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修订一版)

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儒家传统置于东亚文化交流的脉络中加以考察并衡断其价值,是新时代人文研究的新方向。

  本书将东亚儒学经典及其价值理念,置于中、日、韩各地的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于中国的儒家经典及其核心价值与各地地域特质的互动。首先就「东亚文化交流史」这个新学术领域有所探索,分析其中之问题意识及其研究主题。其次探讨日、韩等地的儒者解释中国儒家经典时,常常体验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普世价值」与「地域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与「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关系。书中指出东亚儒学读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在于对经典进行知识论意义的「理解」,而是将经典中的价值理念涵纳到身心,使生命受到经典的浸润与转化。至于经典解释与政治权力之间则有其复杂关系:两者之间一方面既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又互为紧张而彼此渗透、转化,形成具有东亚文化特色的经典解释学。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世局的转变,将儒家传统置于东亚文化交流的脉络中加以考察并衡断其价值,是新时代人文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值得努力以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韩译本2011由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出版,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一、引言
  二、方法论的思考
  三、问题意识
  四、研究主题
  五、结论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类型及其涵义
  一、引言
  二、类型一:「政治自我」与「文化自我」的张力
  三、类型二:「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
  四、类型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之张力
  五、类型四:「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之张力
  六、结论

第三章 十八世纪东亚儒者的思想世界
  一、引言
  二、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一):通过反朱子学而反形上学
  三、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二):在「存在」中探索「本质」
  四、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异趣:中、日、韩儒者主体意识的比较
  五、结论

第四章 论中国经典中「中国」概念的涵义及其在近世日本与现代台湾的转化
  一、引言
  二、「中国」作为中国的「自我形象」:「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合一
  三、近世日本世界观中「中国」概念的重构
  四、现代台湾世界观中的「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与撕裂
  五、结论

【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第五章 论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二、作为体验的东亚儒者解经途径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
  四、结论

第六章 论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与政治权力之关系:以《论语》、《孟子》为例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与权力的支配
  三、东亚儒家经典的政治性解读
  四、结论

【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引用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这部书所探讨的是在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与日本及朝鲜之地域性特质的互动、冲突或融合之问题,尤其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阅读者之「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经典中的知识与东亚各国权力结构之互动。本书原是我执行国科会研究计画(NSC 95-2414-H002-028-MY3,2006年8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之主要成果,经大幅改写而成。我想先说明本书之问题意识及写作构想。

  本书之问题意识从东亚出发思考,实系以21世纪全球化时代人文研究之新动向为其宏观之学术背景。

  进入21世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正隐然形成之中。这股新动向主要是由于「全球化」潮流与亚洲的崛起这两大力量的相激相盪所造成。「全球化」是大家都耳熟能详并身处其中的潮流,而亚洲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在亚洲历史上出现如儒学、佛教、道家、神道等伟大的精神传统与宗教信仰,出现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等文化遗产,出现影响深远的律令制等政治制度,更是因为20世纪末以来亚洲地区的快速发展,日本发行的《週刊东洋经济》曾统计:自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之间,亚洲各国之间的航空旅客成长率109%,远超过全球跨洲的平均成长率60%、亚洲与北美间的67%、亚洲与欧洲之间的59%,以及欧洲各国之间的36%。而且,全球各地人口超过千万的19个大城市中,有11个在亚洲。亚洲的崛起应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可以预期的新趋势。在亚洲地区勇勐发展之际,东亚地区的人文学术研究迫切地需要新的取向与新的视野。

  但是,回顾20世纪东亚各国的人文研究趋势,固然个别学者或研究机构有其精深扎实的学术成就,但是就其大趋势而言,常常出现两项明显的倾向:

  第一,20世纪东亚人文学界许多着作常以西方经验作为研究时的参考架构,以东亚经验印证西方学术理论。例如,20世纪中国着名思想史学者侯外庐(1903-1987)宣称他「主张把中国古代的散沙般的资料,和历史学的古代发展法则,作一个正确的统一研究。从一般的意义上言,这是新历史学的古代法则的中国化,从引伸发展上言,这是氏族、财产、国家诸问题的中国版延长」。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确实是企图以中国历史经验作为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理论的亚洲版本之註脚。

  第二,20世纪东亚各国学者人文研究的视野常以自己国家为中心,较少採取跨国或跨界之视野,因此,较少或难以提出具有普遍意义之命题。20世纪中、日、韩各国的文史哲研究论着,呈现相当明显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族论述」,也就是日语所谓「一国史」(いっこくし)的研究视野。

  以上这两大研究倾向常交互作用并互为因果,所以流弊所及,使东亚学术界的潜力难以发挥,正如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光直(1931-2001)在1994年所说:「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本钱。研究的资料,则有一部二十四史,﹝……﹞为甚么在20世纪的学术研究上,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作一般性贡献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张光直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应以上所说20世纪东亚人文学术研究的问题,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时代里,我认为东亚人文研究可以採取以下三种研究取向:

  第一,聚焦东亚经验,从东亚出发思考。事实上,跨出国家疆域而以东亚作为研究之范围,正是21世纪人文研究的新动向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兴起,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东亚人文学界开始从20世纪常见的「国家中心主义」的研究格局,逐渐转而以东亚为研究的视野。举例言之,日本东京大学原有的「中国哲学」讲座,早已更名为「东亚思想文化学」讲座。日本各大学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资助的卓越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简称COE)计画,也大多以东亚为视野。南韩政府所推动的「21世纪韩国头脑」卓越计画(Brain Korea 21,简称BK21),在人文学科方面的计画也是以东亚为研究范围。台湾自2000年开始所推动的两梯次卓越研究计画,也都是以广义的东亚文化范围为研究领域,如「东亚儒学」、「东亚民主」、「华人心理学」等计画,2006年起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所属创始计画如「东亚经典与文化」、「东亚民主」、「东亚法治」、「全球化」研究计画以及后来的「华人的人观与我观」与「生产力与效率:从东亚走向全球化」等研究计画(在2006-2010年执行),以及2011-2016年所推动的各项研究计画,均在不同领域与程度上说明了21世纪人文社会学术研究的新取向。这种新的研究取向必然具有跨文化的、跨国界的、跨学科的、多语言的多重视野。这种学术社群必然管弦呕哑、众声喧譁,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学术社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我在此所谓「聚焦东亚经验」,实系有感于我们愈深入东亚历史与文化经验,就愈能开发其全球性之意涵,而「从东亚出发思考」,正是建立具有普世性的学术命题的重要起点。

  第二,以经典或价值理念为研究之核心。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基础,这种状况固然与清代朴学的学术传统有关,也与20世纪初年欧陆实证主义思潮相激盪。在实证主义风潮之下,20世纪中国人文研究论着,关怀「事实」问题远过于「价值」问题。

  但是,问题是:「事实」如果不是置于「价值」的脉络中加以衡量,那么,「事实」的意义多半难以彰显。展望21世纪的人文研究,除了过去所注重的「事实」问题之外,更应加强有关「价值」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承载价值理念的经典,更应成为人文研究的核心。

  第三,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我虽然强调以「从东亚出发思考」作为新时代人文研究的策略,但我们也必须注意东亚各国历史经验与人文传统中的「同」中之「异」。只有深入具体而特殊的,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各别文化脉络,我们才能开发并拓展全球的视野,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1923-2006)所谓「具有全球意义的地域知识」,正是指此而言。

  东亚各国固然都分享汉字文化、儒家价值理念、佛教信仰、传统中国医学等共同的文化质素,但是,中、日、韩、越各国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差异,也不容我们忽视。例如,作为儒家价值承载者的儒家学者,宋代以后的中国是士大夫阶级,与朝鲜时代(1392-1910)朝鲜社会的「两班」阶级不同,也与德川时代(1603-1868)日本的儒者只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在各自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大不相同。

  因此,如果我们能将东亚文化的共同质素,放在各国具体而特殊的文化脉络中加以分析,就更能避免「去脉络化」的弊病,而使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更具有实体感,也更具有厚度。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解疆域化」,以及「区域经济」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协10+1、大中华经济圈等经济体的兴起,人文研究势必形成新的取向。21世纪人文研究策略,如果採取「从东亚出发思考」、「以经典或价值理念为研究之核心」,并「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的研究策略,就可以开展许多新的研究的可能性。

  在上述21世纪新学术视野之下,本书各章文字中所谓「东亚儒学」这个研究领域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是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mosaic)。「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

  本书将东亚儒学经典及其价值理念,置于中、日、韩各地的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于中国的儒家经典及其核心价值与各地地域特质的互动。

  本书既以东亚为视野,主张「从东亚出发思考」,因此,首先必须就「东亚文化交流史」这个新学术领域有所探索,本书第1章〈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就分析「东亚文化交流史」领域中之问题意识及其研究主题,作为本书之〈导论〉。

  本书第2部分〈「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包括第2、第3、第4共3章,探讨在东亚周边地区如日、韩等地的儒者,解释中国儒家经典时,常常体验中国儒家经典中的「普世价值」与「地域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与「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关系。本书第3章比较18世纪中、日、韩儒学思潮的同调与异趣,第4章以中国经典中常见的特殊词称「中国」这个概念为中心,分析「中国」概念在近世日本与现代台湾的转化。

  接着,本书第3部分〈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包括两章,第5章研究东亚儒者解经之途径及其问题,指出在东亚儒学解经传统之中,「体知」是一种手段,而「体现」才是读经之目的;东亚儒学读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在于对经典进行知识论意义的「理解」,而是将经典中的价值理念含纳到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生命受到经典的价值理念的浸润与转化。所以,东亚解经传统中的「体知」这个课题,是东亚儒家诠释学中极端重要的研究课题,与当代文化人类学与戏剧学中的“embodiment”这个课题,可以互相发明,开发东亚研究的新视野。

  本书第6章特别注意到经典解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两者之间一方面既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又互为紧张;两者在相互竞争中既互相渗透又互相转化。展现具有东亚文化特色的经典解释学。

  总而言之,随着21世纪世局的转变,将儒家传统置于东亚文化交流的脉络中加以考察并衡断其价值,是新时代人文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值得努力以赴。本书是我自己在这个新领域探索的初步成果,谨以虔敬之心,献给有心于「东亚儒学」研究的同行学者,并期待读者诸君子的教正。

黄俊杰
于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2010年2月4日立春
2016年3月31日修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