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圣域

儒教的圣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黄进兴教授以儒教为主题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集,为宗教文化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全书由五篇文章组成,主题集中,层次明了,逻辑清晰,着重聚焦儒教的圣域——孔庙,进而探究儒教的宗教性格,挖掘其浓厚的政治与文化意涵。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孔庙祀典与帝国礼制的动态整合过程得以勾勒,儒教丰富的文化面相也得以呈现。对于清末民初以来,广为学界关注的儒家或儒教是否为宗教的问题,作者也旗帜鲜明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具体问题的研究,本书还包含了作者在研究理路上的反思,尤其是对近年来孔庙文化研究的基本观念和进路进行了检讨,可谓发人深省。带着一份对传统文化「同情的了解」探索孔庙,无疑是打开儒教圣域之门的一把钥匙。阅读本书,正是从作者手中领过这把钥匙,并随之去解开儒教的宗教之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进兴


  一九七三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一九七五年获该校硕士学位,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二〇〇八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着有《哈佛琐记》、《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圣贤与圣徒》、《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一个批判性的探讨》、《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等,其着作或有英文、日文、韩文等译本。英文着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

图书目录

自序
象征的扩张──孔庙祀典与帝国礼制
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野叟曝言》与孔庙文化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研究儒教的反思
作者简介
着述年表

图书序言

象征的扩张——孔庙祀典与帝国礼制
 
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元成宗
   
孔子之道,垂范古今。朕愿学之志,时切于怀。——清圣祖
   
上述两段引言,特意取自异族之君;无论系个人的倾慕之辞,或着眼治理的方便,均可彰显孔子之教与治国密不可分。职是,亘古以来,孔庙祭典即镶嵌在中华帝国的礼制之中, 并且变成帝国运作的要件,自可理解。拙文则旨在探讨孔庙祭典如何变成帝国礼制的元素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孔子庙,简称孔庙,顾名思义,为祭祀儒学宗师孔子所设。原先只是家庙或祠堂的性质,但在后世则蜕化成官庙而具有强烈的公共性格。惟有在后一阶段,孔庙祭典方与帝国礼制产生关联。
 
一、从家庙到官庙
   
为了方便与后世官庙化的孔庙比对,让我们先行简略考察孔庙原初家庙的状况。根据《左传》所述,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哀公为之诔,以「尼父」称之,却遭到子贡「生不能用,死又诔之」的「非礼」之议。 至于孔子立庙,《左传》记述简要,对孔子身后并无着墨。但千载之后,孔家后裔在南宋所编的《东家杂记》, 或于金代所撰的《孔氏祖庭广记》却迳言「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 衡诸史实,该说颇值存疑。孔子殁世为弟子所葬,盖孔子生鲤(伯鱼),年五十(哀公十二年),先孔子而逝,其孙孔伋(子思)尚属年幼。 职是之故,清初孔继汾(一七二一—一七八六年)虽为孔子六十九代孙,远较晚出,却能独排众议,其记述反为信实。他说:
   
先圣之没也,弟子葬于鲁城北泗上。既葬,后世子孙即所居之堂为庙,世世祀之。然茔不过百亩,封不过三版,祠宇不过三间。
   
因此孔子为弟子所葬,而庙堂则为后世子孙所立,以祭祀孔子,不无道理。距离孔子逝世三百余年的司马迁(公元前一四五—公元前八九年?)曾经历鲁,亲眼目睹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他对孔子身后事有番记载。他写道: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