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基础读本‧上册

儒学基础读本‧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思想
  • 儒学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文化经典
  • 入门
  • 教材
  • 思想史
  • 先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欲研习中国文化者,内心必有一儒学之定义在。然则何谓儒学,今人歧说纷纭。儒学兼具传统与现代品格,实为中国文化之根脉,读者诸君切望平实深湛之儒学读本置诸案头,以便翻检。笔者精心结撰《儒学基础读本》,可谓应斯命而来,立意在以古人之言阐释儒学之根由始末,先生只居间于幽微处点拨生发,终令旧籍隐处焕然而显豁。是书中正允当,不发奇论,勘称儒学进阶之津樑,国学启蒙之管钥。
儒学基础读本‧下册:迈向儒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定位与读者对象】 本书为《儒学基础读本‧上册》的姊妹篇与逻辑延续,旨在为初学者构建起一套更为宏大、系统且深入的儒家思想知识体系。如果说上册聚焦于奠定“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入门基础,并梳理了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脉络,那么《儒学基础读本‧下册》则将视野进一步拓展至宋明理学、清代学案,并探讨儒学在政治、伦理、生活艺术中的具体实践与现代转化,是渴望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的求知者不可或缺的进阶读物。 本书特别适合已具备基本儒家常识(如熟知“四书”概要、了解孔孟主要观点)的读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深厚兴趣,希望系统性掌握儒学发展脉络、把握其精髓与时代价值的文化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古典文学爱好者以及希望提升个人修养的社会人士。全书行文力求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避免艰涩的古文堆砌,以现代化的阐释工具,解析千年的思想精髓。 【内容结构与核心章节概述】 《儒学基础读本‧下册》共分为五个核心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儒学思想进阶地图: 第一篇:先秦儒学的深化与拓展——荀子与“性”的辩证 本篇旨在超越孟子“性善论”的框架,系统介绍战国后期的重要思想家——荀子。 荀子的“性恶论”与教化观: 详细解析荀子如何看待人性的原始状态,并阐述其“化性起伪”的理论基础。探讨其“隆礼”思想的社会功能,对比孟子与荀子的核心差异,理解儒家内部关于人性论的早期张力。 法、礼、名、实: 深入探讨荀子对法治精神的萌芽性主张,以及其对“名”与“实”关系的审视,这为后世法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儒术的集大成: 总结荀子学说对秦汉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儒学如何开始尝试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社会秩序体系。 第二篇:汉代的独尊与经学体系的建立 汉代是儒学从一家之言转变为国家正统思想的关键时期。本篇聚焦于经学体制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的结合: 考察董仲舒如何巧妙地融合阴阳五行学说,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使儒学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分析“三纲五常”在汉代的最终定型过程。 五经的地位与训诂之学: 介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在官方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汉代经学家在解释经典时发展出的严谨的训诂、考据方法,这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滥觞。 经学与政术的分离趋势: 探讨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学如何逐渐演化为一种僵化的政治工具,为后世的复古与革新埋下了伏笔。 第三篇:中古的沉寂与宋明理学的“重构”——内圣外王的再探 理学(或称道学)是儒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内在精神的回归”。本篇将详细剖析宋明理学的核心命题。 周敦颐与二程:理一分殊的开端: 追溯理学的源头,解析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意义,以及程颢、程颐关于“天理”与“人欲”的早期辨析。 朱熹的集大成:格物致知与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阐释朱熹理学的两大支柱——“理”的本体论地位,以及通过“格物致知”实现“知”的认识论路径。探讨四书的重新排序与诠释(如朱熹对《大学》的“明明德”和《中庸》的“诚”的强调)。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革命: 对比朱熹的“理在物”与陆九渊的“心即理”。重点解读王阳明“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革命性主张,探讨心学如何在实践层面回应了理学可能导致的僵化问题,及其对明代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影响。 第四篇:儒学的实践面向——伦理、政治与生活艺术 本篇将理论回归具体的生活情境,展示儒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鲜活性。 家庭伦理与宗法制度: 深入探讨“孝”的实践深度,从孟子的“事亲”到朱熹《家礼》的规范化,考察儒家如何通过宗法制度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结构。 士的理想与政治参与: 考察“士”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定位,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抱负,到宋代士大夫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自觉,分析儒者在权力与道德间的艰难抉择。 儒家审美与生活情趣: 超越严肃的政治伦理,探讨儒家在文学、音乐、园林艺术中体现的“中和之美”与“雅正之气”,如《诗经》的“温柔敦厚”之旨,体现儒学对个体生命情趣的涵养。 第五篇:儒学的现代反思与转型之辨 在近现代剧烈变动的历史背景下,儒学如何被批判、又如何寻求自我革新,是本篇的重点。 近代对儒学的挑战与批判: 概述严复、陈独秀等思想家对儒学的“糟粕”论述,分析其批判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焦点(如对僵化礼教和保守政治的反对)。 清代学案的回归与考据学: 介绍戴震、阎若璩等对宋明理学“过度发挥”的纠偏,以及实证主义的考据学如何为儒学注入了科学精神,强调“实事求是”。 当代儒学的新发展: 探讨当代学者(如方东美、唐君毅等)如何从“文化精神”的高度重塑儒学,强调其超越西方二元对立的智慧,以及其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伦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潜在价值。 【阅读价值与预期收获】 阅读《儒学基础读本‧下册》,读者将不仅能系统性地梳理出儒学自先秦至当代的完整发展脉络,更能深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们在面对社会危机与时代挑战时,所做出的理论回应与实践探索。本书旨在帮助读者: 1. 建立宏观的儒学史观: 清晰区分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案在思想重点上的根本差异。 2. 掌握核心概念的演变: 追踪“理”、“性”、“心”、“天”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派间的阐释差异与深化过程。 3.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读者对儒家思想进行辩证的审视,认识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避免教条化理解。 4. 激发文化自信与实践: 最终目的在于将古代圣贤的智慧转化为个人修身养性的指南,使儒学成为指导现代生活的强大精神资源。 本书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逻辑,引领读者真正走进儒家思想的深邃殿堂,实现从基础入门到深入探究的完美过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册

第一章 儒学是中国古代治国之学  1

第一节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治国之学  1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之学也都是治国之学  9
第三节 尧舜之道就是仁义之道  13
第四节 仁义之道后世成为忠孝之道  26
第五节 忠孝之道后来演变为单方面的义务  31
第六节 礼是儒学治国的基本规范  37
第七节 与礼仪同样重要的是音乐  45
第八节 制礼作乐是治国最重要的事业  51

第二章 礼的内容  61
第一节 最重要的礼是祭礼  61
第二节 祭祀的对象和级别  68
第三节 有益于人的事物都会被祀为贵神  76
第四节 最高神是昊天上帝  82
第五节 祭祀的目的是求福  89
第六节 丧礼是仅次于祭礼的礼仪  98
第七节 嘉礼、宾礼和军礼也是制礼的内容  108
第八节 家礼和祠堂制度  115
第九节 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作祭祀的诗歌  121
第十节 法是和礼并行的治国规范  130

第三章 治国之学与天人之际  141
第一节 天人之际是儒学的最高学问  141
第二节 天命是一切言行的最高命令  151
第三节 天命君师以治理和教化民众  163
第四节 德行是获得天命和百姓拥护的基本条件  169
第五节 天意通过民心体现出来  172
第六节 天人感应是天意表达的基本形式  178
第七节 普通人也可以和天感应  184

第四章 儒学的世界观  193
第一节 气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  193
第二节 气是固有的或者是由虚无和理产生的  197
第三节 精神是气中之精、灵或理  211
第四节 气是心志和肉体的仲介,也是物与物感应的中介  225
第五节 气分阴阳五行,不停运动  229
第六节 事物不断变化,但道不变  239
第七节 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248
第八节 治国的原则来源于天与阴阳五行  253
第九节 治国原则源于天理  256

下册

第五章 关于人的本性  261

第一节 上天赋予人本性  261
第二节 性善与性恶之争—关于人性的探讨(一)  272
第三节 阴阳五行之气决定人性有善有恶—关于人性的探讨(二)  279
第四节 本性自然论—关于人性的探讨(三)  283
第五节 性本清静论—关于人性的探讨(四)  286
第六节 气质之性论—关于人性的探讨(五)  289
第七节 性即理说—关于人性的探讨(六)  293
第八节 人心与道心  296

第六章 新的修身、治国之道  303
第一节 格物致知是修身、治国的第一步  304
第二节 正心诚意是修身、治国的思想基础  311
第三节 存天理灭人欲是心正意诚的途径  317
第四节 身心修养须下切实工夫  322
第五节 致良知就是修身治国的全部  331
第六节 汉学与宋学之争  337
第七节 为救国而採西学  342

第七章 儒者处世之道  353
第一节 君子谋道不谋食  353
第二节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357
第三节 求仁得仁,见义勇为  364
第四节 以正道求富贵  370
第五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74
第六节 爱恨分明,直道而行  380

附录一 儒学书籍和学校  385
第一节 《周易》  386
第二节 《尚书》  389
第三节 《诗经》  391
第四节 礼经  393
第五节 《春秋》  397
第六节 《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00
第七节 四书  402
第八节 《四库全书》  405
第九节 儒学学校  407

附录二 着名儒者  413
第一节 汉至唐优秀儒者  417
第二节 宋元明清优秀儒者  4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儒学基础读本‧上册》,主要是想弄清楚“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儒家就意味着“尊孔”、“等级森严”之类的标签。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非常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社会形态的向往。比如,书中对“德治”和“法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儒家在治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思考,不仅仅是道德说教,更有其现实可行性。此外,对于“学”的重视,书中也做了非常充分的阐述,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本书让我觉得,儒家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可以切实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儒学基础读本‧上册》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挺忐忑的心情。毕竟儒学这个东西,在我印象里总是跟古板、深奥挂钩,感觉离我这种“俗人”的生活有点远。但翻开书,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意思,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儒学的大门。开篇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道理讲起,比如“君子”的品德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仁”是如此重要,以及“孝”在我们家庭关系中的根本意义。作者在解读这些概念时,用了大量的生动例子,有些是历史故事,有些则是贴近现代生活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就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并没有过时,反而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我尤其喜欢它对“礼”的阐述,不再是机械的规矩,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仪式感”。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儒家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师长,一点一点地解开我心中的困惑,让我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文明,就得从它的思想根基入手。《儒学基础读本‧上册》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核心的窗户。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地方,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轻松。我最开始接触儒学,是通过一些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感觉零散且难以形成体系。但这本书不同,它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如“中庸”、“正心”、“诚意”等,用逻辑清晰的方式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中庸”时,并没有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折中”,而是强调了一种在变化中保持平衡、不过度也不不及的智慧。书中还运用了一些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儒家思想与其他一些哲学流派进行比较,这让我更能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读懂了一些道理,更是收获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性地了解儒学入门的书。《儒学基础读本‧上册》的出现,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学术态度。在讲解《论语》、《孟子》等经典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名言警句,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原文的语境和思想内涵。例如,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书中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还联系到古代社会背景,探讨了其在构建人际和谐中的重要性,并引申出它在现代社会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时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仁”的多种解读,从爱人到忠恕,再到德行的修养,层层递进,让我对这个儒家核心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浩瀚的儒学海洋中,逐步找到了清晰的航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圣贤能够提出那么多影响深远的道理。《儒学基础读本‧上册》这本书,让我开始窥探到其中一丝奥秘。它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追溯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儒家思想的实践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行合一”的阐释,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那些古代的君子是如何将自己的道德追求落实到日常行动中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每章节的结尾都会有一些思考题,促使我主动去反思和联系自身,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信息。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和几千年前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依然能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