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儒学
  • 儒学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韩国儒学
  • 日本儒学
  • 越南儒学
  • 修订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不能继续停留在各国儒学史的研究层次,
将东亚儒学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有其重要性与迫切性,
因儒学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资产,更是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

  本书最早出版于2001年,其后曾于2012年出版新版,今经删修校订后出版修订版。

  本书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共十二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三篇论文组成〈儒学史的新视野〉单元,第二部分〈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传统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汉字文化圈中的思想交锋与文化重塑: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史考察 书名:汉字文化圈中的思想交锋与文化重塑: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史考察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以汉字为核心载体的东亚思想文化圈进行一次宏大而精微的考察。我们不再将儒学视为孤立的学问,而是将其置于与本土思想(如神道、萨满教、道教等)、外来思想(如佛教、基督教、西方哲学等)的复杂互动之中,展现一个流动态、多层次的思想景观。本书的重点在于“交锋”与“重塑”,即在历史的巨变中,思想观念如何相互碰撞、渗透、激发出新的形态,并最终重塑了区域内的社会结构、政治伦理和个体精神世界。 本书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基础的奠定与张力、跨界渗透与本土化,以及近现代的挑战与现代性的抉择。 --- 第一部分:基础的奠定与张力(上古至中古早期) 本部分着重探讨汉字文化圈形成初期的思想基石及其内在的潜在冲突。 第一章:文字的魔力与早期宇宙观的形成 本书从汉字的传播媒介作用切入,分析其如何不仅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化认同和认知结构的塑造者。我们探讨了早期文献中反映的宇宙观、时间观与空间观念,例如“天人合一”的雏形、“中土”意识的确立。重点剖析了在儒家思想尚未完全确立其主导地位前,与“巫”、“鬼神”信仰之间微妙的共存与竞争关系。 第二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地理学意义 将“诸子百家”的争鸣置于地理和政治的坐标系中考察。分析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在不同地域的兴衰与侧重。例如,儒家在鲁地的文化沉淀,法家在秦地的制度化实践,以及道家思想对南方山川隐逸传统的塑造。这一章特别关注了这些学派在权力结构重组中的竞争,强调了“道”与“政”的永恒张力。 第三章:汉唐之际:佛教东传的文化冲击波 这是本书最为详尽的论述之一。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宗教的更替,更是哲学范式(如本体论、心性论)的颠覆性输入。本书细致描绘了佛教义理与既有中国本土思想(如玄学、阴阳五行)的早期“格义”过程。我们探讨了佛道之间的辩论如何推动了哲学思辨深度的提升,以及儒家士大夫在面对佛教的强大生命力时所采取的防御、吸收与改造策略,奠定了中古思想整合的基础。 --- 第二部分:跨界渗透与本土化(中古中晚期至明清) 本部分探讨思想的区域扩散、深层融合以及在不同文化体中的独特变异。 第四章:高丽与日本:儒学在移植中的形变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中国中心论,深入分析了儒学(及其后的新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后的复杂命运。 朝鲜半岛的“理学王国”:考察李朝时期朱子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分析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作用,以及在面对日本入侵时,儒学伦理如何转化为民族精神力量。 日本的“和魂汉才”:分析日本如何巧妙地将儒学纳入其既有的神道与武士道体系之中,特别是关注“致良知”学说在日本(如阳明学分支)和中国本土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对幕府统治思想基础的贡献。 第五章:道学的精微与民间信仰的张力 聚焦宋明理学(Neo-Confucianism)的成熟阶段,但视角转向其在社会底层的渗透与受阻。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如何被地方精英阶层进行精英化解读,而与此同时,民间社会如何将这些高深的理学概念,与传统的善书、功过格、地方神祇崇拜相结合,形成一套混合性的、具有强生命力的道德实践体系。 第六章:明清之际的“异端”与知识分子精神避难所 探讨明末清初,当主流思想遭遇危机时,知识分子如何寻求新的精神空间。这包括对佛教禅宗(如临济宗、曹洞宗的复兴)、道教内丹学(尤其关注其与心性论的互涉),以及新兴的“实学”(如对农政、水利、经济的关注)的探讨,这些“偏离”的主流思潮,实则是对主流思想僵化性的批判性回应。 --- 第三部分:近现代的挑战与现代性的抉择(晚清至今) 本部分分析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东亚思想体系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并尝试自我革新。 第七章:冲击与焦虑:西方思想的全面入侵 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概念体系(如“进化论”、“唯物史观”、“自由”、“民主”)如何通过翻译与引介,对东亚传统知识体系的根本预设发起挑战。重点分析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概念翻译过程中所经历的焦虑与认知断裂。 第八章:革新与重构:二十世纪的“精神革命” 考察了二十世纪初,知识精英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思想“大手术”。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传统伦理的激烈反思。详细梳理了不同思潮(如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努力)之间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激烈辩论,以及这些辩论如何塑造了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版图。 第九章: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再定位 本书的收束部分,探讨了在后冷战时代,东亚思想文化圈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当代学者对“亚洲价值”、“东亚模式”的重新阐释,以及如何在全球性知识体系中,重新定位和发掘那些在历史上被边缘化或误读的思想资源,以期提供一种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反思维度。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单一线性演进的叙事模式,强调思想的区域性差异化、思想载体(如文字、仪式、制度)的物质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结构性重塑。它是一部关于“思想地理学”和“文化基因突变”的深刻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江丙坤两岸交流「学术研究奖」(2014)。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韩译本2011由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出版,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新版说明
序╱余英时
自序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壹、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传统研究刍议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之目标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方法刍议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

贰、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头
五、结论

参、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一、引言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三、儒学的「宗教性」之特质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语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肆、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五、结论

伍、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六、结论

陆、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一、引言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五、结论

捌、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一、引言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玖、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一、前言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七、结论

拾、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四、结论

拾壹、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拾贰、「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一、前言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五、结论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节录)

  儒学传统源远流长,自先秦孔门定其规模,历经汉唐诸儒註释疏解,北宋诸儒与南宋朱子畅其源流,王门诸子特加发挥,以至二十世纪当代新儒家唐、牟、徐赋予新诠,可谓德泽深厚,绵延不绝。儒学虽然在二千年前发祥于中国山东半岛,原是地域性色彩浓厚的一套学问,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儒学价值系统对于二千年来东亚各国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却造成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而成为东亚文明的共同资产。

  但是,盱衡东亚各国学术界对于儒学研究的既有成果,多半仍局限于日本学者沟口雄三(1932-2010)所批判的「国家归属主义」(见氏着:《方法としての中国》,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页304)。各国学者以语文之便,多半仍以研究本国的儒学史为主。以中文学术界的状况而言,海崃两岸学者仍以研究中国儒学为职志,他们以卷帙浩繁的论着,阐先圣之遗意,发潜德之幽光,其有功于圣门,自不待言。但是,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密切互动与对话,而且「全球化」成为潮流的新形势而言,我们必须严肃考虑将东亚儒学视为整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我倡议将东亚儒学视为整体加以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儒学虽起源于中国,但是,却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资产,我们如能宏观儒学在东亚各国的发展,博览儒学在东亚各地之异致与同调,并衡定东亚儒学的内涵与特质,那么,我们将可以在新世纪的「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运用儒家精神资产作为东亚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动与融合的基础。

  基于这种信念,我在1997年关于中国孟子学诠释史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并出版《孟学思想史论‧卷二》之后,就一面改订《孟子诠释学》英文书稿,另一方面也以较多时间集中在日本儒学史的研究,希望将来也扩大视野,兼及韩国儒学的发展。现在收集在这部书中的十二篇论文,是我这几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这十二篇文字,大致可以归属为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这两个领域在现有的东亚思想史研究论着中尚未获得充分的论述,有待大力加以开拓,勉强可以称之为「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本书第一部分《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包括三篇论文,第一篇就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及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看法。第二篇则扣紧解经者的「历史性」这个问题,论证东亚思想史上儒家经典的「超时间性」,正是建立在解经者的「时间性」之中。第三篇,分析并讨论儒家经典中蕴涵强烈的「宗教性」之特质。接着第二部份《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包括五篇论文,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诠释。从十七世纪的伊藤仁斋开始,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中井履轩,到十九世纪末叶的山田方谷(1805-1877),以至二十世纪的内藤湖南(1866-1934)、宇野哲人(1875-1974)、吉川幸次郎(1904-1980)等人,三百年来日本的儒者或思想家,莫不诵读《四书》,并留下为数可观的解经作品。包括中、日、韩各地的东亚儒者所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解经着作,潜藏着巨大的学术能量,可以让我们开发出具有东亚文化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我不想重覆书中各篇文字的论点,我想在此强调的是:三百年来日本儒者浸淫儒学,诠释经典的经验显示两种类型的张力:第一是普世价值与地域特性之间的张力。儒学经典所传递的是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系统,日本及朝鲜等各地域的儒者,身处特殊而具体的历史时空环境之中,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常常感受到「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而必须有所调和于其间。第二是作为儒学传统的诠释者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张力。第一种张力常常表现为东亚儒者在诠释经典中的永恆价值,并落实于特殊地域情境时,所感受的拉锯关系。第二种张力则常表现为作为经典诠释者的东亚儒者的文化的与政治的「主体性」之安顿的问题。这两种类型的张力及其所激发的种种方法论问题,不但具有东亚文化的特色,而且也具有诠释学的普遍意涵,值得我们努力以赴,深入挖掘。

  本书第三部份题为《儒家身体思维探索》,包括四篇论文,所探讨的是极具东亚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第十篇论文对「中国思维方式」这个领域加以鸟瞰,我们指出「联系性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大特征。古代中国思想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进行联系性思考。宇宙万物,随机点化,皆具妙理。在中华文化传统常见的「联系性思维方式」之中,「身体思维」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新领域。本书第十、十一篇探讨中国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之特质及其涵义,第十二篇则讨论中国古代儒家修养功夫论的身体隐喻。中华文化中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温柔敦厚,浸润在诗教传统中的中国人论事「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见焦循:《毛诗补疏‧序》,晏炎吾等点校:《清人说诗四种》,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页239-240)。在以「诗性思维」(略可与Ernst Cassirer所谓“Poetic thinking”相比拟)为特征的中华文化传统中,「隐喻」(metaphor)特别发达。早在先秦孔门,孔子已有「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的名言,到了刘勰(彦和,约公元465-532年)撰《文心雕龙‧比兴篇》,更是大加发挥,精义全出。正如拉寇夫和詹森有力地指出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学而已,「隐喻」是人所赖以生存并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参看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这种说法在中国甚至整个东亚思想传统中,更是彰明较着。人的身体正是中国人思考政治及其他诸多问题的重要「隐喻」,在研究上实有其巨大的开发价值。

2004年4月12日修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我一直对儒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是一种古老而陈旧的学说,似乎早已被时代所抛弃。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儒学在东亚地区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其不断演变的轨迹。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儒学视为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其如何被接受、被改造、被赋予新的意义。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日本江户时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其如何服务于幕府统治的分析。这与我之前对儒学仅在中国流行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儒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它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核心精神。这种“动态”的观察方式,让我看到了儒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思想体系,是如何不断地与现实社会发生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东亚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会是一部堆砌理论、晦涩难懂的著作。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这是一种多么错误的预判。作者的笔触既严谨又不失灵动,他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叙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儒学发展史。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儒学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东亚文明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书中对儒学在越南、日本等地的传播,以及其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儒学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中国本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儒学的“国际范儿”,看到了它在不同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命力。作者在探讨儒学近代转型时,也展现了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对那些曾经被视为“没落”的思想,给予了新的解读,并指出了其在当代社会可能具有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东亚文明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初次翻开《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硬核的学术专著,可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生动,文笔流畅,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释出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新视野”的定位,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例如,书中对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遭遇的“内卷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将其与同时期西方思想的兴起进行巧妙的对比,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议题:如果当年中国知识分子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外部思想,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有所不同?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无疑为我们理解东亚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作者对儒学在近现代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以及它如何试图在现代化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与一位学养深厚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东亚儒学这个宏大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

这套《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读起来真像是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但又不同于以往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访儒学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我最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儒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与“新生”。例如,书中对朝鲜王朝时期儒学如何与本土信仰融合,形成独特的“士大夫文化”的论述,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儒学是铁板一块,但读完这部分,才明白它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作者没有回避儒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批判,反而将其视为推动儒学革新的重要力量。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详实,引用的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让人觉得所言非虚。特别是关于儒学在中国、日本、韩国之间传播、碰撞、吸收,最终各自发展出不同面貌的比较研究,更是精彩纷呈。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微观剖析,让我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使是对于儒学略有了解的读者,也会发现许多新的解读角度,感受到这部著作的独特魅力。

评分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修订一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教科书,不如说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探险。作者以极具穿透力的笔触,解构了我们对儒学固有的认知,将那些看似熟悉的思想,置于一个全新的语境下进行审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儒学如何被不同社会阶层所解读和利用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思想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扎根。例如,书中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儒学伦理的实践,以及其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运作的分析,就非常生动。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儒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和弊端,反而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批判的精神,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深感钦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而是着眼于儒学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阅读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当下以及未来思想走向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