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脱离了对形上学的敌视状态
从内容上来说
深度探讨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所持有的思想结构
《个体论》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何以「物体」与「个人」的概念是我们思想结构中极为核心的概念。第二部分则说明这样的思想结构如何反映在我们谈论这个世界的语言中。作者彼得‧弗列得瑞克‧史陶生从常识出发,但却对常识看法所涉及的各种复杂面向作出极为深刻的省思,这样的深刻省思无疑是分析哲学的极佳范例。
第一部分「殊相」(particulars)旨在建立起物质性物体和个人在一般殊相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共分成四章。第一章从殊相的识别(identification)和再识别(reidentification)说起,并借此给出一些概括性的论证,以论证具有空间与时间性的物质性物体是基本的殊相。第二章借着探索一个纯粹听觉世界的可能性,而企图去回答下面这一个问题:是否任何一个包含了客观殊相在其中的概念架构,都必须以物质性的物体作为基本的殊相呢?该章的结论虽然是相当不确定的,但它却引导到了下一章中的主题。第三章论证说,在我们实际的概念架构中,个人的概念是一个初基性的概念;而将意识状态归给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则是:我们必须同时也预备将它们归属给其他的人。这一个看法的一个结果是:有关于其他心灵的怀疑论根本无由产生。至此,史陶生建立起了他在第一部分中想要建立的主要主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则旨在对照史陶生自己的理论与莱布尼兹(G. Leibniz)的学说,并借着探索这个对照而对后者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与批评。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旨在于建立、并解释一般性的殊相的观念与指称对象或逻辑主词的观念之间的关联。传统上,殊相与非殊相之间的区分被认为是以下述不对称的方式关联于主词(subject)与述词(predicate)之间的区分:殊相只能作为命题的主词,而不能作为命题的述词;而非殊相则既能作为命题的主词,也能作为命题的述词。史陶生在这一部分想要建立起来的看法主要有二。首先是有关于于主词与述词之间实际区分的理据,而这个理据要能够说明上述这个传统的看法:「殊相只能作为命题的主词,而不能作为命题的述词;而非殊相则既能作为命题的主词,也能作为命题的述词。」史陶生认为,该区分可以在某种「完整性」与不完整性观念的对照里找到。其次,根据这个被提议的主述区分,殊相是逻辑主词的典范,但根据类比而来的、对此区分的延伸,殊相和非殊相都同样可以被说成是一个命题的主词,因而都是个体。这一部分同样分成四章。第五章说明了两种主述词区分的标准,以及这两种标准之间的关联。在第六章中,史陶生提出了他认为是这两种主述区分标准背后的根本理由,而这一章可以说是本书第二部分中最重要的一章。第七章检视了一个没有殊相的语言的可能性,以及这种语言所涉及的问题。在最后一章中,史陶生探讨了逻辑主词与存在概念之间的关系,反对对非殊相的化约式企图,并倡议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类比的延伸下被当作是逻辑主词,或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