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
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
 
—朱熹

  早在汉代便列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可说是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核心的经典,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为各方所重视。南宋朱熹所撰《周易本义》,注解简明扼要,义理精到,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凡治《易》者几无人不读,成书数百年来广受学者肯定。

  「大安古典新刊」为服务读者,以世传普及的四卷本为底,书末附以《易赞》五首、《筮仪》一篇,又增列《卦歌》等部分,无论是作为教学课本,或是用于自修阅读,都能令读者满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自幼聪颖,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第,尔后四十多年间,为官从政约略九年,其余时间均用于讲学、着述。一生着作丰硕,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者即有四十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为明、清科举重要参考书籍,对后世儒者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
 

图书目录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缘起
「大安古典新刊」总序
大安出版说明
 
周易序
 
周易五赞
 原象
 述旨
 明筮
 稽类
 警学
 
筮仪
 
周易本义卦歌
 八卦取象歌
 分宫卦象次序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上下经卦变歌
 
周易本义图目
 河图图
 洛书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方位图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文王八卦次序图
 文王八卦方位图
 卦变图
 
卷之一 上经
 干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卷之二 下经
 咸
 恆
 遯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损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丰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卷之三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卷之四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图书序言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缘起

  2015年12月,当得知大安出版社要结束营业的讯息时,我感到相当惊讶,随即思考台大出版中心是否可以在这个时间点上发挥些力量。经过联络、洽商,尤其是在夏长朴、叶国良、刘汉初三位教授的大力帮忙之下,台大出版中心与大安出版社很快便达成协议。这套「大安古典新刊」的出版,即其成果之一。

  创立于1974年的大安出版社,堪称是台湾出版界的「奇蹟」。在整整41个年头里,它历经过台湾出版业的兴衰变迁、飘风急雨,却仍能一本初衷,坚持薪传文化,陆续出版了二百多种优质的学术论着。大安的作者群,现在多为引领学术风气之名家;对国内各大学文学院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言,「大安」两字等于是台湾「文史研究」重要缩影之一。在大安出版社诸多优秀出版品中,有「古典新刊」系列。这个系列除了以精选经典、精校文字闻名外,另一重要特色在其版面,不论是字级、行距、段距,皆经精心设计,版面既清楚又美观,极适合教学、自修之用。台大出版中心为使之持续流传,特以「大安古典新刊」之名称予以重新出版──我们用原来的「古典新刊」,再冠以「大安」两字,以彰显大安出版社在中文学术着作出版之志业。

  「大安古典新刊」包括:《楚辞补注》、《四书章句集注》、《周易王韩注》、《周易本义》、《老子四种》、《历代短篇小说选》、《文体序说三种》、《周易二种》共八本书。每一本书,皆保留原来的优美版式、原出版说明(即「大安出版说明」),同时也将各书之勘误补订于正文中。期盼这套书的出版,能在教学、研究上持续服务学林。值出版前夕,爰申数语,以志缘起。

项洁(台大出版中心主任)

大安出版说明(摘录)

  《周易》远在汉代已列为《五经》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文化重要的典籍。历代《易》注,汗牛充栋,其中南宋朱熹所撰的《周易本义》是后人公认为杰出的着作,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书自元代着为功令,以迄清末,为六百年间士人所必习,影响之深广,自不待言。由于这部注解简明扼要,义理精到,所以时至今日,仍广受学者的喜爱和肯定。

  《周易》原分「经」「传」两部分。经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从《干》至《离》共三十卦为上篇,从《咸》至《未济》共三十四卦为下篇。传则共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其中《彖》《象》《系辞》又各分上下两篇,故总共为十篇,称「十传」或「十翼」。

  这经二篇与传十篇原来各自别行,但后世通行的本子,却是经传相混的。今本《干》卦的《彖》《象》仍各自成篇,但总附在卦辞和六爻爻辞之后。《坤》卦以下六十三卦,《彖》《大象》则分条移置当卦卦辞之后、六爻爻辞之前;《小象》则逐条分附当爻之后;同时《文言》也分附于《干》《坤》二卦。至于由何时何人开始混传入经,前人主张颇有分歧。一般常被提到的是西汉费直、东汉郑玄和魏王弼三人。据说是经由这三人中的二人,先后分两个阶段来改编过的。第一阶段只如今《干》卦的形式;到第二阶段才改为如今《坤》卦以下的面貌。但由于对史料的解读各有不同,这种主张也就分别产生了费直与郑玄、费直与王弼、郑玄与王弼三组不同的意见。而对于《文言》之分附《干》《坤》,也有不同的认知,或说自第一阶段已然,或说要到第二阶段,和分爻系传同时完成。除了上述两阶段附经之说外,还有主张只由王弼一人所改编的。无论如何,自王弼以后,便确已形成了今本的面貌。从今本《干》卦与《坤》卦以下六十三卦编制不同来看,两阶段之说似乎不为无理。至于何以独存《干》卦的不同,顾炎武说是借此「以见旧本之样式」,这也可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既已有此一番改动,为免经传文字相混,遂在各条之上分别加上「《彖》曰」「《象》曰」「《文言》曰」等字样,以与原来经文示别,于是便较经、传分行的原本增出了一○二○字。自有此本,学者便其易读,相沿不改,就成为了后世的通行本,也习称为王弼本。

  至于朱熹的《周易本义》,原分十二卷:经分二卷,十传则各占一卷。因朱熹主张应依吕祖谦所考定的「经二卷传十卷」的篇次,来恢复古本《周易》的面目。后来朱熹的再传弟子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并收程颐《易传》和朱熹《本义》,因程颐用王弼本,与朱熹用吕氏所定古本不同,董楷以世次程在朱前,便割裂朱《义》以散附于程《传》之后。到了明永乐中,翰林院学士胡广等奉敕纂辑《五经大全》,其《周易大全》便沿袭了董书。其后习举子业者又苦于程《传》繁多,而考试功令,亦重朱《义》,于是渐弃程《传》不讲,专主朱《义》。但以《传》《义》合刊监本是朝廷科举考试的法定读本,不敢轻改。至成化间,奉化儒学教谕吴人成矩,始依合刊本的形式抽去程《传》,专刻《本义》,却也题称监本。这样便将《本义》改从了程《传》的次序,而经传混淆,实则与王弼本一般无异。此后坊刻相沿,便成了通行的四卷本。

  虽然通行本并非朱熹初本的原貌,也不符作者的初衷,但考虑到十二卷本的形式,读者阅读各卦经文,若要参读传文时,都得逐一翻检后卷,也有其不便之处,因此我们仍选择了行世已久的四卷形式。好在只要读者知道此书版本变迁的原委,了解朱熹恢复古本、分辨经传的原意,即使採用这个后来改编的本子,还是可以两全其美的。

  还有需要补充说明的:通行本内的反切音训,并非朱熹原本所有,据说是他的孙子朱鑑才添进去的。又书中凡言「程《传》备矣」之后,复有「《传》曰」而引其文,这也是明代坊刻添入的。这些后增的文字,尚有参考价值,因此亦予保留。再者,十二卷本书首惟列九图,书末附以《易赞》五首和《筮仪》一篇,通行四卷本无《易赞》,而《筮仪》则已移至全书卷端,又增列《卦歌》等,这和原本也是不同的。今仍依四卷本之次,补入《易赞》于《筮仪》之前。

  我们这次新排,主要根据清同治间山东书局尚志堂四卷本,同时又以清康熙间内府覆刻之宋咸淳乙丑九江吴革十二卷本参校。为了避免繁复的校勘说明,只在原字加入「()」号,校改的文字加入「〔〕」号以示别。全书都以单行排印,经文独自为文,注文另出。版式上作了一些设计,都以阅读查检的方便为考虑准则,希望这个崭新的排本,无论作为教学课本,或是作为自修读本,都能令读者满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