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老子

不一样的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人生
  • 智慧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领导管理、国防军事、经济发展一把罩,原来老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不再以儒、佛、道观点解释《老子》,直指以往解经者对老子的误解,并附上作者「带着老子的眼镜看《老子》」的精辟解说,带你认识这部小而美的经典。
  ◎老子着述内容丰富,知能学养超前当代,本书带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再探老子真义。
  ◎带领没读过《老子》的读者,轻松理解老子思想;让喜爱《老子》的读者,抛下成见,重新认识老子。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吗?
  老子说过「道」可以「修」吗?
  老子主张「无欲」吗?
  身为现代人的你,为何还需要读2500年前的《老子》?
 
  其实,老子没说过「天人合一」,更没讲过「修道」!
  用老子的观点来解读《老子》,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老子。
 
  《老子》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形上学,更包含哲学认识论、领导管理学、家庭教育观、自然环保、生物科学、国防军事、经济发展、财政税务、社会福利、外交政策、司法独立等等,丰富程度冠绝诸子百家。

  别再用错误的认知,让自己错过真正的老子!
 
  ●生大病,常是因我们以为拥有身体的所有权而滥用身体,这就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的意思(第13章)。
  ●「创造性的破坏」是必须的,我们真要长寿,就要接受一些「死而不亡」的破坏,这就是「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
  ●带负电的电子包覆着带正电的原子核,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第42章)。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51章),「毒」是训练,古代免疫医学的做法之一。我们爱小孩,但是也要训练小孩,尤其是忍受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子认为「常有司杀者杀」(第74章),杀害生命的权力不可以交给执政者,应该由另外一个专责部门来执行,这是行政与司法分立的重要观念。
  ●老子虽然赞成自由放任、不干预市场,但也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这就是国家可以「课税」做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仆人康

 
  某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他曾任报社採访中心记者,之后一直在金融机构服务,目前只是个平凡的中年金融从业人员。
  他喜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有兴趣于最被世人误解的老子,所以借由本书分享心得,也欢迎您到他的脸书讨论:
  www.facebook.com/lauzhi88

图书目录

前言
1. 能分辨「主观」及「客观」,就可以打开「众妙之门」
2. 「美」、「善」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不要自以为是
3. 不自作聪明,「则无不治」
4. 不知谁创造「道」,只知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
5. 「万物」和「百姓」都是用来彰显「道」的存在
6. 凡事多留余地,但不能乡愿
7. 不自以为是造物者,就能天长地久
8. 「处众人之所恶」的领导理论
9. 你的成就若非「天之道」的安排,断不能成全
10. 老子从没说过「天人合一」
11. 老子不讨厌「有」,也没有独尊「无」
12. 人性有很多问题: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
13. 滥用身体,就有大患
14. 不能「执道」的人,看了不明白,听了不理解,抓了拿不到
15. 「善为道者」能跟三教九流的人相处,也能当个开心果逗人发笑
16. 我们不完美,常常犯错,所以回归自己的本性就叫「常」
17. 功成事遂,百姓都说:「是自然让我们这样的」
18. 忠臣很多,表示国家昏乱啊
19. 人就是人,不要想成为圣人
20.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 从万物的「名」,可以观察「道」
22. 「曲则全」不是「委屈求全」
23. 人生有涯,请尊重包容他人
24. 骄傲、自夸都是「余食赘行」
25. 我们服从的「王」,是遵守「道」的「王」
26. 人是英雄,钱是胆,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27. 「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源,不可小看
28.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错特错!因为「大制不割」
29. 别想操控市场
30. 不可穷兵黩武
31. 非不得已才动武
32. 新制度经济学
33. 要长寿,就要接受「死而不亡」的破坏
34. 万物不论大小,「道」都在其中
35. 领导者要有远见,则「天下往」
36.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问题是⋯⋯
38. 「礼」是乱源之首
39. 「人」妄想成为「道」的后果:「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侯王蹶」
40. 心胸开阔,不怕「反者」,帮助「弱者」
41. 建德若偷:做好事要偷偷做,不要到处张扬
42. 《易》的宗旨不过就是「凡事不要太极端」而已
43. 「身教」胜于「言教」
44. 全世界「感觉」最贵
45. 承认自己有缺点,才会没有缺点
46. 祸患无穷啊!人性的贪婪
47. 看透弦外之音,宅男也能耳聪目明
48. 人生其实是「损之又损」的减法
49. 别跟自己的孩子斗气
50.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51. 要训练孩子,尤其是忍受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见小曰「明」,「道」藏在细节里
53. 帮助别人时也要特别小心
54. 「修德」有层次,就事论事才能知天下
55. 「修德」不能成为「道」
56. 「玄同」:看似相同却又不同
57. 法令管制愈多,钻漏洞的人就愈多,百姓就愈穷
58. 只要你持守正道,会一直「福」下去,不会「祸福相倚」
59. 凡事早做准备,才能长久
60. 我们拜的「神」,其实可能是「鬼」假扮的
61. 大国最好低调、谦虚,用心处理「下流」的问题
62. 如果我们不认罪,「道」要如何免除我们的罪呢?
63. 不要忽视小事情或简单的事情
6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5. 不要用「聪明」治理国家
66. 领导者要广纳谏言,以身作则
67. 施政要「不敢为天下先」
68. 「不争」,才能够「用人之力」
69. 「慈」要发挥威力,必须不能轻敌
70. 圣人被褐而怀玉,别用外表判断别人
71. 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
72. 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下一代又没有希望,则麻烦大了
73. 任何事都有「天之道」的美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4. 「常有司杀者杀」,行政不能干预司法
75. 百姓的问题其实是统治者造成
76.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77. 征税做社会福利乃「天之道」
78. 想当领导人,就必须承受举国上下的肮脏及倒霉
79. 老子反对「以德报怨」
80. 你有多久没有亲笔写信问候朋友呢
81. 付出愈多,得到愈多
后语

图书序言

前言
 
  据说距今2500年前,周王国一个掌管国家中央图书馆的馆长,眼看天下局势将翻天覆地,决定西出函谷关,离开周朝,去了哪里没人知道,只知道出关之前,硬是被关长留下写了一部《老子》。

  这个故事来自汉帝国司马迁的《史记》,很浪漫,但无从证实,可能只是传说。2500年来,关于老子这个人,我们知道的一直很有限,但他写的《老子》流传至今。

  这部5000字的小书用字精简优美,兼有诗词雅韵:「上善若水」、「金玉满堂」、「功遂身退」、「慎终如始」、「天长地久」、「大器晚成」、「宠辱若惊」、「出生入死」、「治大国若烹小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疎而不失」等,佳言绝句密度之高,冠绝诸子百家,流传2500多年至今仍然为人琅琅上口。

  但是,由于《老子》的遣词造句也与后世流传的主流儒家文化经典有颇大差异,例如「玄牝」、「牝牡」、「刍狗」、「抱一」、「谷神」、「无名之朴」、「吾不知谁之子」、「吾将以为教父」、「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而贵食母」(妈妈可以吃?),造成误解的地方甚多,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做《不一样的老子》的原因。

  对于以前没读过或读不懂《老子》的读者来说,本书可以让您直探《老子》真正的意义;但对于自认为《老子》权威的读者来说,您可能一时之间难以接受本书观点。我建议您先静下心想一想:您对于老子的看法,是否纯粹来自于《老子》?有没有混合其他学说?前后逻辑是否一致呢?

  以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说,就有非常多争议,有人说老子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永恆的道」,既然如此,老子又何必写5000字来解说呢?自己讲「道」说了5000字,然后又说「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合理吗?这是老子的意思吗?

  另外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玄学派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修道最高境界就是修到没有身体,就不会有大患」,试问这样的解释有任何意义吗?什么是「修到没有身体」?这是老子的意思吗?

  除了遣词造句与主流经典不同之外,还有些是因为老子可能超前他的时代太多,导致当时解经者不能理解而产生争议。但是我们拜现代科技之赐,却很容易可以理解老子在讲什么,例如:
许多大师把「死而不亡者寿」翻译成「身体死亡而精神不朽」,那把这样「已经死亡但精神不朽」的人称做「长寿」有什么意义呢?是要我们追求精神不朽吗?这也未免太玄、太不实际了吧!有多少人能精神不朽?其实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他的东西很简单而直接,我们有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就知道「死而不亡」的意思其实是「细胞新陈代谢」,用来说明勇于挑战陈旧的重要,请参考本书第33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与现代物理学带正负电子的原子及分子结合的描述一致,请参考本书第42章。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毒」其实真的就是在讲「病毒」,是古代免疫医学的一种做法,用来比喻「训练、磨练」,请参考本书第51章。

  其他解释上的争议主要来自于许多人是带着「儒家」、「道教」或「佛教」的眼镜来解老,于是愈解愈玄,似有若无,似是而非,虚无飘渺,前后矛盾。事实上,老子的文字自成体系,极其清楚简单,也很直观,并不太需要引用别家的解释。本书原则上就是用《老子》来解释《老子》,若引用其他文献则以春秋或以前的为主,如甲骨文、金文、《诗经》、《易》、《论语》等。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吗?

  「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是儒家的论点。但纵观《老子》,老子其实认为人性有很多劣根性,甚至还有「罪」(《老子》第62章),应该是个「人性本恶」论者,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与同为「人性本恶」论的法家合併写成「老庄申韩列传」。老子也应该不会是「人本主义」者,而是「道本主义」者,请参考本书第12、25章。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天人合一」?

  我翻遍《老子》,发现老子只讲过「抱一」,从来没讲过「合一」,这也合理。因为在老子眼中,人何其渺小,人性问题又多,如何能与崇高的「道」合一?请看本书第10章。

  同样,老子从来也没说过「道」可以「修」。他说过我们可以「有道」或「为道」,就是没说过可以「修道」。综观《老子》,只有第54章讲到「修」这个字,而且是「修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讲修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德」,从来没有说修「道」。

  老子要我们修炼成「圣人」吗?

  「圣人」每次在《老子》出现时,都是老子用来示范「道」的行为,可说是「道」的「人类化身」。但是,老子又主张「绝圣弃智」,可见他只要我们「行于大道」或做一个「为道者」或「有道者」就好了,千万别自以为是「圣人」,需要万民崇拜,请参考本书第19章。

  老子主张「无欲」吗?

  老子其实主张「少私寡欲」,并非「无欲」。他还赞成「有欲」哩!他认为「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的人根本对生命经验「无感」,请看本书第1、11章。
老子主张「祸福相倚」吗?

  很多人把《老子》第58章说的「祸兮,福之所倚」当成是老子的主张。然而,若我们仔细研读,他其实是在批评「祸福相倚」,认为是人不守正道造成;若我们持守正道,应该会一直幸福下去。请参考第58章。

  老子认为「人定胜天」吗?

  老子认为我们的任何事若没有「道」,断不能成就。他说的很清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51章),何况「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怎么能胜「天」呢?请参考本书第23章。

  许多人认为老子主张人类可以透过修道的方法,得到高深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可以洞测天机,可以得到某种神通。奇怪,老子明明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怎么会喜欢丰富的知识?他还再三告诫「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还警告若「人」妄想成为「道」,后果就是「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侯王蹶」。请参考本书第39章。
另外,我们在解老时也要注意《老子》设定的读者是谁?这样才能知道老子为什么这样讲而不那样讲。综观《老子》,我们可以发现它设定的读者是统治阶级,至少是知识分子,而不是一般的「民」或「庶民」。这些读者可能是:

  「君子」、「王公」(第42章)、
  「侯王」(第37、39章)、
  「大丈夫」(第38章)、
  「士」(第41章)。

  这个区分很重要,否则我们看不懂老子一方面要「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教我们「常有欲以观其徼」。

  在《老子》81个章节中有14章提到「民」,份量不少。而且,从这些引文中可知:「民」只是「被统治阶级」。在老子的时代,人类的社会是分成不同阶级的。《老子》讲到「民」的时候,就是指一般教育程度不高的庶民,也称为「百姓」,只知道为贵族打仗及耕田,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最底层的角色。

  《老子》等于涵盖了统治阶级需要知道的知识,从第1章到第81章,从最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领导管理理论、家庭教育理念、自然环保、生物科学、国防军事、经济发展、财政税务、社会福利、外交政策、司法独立等等,内容超越当时所有的知识,绝不夸张。

  其实在2200多年前,汉帝国初期的文帝、景帝时期,老子学说曾经是主流,许多王公大臣喜欢老子到一个地步,干脆用《老子》陪葬,如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帛书老子》,可见2200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是畅销书了。

  最后,如果您能在这本书中享受到这场老子的盛宴,请记得这是老子给您的,不是我。

图书试读

11. 老子不讨厌「有」,也没有独尊「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车轮有三十条支柱,共用一个轴心,轴心要有空洞,轮子才能转,车子才能动。

拉陶胚做容器,中间要挖空,才能用来装东西。

凿开墙壁做门窗,才能用来当房间。

这些比喻都有助于理解:「拥有」某些东西,例如轮子、容器或建筑物的确便利,但是这些东西要空了才能使用。
 
【说明】
 
老子在本章谈「有」、「无」的概念。他并不讨厌「有」,也没有独尊「无」。他说「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第1章)。「有」和「无」都只是工具。他只是讨厌被「有」绑架、失去自由的感觉,请参考13章「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有人花了大钱买名车,却又舍不得开,这就是被「有」绑架,哪一天突然想通了开出来,就是「无之以为用」。
 
九九乘法也是这种事。你可以做一张九九乘法表来算乘法,很便利;但你若背起来,就可以不必这张表,就能运算自如,这也是「无之以为用」。
 
29. 别想操控市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若你想拿下天下来做什么事,我认为行不通。天下是神的器具,这种器具人做不起来,人也拿不起来,想做想拿的人最后都会失败。
 
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定律:有时候跟随你,有时候自己走,有时候强,有时候弱。
 
所以圣人去除极端行为,去除奢华行为,去除骄傲行为。
 
【说明】
 
「天下神器」的意思是「天下是神的器具」。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万物和百姓都是用来当做祭神的工具。我们都会面临苦难,有人「吃苦当做吃补」,活出生命的意义,充满正面能量,这样的生命用来祭神,神一定开心;但也有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充满负面能量,这样的生命用来祭神,神大概会很生气。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