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嵇康:从情之有无到气通内外

走向嵇康:从情之有无到气通内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嵇康
  • 魏晋风度
  • 哲学
  • 文学
  • 历史
  • 性情
  • 养生
  • 道家
  • 内丹
  • 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连结「情」与「气」的前后唿应,提出「走向嵇康」的进路,
揭示嵇康在会通魏晋玄学史与文化史上的关键角色,
豁显再造嵇康为魏晋新道家的另一座高峰。

  玄学界长期置身于汤用彤以宇宙论及本体论来界分汉代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典范论述,因此向来视魏晋气论为汉儒旧思维的残留,而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书一则依据情之有无的论题,重探何晏、王弼与郭象的玄学轨迹,二则尝试与当代气论接轨,探源于《庄子》,开启「气」的视域,从嵇康〈声无哀乐论〉出发,向〈琴赋〉(音乐)、〈明胆论〉(才性)、〈宅论〉(养生〉三个面向予以延伸落实。

  本书透过「情」与「气」的前唿后应,共同携手来突破向来以本体论为宗之魏晋玄学的框限,提出「走向嵇康」的进路,有效地连结玄学与魏晋感文化、才性论的关系,并使形式化的玄学从走向生活化的玄学,深盼这一趟开之以「情」又继之以「气」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晋玄学史上的角色,进而与向来蔚为主流的有无之论,共同勾勒出更为完整的玄学史图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气论,亦终于能在此承先启后,成为足以血脉一贯的学术风潮。
《烛影摇红: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北宋至南宋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独特地位的一群文人群体——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审美取向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哲学。我们试图透过他们的诗词歌赋、笔记杂著以及留存的书信往来,重构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探寻他们如何在儒释道的思想张力中安顿自我,如何在激烈的党争与国运兴衰的阴影下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第一章:时代的底色——士的焦虑与转型 北宋立国之初,文人政治成为国家的主流形态。这在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内在矛盾。本章首先梳理了自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后,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对文人群体的影响。我们不再将宋代文人简单地视为“雅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机遇与危机的时代母体中进行考察。 我们探讨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如何在面对契丹、西夏的军事压力,以及内部冗官冗禄的结构性困境时,逐渐被消磨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内敛与自省。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积极入世的典范,但其背后的政治挫折,也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本章着重分析了“士”的自我身份危机。他们既要承担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责任,又在现实中发现政治空间日益狭隘。这种张力,促使他们将目光转向个体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的精微之处,为后来的美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情性之辩与道德的重量 宋代文人对“情”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于魏晋时期对自然之性的放达,宋人的“情”往往与伦理纲常紧密挂钩。本章聚焦于程朱理学对文人情感世界的规训与塑造。 朱熹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学派对“情”的界定差异。理学家强调克制过度之情,认为情感的过度流露会损害“理”的纯粹性。然而,这种道德上的高要求,并未完全压制文人内心的真实波动。 我们选取了苏轼、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进行细致比对。苏轼在贬谪途中所写下的既有旷达洒脱的诗句,也有深夜独酌、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沉思念。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恰恰说明了“理”与“情”的互动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和解过程。本章试图揭示,宋代文人并非是无情的道德机器,而是学会在严苛的道德框架下,以高度提炼和隐晦的方式表达其真实情志的智者。 第三章:山水间的隐逸与寄托 当庙堂的门扉渐次关闭,文人的精神家园便开始向自然界转移。宋代山水审美的高度成熟,并非偶然,而是文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 本章分析了自北宋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尚意”与“尚趣”的美学倾向。相对于唐代山水的雄浑壮阔,宋人更偏爱清幽、精微、富有理趣的园林与山水。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避世,而是在自然形态中捕捉到“理”的秩序感和生命的韵律。 我们详细研究了米芾的“风樯阵马”与文同的“墨竹”体系。米芾对奇石的癖好,体现了对自然造物中蕴含的结构美和“天趣”的迷恋;而文同的墨竹,则成为士人独立风骨的象征,竹的虚心、有节,正好对应了文人对自身操守的要求。山水成为一种精神的投射,是文人在外在世界受挫后,构建的内省空间。他们将个人的遭际与天地的自然变化相印证,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境界。 第四章:清谈与交游:雅集中的生命共鸣 宋代文人极其重视精神上的契合与互相理解。他们的交游不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络,而更多地演变为一种寻求心灵慰藉和审美共识的“雅集”。 本章重点阐述了“清谈”在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的重要性。清谈的内容从早期对佛学、玄学的探讨,逐渐转向对诗文格律、金石考据以及书画鉴赏的深入交流。这种交流活动,构建了一个超越具体政治事务的文化共同体。 我们考察了如“西园雅集”等标志性事件,分析了这些集会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讨论的主题如何共同塑造了一种雅致的生活范式。在这些场合中,文人通过分享彼此的收藏、互相唱和、或在宴饮中展示才华,来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和价值,以此抵抗外界的压力和世俗的污浊。这种互相间的肯定,是他们在精神上得以延续和滋养的关键。 第五章:悲悯的情怀与历史的承担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南渡之后,宋代文人面对国家沦丧时的复杂心态。亡国之痛,使得他们不得不直面历史的残酷性。 从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叹,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激昂与悲怆,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的爆发。这种情怀不再是空泛的儒家理想,而是渗透着切肤之痛的现实体验。 我们分析了宋人对历史的独特反思,他们通过研读唐末五代的教训,试图理解自身政权的兴衰逻辑。这种对历史的“温柔”的观照,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巨大悲剧面前所展现出的理性与深沉。他们对“往事不堪回首”的哀叹中,蕴含着对未来延续的微弱希望,也体现了他们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沉重责任感。 结语:宋代精神的遗泽 《烛影摇红: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最终试图呈现的,是一幅关于中国古典知识分子如何在礼法与情感、入世与出世之间不断摆荡、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精神应对机制的全景图。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精微、他们的美学,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切,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书旨在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考察,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烟尘,真切感受那一代文人的脉搏与心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冠宏


  1965年,生于台湾花莲,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东华汉学》主编。研究领域为魏晋学术、儒道思想、中国思想史。着有《魏晋玄论与士风新探──以「情」为绾合及诠释进路》(1997年)、《圣贤典型的儒道义蕴──以舜、甯武子、颜渊与黄宪为释例》(2000年)、《魏晋玄义与声论新探》(2006年)及多篇学术论文着作。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贵无与滞有──王弼圣人有情说之两种诠释向度的检视及其对话
第一节 王说历程性的探索──从圣人无情到圣人有情之转变
第二节 着力于玄学内在理路的王说诠释
第三节 侧重于士人尚情心态的王说诠释
第四节 两种诠释向度的对话
结语

第二章
从庄子到郭象──在无情说上「修证实践」与「玄思智解」的对话
前言
第一节 庄、惠有情无情之辩
第二节 郭象注「庄惠有情无情之辩」于义理内涵上的承转
第三节 从「无情」到「圣人无情」
第四节 修证实践与玄思智解的对话
结语

第三章
从庄子到嵇康──「声」与「气」之视域的开启
前言
第一节 两种连结「庄子──嵇康」之论点的检视
第二节 从庄子到嵇康──「声」与「气」之视域的开启
第三节 魏晋气论之可能
第四节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儒道对话
结语

第四章
从情志到神气──嵇康〈琴赋〉中以乐体道之义涵探析──兼论与〈声无哀乐论〉的互补关系
前言
第一节 从「称其材干以危苦为上」到「至人制琴以託心、弹琴以契道」
第二节 从「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到「宣和情志、导养神气」
第三节 抒情可转,至人可拟
结语 情智相济,双美并进

第五章
才性之气与相须之理的交会──嵇康〈明胆论〉之明胆关系试诠
前言
第一节 〈明胆论〉于才性论史上的历史位置
第二节 嵇康〈明胆论〉之「明胆关系」试阐
第三节 才性之气与相须之理的交会

第六章
从「自足于内」到「气通内外」──阮德如与嵇康〈宅无吉凶摄生论〉等四篇试解
前言
第一节 嵇康与阮德如对摄生议题的关怀与共识
第二节 阮德如「自足于内:黜邪虚以崇正实」──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第三节 嵇康「气通内外:相须以合德」──偏恃者以不兼无功
结语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论(摘录)

过去学界一直无法妥善处理魏晋才性气性论与本末有无之玄学间的鸿沟,魏晋之气化论更被视为一种汉儒旧思维的残留,晚近学界盛行气论与身体观,并视中国典型的世界观为气一元论,此乃大小传统共享的文化资产;然相较起来,以本体论为宗的魏晋玄学,其气论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正视,是以开启嵇康之气论,若相较于传统关注的玄论如何晏、王弼之贵无、裴頠、向郭之崇有,当更能与当代气论接轨,进而有效地回应诸如魏晋风度、名士情调、才性论……等时代的核心议题。先前没有「气」的视域作为人学的基源,独「情」难鸣,而今透过「情」与「气」的前唿后应,不惟是笔者前后期学术视域历程性的阶段发展,更期能经由两者的相援并济,共同携手来突破向来以本体论为宗之魏晋玄学的框限,以重塑嵇康思想在会通魏晋玄学史与文化史上的角色及地位。

经由以上的探根溯源可以了解,本书所形成诸多论述与缘由,颇类无声的蜕变般,依然在缓步慢行中,由于诸篇文稿跨时颇久,几经修改,皆已非当年初稿模样,如今加以统整成书,各篇虽可独立研读,彼此之间其实仍是相关互涉。笔者习惯以问题意识作为撰述进路,而向来不喜作地毯式的舖陈,如此东敲西击,自难成结构缜密、调性一贯的论述,不过若能掌握其间的转化痕迹,便能知晓全书乃「从情之有无到气通内外」之发展脉络下延续性的产物。

本书第一章开始环扣在王弼圣人有情说的研究上,其论述的关键乃在将材料转向〈致荀融书〉,并透过「王弼与孔子」、「王弼与何晏」这两种视域的参照,使我们不再仅依圣人有情说来分析王弼的思想,而能从圣人无情至圣人有情的发展以体现王弼历程性的思想建构,一改以往「结构性」的理解模式而转向「过程性」的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重新认识,更在于它对“气”的理解所带来的启迪。“气”这个在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作者不满足于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物理性的存在,而是深入挖掘其作为生命能量、精神活动乃至宇宙运行的根本力量。从“气”的物质性探讨,到“气”的流转与感应,再到“气”与个体精神的互动,每一个层面都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气通内外”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身体内部的循环,更是一种超越个体界限,与自然、与他人、与整个宇宙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书中关于“身体”与“精神”关系的阐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巧妙地将“气”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身心二元对立,让我开始审视那些看似抽象的精神追求,实则与我们身体的感受、气息的流动息息相关。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原本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散文般的诗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化为易于理解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古代文献的引用和解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证体系中,让这些古老的智慧之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对文本的细致打磨,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作者在构建论证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他的思想河流。我很少遇到一本哲学读物,能够让我一边思考,一边又被文字本身所吸引。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既有沉静的思辨,又不乏灵动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愉悦。

评分

读罢《走向嵇康:从情之有无到气通内外》,我心中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不是那种读完一本畅销书后的短暂兴奋,而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对自我有了更深一层理解后的平静与启迪。书中关于“情”的消解与重塑,以及“气”的贯通与生成,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和谐的大门。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看似无法控制的情感波动,以及它们与身体感受之间的微妙联系。作者通过对古代哲学精髓的挖掘,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新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自然”的推崇,那种顺应生命规律、与外在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在当下这个充满焦虑和对抗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循循善诱,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深的自我认知和精神自由。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反复咀嚼书中的智慧,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评分

读完这本《走向嵇康:从情之无到气通内外》,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将我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书中的论述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回溯,更像是一场精妙的学术探险,从“情”的虚无飘渺,到“气”的实体运行,层层剥茧,直至抵达嵇康的灵魂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古代哲学概念时的细致入微,他并没有生硬地将现代人的理解套入,而是努力还原那个时代士人的思想脉络,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如何从个体情感的纠葛中,逐渐探索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那些关于“情”的讨论,从早期道家的“无情”之辩,到魏晋名士的“情”之释放,再到后来的“情”与“理”的交织,仿佛是一部情感哲学的演变史,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反思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这种将宏大哲学议题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娓娓道来的心灵对话。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走向嵇康”这个主题有些好奇,但也担心会过于聚焦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非对嵇康个人的传记式描摹,而是以嵇康为精神坐标,借由他对“情”与“气”的独特见解,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哲学思考空间。作者在阐述嵇康思想的同时,穿插了大量对同时代乃至更早的哲学家的解读,这种“借古鉴今”的写法,使得书中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的思辨性。我被书中对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风貌的描绘所吸引,他们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情”与“气”的张力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对这些复杂情感和思想的梳理,如同拨云见日,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古代思想世界。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群古代的智者对话,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虽然时隔千年,却依然能够触动我内心的深处,引发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