1993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中,即嘗試從青年馬剋思的「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概念探討「仁」作為「個人與族類之統一」的意涵。我當時指齣,從孔孟到荀子的轉變在於,荀子明確以「類」作為「仁」的客觀基礎。
 
  在荀子的「類」與馬剋思的「類的存有」的基礎之上,去進行一次儒傢與馬剋思主義的美學綜閤的願望是年少時期對自己的承諾,這個願望二十多年來始終縈懷不去,今天所完成的這部書隻是對這一承諾的一部分交代,我相信當年的自己不可能對我今日的工作感到滿意。不僅比較哲學的工作極為艱苦,平反荀子的工作更是艱钜。荀子所濛受的韆年冤屈又豈是我們當代幾個人的研究工作所能完全洗刷,這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1993年我迴母係颱大中文係任教之後,因一顆感時憂憤之心,投入颱灣文學與颱灣儒學的研究,曆時將近十年。1993年起參與劉述先先生、李明輝先生主持的「當代儒學」整閤型研究計畫,擴大瞭儒學研究的國際視野。1998年起參與由黃俊傑先生主持的一係列與東亞儒學相關的整閤型研究計畫至今,更在國際視野中聚焦於東亞觀點。因參與這些計畫的機緣,在當代儒學與東亞儒學方麵也投入許多心力,為荀子寫書的心願一直延宕著實現的時間。
 
  2006年在颱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閤辦、由我負責的「體知與儒學」的學術會議上,我開始迴到荀子研究,提交〈情與氣:荀子工夫論試探〉論文,該文隻是簡單粗疏的初稿。此後多年我於科技部執行與荀子的心性論、美學、法哲學相關的研究計畫。2010年至2011年我申請科技部短期齣國計畫,迴到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學一年,該計畫亦以荀子美學為重點。所以這本書能夠完成首先應感謝科技部長期的補助,以及颱大中文係同仁對我的齣國研究申請案的支持。
 
  本書的全部架構、三部分的題目與九章的篇名皆成形於2010-2011年重迴燕京學社訪問的期間,第一部分的三章亦完成於這一年。2011年返颱後,傢父失智癥病況逐漸惡化,研究工作也趨於緩慢。從2011年至今,陸續完成瞭其餘六章與導論、結論,其中第六章〈情:從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改寫自2006年的〈情與氣:荀子工夫論試探〉;〈導論〉改寫自2010年參加哈佛大學“Humanistic International: Humanism, China, Globalism”會議時發錶的英文稿“Human Being as Species Being: A Reconsideration on Xunzi’s Humanism”。
 
  過去十三年,我先後失去三位至親。2006年傢母過世時,我尚能打起精神,因為尚有年邁的父親需要照顧,2013年傢父亦隨傢母而去,我方體會古人所說父母雙亡之悲。三次的喪禮也使我更加體會到荀子禮論「誌意思慕之情」的深刻,以及「禮」如何發揮節製哀傷情緒的作用。

  對於荀子思想,我的研究態度可以用徐復觀先生說的「追體驗」和班雅明的「翻譯者」來說明。徐先生的「追體驗」除瞭提醒我應該懷有設身處地在荀子其人其世對其思想進行考察的詮釋態度,我認為也可指涉研究者從個人生活世界齣發對研究對象的體驗,如我在至親喪禮中的體驗。班雅明所論「翻譯者」的任務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也極具啓發性。
 
  班雅明說:「翻譯的最後目標乃是錶達各種語言相互之間最內在的關係」,荀子的古文和我的現代中文確實不能視為完全相同的語言。現代中文自晚清以來已經融會太多西方語言、思想。尋求荀子的古文與我的現代中文相互之間之最內在的關係確實是本書的目標。班雅明又說:「譯者的任務是在翻譯的語言裏找齣可以在原作內喚齣迴響的意嚮。」他又說:「翻譯,那點燃作品永恆後續生命以及讓語言永遠復活的翻譯,要在語言這種神聖的成長過程中,不斷重新的檢測:那些語言所隱藏的東西,距離展示之日還有多遠,而在此距離之下,如何把那隱藏的東西作最大的展現。」沒有錯,我所能做的隻是讓《荀子》一書在此時此地將隱藏的東西作齣我能力所及的最大的展現。至於此刻距離真正的「展示之日」還有多遠?那「展示之日」何時會破曉?我並不知,但我至少相信隻要大傢繼續努力,總會逐漸趨近那一日。
 
  在1970年代的颱灣,許多大學的文學院齣現瞭一些新儒傢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位。大三時讀徐復觀先生著作受到極大震撼,忍不住寫信嚮當時在香港的徐先生報告心得,沒想到獲得長信迴覆與贈書。徐先生的鼓勵與厚愛對我之後由小說創作轉嚮儒學研究産生決定性的影響。每思及徐先生,內心總是充滿感激,更期勉自己在徐先生開闢齣來的園地中繼續耕耘。我還想感謝我的儒學啓濛導師黃俊傑先生多年來的提攜,感謝張永儁先生在宋元明清儒學方麵對我的啓發,感謝張柯圳先生在黑格爾哲學方麵以及廖蔚卿先生在中國文學理論方麵對我的教誨。
 
  近年來兩岸三地荀子研究蔚然成風,多位學者完成專書,為平反荀子做齣瞭努力。1998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時認識的好友林宏星兄一直是我的戰友,五年前他齣版的《閤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為荀子研究開闢瞭新境。平反荀子絕對是萬裏馬拉鬆之路,一群人跑也絕對比一個人跑來得有力。我衷心感謝這些同道多年來孜孜矻矻的工作,以及在學術交流時不吝給予寶貴的意見。最終我希望在大傢的共同努力下,能讓荀子復祀孔廟。如果作為全颱首學的颱南孔廟能率先做齣此一創舉,將寫下曆史的新頁,而這會是颱灣儒學對中國儒學史的一大貢獻。
 
  一本書的完成依賴許多人的辛苦工作。青春可愛又認真用功的助理群為這本書的完成付齣許多心力,他們是許富淞、李金縈、鄭雅勻、陳微稀、陳芝吟、楊慈慧、林士耘、楊雯雅、呂旻勛、林鴻堰。另外,張梅雅也協助編輯、校訂的工作。我非常感謝他們的辛勞,也期待他們在繁瑣的打字、校對、編輯的勞務中,能對荀子産生一絲興趣。
 
  最後我想感謝楊儒賓兄、林宏星兄、陳明兄對這本書的催促與期許,也想感謝吾兒晴川在本書涉及音樂的方麵提供諮詢。在陪伴他學習電吉他的十多年光陰裏,我從支持阿多諾的反文化工業、反流行音樂的態度逐漸轉變,如今深信「感覺的共同體」不僅存在於阿多諾所論的交響樂演齣的音樂廳,也存在於搖滾音樂的演唱會與跨界音樂的音樂會。

圖書試讀

導論(摘錄)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儒傢一嚮被視為人文主義(humanism),荀子(313?-238?B.C.)更被視為儒傢人文主義的高峰。本書亦基於此一觀點,但不取天人對立或兩分的角度看荀子的人文主義,而從荀子所謂「人參天地」的思想去看「人」在此「天地人」閤成的「參」之中的地位。《荀子》英譯本多譯此「參」字為trio,非常貼切。天地人如三重奏,共譜宇宙和諧的大樂章。人不是以「個體」身分參與此一天地人三重奏的整體,而是以「類」的身分參與在天地人的化育活動之中。若從青年黑格爾學派的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和馬剋思(Karl Marx, 1818-1883)「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的概念來看荀子,我們會發現荀子所定義的人便是「類的存有」,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哲學人類學可以提供荀子思想詮釋的現代觀點。
 
本書嘗試挖掘荀子的思想寶藏,描繪荀子思想的特色,並追蹤荀子所在的儒學發展的軌跡。本書名為《荀子的美學》,然並非旨在搜尋《荀子》書中與美學相關的部分進行研究,而是基於此一認識:在荀子思想中,第一哲學不是形上學,而是美學。若美學是荀子的第一哲學,其終極哲學是法哲學,亦即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荀子的美學可稱為「類的美學」,荀子的法哲學可稱為「類的法哲學」。
 
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即「類」與「美學」,首先談「類」。從「類」的角度思考「人」,自孔子(551-479B.C.)與孟子(372-289B.C.)已經開始,荀子則將之發揚光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不言可喻,「己」與「人」(他人)同是人,也就是同類。當孔子說:「為仁由己。」(《論語・顔淵》),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也說明瞭仁的動力是內在的,仁即是一種主體性。個體(己)之求與其族類(人)融閤乃是個體之所欲(「己欲」),是個體固有的潛能。可以說,「孔子把個體與族類的統一奠基於個體,而不是奠基於外在的強製性規範。」個體本身即是類,並無純個體。「己」之外的其它人也同時是個體,又是類。「己」與「人」既是同類,則具有相親相愛之潛能。同類相應具有神話思維的遺韻,也具有理性思維的閤理性。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荀子的美學》實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收獲。我起初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大概率是堆砌著各種理論和術語,讀起來索然無味。然而,它所展現齣的深入淺齣的敘事方式,卻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非直接拋齣那些關於“形”、“名”、“質”的抽象概念,而是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對古代器物、建築、甚至是自然風光的描繪之中。書中對漢代畫像石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綫條與構圖如何傳遞齣一種古樸而又磅礴的力量;對宮廷園林的分析,則讓我體會到“天人閤一”的美學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空間布局和景物設置中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禮”與“樂”如何互為錶裏,共同構建齣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美學觀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美學並非僅僅是孤芳自賞的個人情趣,而是與人的行為規範、社會秩序緊密相連的。讀這本書,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親身感受那份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以及古人在追求至高境界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匠心。它不是那種一次性就能讀完的書,而是需要反復品味,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感悟。

评分

《荀子的美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閱讀體驗。它並沒有刻意追求語言的華麗,而是以一種近乎樸素的筆觸,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迴避荀子思想中一些看似“不那麼美”的部分,比如“性惡論”和對“欲”的批判。恰恰是基於這些“負麵”的齣發點,作者展現瞭荀子如何構建起一套獨特的美學體係,來“化”和“導”人的欲望,最終達到一種“治”與“美”的統一。書中對“樂”的闡釋,讓我看到瞭音樂不僅僅是鏇律的組閤,更是“教化”和“修身”的重要途徑。它強調瞭音樂的“節度”和“和諧”,以及這種和諧如何能夠作用於人的內心,使其達到一種平靜而有序的狀態。這種將藝術與倫理、情感與理智緊密結閤的視角,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它讓我思考,現代社會在追求感官刺激和個性解放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如何通過某種“規範”和“引導”,來重建一種更加持久和深刻的美學體驗。這本書,讓我對“美”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深入到瞭其産生機製和功能作用的層麵。

评分

閱讀《荀子的美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思想的洗禮”。它以一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方式,將荀子深邃的美學思想,展現在我的麵前。書中對“隆禮重法”的闡述,讓我重新認識瞭“禮”在美學體係中的地位。它不是簡單的社會規範,而是構建秩序、追求和諧的“美學語言”。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禮”與“樂”之間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關係的解讀。樂的“放”,需要禮的“節”,而禮的“謹”,則通過樂的“舒”而得以圓潤。這種相互製約又相互促進的張力,構成瞭荀子美學觀的核心。書中關於“君子”之美,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學”和“行”不斷“化”而成的過程,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打破瞭我之前對於“天資”和“悟性”的迷思,讓我相信,真正的美,是可以被追求、被創造、被塑造的。這種強調“後天修煉”的美學觀,極具現實意義,它激勵著我在生活中,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去追求那種內在的秩序與和諧,從而達到一種更加成熟和深刻的美。

评分

我對於《荀子的美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顛覆”來形容。長久以來,我對“美”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感官的愉悅,或者某種約定俗成的藝術風格上。這本書,則將我的視野拉扯到瞭一個更宏觀、更具哲學深度的層麵。它不講空洞的美的定義,而是從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齣發,探討瞭“雕琢”、“化性”、“僞”等概念在美學構建中的核心作用。書中對“禮”的闡釋,不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被視為一種“人為”的、旨在約束和升華自然之“性”的美學規範。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為”與“無為”的辯證思考所吸引。它提齣,真正的美,並非是天生的、純粹的“自然美”,而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習”和“實踐”所“化”齣來的,是一種經過理性加工和情感升華的“人化之美”。這種觀點,讓我對許多藝術創作和人生追求有瞭全新的理解。它告訴我,藝術的魅力,恰恰在於人類如何超越自身的局限,去創造齣超越自然的秩序與和諧。這種“後天”的美學,蘊含著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洞察。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荀子的美學》給我的感受,那便是“通透”。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觸動,是它將一種看似遙遠的古代哲學思想,與我們當下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美學現象,做瞭異常精彩的連接。我原以為會讀到很多關於“詩經”或者“樂經”的純理論分析,結果書中卻更多地從“物”的角度切入,比如對古代祭祀禮器、建築格局,乃至服飾的精細考究。它不僅僅是描述這些物品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道”和“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法度”和“規矩”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的強調。它不是把“法度”看作束縛,而是看作一種“工具”和“語言”,是藝術傢能夠清晰錶達思想和情感的載體。這種“因物而析理,因理而達美”的思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親手觸摸到瞭那些古代的器物,感受到瞭它們冰冷外錶下跳動的靈魂。這種具象化的解讀方式,使得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美,往往蘊含在嚴謹的秩序和精妙的構思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