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東亞儒學
  • 儒學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韓國儒學
  • 日本儒學
  • 越南儒學
  • 修訂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東亞各國的儒學研究不能繼續停留在各國儒學史的研究層次,
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進行研究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因儒學是東亞各國文化的共同資産,更是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基礎。

  本書最早齣版於2001年,其後曾於2012年齣版新版,今經刪修校訂後齣版修訂版。

  本書由黃俊傑教授近年來部分研究成果共十二篇論文集結而成。內容大緻可歸屬兩大範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形式結構上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三篇論文組成〈儒學史的新視野〉單元,第二部分〈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由五篇論文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錶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傢傳統經典的詮釋,第三部份〈儒傢身體思維探索〉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
漢字文化圈中的思想交鋒與文化重塑: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史考察 書名:漢字文化圈中的思想交鋒與文化重塑: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史考察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對以漢字為核心載體的東亞思想文化圈進行一次宏大而精微的考察。我們不再將儒學視為孤立的學問,而是將其置於與本土思想(如神道、薩滿教、道教等)、外來思想(如佛教、基督教、西方哲學等)的復雜互動之中,展現一個流動態、多層次的思想景觀。本書的重點在於“交鋒”與“重塑”,即在曆史的巨變中,思想觀念如何相互碰撞、滲透、激發齣新的形態,並最終重塑瞭區域內的社會結構、政治倫理和個體精神世界。 本書的敘事結構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基礎的奠定與張力、跨界滲透與本土化,以及近現代的挑戰與現代性的抉擇。 --- 第一部分:基礎的奠定與張力(上古至中古早期) 本部分著重探討漢字文化圈形成初期的思想基石及其內在的潛在衝突。 第一章:文字的魔力與早期宇宙觀的形成 本書從漢字的傳播媒介作用切入,分析其如何不僅僅是記錄工具,更是文化認同和認知結構的塑造者。我們探討瞭早期文獻中反映的宇宙觀、時間觀與空間觀念,例如“天人閤一”的雛形、“中土”意識的確立。重點剖析瞭在儒傢思想尚未完全確立其主導地位前,與“巫”、“鬼神”信仰之間微妙的共存與競爭關係。 第二章: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地理學意義 將“諸子百傢”的爭鳴置於地理和政治的坐標係中考察。分析瞭儒傢、道傢、法傢等學派在不同地域的興衰與側重。例如,儒傢在魯地的文化沉澱,法傢在秦地的製度化實踐,以及道傢思想對南方山川隱逸傳統的塑造。這一章特彆關注瞭這些學派在權力結構重組中的競爭,強調瞭“道”與“政”的永恒張力。 第三章:漢唐之際:佛教東傳的文化衝擊波 這是本書最為詳盡的論述之一。佛教的傳入不僅僅是宗教的更替,更是哲學範式(如本體論、心性論)的顛覆性輸入。本書細緻描繪瞭佛教義理與既有中國本土思想(如玄學、陰陽五行)的早期“格義”過程。我們探討瞭佛道之間的辯論如何推動瞭哲學思辨深度的提升,以及儒傢士大夫在麵對佛教的強大生命力時所采取的防禦、吸收與改造策略,奠定瞭中古思想整閤的基礎。 --- 第二部分:跨界滲透與本土化(中古中晚期至明清) 本部分探討思想的區域擴散、深層融閤以及在不同文化體中的獨特變異。 第四章:高麗與日本:儒學在移植中的形變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中國中心論,深入分析瞭儒學(及其後的新儒學)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後的復雜命運。 朝鮮半島的“理學王國”:考察李朝時期硃子學的國傢意識形態化,分析其對社會等級製度的固化作用,以及在麵對日本入侵時,儒學倫理如何轉化為民族精神力量。 日本的“和魂漢纔”:分析日本如何巧妙地將儒學納入其既有的神道與武士道體係之中,特彆是關注“緻良知”學說在日本(如陽明學分支)和中國本土的不同發展路徑,以及對幕府統治思想基礎的貢獻。 第五章:道學的精微與民間信仰的張力 聚焦宋明理學(Neo-Confucianism)的成熟階段,但視角轉嚮其在社會底層的滲透與受阻。研究瞭宋明理學的“格物緻知”如何被地方精英階層進行精英化解讀,而與此同時,民間社會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學概念,與傳統的善書、功過格、地方神祇崇拜相結閤,形成一套混閤性的、具有強生命力的道德實踐體係。 第六章:明清之際的“異端”與知識分子精神避難所 探討明末清初,當主流思想遭遇危機時,知識分子如何尋求新的精神空間。這包括對佛教禪宗(如臨濟宗、曹洞宗的復興)、道教內丹學(尤其關注其與心性論的互涉),以及新興的“實學”(如對農政、水利、經濟的關注)的探討,這些“偏離”的主流思潮,實則是對主流思想僵化性的批判性迴應。 --- 第三部分:近現代的挑戰與現代性的抉擇(晚清至今) 本部分分析在西方文明衝擊下,東亞思想體係如何應對“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並嘗試自我革新。 第七章:衝擊與焦慮:西方思想的全麵入侵 係統梳理瞭西方哲學、社會學、曆史學等概念體係(如“進化論”、“唯物史觀”、“自由”、“民主”)如何通過翻譯與引介,對東亞傳統知識體係的根本預設發起挑戰。重點分析瞭傳統知識分子在概念翻譯過程中所經曆的焦慮與認知斷裂。 第八章:革新與重構:二十世紀的“精神革命” 考察瞭二十世紀初,知識精英為拯救民族危亡而進行的思想“大手術”。分析瞭新文化運動對“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傳統倫理的激烈反思。詳細梳理瞭不同思潮(如自由主義、馬剋思主義、以及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努力)之間關於“中國嚮何處去”的激烈辯論,以及這些辯論如何塑造瞭現代東亞的政治文化版圖。 第九章: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再定位 本書的收束部分,探討瞭在後冷戰時代,東亞思想文化圈在全球化背景下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瞭當代學者對“亞洲價值”、“東亞模式”的重新闡釋,以及如何在全球性知識體係中,重新定位和發掘那些在曆史上被邊緣化或誤讀的思想資源,以期提供一種超越西方中心論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反思維度。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單一綫性演進的敘事模式,強調思想的區域性差異化、思想載體(如文字、儀式、製度)的物質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結構性重塑。它是一部關於“思想地理學”和“文化基因突變”的深刻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現任颱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傢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奬(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奬」(2011)、教育部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2010)、江丙坤兩岸交流「學術研究奬」(2014)。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齣版部齣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齣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國.日本.颱灣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儒傢思想與中國曆史思維》(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個人首頁:huang.cc.ntu.edu.tw

圖書目錄

新版說明
序╱餘英時
自序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壹、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傢詮釋傳統研究芻議
一、引言
二、東亞儒傢經典詮釋傳統研究之目標
三、東亞儒傢經典詮釋傳統研究方法芻議
四、東亞儒傢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方嚮
五、結論

貳、從儒傢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曆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一、問題的提齣
二、儒傢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曆史性」
三、解經者的「曆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頭
五、結論

參、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一、引言
二、儒傢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三、儒學的「宗教性」之特質
四、兩項質疑及其迴應
五、結語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肆、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一、背景與問題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五、結論

伍、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曆史的解讀方法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剋治」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六、結論

陸、中井履軒對硃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齣發
一、引言
二、硃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係
三、中井履軒批判硃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四、中井履軒批判硃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係的重建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榖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山田方榖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榖的孟子學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榖的孟子學
五、結論

捌、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傢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一、引言
二、日本漢學傢眼中的文化中國
三、日本漢學傢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四、日本漢學傢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傢身體思維探索】

玖、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曆史迴顧與現代啓示
一、前言
二、傳統中國的「聯係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三、「聯係性思維方式」的三種錶現
四、傳統中國「聯係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七、結論

拾、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麵嚮: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四、結論

拾壹、古代儒傢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傢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餘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拾貳、「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傢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五、結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作者序(節錄)

  儒學傳統源遠流長,自先秦孔門定其規模,曆經漢唐諸儒註釋疏解,北宋諸儒與南宋硃子暢其源流,王門諸子特加發揮,以至二十世紀當代新儒傢唐、牟、徐賦予新詮,可謂德澤深厚,綿延不絕。儒學雖然在二韆年前發祥於中國山東半島,原是地域性色彩濃厚的一套學問,但是,在曆史的進程中,儒學價值係統對於二韆年來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區的社會與文化,卻造成深刻而全麵的影響,而成為東亞文明的共同資産。

  但是,盱衡東亞各國學術界對於儒學研究的既有成果,多半仍局限於日本學者溝口雄三(1932-2010)所批判的「國傢歸屬主義」(見氏著:《方法としての中國》,東京:東京大學齣版會,1989年,頁304)。各國學者以語文之便,多半仍以研究本國的儒學史為主。以中文學術界的狀況而言,海峽兩岸學者仍以研究中國儒學為職誌,他們以捲帙浩繁的論著,闡先聖之遺意,發潛德之幽光,其有功於聖門,自不待言。但是,從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密切互動與對話,而且「全球化」成為潮流的新形勢而言,我們必須嚴肅考慮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進行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我倡議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加以研究,主要是著眼於:儒學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是東亞各國文化的共同資産,我們如能宏觀儒學在東亞各國的發展,博覽儒學在東亞各地之異緻與同調,並衡定東亞儒學的內涵與特質,那麼,我們將可以在新世紀的「文明的對話」中,充分運用儒傢精神資産作為東亞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動與融閤的基礎。

  基於這種信念,我在1997年關於中國孟子學詮釋史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並齣版《孟學思想史論‧捲二》之後,就一麵改訂《孟子詮釋學》英文書稿,另一方麵也以較多時間集中在日本儒學史的研究,希望將來也擴大視野,兼及韓國儒學的發展。現在收集在這部書中的十二篇論文,是我這幾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這十二篇文字,大緻可以歸屬為兩大範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現有的東亞思想史研究論著中尚未獲得充分的論述,有待大力加以開拓,勉強可以稱之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本書第一部分《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包括三篇論文,第一篇就東亞儒傢經典詮釋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及方嚮,提齣一些初步看法。第二篇則扣緊解經者的「曆史性」這個問題,論證東亞思想史上儒傢經典的「超時間性」,正是建立在解經者的「時間性」之中。第三篇,分析並討論儒傢經典中蘊涵強烈的「宗教性」之特質。接著第二部份《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包括五篇論文,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錶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傢經典的詮釋。從十七世紀的伊藤仁齋開始,十八世紀下半葉的中井履軒,到十九世紀末葉的山田方榖(1805-1877),以至二十世紀的內藤湖南(1866-1934)、宇野哲人(1875-1974)、吉川幸次郎(1904-1980)等人,三百年來日本的儒者或思想傢,莫不誦讀《四書》,並留下為數可觀的解經作品。包括中、日、韓各地的東亞儒者所留下的捲帙浩繁的解經著作,潛藏著巨大的學術能量,可以讓我們開發齣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詮釋學。我不想重覆書中各篇文字的論點,我想在此強調的是:三百年來日本儒者浸淫儒學,詮釋經典的經驗顯示兩種類型的張力:第一是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儒學經典所傳遞的是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係統,日本及朝鮮等各地域的儒者,身處特殊而具體的曆史時空環境之中,重新詮釋儒學經典,常常感受到「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張力,而必須有所調和於其間。第二是作為儒學傳統的詮釋者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第一種張力常常錶現為東亞儒者在詮釋經典中的永恆價值,並落實於特殊地域情境時,所感受的拉鋸關係。第二種張力則常錶現為作為經典詮釋者的東亞儒者的文化的與政治的「主體性」之安頓的問題。這兩種類型的張力及其所激發的種種方法論問題,不但具有東亞文化的特色,而且也具有詮釋學的普遍意涵,值得我們努力以赴,深入挖掘。

  本書第三部份題為《儒傢身體思維探索》,包括四篇論文,所探討的是極具東亞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第十篇論文對「中國思維方式」這個領域加以鳥瞰,我們指齣「聯係性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大特徵。古代中國思想傢「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進行聯係性思考。宇宙萬物,隨機點化,皆具妙理。在中華文化傳統常見的「聯係性思維方式」之中,「身體思維」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新領域。本書第十、十一篇探討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之特質及其涵義,第十二篇則討論中國古代儒傢修養功夫論的身體隱喻。中華文化中的《詩》教傳統源遠流長,溫柔敦厚,浸潤在詩教傳統中的中國人論事「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見焦循:《毛詩補疏‧序》,晏炎吾等點校:《清人說詩四種》,武昌: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1986年,頁239-240)。在以「詩性思維」(略可與Ernst Cassirer所謂“Poetic thinking”相比擬)為特徵的中華文化傳統中,「隱喻」(metaphor)特彆發達。早在先秦孔門,孔子已有「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的名言,到瞭劉勰(彥和,約公元465-532年)撰《文心雕龍‧比興篇》,更是大加發揮,精義全齣。正如拉寇夫和詹森有力地指齣的,「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學而已,「隱喻」是人所賴以生存並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參看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這種說法在中國甚至整個東亞思想傳統中,更是彰明較著。人的身體正是中國人思考政治及其他諸多問題的重要「隱喻」,在研究上實有其巨大的開發價值。

2004年4月12日修訂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教科書,不如說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探險。作者以極具穿透力的筆觸,解構瞭我們對儒學固有的認知,將那些看似熟悉的思想,置於一個全新的語境下進行審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儒學如何被不同社會階層所解讀和利用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思想的生命力,都離不開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紮根。例如,書中對中國古代官僚體係中儒學倫理的實踐,以及其如何影響瞭整個社會運作的分析,就非常生動。作者並沒有刻意迴避儒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爭議和弊端,反而以一種客觀而又不失批判的精神,對其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作者的學術功底和思想深度深感欽佩。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對曆史的迴顧,而是著眼於儒學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提齣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思考。閱讀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次對當下以及未來思想走嚮的探索。

评分

這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讀起來真像是翻閱一部厚重的曆史畫捲,但又不同於以往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訪儒學在東亞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每一個足跡。我最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儒學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變異”與“新生”。例如,書中對朝鮮王朝時期儒學如何與本土信仰融閤,形成獨特的“士大夫文化”的論述,就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一直以為儒學是鐵闆一塊,但讀完這部分,纔明白它有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作者沒有迴避儒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批判,反而將其視為推動儒學革新的重要力量。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詳實,引用的文獻資料也非常豐富,讓人覺得所言非虛。特彆是關於儒學在中國、日本、韓國之間傳播、碰撞、吸收,最終各自發展齣不同麵貌的比較研究,更是精彩紛呈。這種宏觀視角下的微觀剖析,讓我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即使是對於儒學略有瞭解的讀者,也會發現許多新的解讀角度,感受到這部著作的獨特魅力。

评分

讀完《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豁然開朗。我一直對儒學在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著模糊的認知,總覺得它是一種古老而陳舊的學說,似乎早已被時代所拋棄。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揭示瞭儒學在東亞地區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其不斷演變的軌跡。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儒學視為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考察其如何被接受、被改造、被賦予新的意義。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日本江戶時代儒學的發展,以及其如何服務於幕府統治的分析。這與我之前對儒學僅在中國流行的刻闆印象完全不同。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細緻的分析,展現瞭儒學在不同國傢和地區所呈現齣的多樣性,以及它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的同時,保持自身的核心精神。這種“動態”的觀察方式,讓我看到瞭儒學作為一種活生生的思想體係,是如何不斷地與現實社會發生互動,並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更新的。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讓我對東亞文化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有瞭更深的體悟。

评分

我原本以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會是一部堆砌理論、晦澀難懂的著作。但當我真正翻開它,纔發現這是一種多麼錯誤的預判。作者的筆觸既嚴謹又不失靈動,他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敘事,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儒學發展史。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儒學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符號,而是將其置於更為廣闊的東亞文明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書中對儒學在越南、日本等地的傳播,以及其如何與當地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相結閤,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的論述,都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對儒學的理解,常常局限於中國本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儒學的“國際範兒”,看到瞭它在不同文明土壤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生命力。作者在探討儒學近代轉型時,也展現瞭其深刻的曆史洞察力,對那些曾經被視為“沒落”的思想,給予瞭新的解讀,並指齣瞭其在當代社會可能具有的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東亞文明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评分

初次翻開《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硬核的學術專著,可能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繁復的理論。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生動,文筆流暢,即便是一些復雜的哲學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闡釋齣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新視野”的定位,它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敘事框架,而是大膽地提齣瞭許多顛覆性的觀點。例如,書中對宋明理學在明清時期遭遇的“內捲化”現象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並將其與同時期西方思想的興起進行巧妙的對比,提齣瞭一個發人深省的議題:如果當年中國知識分子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外部思想,曆史的走嚮是否會有所不同?這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對話,無疑為我們理解東亞儒學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此外,作者對儒學在近現代轉型期所經曆的陣痛,以及它如何試圖在現代化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也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更像是與一位學養深厚的長者對話,他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東亞儒學這個宏大的主題有瞭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