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不能继续停留在各国儒学史的研究层次,
将东亚儒学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有其重要性与迫切性,
因儒学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资产,更是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

  本书最早出版于2001年,其后曾于2012年出版新版,今经删修校订后出版修订版。

  本书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共十二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三篇论文组成〈儒学史的新视野〉单元,第二部分〈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传统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江丙坤两岸交流「学术研究奖」(2014)。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韩译本2011由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出版,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新版说明
序╱余英时
自序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壹、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传统研究刍议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之目标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方法刍议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

贰、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头
五、结论

参、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一、引言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三、儒学的「宗教性」之特质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语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肆、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五、结论

伍、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六、结论

陆、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一、引言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五、结论

捌、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一、引言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玖、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一、前言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七、结论

拾、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四、结论

拾壹、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拾贰、「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一、前言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五、结论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