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美学

荀子的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荀子思想以美学始,以法哲学终。不论是美学或法哲学,其思想的精髓皆是「类」。

  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后饱受误解,地位一落千丈。本书希望让荀子思想的精华重见天日。全书共分三部分,包括「类的自觉」、「类的本质」、「类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类」的概念贯串各章,分别探讨荀子与儒家的宗教性问题、荀子与《易传》、《中庸》的系谱关系、荀子思想中的性恶说、公共理性与公共感性的相关问题,以及礼、乐、法作为「类的生活」如何实现荀子的王制理想。并运用黑格尔──马克思学派的美学、维柯与赫德的民族诗学的思想资源,从中西汇通的美学语境彰显荀子思想的精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昭瑛


  1957年生,父亲台湾嘉义民雄人,母亲台南市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台大儒学研讨会召集人。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曾获第二届五四文艺评论奖(1999)、台湾大学教学优良奖(2006、2010、2014)、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2016)。
 
  着有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2000)、《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相》(1987),另着有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多篇及东亚儒学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导论
一、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类」与「美学」
二、当代荀子学中的相关论述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担与分享
四、人作为「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与青年马克思的对话

第一部分 类的自觉
导言
第一章 荀子与儒家的宗教性
一、前言
二、黑格尔论中国宗教、自然宗教、民众宗教与自由宗教
三、古代中国的自然宗教与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四、「天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从「不求知天」到「知天」
五、圣心:自由的心
第二章 从宗教性宇宙到诗性宇宙
一、前言
二、维柯的三时代说: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三、大一(太一)的多重性:从太古、太一神到太极
四、诗性宇宙:以诗性解除神秘性
五、图腾、占卜、神话、传说:道德论述与政治论述中的诗性智慧
第三章 《荀子》与《易传》、《中庸》的系谱关系
一、前言
二、人参天地:圣王的角色与工作
三、诚:不息的生命维持力
四、类:仁爱的客观基础
五、象:模仿与象征
六、渐:教化之功效
七、结语

第二部分 类的本质
导言
第四章 性:性之恶及其克服
一、前言
二、从神话思维中的「恶」到理性思维中的「恶」
三、「恶」的叙事:忧患意识与罪恶意识(罪己自恶的意识)
四、化性之潜能与限制:圣人与元恶
五、结语
第五章 心:从主体性到公共理性
一、前言
二、心的「知、情、意」三面
(一)心之「知」:「道」是绝对的对象
(二)心之「情」:心的感性经验
(三)心之「意、志」:道德主体与良心
三、从阶级论心:君心与民心
四、仁心、学心、公心:公共领域中的「心」与语言的共同体
第六章 情:从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
一、前言
二、孔孟论「情」与荀子情论的突破
三、情、气的存有状态:感动、感应
四、情、气的工夫论:以礼乐「养」情「治」气
五、「情」的昇华:在「智、仁、勇」三全中安顿「情」
六、情与公共感性的养成

第三部分 类的生活
导言
第七章 礼:伦理的艺术
一、前言
二、礼的宇宙论内涵
三、模仿与抒情:礼仪的呈现方式
四、形式与内容︰情文俱尽
五、礼的风格︰中和
第八章 乐:从宇宙论到公共感性的培养
一、前言
二、模仿:比较美学的视野
三、儒家音乐宇宙论的开端:荀子的乐论
四、荀子与儒家的音乐发生学
五、轴心时代的脉络
六、音乐与公共感性的培养
第九章 法:从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化
一、前言
二、儒家法哲学的属性
三、荀子的「法」思想与自然法
四、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对象:道德与伦理
五、邠国的故事:孟荀的「主权在民」思想
六、罪的主体及孝作为个人权利
七、结语
结论:荀子思想的整体特色
一、充满美文的世界
二、通变观
三、非同一哲学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本书的构想经历漫长的酝酿,我在大学时代,即醉心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惊觉两派在美学、诗学方面极为神似。为了深入马克思主义,我自台大中文系毕业之后,考入台大哲学研究所,专攻黑格尔哲学,硕士论文研究黑格尔与卢卡契的美学传承。之后于台大外文研究所研读比较文学期间,开始具体构思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诗学的比较研究。博士论文以《文心雕龙》为儒家诗学的代表,从文类(genre)理论入手,尝试会通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于199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即尝试从青年马克思的「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概念探讨「仁」作为「个人与族类之统一」的意涵。我当时指出,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变在于,荀子明确以「类」作为「仁」的客观基础。
 
  在荀子的「类」与马克思的「类的存有」的基础之上,去进行一次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综合的愿望是年少时期对自己的承诺,这个愿望二十多年来始终萦怀不去,今天所完成的这部书只是对这一承诺的一部分交代,我相信当年的自己不可能对我今日的工作感到满意。不仅比较哲学的工作极为艰苦,平反荀子的工作更是艰鉅。荀子所蒙受的千年冤屈又岂是我们当代几个人的研究工作所能完全洗刷,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1993年我回母系台大中文系任教之后,因一颗感时忧愤之心,投入台湾文学与台湾儒学的研究,历时将近十年。1993年起参与刘述先先生、李明辉先生主持的「当代儒学」整合型研究计画,扩大了儒学研究的国际视野。1998年起参与由黄俊杰先生主持的一系列与东亚儒学相关的整合型研究计画至今,更在国际视野中聚焦于东亚观点。因参与这些计画的机缘,在当代儒学与东亚儒学方面也投入许多心力,为荀子写书的心愿一直延宕着实现的时间。
 
  2006年在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办、由我负责的「体知与儒学」的学术会议上,我开始回到荀子研究,提交〈情与气:荀子工夫论试探〉论文,该文只是简单粗疏的初稿。此后多年我于科技部执行与荀子的心性论、美学、法哲学相关的研究计画。2010年至2011年我申请科技部短期出国计画,回到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一年,该计画亦以荀子美学为重点。所以这本书能够完成首先应感谢科技部长期的补助,以及台大中文系同仁对我的出国研究申请案的支持。
 
  本书的全部架构、三部分的题目与九章的篇名皆成形于2010-2011年重回燕京学社访问的期间,第一部分的三章亦完成于这一年。2011年返台后,家父失智症病况逐渐恶化,研究工作也趋于缓慢。从2011年至今,陆续完成了其余六章与导论、结论,其中第六章〈情:从自然感性到公共感性〉改写自2006年的〈情与气:荀子工夫论试探〉;〈导论〉改写自2010年参加哈佛大学“Humanistic International: Humanism, China, Globalism”会议时发表的英文稿“Human Being as Species Being: A Reconsideration on Xunzi’s Humanism”。
 
  过去十三年,我先后失去三位至亲。2006年家母过世时,我尚能打起精神,因为尚有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2013年家父亦随家母而去,我方体会古人所说父母双亡之悲。三次的丧礼也使我更加体会到荀子礼论「志意思慕之情」的深刻,以及「礼」如何发挥节制哀伤情绪的作用。

  对于荀子思想,我的研究态度可以用徐复观先生说的「追体验」和班雅明的「翻译者」来说明。徐先生的「追体验」除了提醒我应该怀有设身处地在荀子其人其世对其思想进行考察的诠释态度,我认为也可指涉研究者从个人生活世界出发对研究对象的体验,如我在至亲丧礼中的体验。班雅明所论「翻译者」的任务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极具启发性。
 
  班雅明说:「翻译的最后目标乃是表达各种语言相互之间最内在的关系」,荀子的古文和我的现代中文确实不能视为完全相同的语言。现代中文自晚清以来已经融会太多西方语言、思想。寻求荀子的古文与我的现代中文相互之间之最内在的关系确实是本书的目标。班雅明又说:「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的语言里找出可以在原作内唤出回响的意向。」他又说:「翻译,那点燃作品永恆后续生命以及让语言永远复活的翻译,要在语言这种神圣的成长过程中,不断重新的检测:那些语言所隐藏的东西,距离展示之日还有多远,而在此距离之下,如何把那隐藏的东西作最大的展现。」没有错,我所能做的只是让《荀子》一书在此时此地将隐藏的东西作出我能力所及的最大的展现。至于此刻距离真正的「展示之日」还有多远?那「展示之日」何时会破晓?我并不知,但我至少相信只要大家继续努力,总会逐渐趋近那一日。
 
  在1970年代的台湾,许多大学的文学院出现了一些新儒家青年,我是其中的一位。大三时读徐复观先生着作受到极大震撼,忍不住写信向当时在香港的徐先生报告心得,没想到获得长信回覆与赠书。徐先生的鼓励与厚爱对我之后由小说创作转向儒学研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每思及徐先生,内心总是充满感激,更期勉自己在徐先生开辟出来的园地中继续耕耘。我还想感谢我的儒学启蒙导师黄俊杰先生多年来的提携,感谢张永儁先生在宋元明清儒学方面对我的启发,感谢张柯圳先生在黑格尔哲学方面以及廖蔚卿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方面对我的教诲。
 
  近年来两岸三地荀子研究蔚然成风,多位学者完成专书,为平反荀子做出了努力。1998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时认识的好友林宏星兄一直是我的战友,五年前他出版的《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为荀子研究开辟了新境。平反荀子绝对是万里马拉松之路,一群人跑也绝对比一个人跑来得有力。我衷心感谢这些同道多年来孜孜矻矻的工作,以及在学术交流时不吝给予宝贵的意见。最终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让荀子复祀孔庙。如果作为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庙能率先做出此一创举,将写下历史的新页,而这会是台湾儒学对中国儒学史的一大贡献。
 
  一本书的完成依赖许多人的辛苦工作。青春可爱又认真用功的助理群为这本书的完成付出许多心力,他们是许富淞、李金萦、郑雅匀、陈微稀、陈芝吟、杨慈慧、林士耘、杨雯雅、吕旻勋、林鸿堰。另外,张梅雅也协助编辑、校订的工作。我非常感谢他们的辛劳,也期待他们在繁琐的打字、校对、编辑的劳务中,能对荀子产生一丝兴趣。
 
  最后我想感谢杨儒宾兄、林宏星兄、陈明兄对这本书的催促与期许,也想感谢吾儿晴川在本书涉及音乐的方面提供谘询。在陪伴他学习电吉他的十多年光阴里,我从支持阿多诺的反文化工业、反流行音乐的态度逐渐转变,如今深信「感觉的共同体」不仅存在于阿多诺所论的交响乐演出的音乐厅,也存在于摇滚音乐的演唱会与跨界音乐的音乐会。

图书试读

导论(摘录)
 
一、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类」与「美学」
 
儒家一向被视为人文主义(humanism),荀子(313?-238?B.C.)更被视为儒家人文主义的高峰。本书亦基于此一观点,但不取天人对立或两分的角度看荀子的人文主义,而从荀子所谓「人参天地」的思想去看「人」在此「天地人」合成的「参」之中的地位。《荀子》英译本多译此「参」字为trio,非常贴切。天地人如三重奏,共谱宇宙和谐的大乐章。人不是以「个体」身分参与此一天地人三重奏的整体,而是以「类」的身分参与在天地人的化育活动之中。若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和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的概念来看荀子,我们会发现荀子所定义的人便是「类的存有」,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人类学可以提供荀子思想诠释的现代观点。
 
本书尝试挖掘荀子的思想宝藏,描绘荀子思想的特色,并追踪荀子所在的儒学发展的轨迹。本书名为《荀子的美学》,然并非旨在搜寻《荀子》书中与美学相关的部分进行研究,而是基于此一认识:在荀子思想中,第一哲学不是形上学,而是美学。若美学是荀子的第一哲学,其终极哲学是法哲学,亦即荀子思想以美学始,以法哲学终。不论是美学或法哲学,其思想的精髓皆是「类」。荀子的美学可称为「类的美学」,荀子的法哲学可称为「类的法哲学」。
 
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类」与「美学」,首先谈「类」。从「类」的角度思考「人」,自孔子(551-479B.C.)与孟子(372-289B.C.)已经开始,荀子则将之发扬光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不言可喻,「己」与「人」(他人)同是人,也就是同类。当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也说明了仁的动力是内在的,仁即是一种主体性。个体(己)之求与其族类(人)融合乃是个体之所欲(「己欲」),是个体固有的潜能。可以说,「孔子把个体与族类的统一奠基于个体,而不是奠基于外在的强制性规范。」个体本身即是类,并无纯个体。「己」之外的其它人也同时是个体,又是类。「己」与「人」既是同类,则具有相亲相爱之潜能。同类相应具有神话思维的遗韵,也具有理性思维的合理性。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