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论四百余年的子学时代,下谈二千余年的经学时代。
会通古今、融会中西,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
冯友兰先生于三○年代完成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写作本书下册时,国家正遭受列强侵略,所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论结晶,真正的哲学家是时代的号手。」(牟钟鉴),为使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信心,并确信固有之文化并不亚于西方文化,书中极力阐扬中国哲学之光明面,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和哲学无法分离,在临终弥留之际曾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冯友兰先生是第一个以现代眼光贯通中国哲学的人,而《中国哲学史》更是第一部以西方哲学概念做为架构,具备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着作。书中许多观点,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其基本架构亦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并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全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部分,子学时代论孔子至淮南王等四百余年之哲学文化,以横的发展为主;经学时代则谈董仲舒至康有为等二千余年的学术主流,以纵的发展为主。书中大力推崇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尊和正统地位,史料丰富翔实,观点新颖深刻,分析透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杜威(美国着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冯君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张岱年(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胸怀宽阔,涵养有素。他既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见。
李慎之(着名哲学家):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二十世纪社会矛盾运动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感觉最敏锐、理论转换最及时的哲学家是冯友兰先生,对于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最早出来用贵和的观点加以重新解释的哲学家是冯友兰先生。
关键特色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最喜爱的中文书籍!
★奠定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地位。
★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上论四百余年的子学时代,下谈二千余年的经学时代。
名人推荐 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着。……本书把深藏已久的东方精神遗产挖掘并擦亮,使其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让我们明白如何坚定地走过这花花世界。对于我来说,遇见这本书,是无比珍贵的缘分。——朴槿惠(韩国女总统)
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陈寅恪(着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冯着是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最为博大精深的作品,必将长期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尽管本书的研究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之一种,採用的材料也大多为其他中国思想史家 所经常採用,但在众多的中国学者中和西方汉学家中,冯着的确堪称翘楚之作。——李约瑟(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
成功地使「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的各家各派,一一展示出其哲学的「实质的系统」……成功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光明面,而国人通过阅读该书,亦因之确信中国 文化并不较西方文化为劣。……为失去本心的国人求其放心,为失魂落魄的民族招魂,正是冯书心血之所系,故冯书的基调,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可谓完全合拍。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而且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翟志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追溯文明之源: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思想的熔炉:西方文明的哲学基石》 书籍定位与核心主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方的古老智慧,而是将目光投向尼罗河与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明之后,在爱琴海畔绽放出耀眼光芒的古希腊世界。我们试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从“自然”的探寻到“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再到构建城邦的理性秩序这一波澜壮阔的思想历程。它是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如何从神话的蒙昧中挣脱,一步步奠定现代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思维方式的底层逻辑的叙事史诗。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自然哲学的黎明——追问“万物的本源”(The Dawn of Cosmology)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学派的伟大尝试。我们不再满足于荷马史诗中诸神的随性安排,而是开始运用理性去寻找支配宇宙运行的“阿克西”(Arche)——那个统一的、永恒的本源实体。 泰勒斯的水与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者”: 细致分析他们如何从经验观察(如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并讨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定形者”(Apeiron)对无限性和潜能概念的早期奠基。 赫拉克利特的“流变”与巴门尼德的“不变”的对决: 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第一次深刻辩论。我们将详细剖析赫拉克利特“火”与“逻各斯”(Logos)的动态统一观,与巴门尼德坚信“存在”是单一、永恒、不可分割的绝对真理的论证结构进行对比,探讨这种张力如何催生了后世的辩证法与本体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宇宙观: 探讨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数字提升为万物的实体,揭示了音乐和谐、几何学与宇宙秩序之间的神秘联系,以及这种观念对柏拉图主义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人类意识的觉醒——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转向(The Socratic Turn) 哲学的主题从宏大的宇宙转向了微观的人类自身。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挑战,以及苏格拉底如何通过对话重建道德知识的基础。 智者们的怀疑论与修辞学的兴起: 重点分析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激进人本主义,及其对客观真理的消解。讨论诡辩术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应用与局限。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知识即美德”: 我们将细致梳理苏格拉底如何通过“诘问”(Elenchus)的方法,引导人们意识到自身的“无知”,从而开启了对伦理概念(如正义、虔诚)的严格界定。本书将侧重分析他的“明确定义”方法对西方思想的规范意义。 第三部分:古典哲学的双璧——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宏伟体系(The Classical Zenith) 这是西方哲学的黄金时代,两位巨匠构建了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框架。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洞穴寓言”: 详细解读理念论的层次结构——从感性世界到可知世界,再到至高的“善的理念”。探讨“回忆说”在认识论上的地位,以及《理想国》中对完美城邦的政治哲学构想。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转向”与逻辑的诞生: 与柏拉图的超验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本书着重阐述亚里士多德如何将哲学“拉回大地”。分析其“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如何解释事物变化与存续;详述他建立的三段论逻辑体系,以及他在伦理学中对“中道”(Golden Mean)的实践性阐述。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代的应对——寻求个体安宁(Hellenistic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随着城邦的衰落,世界变大,个体安全感降低,哲学转向了如何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 伊壁鸠鲁主义的享乐观: 澄清“享乐”并非纵欲,而是追求“宁静”(Ataraxia)和“身体的无痛苦”(Aponia)。解析其原子论世界观如何服务于消除对神祇和死亡的恐惧。 斯多葛主义的坚忍与德性: 深入研究斯多葛学派如何强调“顺应自然”,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与“我们不能控制的”,并探讨“德性是唯一的善”这一核心命题。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将简要总结古希腊哲学遗产的复杂性,强调其理性探究精神如何被罗马吸收、被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所用,并最终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重新激活,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通过逻辑、辩论和不断的自我批判,逐步建立起理解世界和自我定位的系统的指南。 本书特点: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生动的历史背景和清晰的逻辑梳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共同构筑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景观。我们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专注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矛盾”,使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哲学思辨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