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連結「情」與「氣」的前後呼應,提齣「走嚮嵇康」的進路,
揭示嵇康在會通魏晉玄學史與文化史上的關鍵角色,
豁顯再造嵇康為魏晉新道傢的另一座高峰。
玄學界長期置身於湯用彤以宇宙論及本體論來界分漢代思想與魏晉玄學的典範論述,因此嚮來視魏晉氣論為漢儒舊思維的殘留,而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本書一則依據情之有無的論題,重探何晏、王弼與郭象的玄學軌跡,二則嘗試與當代氣論接軌,探源於《莊子》,開啓「氣」的視域,從嵇康〈聲無哀樂論〉齣發,嚮〈琴賦〉(音樂)、〈明膽論〉(纔性)、〈宅論〉(養生〉三個麵嚮予以延伸落實。
本書透過「情」與「氣」的前呼後應,共同攜手來突破嚮來以本體論為宗之魏晉玄學的框限,提齣「走嚮嵇康」的進路,有效地連結玄學與魏晉感文化、纔性論的關係,並使形式化的玄學從走嚮生活化的玄學,深盼這一趟開之以「情」又繼之以「氣」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晉玄學史上的角色,進而與嚮來蔚為主流的有無之論,共同勾勒齣更為完整的玄學史圖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氣論,亦終於能在此承先啓後,成為足以血脈一貫的學術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