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

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思想
  • 现代价值
  • 永续发展
  • 中国哲学
  • 伦理学
  • 文化传承
  • 社会责任
  • 和谐社会
  • 可持续发展
  • 文明互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过度逐利与开所发造成的问题已摊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重新从根本思考该如何永续发展?
 
  多为别人着想,少为自己着想,节制私欲,乐施仁慈,成就人性的完美。                                
  ──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展开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领人类走出传统停滞的世界,进入现代成长的时代。二百多年来,科技的进步解除了自然给人类的限制;经济的成长解除了物质给人类的限制;政治民主、社会多元解除了制度给人类的限制。但人类过度追逐自利、无限膨胀、不知节制的结果,终将造成各种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灾害,反过来影响了人类自己。面对这样的发展结果,21世纪的人们是否有能力扭转这个局面,并开创出更好的未来呢?

  前台大校长、长期关怀社会发展的孙震教授,以其经济学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人生历练,从先人的智慧中撷取结晶,提出「伦理必须优先于利益,义务或责任必须优先于权利。伦理和义务源自利他之心,在别人的利益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利益和权利源自利己之心」,人类的未来,应走向利他与成长的均衡,才是永续发展之道。
 
探讨未来秩序的构建:全球治理的范式转型与人文关怀 书籍名称: 擘画新蓝图:全球治理的范式重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出版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出版信息] 页码: 约 60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出版信息]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深刻挑战与转型的迫切性。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技术革命重塑权力格局的背景下,传统的治理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理解和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性难题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与前瞻性的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时代症候与理论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困境进行了全面梳理。作者认为,冷战后建立的以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正面临合法性危机和有效性衰减的双重挑战。我们审视了“单极/多极并存”的权力转移如何加剧了国际体系的碎片化,并重点剖析了在后真相时代,信息战与认知失调如何侵蚀了国际合作的基石。 理论层面,本书批判性地回顾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解释当代全球冲突中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动态共治模型”(Dynamic Co-governance Model),强调在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安全)中,国家、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以及新兴的技术实体必须在权力不对等的现实下,寻求一种基于风险共担与责任分摊的合作机制。这一模型强调治理的韧性(Resilience)而非单纯的效率(Efficiency)。 第二部分:核心议题的深度诊疗:从主权边界到数字领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几个最具颠覆性和紧迫性的全球治理议题: 1. 主权边界的消融与重塑: 探讨了主权概念在面对气候移民、全球金融流动和人权干预时的脆弱性。我们分析了“保护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原则的执行困境,并考察了区域性组织(如欧盟、非盟)在填补国家主权真空方面的努力与成效。特别关注了“主权国家化”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张力。 2. 科技霸权与数字伦理治理: 这是一个本书着墨较多的前沿领域。随着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技术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工具。本书详细分析了数据主权、算法透明度以及“数字鸿沟”加剧全球不平等的现象。我们探讨了建立全球性的数字技术伦理框架的必要性,旨在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非仅仅巩固少数技术强国的垄断地位。这部分尤其关注了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对传统金融和治理模式的潜在颠覆效应。 3. 经济秩序的再平衡与公平分配: 审视了当前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以及新冠疫情暴露出的供应链风险。本书挑战了“效率至上”的经济全球化范式,转而倡导建立一种“韧性化、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安全框架。这包括对国际贸易规则中隐性补贴和非关税壁垒的深入批判,并提出了关于全球税收公平和债务可持续性的具体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更稳健的南北经济关系。 第三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践与文化根基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技术和经济的硬性结构,转向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软性基础——即相互理解与文化认同。作者认为,任何成功的全球治理体系都必须扎根于对人类共同身份的深刻认知。 我们分析了在日益“部落化”的国际政治氛围中,如何重建信任与对话的桥梁。本书强调,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要求文化同质化,而是要求各国和各文明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到普遍的伦理公约数。我们探讨了跨文化交流在化解历史积怨、促进“和而不同”的全球政治文化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面对复杂系统的挑战,未来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高度的道德敏感性以及卓越的冲突调解能力。本书为此提出了一套“综合治理能力”培养路径的设想。 结论:从碎片化到有序共生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三大支柱:结构性创新(改革现有国际机构)、伦理规范化(为新兴技术设置护栏)和文化涵养(培育共同体的意识)。《擘画新蓝图》并非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套清醒的诊断、审慎的预测,以及一套旨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失序竞争”走向“有序共生”的行动纲领。本书适合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关注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度思考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震


  台大名誉教授,国内着名经济学者。长期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曾借调出任行政院经济设计委员会副主委、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委,1984年以首位台大校友出任母校校长,1993年转任国防部部长,后历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元智大学管理学院远东经济讲座教授,曾任台大校友会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孙震教授于台大课堂上教学不倦、春风化雨,借调担任公职期间推动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于母校校长任内致力建设台大为研究型大学,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不遗余力。台湾解严后,社会与校园民主运动澎湃汹涌,他以包容态度处理学生运动,坚定引导校园与社会朝更民主与开放的方向发展,更开创台大「校长遴选」制,确立校园民主典范。1993年出任国防部长,以人文思想推动军事体系改革,有「温和的改革者」之称。孙震教授在各项职务上尽心尽力,勤于研读、笔耕不辍,早期倡议「富而好礼」,近年结合同道,推广企业伦理教育,希望建立一个崇尚伦理、文化丰盛的社会。
 

图书目录

自  序 孙    震
导  读 台大新百家学执行长  柯庆明

壹、儒家思想的传统意义与现代使命
贰、义利之辨、企业伦理与王道文化
参、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
肆、全球化、物价、所得分配与经济成长
伍、从孔子的教育思想看当前台湾的品德教育
陆、我对台湾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的一些看法

索  引

 

图书序言

自序

让伦理先于利益,责任先于权利
孙震(台大经济系名誉教授)


  18世纪后期以来技术不断进步,配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带领世界进入现代成长阶段。持续的技术进步与资本累积使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不断提升社会最大可能的产值,因此社会思想鼓励个人追求财富,使社会的总产值与人均产值增加。这时的代表人物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史密斯说:「自利是人性中无可改变的一部分,因此睿智的做法是利用私人诱因,建立一个更富裕的社会。」

  过去两百五十年,现代成长随着全球化逐步进入世界各国。持续的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与经济成长克服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the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effect),跨越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的人口陷阱(the population trap),使人均所得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准与教育水准不断提升,贫穷减少,健康改善,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出生率降低,使世界总人口经过长期增加,增加率渐趋降低。

  现代成长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裕。富裕是指可支配的资源增加,因而可选择的范围扩大,自由度增加,满足的欲望增加,所得到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增加,然而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永远不足。「人心不足蛇吞象」,曹操有句名言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三国演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富有天下,还想长生不老,然而50岁就死了。现代成长也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与危机。我在本书第一章提到所得与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外债膨胀,国家愈富、借钱愈多的问题,企业经营的伦理危机和气候变迁的危机。第二章提到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和资源耗竭的危机。

  科技不断进步,逐步解除大自然给我们的限制;经济不断成长,逐步解除物质给我们的限制。而物质的限制减少,使我们追求更多权利,冲撞政治与社会的限制,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然而大自然有其自己的秩序,经济运作与社会运作亦有其各自的秩序,当这些秩序受到破坏,问题甚至灾害就会发生,反过来成为我们的限制。

  1980年代以来,全面全球化的进行,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面貌。例如商品价格上涨率降低,使各国中央银行勇于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利率降低,资产价格上涨,也鼓励了政府和企业借钱,使公私部门负债膨胀,风险性增加,稳健度降低。进入21世纪,美国金融部门不断松绑制度,便利融资,终于导致2007年的次级房贷风暴和2008-2009年的世界金融海啸;而世界各国庞大外债的累积,形成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威胁。

  2009年4月我承刘遵义教授推荐,获史丹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首届梁国树教授纪念讲座奖,我的讲题是“The Limit to the Unlimited Global Liberalization”(无限制全球自由化的限制),这篇演讲的中文版我于同年10月在上海「浦江创新论坛」发表一次,题目是〈金融海啸、超额货币与世界经济失衡〉,收入我的《现代经济成长与传统儒学》(2011)。自由化是好事,但终究有其限制,我们是选择自我节制呢?还是选择由不断扩大的灾害对我们加以限制?

  在政治与社会层面,随着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多元,个人主义普及,「个人价值高于全世界」,个人勇于追求自利,膨胀自己的权利,不顾他人的权利,扩充自己的自由,欲凌驾他人的自由,多数尊重少数,但少数不服从多数,民粹兴起,使民主政治制度受到挑战。

  瑞典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Hannes Olof Gösta Alfvén教授说:「面对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不知道Alfvén教授所说的「孔子的智慧」是什么。我的看法是伦理必须优先于利益,义务或责任必须优先于权利。伦理和义务源自利他之心,在别人的利益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利益和权利源自利己之心。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内心。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所以我认为世界文化发展从传统停滞阶段的重视利他,经过现代成长阶段的重视利己,未来应走向利他与成长的均衡,才是永续发展之道。

导读

柯庆明(台大新百家学堂执行长‧中文系名誉教授)


  二次大战后,虽然紧接着发生韩战,后来复有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越战,但在美苏对抗的架构下,东亚却产生了新兴工业国家,包括日本与四小龙的经济奇蹟。推究其原因,许多学者以为该地区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归功于儒学的重视知识、倡导勤俭、注重团体、追求和谐……等等德行,因而是西欧北美之外,适于发展现代经济体系的地区。

  1984年夏天,我在哈佛大学参加了一个以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崛起为题的研讨会。与会发言的学者所论大抵皆朝这一方向发挥。会后我和后来以发表《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一书名噪一时的傅高义(Ezra Vogel)讨论,表示他们的说法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是这个地区也都受到了英、美海洋文化之积极进取,富于冒险创新,注重法治纪律等观念的影响,傅高义似乎觉得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自然近代的产业革命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无生能源的开发与生化机电等运用的科技进展。但在行为态度上,不论是韦伯(Max Weber)指出的基督新教伦理,或汤恩比(Arnold J. Toynbee)强调的天主教修会之荣誉天主的经营精神,无疑都超越了一时享乐而能坚忍持续劳心劳力的辛勤工作与不断的再事投资,以形成资本之长期累积与加乘扩大。儒家思想的增进团体社会福祉为目的的思想,无疑亦发挥了类似的作用。

  但以无生能源为主的近代科技用在生产上,约莫同时也出现了警讯:1962年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指出了人类在产业上以科技破坏自然生态的残酷事实与严重结果。1972年,Donella H. Meadows团队,受罗马俱乐部委託研究的《成长的极限》(Limits of Growth)出版,以其借电脑模型作系统分析之研究,得出人类经济成长将在21世纪中达到极限的结论,因为自然资源的耗竭,废弃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终将超过地球空间所能负荷。1987年Brundtland Commission(布鲁特兰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出永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原来探讨成长极限的团队,在1993年出版了《超过限度》(Beyond the Limits),指出农业、渔产已于1980年达到了顶点,气候变迁更造成许多国家的生产毛额下降,到了2007年继续出版的《成长的极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订版》(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更在书中的末两章,主张应「过渡到一个永续性系统」,并提出「过渡到永续状态的方法」,他们因而在方法上提出:怀抱愿景,建立网络,说出真话,认真学习,发挥爱心等要点。除了建立网络,分享全球资讯,是现代通讯科技的产物。其他项目,对熟悉儒学经典的华人,或东亚文明的成员而言:发挥爱心,即是行「仁」;认真学习是「好学」,说出真话,则是「诚其意」或者「至诚」「尽性」的「自识明」;至于「愿景」,请问,张载所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否适当呢?「为万世开太平」不是「永续性」的绝佳说明?

  因而不只是经济起飞,经济奇蹟,儒学可以有贡献;面对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儒学亦可以有言说,有作用。尤其1980年代后,世界贸易与人员交流迈向「全球化」之后,竟然发生2008年的金融海啸,真的是「见利忘义」而多为「以智诈愚」的大乱之道,若再参以当今中东政策情势,岂不一再的显示了「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勇苦怯」之大乱的惨相?儒学因而对于人类的永续之道,有其重要的启示。

  孙校长以经济专家而兼教育通才,多年来关心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发展,提倡企业伦理,富而好礼的社会,注重品德、人文教育,以经济的状况为依据,论述儒学与传统近世中国的境况。不仅信而有征,更格外能够鞭辟入里,切中肯綮。不论经济、不论教育,孙校长着眼于大局,视界甚高,立论极为接近《尚书‧大禹谟》的要求「惟和」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以伦理为人类社会,以至经济事务的基础,是为「正德」;主张科技的持续创新与进展,是现代经济成长的关键,是为「利用」;其目的在人类与生态生物的永续发展是为「厚生」;而入手的步骤则接近《礼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物、致知」强调的是知识的追求与技术的进展;「诚意、正心」则是「修己以敬」;「齐家」的「家」在周代的封建,指的是大夫之领邑。作为类比,未尝不可视为是近代的企业;「齐家」正是企业伦理之实践,也是「修己以安人」之事;「治国」则是「修己以安百姓」;至于早已成为「地球村」的「全球化」之当代,「平天下」的胸襟更是刻不容缓的有为之士的志业与识见。这些关怀和思虑充溢着他的各种着作,本书亦不例外,令我叹服。他真是一位毕生躬行实践的当代儒者!

  对于本书的唯一商榷之点,则是品德教育,自有各种人类宝贵的经典可资运用;然而今日信仰基督教的人们,其实大半不识耶稣生前使用的犹太语言,信仰佛教的人们,更是鲜少闻知释迦牟尼弘法时讲的印度语言,但他们的话语却经过翻译,经过诠释,成为世界大半地区人们的启示与精神安顿和伦理准则的来源。道理的真谛,未必只存在于特殊某区域、某时代的语文中,否则世界的文明如何可能传播?

  同样的,我们不正是以白话文在解说孔孟的经典吗?因而真正的学会文言文,自然有其方便,但多读文言文,未必攸关品格与德行。张献忠的〈七杀碑〉,极尽荒谬与残暴之能事,使用的未尝不是「文言文」,而孙校长本书全以优美的白话文写成,其知识与教化,岂是明清八股所能望向其背!总之,本书是一本仁智兼备的着作,尤其是论点深入而文辞浅出,一定能在广大的读者心中产生深远的回响与影响!

 

图书试读

参  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摘录)
 
企业伦理的意义
 
「利害关系者学说」批评「股票拥有者学说」最常引用的文字,就是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话: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经营企业为股东赚取最大利润。不过这只是傅利曼整句话中的一部分,傅利曼的全文是:
 
企业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即在游戏规则范围内使用其资源,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参与公开、自由之竞争而不欺骗作假。
 
引申说,就是企业应诚实不欺,规规矩矩做生意,为社会创造增加的价值(added value),从而为股东赚取利润。不过傅利曼和经济学的鼻祖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一样,对人在伦理方面的坚持不是很有信心,所以宁愿借重市场竞争的节制。
 
时下谈企业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最常发生的误解有以下三点。
 
第一,忘记企业是一种生产组织而非慈善组织。社会有不同的组织,各有不同的社会任务。企业的社会任务是组织生产因素,从事生产,创造经济价值,分享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因素的所有主,使员工得到薪资,银行得到利息,地主得到租金,股东得到利润。经济价值从实物面看是货物(goods)或劳务(services),从货币面看是所得(incomes)。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农业生产粮食,工业生产器物,商业流通财货,矿业开辟矿藏。我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靠农工商矿各种企业生产供应,生产多则富有,生产少则贫穷,这就是企业的社会任务,也就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很容易变得僵化,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把那些看似古老的儒家智慧,激活成了一股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在探讨“仁”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而是将其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共生,这让我对“永续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复杂矛盾中寻找最优解的智慧。在处理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时,这种“持中守正”的思路,无疑是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学以致用”的强调,它不鼓励死记硬背,而是倡导将儒家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升。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智慧的长廊,看到了儒家思想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塑造个人品格、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评分

坦白说,《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一度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思想都显得过时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然而,这本书通过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解读,证明了恰恰是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为我们应对当下的挑战提供最深刻的启示。作者在阐述“孝”的时候,并没有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责任感,这是一种更加广阔的“孝”。这种超越小我的情怀,正是驱动我们实现“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书中对于“信”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它在现代商业社会、网络空间等领域的颠覆性意义,一个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我特别喜欢作者将儒家的“仁爱”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慈善事业等进行对比和融合,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论证有力,能够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所能扮演的关键角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评分

这本《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真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对儒家思想抱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们现代生活有点远,要么就是被某些标签化了。但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在当下社会所能扮演的极其重要且鲜活的角色。它没有枯燥地罗列那些古老的典籍,而是巧妙地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与我们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环境危机、社会公平、科技伦理等,一一对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解读,它不再是那种玄虚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洞见,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如何从个体道德的养成,推及到家庭的和谐,再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治理,这套由内而外的实践路径,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并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韧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一本。

评分

初读《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竟然如此接地气,而且充满思想的碰撞。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儒家思想的精髓与我们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永续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作者对“君子”品格的现代解读,让我看到了个体修养如何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他并没有将“君子”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强调了君子的“义”、“信”等品质,在商业伦理、公共治理、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下社会弥漫的功利主义和短期主义思潮,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反击。书中的“礼”的概念,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繁文缛节,而是转化为一种社会契约精神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这对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慎独”精神的探讨,在信息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监督的缺席,而“慎独”则成为了一种自我约束和道德坚守的终极智慧。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复述儒家经典,而是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应对现代挑战的有力武器。

评分

《儒家思想的现代使命:永续发展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指南,对于解决社会层面的宏大问题,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儒家的“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理念,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论述了如何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出发,构建一种更加包容、互利的国际秩序,这对于缓解当今世界的一些紧张局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也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精神内涵,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应用的必要性,而这种知识的应用,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福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克己复礼”时,所展现出的对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这套体系,不是压抑人性,而是通过约束自我、规范行为,来达成一种更高的自由境界,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永续发展”。这本书的论证严谨而富有逻辑,语言也颇具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