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心术:王阳明心法

天下第一心术:王阳明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旨在将其与现代思想意识相结合,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编辑推荐

  ★王阳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真三不朽”,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其学说影响国人至今,并远播国外。

  ★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获强大内心的第一修心宝典。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洒脱胸怀,可以让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

  ★取阳明心学之精华,合现代思想之脉搏。
  本书取阳明心学之精华,合现代思想之脉搏,将深奥之心学进行通俗的解读,并能让读者依之有效实践。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弘逸


  王阳明心学研究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深知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擅长于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的真谛,常以精粹语录发人深思,深受大众读者欢迎。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1.人心本无善恶
2.善恶之分在于意动
3.心明眼亮分善恶
4.为善除恶方成己
5.百善孝为先
6.“无我”才可树言
7.存养善心即修行
8.心强大,不为物扰

第二章  一体与乐:心乐观人生得坦然
1.尽心拥有快乐心
2.心情好坏源自本体
3.意动则痛苦快乐皆生
4.淡慾存理乐自来
5.没乐心,哪来乐“态”
6.潜心悟道,苦也是乐
7.万物与心本为一体
8.人乐,万物皆乐

第三章  不弃“良知”:做一个完整高尚人
1.“良知”即道德
2.人当有恻隐之心
3.无“良知”,改之为贵
4.不务空名存“良知”
5.“良知”出自见闻
6.无“执”乃大知
7.做人根本即“良知”
8.存“良知”,做高尚人

中篇  格物无动静——参透人心能立言

第四章  止于至善:处世即是四处为善

1.处世先明心
2.心明才可参透他人
3.行善道,交善人
4.待人无偏颇
5.亲近众人即是善
6.诚意乃善之先
7.心善,万人归之
8.道无精粗,至善止焉

第五章  情法交申:有原则还要讲情面
1.中正平和好友多
2.同流世俗不合污
3.不以贪功绝交
4.重情就是留情面
5.外有情,内有法
6.情法可以两尽
7.多权宜,灵活处世
8.明察就是“圣算”

第六章  君子慎独:为人定要谨慎戒惧
1.人前人后不违理
2.山外有山不张狂
3.处世学会克己
4.面对未知多体察
5.不愁不能尽知
6.早察觉,慎待人
7.不假外求即是“谨”
8.内外一致不欺人

下篇  知行合—一—走出困境事功先行

第七章  权变之道:做事别钻牛角尖

1.莫将环境拒之心外
2.立功业必先顺应环境
3.学会迂回做事
4.蛮干损己不利事
5.两害相权取其轻
6.过于疾恶无益于事
7.虚己应物,重事轻己
8.在位谋事别逞能

第八章  先“知”后“行”:心中有志“事功”成
1.做事有“主一之功”
2.不求“知”,做事即徒劳
3.求“知”未“行”,哪来“事功”
4.“知行合一事功成”
5.成事必先克其私
6.志乃动力不可缺
7.心所向,挫折也是台阶
8.不以“事功”而名

第九章  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
1.做事当尽一己之责
2.莫从心外下功夫
3.功夫差别定成败
4.不谋利,做正确事
5.明辨之,笃行之
6.分清主次事易成
7.不做无用功
8.“求是”之路不可移

图书序言

前言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就已经胸怀大志,饱读诗书的他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于家乡的“阳明洞”修习道家导引术作为养生之法,并以“阳明”为号。他是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着名的“心学”创立者。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步入了他的仕途生活。有一次,正直的王阳明由于触犯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被贬谪到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王阳明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欺凌,生活穷困潦倒,经常吃不上一顿饱饭,更没有固定的居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反而是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最后终于在一个夜晚,他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的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至今影响后世的一门学说——心学。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还将他的这种思想凝练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事实上,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人们产生善与恶的源头,就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凡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

  王阳明认为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所以他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学术界的大师——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的思想观念一出,立即就引起了思想界变化的高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王阳明的主张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心学佔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是有史以来最受中外伟人推崇的心学大师,他不仅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更是与孔孟并称的儒家圣人,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真三不朽”,首次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是诸多成大业者一直推崇的心灵导师。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

  本书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去其糟粕,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本书试图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人们现代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从而使读者从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心学,为人们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图书试读

上篇  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在社会这个“酱缸”之中,我们原本纯净的,心已经被利益、仇恨、嫉妒、焦虑等完全侵蚀成了黑色。病入膏肓的心灵需要救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乱世之中的一剂解药。若想成就自我,首先就要明辨是非,这既是自身的修行,也是立言最起码的保证。
 
1.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