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美学

荀子的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荀子思想以美学始,以法哲学终。不论是美学或法哲学,其思想的精髓皆是「类」。

  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后饱受误解,地位一落千丈。本书希望让荀子思想的精华重见天日。全书共分三部分,包括「类的自觉」、「类的本质」、「类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类」的概念贯串各章,分别探讨荀子与儒家的宗教性问题、荀子与《易传》、《中庸》的系谱关系、荀子思想中的性恶说、公共理性与公共感性的相关问题,以及礼、乐、法作为「类的生活」如何实现荀子的王制理想。并运用黑格尔──马克思学派的美学、维柯与赫德的民族诗学的思想资源,从中西汇通的美学语境彰显荀子思想的精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昭瑛


  1957年生,父亲台湾嘉义民雄人,母亲台南市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台大儒学研讨会召集人。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曾获第二届五四文艺评论奖(1999)、台湾大学教学优良奖(2006、2010、2014)、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2016)。
 
  着有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2000)、《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相》(1987),另着有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多篇及东亚儒学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导论
一、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类」与「美学」
二、当代荀子学中的相关论述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担与分享
四、人作为「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与青年马克思的对话

第一部分 类的自觉
导言
第一章 荀子与儒家的宗教性
一、前言
二、黑格尔论中国宗教、自然宗教、民众宗教与自由宗教
三、古代中国的自然宗教与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四、「天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从「不求知天」到「知天」
五、圣心:自由的心
第二章 从宗教性宇宙到诗性宇宙
一、前言
二、维柯的三时代说: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三、大一(太一)的多重性:从太古、太一神到太极
四、诗性宇宙:以诗性解除神秘性
五、图腾、占卜、神话、传说:道德论述与政治论述中的诗性智慧
第三章 《荀子》与《易传》、《中庸》的系谱关系
一、前言
二、人参天地:圣王的角色与工作
三、诚:不息的生命维持力
四、类:仁爱的客观基础
五、象:模仿与象征
六、渐:教化之功效
七、结语

第二部分 类的本质
导言
第四章 性:性之恶及其克服
一、前言
二、从神话思维中的「恶」到理性思维中的「恶」
三、「恶」的叙事:忧患意识与罪恶意识(罪己自恶的意识)
四、化性之潜能与限制:圣人与元恶
五、结语
第五章 心:从主体性到公共理性
一、前言
二、心的「知、情、意」三面
(一)心之「知」:「道」是绝对的对象
(二)心之「情」:心的感性经验
(三)心之「意、志」:道德主体与良心
三、从阶级论心:君心与民心
四、仁心、学心、公心:公共领域中的「心」与语言的共同体
第六章 情:从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
一、前言
二、孔孟论「情」与荀子情论的突破
三、情、气的存有状态:感动、感应
四、情、气的工夫论:以礼乐「养」情「治」气
五、「情」的昇华:在「智、仁、勇」三全中安顿「情」
六、情与公共感性的养成

第三部分 类的生活
导言
第七章 礼:伦理的艺术
一、前言
二、礼的宇宙论内涵
三、模仿与抒情:礼仪的呈现方式
四、形式与内容︰情文俱尽
五、礼的风格︰中和
第八章 乐:从宇宙论到公共感性的培养
一、前言
二、模仿:比较美学的视野
三、儒家音乐宇宙论的开端:荀子的乐论
四、荀子与儒家的音乐发生学
五、轴心时代的脉络
六、音乐与公共感性的培养
第九章 法:从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化
一、前言
二、儒家法哲学的属性
三、荀子的「法」思想与自然法
四、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对象:道德与伦理
五、邠国的故事:孟荀的「主权在民」思想
六、罪的主体及孝作为个人权利
七、结语
结论:荀子思想的整体特色
一、充满美文的世界
二、通变观
三、非同一哲学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一、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类」与「美学」
 
儒家一向被视为人文主义(humanism),荀子(313?-238?B.C.)更被视为儒家人文主义的高峰。本书亦基于此一观点,但不取天人对立或两分的角度看荀子的人文主义,而从荀子所谓「人参天地」的思想去看「人」在此「天地人」合成的「参」之中的地位。《荀子》英译本多译此「参」字为trio,非常贴切。天地人如三重奏,共谱宇宙和谐的大乐章。人不是以「个体」身分参与此一天地人三重奏的整体,而是以「类」的身分参与在天地人的化育活动之中。若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和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的概念来看荀子,我们会发现荀子所定义的人便是「类的存有」,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人类学可以提供荀子思想诠释的现代观点。
 
本书尝试挖掘荀子的思想宝藏,描绘荀子思想的特色,并追踪荀子所在的儒学发展的轨迹。本书名为《荀子的美学》,然并非旨在搜寻《荀子》书中与美学相关的部分进行研究,而是基于此一认识:在荀子思想中,第一哲学不是形上学,而是美学。若美学是荀子的第一哲学,其终极哲学是法哲学,亦即荀子思想以美学始,以法哲学终。不论是美学或法哲学,其思想的精髓皆是「类」。荀子的美学可称为「类的美学」,荀子的法哲学可称为「类的法哲学」。
 
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类」与「美学」,首先谈「类」。从「类」的角度思考「人」,自孔子(551-479B.C.)与孟子(372-289B.C.)已经开始,荀子则将之发扬光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不言可喻,「己」与「人」(他人)同是人,也就是同类。当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也说明了仁的动力是内在的,仁即是一种主体性。个体(己)之求与其族类(人)融合乃是个体之所欲(「己欲」),是个体固有的潜能。可以说,「孔子把个体与族类的统一奠基于个体,而不是奠基于外在的强制性规范。」个体本身即是类,并无纯个体。「己」之外的其它人也同时是个体,又是类。「己」与「人」既是同类,则具有相亲相爱之潜能。同类相应具有神话思维的遗韵,也具有理性思维的合理性。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