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随喜

孔子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孔子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人生
  • 智慧
  • 道德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的老师林谷芳说此书具有吞吐古今的气象;朱天文感谢作者提供一个以看小说的视角来看《论语》;倪再沁说:「通过薛仁明所看到的那个亲切的孔子,再重新看过《论语》,从前认为尽是大道理的『古训』,竟如此易解,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且气象万千。」

  透过薛仁明清朗的文字来看孔子,不再遥不可及,而对于孔子的语言,也能感到生气与鲜活,整本《孔子随喜》正如书名那般亲近可喜。
《星河漫游指南:人类文明的宇宙拓荒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集,而是一部以严谨的科学推测为骨架,融合了深刻哲学思考与细腻人性描摹的宏大叙事——《星河漫游指南:人类文明的宇宙拓荒史》。它以时间为轴,构建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宇宙殖民与演化史诗,详细描绘了人类在脱离地球摇篮后,所面临的生存挑战、技术飞跃以及伦理困境。 全书共分为五部,每一部都聚焦于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的重大转折点和关键星域的探索历程。 第一部:地火交接与太阳系遗产(纪元 2150 - 2300 年) 本部分着重描写了人类首次实现大规模地外殖民的初期阶段。地球环境的不可逆恶化,迫使人类启动了“方舟计划”——利用近光速飞船技术,向最近的宜居行星群进发。然而,出发并非终点,而是更艰巨的挑战的开始。 核心内容聚焦于: 轨道城市的建立与社会分化: 详细阐述了在火星轨道和木卫二冰盖下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独立聚居地“赫菲斯托斯环”的社会结构。早期殖民者与留在地球的“守望者”之间产生的文化隔阂与政治张力被细致入微地刻画。 初代生态重构技术: 描述了利用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如火星低重力、高辐射)初步建立起自循环生态系统的艰辛过程。书中对“土壤激活菌群”的研发过程进行了近乎技术手册式的描述。 “漫游者”群体的诞生: 探讨了第一批在深空飞船中出生、从未踏足过行星表面的“星裔”的心理状态与生理适应性。他们的独特语言和对重力的本能排斥,预示着人类物种的分化。 第二部:曲率边缘的试探与阿喀琉斯星系的失落(纪元 2300 - 2550 年) 当人类掌握了有限的曲率驱动技术后,探索的尺度骤然扩大。第二部讲述了人类文明首次接触到遥远星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挫折。 详细叙述了以下关键事件: “信标计划”的启动: 人类向仙女座星系方向发射的携带海量信息的无人探测器,在漫长等待后,接收到了第一个微弱的回波,这极大地激发了后续的载人远航热情。 阿喀琉斯殖民地的兴衰: 对距离太阳系约 500 光年的宜居行星“潘多拉 4 号”的殖民过程进行了全景展示。起初的繁荣景象很快被当地独特的、基于硅基生命形态的微生物群落引发的“记忆瘟疫”所摧毁。书中详细描绘了殖民者试图用计算主义哲学来对抗精神污染的失败尝试,以及最终为了阻止瘟疫扩散而执行的残酷“隔离协议”。 驱动器伦理的辩论: 深入探讨了在发现曲率驱动技术可能对空间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微小撕裂”后,新建立的“银河议会”内部围绕技术存废展开的激烈辩论,塑造了主张“慢速、安全发展”的保守派与主张“快速扩张,不计后果”的激进派的鲜明形象。 第三部:共生之网与认知革命(纪元 2550 - 2900 年) 这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技术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升级,而是与生物学、意识科学的深度融合。 重点描绘了: 超光速通讯与“共生神经网”: 描述了如何通过量子纠缠网络,将分散在数十个星系的人类殖民地瞬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共享知识与情感的“共生之网”。书中详细记录了首批实现“意识上传”的先驱们,他们如何看待个体身份的消融与集体智慧的升华。 环境适应性工程(EAE): 人类不再试图改造行星以适应自身,而是主动进行基因和生理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环境。书中刻画了“冰原行者”(适应极寒、低光照环境)和“气态浮民”(生活在巨行星大气层中的漂浮生物群落)等高度分化的新人类分支。 “无主之物”的发现: 人类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分析了前代超级文明遗留下的巨型、自我维护的太空结构——“戴森球残骸”与“环世界碎片”。这些发现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激发了对“真正智能”的终极探寻。 第四部:星际冲突与统一帝国的黄昏(纪元 2900 - 3200 年) 和平与融合的时代未能永恒。当人类文明扩张到数千光年,最初的“共生之网”因信息延迟和文化差异的累积而瓦解,新的冲突爆发。 本部的核心冲突点包括: “纯血论”的复苏与分裂: 长期脱离太阳系核心地带的殖民地,开始强调生物学上的“人类纯粹性”,反对无限制的基因改造和意识融合,最终引发了针对“融合派”的大规模战争。 “超维武器的悖论”: 详细描述了双方为打破僵局而使用的、利用维度折叠进行打击的武器系统。这些武器的威力强大到足以撕裂恒星系统,但每一次使用都加剧了宇宙结构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关键战略区域的“虚空化”。 帝国的解体与流亡: 描述了中央“银河议会”在无法有效管控跨越数千光年的战线后,权力下放至地方军阀和技术寡头手中的过程。大量忠于旧秩序的精英阶层被迫搭乘“时间胶囊”飞船,驶向未知的、更古老的星域,以期“重启文明”。 第五部:时间彼岸的低语与返乡的寓言(纪元 3200 年至今) 最后的篇章回到了对“终极意义”的追问。残存的人类文明分支,在经历了数次大洗牌后,重新聚集在银河系边缘。 内容收束于: “熵增之墙”的理论: 科学家们发现,宇宙的整体热寂速度似乎比理论预测的要快,这可能与早期曲率驱动技术的滥用有关。文明的焦点从“扩张”转向了“延缓衰亡”。 “原点”的召唤: 幸存的流亡者们,在经历了漫长的休眠和探索后,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了最初的太阳系。他们发现,地球早已被彻底的自然力量重塑,但那里却存在着某种“信息锚点”。 返乡者的困境: 最后几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带着数千年历史的记忆与技术,踏上归途的船队。他们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家园,而是一个全新的、由时间塑造的、近乎神话的起点。他们必须决定,是重建旧有的模式,还是接受宇宙的最终命运。 本书通过对宏大历史的俯瞰和对个体命运的精准捕捉,探讨了文明的必然周期、技术伦理的边界,以及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对“归属感”和“意义”的永恒追寻。它是一部关于遗忘、适应、毁灭与重生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薛仁明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之第十二代。出生于茄萣,民国八十二年起,常居于台东池上。

  年少时,曾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且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开始,有心于儒释道三家。€?

  目前于台北书院、北京辛庄师范开设有中国文化的长期课程,也在北京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恆南书院以及民间多处讲授《史记》与《论语》等短期课程,并曾应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邀请,做过多场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因其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回响甚大。

  除讲课外,也经常于两岸报刊发表文章,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之重建与生命之修行。文章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礼崩乐坏的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尤其能够将中国文化中的人间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已经出版的繁、简体着作,有《胡兰成.天地之始》、《孔子随喜》、《教养,不惑》、《进可成事,退不受困—薛仁明读史记》、《天清地宁》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学问,惟在气象


  谈中国水墨,你可以推崇范宽的巨碑山水,他磊落遒劲,使百家纤巧,喑哑俱废;你也可以心向倪瓒一河两岸的萧疏澹泊,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气;而论曲尽其态,笔墨酣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许多人当推石涛为古今之最;谈平淡天真,雅洁远逸,有些人喜直指黄公望的理意兼顾。而即便八大的意境、笔墨,尤其是他那被大家忽略的山水是如此出格地让我觉得千古一人,但若要论气象、论吞吐,怎么说,也还得从蜀人张大千谈起。

  朋友问我如何给大千下个断语,我说「气象万千,富贵逼人」。这富贵逼人是张大千极特殊之处,他画工笔、画仕女,乃至画钩金荷花,再如何富贵,却无半点俗气,就如同他过的日子般,令人欣羡,却不让人嫉妒,因为居停挥洒,自有一派风光。

  风光是禅家语,这里触目即是,处处生机,正因禅心是活的。活,所以能出入、能吞吐。不过,要如此,还得先将自己打开,将学问打开。

  将自己打开,是不泥于己,如此才能与境相应,眼界一换,所见就有不同;将学问打开,是不受限于法,回眸一望,乃满目青山。如此,于人于境,不画地自限,自然开阖自如,写史论人,对境应缘,就有不同气象。

  气象是眼界、是格局、是丘壑,但较诸于此,它更有一番吞吐,可以周弥六合,可以退藏于密,无论横说竖说,总有一番气度、一番生机。

  所以说,「富贵逼人」只是大千有时外显的相,「气象万千」才是他的根本。在画能不泥于法,从工笔临摹到泼墨泼彩,从册页到通屏,就都能大小无碍,随意进出。寻常说:人能大气所以不俗,这大气不是疏狂,而是开阖的气象。

  论艺,要气象;看人,更得看气象。毕竟,艺之一事,尽可举生命之一端,将之极致,就能夺人眼目。而人,却必得全体契入,才有真正的生命成就可言。

  生命富于气象,山河大地乃尽是文章;生命缺乏气象,就只能封闭自持,顾影自怜。一个时光推移,益见丰富圆熟,一个则愈愤世酸腐,总觉老天为何独薄于己,高低之间,乃愈差愈大。我们看少时同负才情的两人,其后处境却有天渊之别,关键常就只在这生命气象的有无之上。

  人如此,由人构成的历史更如此。一个时代能否有其气象,决定了这时代的成就,不从这入手,巨大的史料就变成永远的负担,别说寻章逐句可以累死多数人,即便有所梳理,也早就远离了那时代的精神,更无益于当下的生命。

  可惜的是,多少年来,我们写人、论史,却早就忘却了这气象。

  忘却气象,正因早已缺乏气象,而关键,就在宋代。

  宋代有高度的文明成就原不待言,它是六朝隋唐以降胡化的终结者,这汉本土文化的复兴本非坏事,但可惜走过了头,走到绝对的夷夏之辨,周之后传入的东西乃尽归于须辟而废之的胡物。于是在宋,你就看到:

  雅乐要回复先秦,却完全忽略了秦火之后,其原貌已难辨析,就一个黄钟音高为何,可以聚讼千年。

  琴家说弹琴一有琵琶音,终生难入古矣!于是以幽微淡远为宗,最终,连扁舟五湖,一蓑江表,满头风雨,以心中之波涛映水云之翻腾,具现中国式交响的《潇湘水云》,在明代最着名的虞山派琴谱中也因其「音节繁复」而不录。

  宋明理学援佛入儒,但骂起佛家,就像批杨墨:「出家,无父也,沙门不敬王者,无君也。无父无君者,禽兽也」,这等骂法,何只粗陋,更已似泼妇无赖之流了。

  也所以,日本人比对五代编的《旧唐书》与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乃发觉《旧唐书》中一千一百多笔的佛教资料在《新唐书》中竟就不见,毕竟,面对「无父无君」的佛教,这等删法还算客气的呢!

  以此,尽管宋有高度的文化成就,但这成就却可看成在胡化下沉潜待发的奋力一击,一击之后,却就每下愈况了。

  每下愈况是因没了气象,在此,严的何只是夷夏之辨,还是雅俗之辨、正邪之辨,这影响对后世既深且远,于是:

  宋之后,标举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人须严合礼教,由此,除了花灯、秧歌、民俗庆典外,中国人已不能随意舞动肢体,细腻的舞蹈只能在戏曲中寻,而能有这个出口,还因演员扮演的是别人。

  中国的琵琶是历史中唯一能与琴相颉颃消长的乐器,在唐是横抱拨弹,至明已直抱手弹,还发展出相信是今曲〈十面埋伏〉前身的〈楚汉〉一曲,其器乐化已臻巅 ,这转变何其之大!更是胡乐中国化的最好例证,但四五百年间竟无相关的琵琶史料,只因琵琶不仅是胡乐,还是俗乐!

  而也就因宋儒的辟佛,即便佛教传入中国已两千年,民间甚而「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谈起佛家,许多儒门中人到今天第一句也还是:「佛教不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就因画起圈圈,自拟正朔,缺了那吞吐开阖的气象,所以,于书画,即便文人多所寄寓,不乏大家,但真能开阖者,也常须于逸于格外者寻;于陶瓷,宋虽显其底气,至元明却仅能但探幽微,到清,则几乎只余玩物丧志;于音乐,则宋之前固灰飞烟灭,宋后则雅俗严分,难出大气;于文学,则宋词、元曲、明之小品文,皆极尽美言,却都少见酣畅;于思想,则文人之生活,尽管多出入三家,台面却只能标举儒门,此儒门还愈不可亲,最后士子就只能完全匍匐于科举之下,学问也只能死于句中;而中国人不再舞动肢体,居敬最直接的结果竟就是逐渐僵化的身体与想法。

  所以说,这气象的有无、盛衰,才是了解中国千年以降文化变迁、生命转折的关键,但要识得此,却必须跳开宋文化成就带给我们的惯性与迷思。换句话说,谈人论史,谈者的本身就非得具备那吞吐古今的气象不可。

  而老实说,仁明的这本书是有这点气象的!

  这气象,出现在谈儒的孔子九章上,孔子本身就具气象,他当过大官,门人三千,虽不致三教九流,但来处不一,情性各异,他周游列国,要面对每次的不可预期,有南子者还相中他,怎么说,他都不像后世供奉的那种人。

  这气象,直击宋儒的可敬不可亲,但更回归了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孔子及其弟子的可能样貌,使我们读来,竟觉如 斯人,《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的每一章句,竟也变得如此可亲。

  这些篇章量既不多,篇亦不长,但不只内容,文字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与孔门直通的气象,形式论辩几乎没有,娓娓道来却总神气十足,坦白说,能如此谈孔,谈得如此直接,如此不死于句下者,怕极难找!而谈的是儒,却及于其他,读史论学,仁明的文风,相应的正是中国人那具象直抒的风格。

  就因这具象直抒,他谈宋儒的概念化,乃不致堕在概念里与之交锋;而也因此,在全书中,他屡次述及当代知识分子,包含一些诚恳博学,具反思,乃至力图实践者其学问及生命的局限时,也特别清朗易读。原来,虽从古老的中国走出,这些人却一样走入了那概念化,那不可亲,那只探生命幽微,却乏趣味、乏江湖、乏活泼干坤的老路。

  这样的书,从讲方法、谈概念的看来,既主观又没学问,但讲方法谈概念不正是当前学问最大的异化么谈禅之教学,我总喜欢举下面的应答:

  东京天宁芙蓉道楷禅师,参投子,问:「祖师言句如家常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处么?」

  子曰:「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尧舜禹汤也无?」

  的确,天子下敕,自说即为君命,何须假借权威,反观当代学界,言必谈出处,却从不问那原典如何产生,既为句下之徒,当然难以言那应缘而发的第一义。

  而也正因祖师言句都从自己胸襟流出,所以即便盖天盖地,却总如寻常家饭般亲切。同样,真具气象者,其言尽管超乎惯性,笔下纵有王者之气,却因不假借权威,不寻章逐句,不拨弄概念,不执着形式,也总令人觉得可亲,寻常人乃可在此无隔,在此印证。而离了这亲切,不要说难直指那生命学问的大义,首先异化的也就是言说者本人。

  原来,学问无它,惟在气象。你能以生命气象对历史气象,以气象之笔举气象之人,谈史论事,为学说艺,何须雄辩再三,何须部繁帙重,平常道来,就有一番自家风光。

林谷芳



素看孔子


  如果把《论语》当成一部上乘的小说来看,如何?读完薛仁明《孔子随喜》,我感谢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可以看小说一样的看《论语》。

  视角一转换,彷彿取得通关密码般,突然间,都看懂了。那些原先缄默似石看来全部一个样的古人突然间,你说我说,连语气、连举止、连性格、连身世背景、连他们的命运,一一清晰到像《红楼梦》里写出的百样人,每一个都难忘。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剧情的只关心宝黛恋情。稍长后看热闹,挑爱看的章篇看,王熙凤办秦可卿丧事的那种场面调度,真好看。晴雯撕扇,病补孔雀裘。讲话大舌头的史湘云,喝醉了睡在芍药裀上。有人认同薛宝钗的世故明理,探春爽利有英气,鸳鸯好蕴借大方。便是代表儒家坚固系统的贾政,在我们年过半百阅世堪多后,始能明白脂胭斋所批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李渝一篇文章〈贾政不作梦〉这么说,「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的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了宝玉。只有贾政可以抚慰生者,安息逝者,让离者心安地离去。如果宝玉承尽了爱和哀,贾政担尽了事和责。」

  没有贾府,不会有大观园之梦。没有贾政做为磐石的大观园,不会有宝黛晴雯这些逆叛之花开出墙外。贾政的存在,是要有点年纪之后才会注意得到吧。

  薛仁明写孔子,众弟子里他跟孔子一样特别钟爱颜回,不说孔孟,只说孔颜,颜回也是他最企慕能够达到的人格状态。然而颜回,我很介意孔子曾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年轻时候我们受教于胡兰成,跟妹妹朱天心不同,我对胡老师的一切言行诲喻,无所不悦。这在我,永远是受益的一方。但对胡老师一方,我于他其实是无所助益的。审视这点,我仍耿耿于怀。

  把孔子写成小说,有日本小说家井上靖。我知道唐诺以前想写,从子贡的观点切入(听闻已经有人这么做也出版了)。子贡是商人,与孔门最异质,又够聪明,不出手则已,《孔子家语》里记载他一出手而乱齐、存鲁、强晋、弱吴、霸越,俨然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先驱。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贡随行半程。孔子死后,他庐墓三年,又三年。《史记》写最后一位见孔子的人是子贡,孔子负杖逍遥于门,看到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接着的一段对话,极为动人。子贡若做为一名叙事者,也许更能看到差异,而揭开的面相因此会更多样,复杂和丰富。

  三十余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游浅草观音寺,胡老师指看寺坛上两柱字,谈起能乐的舞姿犹如此:

  佛身圆满无背相,
  十方来人皆对面。

  这两句讲修行,修得人事物,照面即见,没有隔障。当然这两句也可以拿来说孔子的因材施教,一对一的,每人得了各自的那一份。《孔子随喜》,在当代,在两千五百年后,亦自是一份。

朱天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当我拿到《孔子随喜》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毕竟“孔子”二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庄重与深邃。但翻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那些我们以为古老却又无比鲜活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捕捉到孔子当年在山间行走时,风吹过衣袂的声音,或是他在杏坛讲学时,学生们脸上那种若有所思的表情。读到某些片段,我甚至会觉得,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着那种启迪与教诲。书中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将那些深刻的道理融入到细微的场景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许多。比如,关于“仁”的阐释,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仁”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流淌,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孔子与弟子们日常对话的描绘,那些看似平淡的交流,却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孔子,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连接。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名为《孔子随喜》的书,读到一半,感觉它就像是一杯温润的清茶,没有那种浓烈的苦涩,却能在回味中带来无穷的甘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没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是尽量将自己“藏”起来,让孔子的形象和思想自己“说话”。这种“随喜”的态度,也体现在文字中,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故意的批判,就是将那些历史的片段,那些人物的对话,那些场景的描绘,以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孔子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描写,他对弟子们的循循善诱,他对周遭世界的观察,都透露出一种与人为善、尊重个体的态度。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反思自己在日常沟通中的不足,是不是过于急躁,是不是不够耐心。这本书并非一本“教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也看到那些可以被更好的自己。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觉得,原来真正的智慧,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说,它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看来,《孔子随喜》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就是它打破了我对传统经典书籍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冗长的理论说教,也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流畅自然的叙事风格。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那些原本可能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道理,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描写孔子如何看待“志”,他并不是要求人们树立多么宏伟的目标,而是强调内心的坚定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种解读,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它告诉我,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智慧也源于对生活最朴素的观察和感悟。这本书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很多有益的养分,让我觉得,原来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是这样一种享受。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孔子随喜》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犹豫,以为会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看了开头才发现,原来它真的非常“随喜”。作者的叙述方式特别接地气,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把孔子的思想和故事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一段讲到孔子如何看待“礼”,他不是教条地要求人们遵守规矩,而是强调“礼”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现代社会很多时候缺失的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礼”的本质呢?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孔子在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他对于食物的讲究,对音乐的热爱,这些都让我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有时候,我会在睡前读一两章,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深夜的对话,虽然没有直接的解答,但总能引发我很多思考。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可以如此轻松愉快,甚至充满趣味。

评分

《孔子随喜》这本书,我觉得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去“解读”或者“定义”孔子,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像是“陪伴”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古老的智慧,用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去呈现,却又不失原有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孔子一些看似“日常”的言行的挖掘,例如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得失,甚至是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些片段,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记,却能折射出他内在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态度。我曾一度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责任和义务,会让人感到沉重,但这本书通过那些生动的小故事,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实践了“仁”与“礼”,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从容和有力量。它就像一本心灵鸡汤,但又不是那种肤浅的励志,而是从根本上,引导你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每次读完,都会感觉心中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浮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