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由时代之界分入手,讨论中国现代学术所面对之时代冲击。作者提出,中国之进入「早期近代」,应始于明帝国之确立;进入「后期近代」,则应以中英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启动种种自强、改革之运动为界分点。而学术史,则应以中国传统学术之整体性、结构性之「体」「用」观之崩解,而逐渐为「西学」所转化,作为「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分判之依准。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形成与其发展脉络、中国近二百年「存在思惟」中世界观之转变与其时代意义、中国现代「社会」概念 之重构与其所带动之「人性」观念之改变及其后果等章中将分别详细阐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戴景贤


  字嘉佑,祖籍安徽合肥,一九五一年出生于台北市。自高中时代起,即师事国学大师、名史学家钱穆,前后逾二十载。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台 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自同年起,任教于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迄今,并曾担任该系教授兼主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中央研究 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香港 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涵括学术史、思想史、美学、文学批评与中西思想比较。曾获中山大学研究绩优奖、杰出教学奖,并经遴选为该校经验传承教师 (mentor)。此外亦多次获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特殊优秀人才」奖励。众多着作,编辑为《程学阁着作集》,将陆续由本社出版。
 

图书目录

《程学阁着作集》发行缘起   xi
 
导言 中国现代学术之形成与其发展脉络   1
一 中国现代学术所面对之时代冲击与其建构之思想议题   1
二 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之史学议题与史学之改造   9
三 中国现代语境中之义理学、哲学与宗教   13
四 中国现代世界观之改变及其思想之未来   17
 
中国近二百年「存在思惟」中世界观之转变与其时代意义   37
前言   37
一 中国传统思惟中「世界观」之构筑方式、特性及其近现代转变之起因   38
二 中国近二百年「世界观」转变之第一期:「嘉、道、咸、同」以至「光绪、宣统」   42
三 中国近二百年「世界观」转变之第二期:「抗战前之民国」与「抗战后以至社会主义建国初期」   47
四 中国近二百年「世界观」转变之第三期:「政治运动时期」   52
五 中国近二百年「世界观」转变之第四期:「改革开放初期」与「当前」   54
六 以中国思想传统中「世间」与「出世间」之双重性,观察中国未来「世界观」所可能发生之转变   57
 
中国现代「社会」概念之重构 与其所带动之「人性」观念之改变及其后果   91
前言   91
一 中国现代重构「社会」概念时所增入之「现代视野」   94
二 中国现代重构「社会」概念之同时所进行之学术改造   101
三 中国现代思惟中所潜藏之危机   105
四 中国当代困局之缓解与中国学术发展之未来   110
五 有关「哲学之人性观与社会学之人性观可否于同一学术之思惟中交互融合」之探论   114
 
二十世纪上半世纪中国思想语境中之「启蒙」、「反启蒙」 与其所凸显之中国议题之复杂性   141
一 「启蒙」如何成为清末民国初年以来一种思想运动之标志   141
二 各种「启蒙思惟」之于中国思想语境中发生,其所共有之针对性、思想成分及可能牵涉之问题   145
三 文化改革运动中所谓「启蒙」之内涵、核心样式与其反对形态   157
四 「反对启蒙论」思想形态中之「道德理想主义」论者,及其所提出之认识论议题   161
五 「启蒙宣扬论」与「反全盘西化论」争执中所牵涉之社会思想议题   164
六 二十世纪初中国启蒙运动所以同时引发「反启蒙论」思想之缘由   170
七 「启蒙论」与其争议所凸显之中国难题以及所谓「启蒙时代」之结束   174
 
中国现代哲学思惟中之演化论议题   211
前言   211
一 中国现代「演化论」议题所以成立之原由及其结构方式   212
二 中国现代学术思惟中所讨论之「社会演化」问题   218
三 中国现代哲学论述中之「生物演化」议题及其所牵动之宇宙构成论与形而上学建构;论述之一:严复、谭嗣同、章炳麟   221
四 中国现代哲学论述中之「生物演化」议题及其所牵动之宇宙构成论与形而上学建构;论述之二:欧阳渐、太虚   238
五 中国现代哲学论述中之「生物演化」议题及其所牵动之宇宙构成论与形而上学建构;论述之三:梁漱溟、熊十力   245
六 中国现代哲学论述中之「生物演化」议题及其所牵动之宇宙构成论与形而上学建构;论述之四:张君劢、冯友兰、金岳霖   275
七 总结中国现代「演化」议题所产生之学术效应与其位于思想史、学术史中之意义   284
 
中国现代哲学思惟中之认识论议题   337
前言   337
一 中国现代认识论议题之结构方式与其所以涉及「哲学史」整体论述之原因   338
二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一、之二:王国维、章炳麟   343
三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三、之四、之五:欧阳渐、太虚、印顺   349
四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六:熊十力   354
五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七:牟宗三   366
六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八:梁漱溟   375
七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形态之九:金岳霖、冯友兰   381
八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之其余四类形态   383
九 以「哲学」观点建构中国现代认识论所展示之意义   387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之儒释交涉   425
前言   425
一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之需求   426
二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与宗教思惟发展中「价值观」之改变   432
三 作为中国现代哲学支撑点所重构之「气论」及其所延伸之问题   435
四 中国现代「新佛学」启动下宗教发展之难题与其产生之分歧   441
五 回溯中国现代哲学发展难题之历史根源及探论其可有之解决途径   445
 
论现代「中国史研究」之双重意义   493
前言   493
一 现代「中国史研究」之「世界史」视野   494
二 关于历史发展是否具有「主体之延续性」问题   502
三 现代「中国史研究」之「中国史」意义   507
四 作为「国家未来」之中国与作为「文明未来」之中国   510
 
【附录】
中国前途与中国伦理思想之未来   527
人名索引   561
书名篇名索引   569
语词语句索引   586

图书序言

导言 中国现代学术之形成与其发展脉络

一、中国现代学术所面对之时代冲击与其建构之思想议题

讨论中国现代学术所面对之时代冲击,第一项须释明者,为时代之界分。

就一般史而言,中国之「近现代」,合理之分段,依本文作者所主张,应以中国之由其自身之「早期近代」(early modern period),经西方势力与文明之冲击而开启之「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作为进入成熟之「后期近代」(late modern period),或云「现代」之关键。

余前此曾有一说,主张中国之进入「早期近代」,应始于明帝国之确立。1至于进入「后期近代」,则由于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 / First Anglo-Chinese War),及其后续之发展,对于国人,产生鉅大之心理震撼,由是引发种种自强、改革之运动,「工业化」亦其中之一;故其起始之一八四零年,仍可拟定为中国进入「现代」之具有「标志性」之界分点。

至于学术史,则应以中国传统学术之整体性、结构性之「体」「用」观之崩解,而逐渐为「西学」所转化,作为「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分判之依准。其所谓「现代」之起始,无明确之时间依据。

设若以廖季平(平,初名登廷,字旭陔,晚号六译,1852–1932)论经学之有所谓「初变」,2 与康南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1927)之始演「大同」之义,3 作为气候之变征,则或可断以光绪九年(1883)、十年(1884)之癸未、甲申;以之为画分时之一种方便。4

此因廖氏论学之由初分「今」、「古」,而五易其义,5 影响不在变,而在所以变。康氏承季平〈知圣〉、〈辟刘〉6 之初见,造为「新学伪经」、「孔子改制」之论,7 恣肆其说,于是「经」不经、「史」不史,学术之旧轨为之荡然;虽云尊孔,其流则「子」亦将不子。二人之变经学,而为一种「子学化」之发展,又视其前之龚定庵(自珍,字璱人,1792–1841)、魏默深(源,1794–1851)不同。8

至于康氏之倡议「大同」,则更不惜以「毁灭家族」为其立义之关键,9 以为推波。凡此,皆显示中国于此一刻,虽属必变,尚未达于速变、全变如康氏所期;10中国之学术,则已因时局之鼓煽,而有其「即将大变」之先兆。固不待严又陵(复,字几道,1854–1921)、梁任公之后起,唱为西学,乃有动因。11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