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基礎讀本‧上冊

儒學基礎讀本‧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儒傢思想
  • 儒學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文化經典
  • 入門
  • 教材
  • 思想史
  • 先秦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欲研習中國文化者,內心必有一儒學之定義在。然則何謂儒學,今人歧說紛紜。儒學兼具傳統與現代品格,實為中國文化之根脈,讀者諸君切望平實深湛之儒學讀本置諸案頭,以便翻檢。筆者精心結撰《儒學基礎讀本》,可謂應斯命而來,立意在以古人之言闡釋儒學之根由始末,先生隻居間於幽微處點撥生發,終令舊籍隱處煥然而顯豁。是書中正允當,不發奇論,勘稱儒學進階之津樑,國學啓濛之管鑰。
儒學基礎讀本‧下冊:邁嚮儒傢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定位與讀者對象】 本書為《儒學基礎讀本‧上冊》的姊妹篇與邏輯延續,旨在為初學者構建起一套更為宏大、係統且深入的儒傢思想知識體係。如果說上冊聚焦於奠定“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入門基礎,並梳理瞭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脈絡,那麼《儒學基礎讀本‧下冊》則將視野進一步拓展至宋明理學、清代學案,並探討儒學在政治、倫理、生活藝術中的具體實踐與現代轉化,是渴望從“知其然”邁嚮“知其所以然”的求知者不可或缺的進階讀物。 本書特彆適閤已具備基本儒傢常識(如熟知“四書”概要、瞭解孔孟主要觀點)的讀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持深厚興趣,希望係統性掌握儒學發展脈絡、把握其精髓與時代價值的文化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古典文學愛好者以及希望提升個人修養的社會人士。全書行文力求兼顧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流暢性,避免艱澀的古文堆砌,以現代化的闡釋工具,解析韆年的思想精髓。 【內容結構與核心章節概述】 《儒學基礎讀本‧下冊》共分為五個核心篇章,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儒學思想進階地圖: 第一篇:先秦儒學的深化與拓展——荀子與“性”的辯證 本篇旨在超越孟子“性善論”的框架,係統介紹戰國後期的重要思想傢——荀子。 荀子的“性惡論”與教化觀: 詳細解析荀子如何看待人性的原始狀態,並闡述其“化性起僞”的理論基礎。探討其“隆禮”思想的社會功能,對比孟子與荀子的核心差異,理解儒傢內部關於人性論的早期張力。 法、禮、名、實: 深入探討荀子對法治精神的萌芽性主張,以及其對“名”與“實”關係的審視,這為後世法傢思想的興起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儒術的集大成: 總結荀子學說對秦漢大一統國傢治理模式産生的深遠影響,探討儒學如何開始嘗試構建一個規範化的社會秩序體係。 第二篇:漢代的獨尊與經學體係的建立 漢代是儒學從一傢之言轉變為國傢正統思想的關鍵時期。本篇聚焦於經學體製的形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陰陽五行”的結閤: 考察董仲舒如何巧妙地融閤陰陽五行學說,為皇權披上神聖的外衣,使儒學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統治的理論基石。分析“三綱五常”在漢代的最終定型過程。 五經的地位與訓詁之學: 介紹《五經》(詩、書、禮、易、春鞦)在官方教育體係中的地位,以及漢代經學傢在解釋經典時發展齣的嚴謹的訓詁、考據方法,這是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濫觴。 經學與政術的分離趨勢: 探討在長期的曆史實踐中,經學如何逐漸演化為一種僵化的政治工具,為後世的復古與革新埋下瞭伏筆。 第三篇:中古的沉寂與宋明理學的“重構”——內聖外王的再探 理學(或稱道學)是儒學史上一次偉大的“內在精神的迴歸”。本篇將詳細剖析宋明理學的核心命題。 周敦頤與二程:理一分殊的開端: 追溯理學的源頭,解析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宇宙論意義,以及程顥、程頤關於“天理”與“人欲”的早期辨析。 硃熹的集大成:格物緻知與存天理滅人欲: 詳細闡釋硃熹理學的兩大支柱——“理”的本體論地位,以及通過“格物緻知”實現“知”的認識論路徑。探討四書的重新排序與詮釋(如硃熹對《大學》的“明明德”和《中庸》的“誠”的強調)。 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革命: 對比硃熹的“理在物”與陸九淵的“心即理”。重點解讀王陽明“緻良知”與“知行閤一”的革命性主張,探討心學如何在實踐層麵迴應瞭理學可能導緻的僵化問題,及其對明代知識分子精神生活的影響。 第四篇:儒學的實踐麵嚮——倫理、政治與生活藝術 本篇將理論迴歸具體的生活情境,展示儒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鮮活性。 傢庭倫理與宗法製度: 深入探討“孝”的實踐深度,從孟子的“事親”到硃熹《傢禮》的規範化,考察儒傢如何通過宗法製度維持社會的基本穩定結構。 士的理想與政治參與: 考察“士”階層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角色定位,從孔子周遊列國的抱負,到宋代士大夫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自覺,分析儒者在權力與道德間的艱難抉擇。 儒傢審美與生活情趣: 超越嚴肅的政治倫理,探討儒傢在文學、音樂、園林藝術中體現的“中和之美”與“雅正之氣”,如《詩經》的“溫柔敦厚”之旨,體現儒學對個體生命情趣的涵養。 第五篇:儒學的現代反思與轉型之辨 在近現代劇烈變動的曆史背景下,儒學如何被批判、又如何尋求自我革新,是本篇的重點。 近代對儒學的挑戰與批判: 概述嚴復、陳獨秀等思想傢對儒學的“糟粕”論述,分析其批判的時代背景與主要焦點(如對僵化禮教和保守政治的反對)。 清代學案的迴歸與考據學: 介紹戴震、閻若璩等對宋明理學“過度發揮”的糾偏,以及實證主義的考據學如何為儒學注入瞭科學精神,強調“實事求是”。 當代儒學的新發展: 探討當代學者(如方東美、唐君毅等)如何從“文化精神”的高度重塑儒學,強調其超越西方二元對立的智慧,以及其在構建現代公民社會倫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潛在價值。 【閱讀價值與預期收獲】 閱讀《儒學基礎讀本‧下冊》,讀者將不僅能係統性地梳理齣儒學自先秦至當代的完整發展脈絡,更能深入理解不同曆史時期思想傢們在麵對社會危機與時代挑戰時,所做齣的理論迴應與實踐探索。本書旨在幫助讀者: 1. 建立宏觀的儒學史觀: 清晰區分先秦儒學、漢代經學、宋明理學、清代學案在思想重點上的根本差異。 2. 掌握核心概念的演變: 追蹤“理”、“性”、“心”、“天”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學派間的闡釋差異與深化過程。 3. 培養批判性思維: 引導讀者對儒傢思想進行辯證的審視,認識其曆史貢獻與局限性,避免教條化理解。 4. 激發文化自信與實踐: 最終目的在於將古代聖賢的智慧轉化為個人修身養性的指南,使儒學成為指導現代生活的強大精神資源。 本書以嚴謹的結構、清晰的邏輯,引領讀者真正走進儒傢思想的深邃殿堂,實現從基礎入門到深入探究的完美過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上冊

第一章 儒學是中國古代治國之學  1

第一節 儒學是孔子創立的治國之學  1
第二節 春鞦戰國時代,百傢之學也都是治國之學  9
第三節 堯舜之道就是仁義之道  13
第四節 仁義之道後世成為忠孝之道  26
第五節 忠孝之道後來演變為單方麵的義務  31
第六節 禮是儒學治國的基本規範  37
第七節 與禮儀同樣重要的是音樂  45
第八節 製禮作樂是治國最重要的事業  51

第二章 禮的內容  61
第一節 最重要的禮是祭禮  61
第二節 祭祀的對象和級彆  68
第三節 有益於人的事物都會被祀為貴神  76
第四節 最高神是昊天上帝  82
第五節 祭祀的目的是求福  89
第六節 喪禮是僅次於祭禮的禮儀  98
第七節 嘉禮、賓禮和軍禮也是製禮的內容  108
第八節 傢禮和祠堂製度  115
第九節 作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創作祭祀的詩歌  121
第十節 法是和禮並行的治國規範  130

第三章 治國之學與天人之際  141
第一節 天人之際是儒學的最高學問  141
第二節 天命是一切言行的最高命令  151
第三節 天命君師以治理和教化民眾  163
第四節 德行是獲得天命和百姓擁護的基本條件  169
第五節 天意通過民心體現齣來  172
第六節 天人感應是天意錶達的基本形式  178
第七節 普通人也可以和天感應  184

第四章 儒學的世界觀  193
第一節 氣是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  193
第二節 氣是固有的或者是由虛無和理産生的  197
第三節 精神是氣中之精、靈或理  211
第四節 氣是心誌和肉體的仲介,也是物與物感應的中介  225
第五節 氣分陰陽五行,不停運動  229
第六節 事物不斷變化,但道不變  239
第七節 堯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248
第八節 治國的原則來源於天與陰陽五行  253
第九節 治國原則源於天理  256

下冊

第五章 關於人的本性  261

第一節 上天賦予人本性  261
第二節 性善與性惡之爭—關於人性的探討(一)  272
第三節 陰陽五行之氣決定人性有善有惡—關於人性的探討(二)  279
第四節 本性自然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三)  283
第五節 性本清靜論—關於人性的探討(四)  286
第六節 氣質之性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五)  289
第七節 性即理說—關於人性的探討(六)  293
第八節 人心與道心  296

第六章 新的修身、治國之道  303
第一節 格物緻知是修身、治國的第一步  304
第二節 正心誠意是修身、治國的思想基礎  311
第三節 存天理滅人欲是心正意誠的途徑  317
第四節 身心修養須下切實工夫  322
第五節 緻良知就是修身治國的全部  331
第六節 漢學與宋學之爭  337
第七節 為救國而採西學  342

第七章 儒者處世之道  353
第一節 君子謀道不謀食  353
第二節 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357
第三節 求仁得仁,見義勇為  364
第四節 以正道求富貴  370
第五節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74
第六節 愛恨分明,直道而行  380

附錄一 儒學書籍和學校  385
第一節 《周易》  386
第二節 《尚書》  389
第三節 《詩經》  391
第四節 禮經  393
第五節 《春鞦》  397
第六節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400
第七節 四書  402
第八節 《四庫全書》  405
第九節 儒學學校  407

附錄二 著名儒者  413
第一節 漢至唐優秀儒者  417
第二節 宋元明清優秀儒者  43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文明,就得從它的思想根基入手。《儒學基礎讀本‧上冊》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文明核心的窗戶。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任何故弄玄虛的地方,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輕鬆。我最開始接觸儒學,是通過一些網絡上的碎片化信息,感覺零散且難以形成體係。但這本書不同,它將儒傢思想的精髓,如“中庸”、“正心”、“誠意”等,用邏輯清晰的方式串聯起來。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中庸”時,並沒有簡單地把它理解為“摺中”,而是強調瞭一種在變化中保持平衡、不過度也不不及的智慧。書中還運用瞭一些對比論證的方法,將儒傢思想與其他一些哲學流派進行比較,這讓我更能體會到儒傢思想的獨特性和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讀懂瞭一些道理,更是收獲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

评分

我之所以選擇閱讀《儒學基礎讀本‧上冊》,主要是想弄清楚“儒傢思想”到底是什麼。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儒傢就意味著“尊孔”、“等級森嚴”之類的標簽。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非常巧妙地避開瞭那些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對美好社會形態的嚮往。比如,書中對“德治”和“法治”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儒傢在治理國傢和社會層麵的思考,不僅僅是道德說教,更有其現實可行性。此外,對於“學”的重視,書中也做瞭非常充分的闡述,強調瞭學習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並且指齣瞭不同類型的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本書讓我覺得,儒傢思想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可以切實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智慧。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古代的聖賢能夠提齣那麼多影響深遠的道理。《儒學基礎讀本‧上冊》這本書,讓我開始窺探到其中一絲奧秘。它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追溯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用他們的經曆來印證儒傢思想的實踐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知行閤一”的闡釋,它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強調瞭實踐的重要性。作者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那些古代的君子是如何將自己的道德追求落實到日常行動中的。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人性化,每章節的結尾都會有一些思考題,促使我主動去反思和聯係自身,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信息。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在和幾韆年前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依然能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係統性地瞭解儒學入門的書。《儒學基礎讀本‧上冊》的齣現,無疑給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嚴謹又不失活潑的學術態度。在講解《論語》、《孟子》等經典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名言警句,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原文的語境和思想內涵。例如,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書中不僅解釋瞭其字麵意思,還聯係到古代社會背景,探討瞭其在構建人際和諧中的重要性,並引申齣它在現代社會處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關係時的現實意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仁”的多種解讀,從愛人到忠恕,再到德行的修養,層層遞進,讓我對這個儒傢核心概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浩瀚的儒學海洋中,逐步找到瞭清晰的航嚮,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

《儒學基礎讀本‧上冊》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挺忐忑的心情。畢竟儒學這個東西,在我印象裏總是跟古闆、深奧掛鈎,感覺離我這種“俗人”的生活有點遠。但翻開書,我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有意思,它不像那種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儒學的大門。開篇從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體會到的道理講起,比如“君子”的品德是如何體現的,為什麼“仁”是如此重要,以及“孝”在我們傢庭關係中的根本意義。作者在解讀這些概念時,用瞭大量的生動例子,有些是曆史故事,有些則是貼近現代生活的場景,讓我一下子就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沒有過時,反而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我尤其喜歡它對“禮”的闡述,不再是機械的規矩,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儀式感”。讀到這裏,我纔明白,原來我們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背後都可能蘊含著儒傢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師長,一點一點地解開我心中的睏惑,讓我對儒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