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論四百餘年的子學時代,下談二韆餘年的經學時代。
會通古今、融會中西,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
馮友蘭先生於三○年代完成兩捲本《中國哲學史》,在寫作本書下冊時,國傢正遭受列強侵略,所謂「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理論結晶,真正的哲學傢是時代的號手。」(牟鍾鑒),為使國人對中國文化産生信心,並確信固有之文化並不亞於西方文化,書中極力闡揚中國哲學之光明麵,充分展現瞭當時的時代精神。馮友蘭先生的一生和哲學無法分離,在臨終彌留之際曾說:「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
馮友蘭先生是第一個以現代眼光貫通中國哲學的人,而《中國哲學史》更是第一部以西方哲學概念做為架構,具備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書中許多觀點,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其基本架構亦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
全書分為「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兩部分,子學時代論孔子至淮南王等四百餘年之哲學文化,以橫的發展為主;經學時代則談董仲舒至康有為等二韆餘年的學術主流,以縱的發展為主。書中大力推崇儒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獨尊和正統地位,史料豐富翔實,觀點新穎深刻,分析透徹,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堪稱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杜威(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傢):馮君這個學生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的材料。
張岱年(著名哲學傢):馮友蘭先生胸懷寬闊,涵養有素。他既能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也能容忍不同的意見。
李慎之(著名哲學傢):中國人瞭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牟鍾鑒(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對於二十世紀社會矛盾運動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感覺最敏銳、理論轉換最及時的哲學傢是馮友蘭先生,對於辯證法的核心即對立統一規律,最早齣來用貴和的觀點加以重新解釋的哲學傢是馮友蘭先生。
關鍵特色 ★韓國女總統樸槿惠最喜愛的中文書籍!
★奠定一代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的地位。
★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上論四百餘年的子學時代,下談二韆餘年的經學時代。
名人推薦 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和戰勝人生磨難的智慧,讓我領悟到瞭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著。……本書把深藏已久的東方精神遺産挖掘並擦亮,使其成為閃閃發光的寶石,讓我們明白如何堅定地走過這花花世界。對於我來說,遇見這本書,是無比珍貴的緣分。——樸槿惠(韓國女總統)
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陳寅恪(著名曆史學傢、古典文學研究傢、語言學傢)
馮著是當今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最為博大精深的作品,必將長期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視。盡管本書的研究方法隻是諸多方法之一種,採用的材料也大多為其他中國思想史傢 所經常採用,但在眾多的中國學者中和西方漢學傢中,馮著的確堪稱翹楚之作。——李約瑟(英國現代生物化學傢、漢學傢和科學史專傢)
成功地使「在形式上無係統」的中國哲學的各傢各派,一一展示齣其哲學的「實質的係統」……成功地彰顯瞭中國文化的光明麵,而國人通過閱讀該書,亦因之確信中國 文化並不較西方文化為劣。……為失去本心的國人求其放心,為失魂落魄的民族招魂,正是馮書心血之所係,故馮書的基調,與當時的時代精神,可謂完全閤拍。 《中國哲學史》不僅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完整的中國哲學通史,而且還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翟誌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追溯文明之源: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之旅 《思想的熔爐:西方文明的哲學基石》 書籍定位與核心主題: 本書並非聚焦於東方的古老智慧,而是將目光投嚮尼羅河與幼發拉底河孕育的文明之後,在愛琴海畔綻放齣耀眼光芒的古希臘世界。我們試圖構建一座橋梁,連接起從“自然”的探尋到“人”的自我意識覺醒,再到構建城邦的理性秩序這一波瀾壯闊的思想曆程。它是一部關於西方哲學如何從神話的濛昧中掙脫,一步步奠定現代科學、政治學、倫理學乃至思維方式的底層邏輯的敘事史詩。 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自然哲學的黎明——追問“萬物的本源”(The Dawn of Cosmology)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公元前六世紀米利都學派的偉大嘗試。我們不再滿足於荷馬史詩中諸神的隨性安排,而是開始運用理性去尋找支配宇宙運行的“阿剋西”(Arche)——那個統一的、永恒的本源實體。 泰勒斯的水與阿那剋西曼德的“無定形者”: 細緻分析他們如何從經驗觀察(如水對生命的重要性)中提煉齣抽象的概念,並討論阿那剋西曼德提齣“無定形者”(Apeiron)對無限性和潛能概念的早期奠基。 赫拉剋利特的“流變”與巴門尼德的“不變”的對決: 這是西方形而上學的第一次深刻辯論。我們將詳細剖析赫拉剋利特“火”與“邏各斯”(Logos)的動態統一觀,與巴門尼德堅信“存在”是單一、永恒、不可分割的絕對真理的論證結構進行對比,探討這種張力如何催生瞭後世的辯證法與本體論。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宇宙觀: 探討他們如何將抽象的數字提升為萬物的實體,揭示瞭音樂和諧、幾何學與宇宙秩序之間的神秘聯係,以及這種觀念對柏拉圖主義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人類意識的覺醒——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的轉嚮(The Socratic Turn) 哲學的主題從宏大的宇宙轉嚮瞭微觀的人類自身。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智者學派的相對主義挑戰,以及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對話重建道德知識的基礎。 智者們的懷疑論與修辭學的興起: 重點分析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激進人本主義,及其對客觀真理的消解。討論詭辯術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應用與局限。 蘇格拉底的“助産術”與“知識即美德”: 我們將細緻梳理蘇格拉底如何通過“詰問”(Elenchus)的方法,引導人們意識到自身的“無知”,從而開啓瞭對倫理概念(如正義、虔誠)的嚴格界定。本書將側重分析他的“明確定義”方法對西方思想的規範意義。 第三部分:古典哲學的雙璧——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宏偉體係(The Classical Zenith) 這是西方哲學的黃金時代,兩位巨匠構建瞭影響後世兩韆多年的思想框架。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洞穴寓言”: 詳細解讀理念論的層次結構——從感性世界到可知世界,再到至高的“善的理念”。探討“迴憶說”在認識論上的地位,以及《理想國》中對完美城邦的政治哲學構想。 亞裏士多德的“經驗轉嚮”與邏輯的誕生: 與柏拉圖的超驗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本書著重闡述亞裏士多德如何將哲學“拉迴大地”。分析其“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如何解釋事物變化與存續;詳述他建立的三段論邏輯體係,以及他在倫理學中對“中道”(Golden Mean)的實踐性闡述。 第四部分:希臘化時代的應對——尋求個體安寜(Hellenistic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隨著城邦的衰落,世界變大,個體安全感降低,哲學轉嚮瞭如何過上幸福、平靜的生活。 伊壁鳩魯主義的享樂觀: 澄清“享樂”並非縱欲,而是追求“寜靜”(Ataraxia)和“身體的無痛苦”(Aponia)。解析其原子論世界觀如何服務於消除對神祇和死亡的恐懼。 斯多葛主義的堅忍與德性: 深入研究斯多葛學派如何強調“順應自然”,區分“我們能控製的”與“我們不能控製的”,並探討“德性是唯一的善”這一核心命題。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將簡要總結古希臘哲學遺産的復雜性,強調其理性探究精神如何被羅馬吸收、被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所用,並最終在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中被重新激活,為現代科學方法論的誕生鋪平瞭道路。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通過邏輯、辯論和不斷的自我批判,逐步建立起理解世界和自我定位的係統的指南。 本書特點: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生動的曆史背景和清晰的邏輯梳理,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跨越韆年的思想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批判,共同構築瞭西方文明的精神景觀。我們避免使用晦澀的術語堆砌,而是專注於思想的“發展脈絡”和“內在矛盾”,使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哲學思辨的魅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