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连结「情」与「气」的前后唿应,提出「走向嵇康」的进路,
揭示嵇康在会通魏晋玄学史与文化史上的关键角色,
豁显再造嵇康为魏晋新道家的另一座高峰。
玄学界长期置身于汤用彤以宇宙论及本体论来界分汉代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典范论述,因此向来视魏晋气论为汉儒旧思维的残留,而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书一则依据情之有无的论题,重探何晏、王弼与郭象的玄学轨迹,二则尝试与当代气论接轨,探源于《庄子》,开启「气」的视域,从嵇康〈声无哀乐论〉出发,向〈琴赋〉(音乐)、〈明胆论〉(才性)、〈宅论〉(养生〉三个面向予以延伸落实。
本书透过「情」与「气」的前唿后应,共同携手来突破向来以本体论为宗之魏晋玄学的框限,提出「走向嵇康」的进路,有效地连结玄学与魏晋感文化、才性论的关系,并使形式化的玄学从走向生活化的玄学,深盼这一趟开之以「情」又继之以「气」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晋玄学史上的角色,进而与向来蔚为主流的有无之论,共同勾勒出更为完整的玄学史图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气论,亦终于能在此承先启后,成为足以血脉一贯的学术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