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

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uccio Ordine
图书标签:
  • 无用
  • 时代精神
  • 哲学
  • 反思
  • 文化批判
  • 生存主义
  • 价值重塑
  • 虚无主义
  • 现代性
  • 焦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明的丰美,是一次次无用累积而成的。
近四十位大师告诉我们:
探索之必要,缓慢之必要,
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
 
欢迎来到无用时代。
 
  ◆伍至学(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耿一伟(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收录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撰述之〈无用知识的用处〉


  ◎本书结构:

  第一部:集结作者近年讲稿与教学研究心得的〈无用之用〉,其下又分为三个子题:
Ÿ  文学所具有的「实用的」无用性;
Ÿ  利益的逻辑在教学、研究与一般文化活动中带来的灾难性结果;
Ÿ  「拥有」的价值观,对人的尊严、爱与真理造成的毁灭效果。

  第二部:弗莱克斯纳的〈无用知识的用处〉。

  ◎本书读者群:
Ÿ  喜爱哲思与文学艺术的读者,可从欧丁引用的大师名言与小故事获得丰富养分。
Ÿ  关心当前教育与文化养成的读者,可跟随欧丁掷地有声的想法,重新盘点知性和精神生活的重要。
Ÿ  面对「拥有」比「存在」更优越的时代,渴望为更美好的世界而思考、耕耘的人,可从本书获得新的力量。
 
本书特色

  欧洲知名学者诺丘・欧丁在本书中旁征博引近四十位大师的名言,加上个人铿锵有力的见解,引领我们重新思索「无用的实用性」及「实用的无用性」。他指出,人类对于物欲的执迷,以及对务实的盲目追求,无法带来任何真正的知识或精神的质变,更会导致人类知性能力的衰退。

  欧丁在书末也收录了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的〈无用知识的用处〉一文。他与弗莱克斯纳尽管相隔近百年,但两人的主张恰似一首人文与科学的奏鸣曲,相互应和。他们不约而同检视人们对于「实用」的概念是否过于狭隘,证明无用之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欧丁更借此强调,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之间绝非对立,而是在对抗「利益」的战场上并肩作战,共同捍卫知识的自主以及探索「无用知识」的自由,鼓励追求「无用」的满足,让人类天马行空的自由精神与能力获得解放:

  在这个一切都献祭给实用性的世纪,
  当功利主义宛如仅有的指南针,利己主义彷彿是最后的指望,
  我们应当明白:「无用的实用性,就是生命、创造、爱和欲望的实用性。」
  因为「无用带来对我们而言最有用的东西──那就是不抄捷径、不赶时间的创造,
  让我们越过社会所编造的幻影」。

媒体评论

  ◎对于试图抵抗务实观念与功利算计的人来说⋯⋯这本小书不仅值得一读,更是非读不可。──弗杭思瓦・布思奈尔,法国《阅读》杂志

  ◎诺丘.欧丁用完美的作品为二○一三年揭开序幕。──尚・毕恩波姆,法国《阅读世界》
《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图书简介 一、 颠覆性的哲学思辨:在“有用”的洪流中寻找存在的锚点 我们的时代,被效率、产出和即时满足感所裹挟。从早晨醒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无形的压力驱使着去“做点什么”,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去确保每一分钟都符合某种功利主义的计算。这种对“有用”的狂热崇拜,已然成为一种新的信仰,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乃至情感连接。然而,这种无休止的追逐,真的让我们更快乐、更充实了吗? 《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正是一部挑战这一主流叙事的雄心之作。它并非简单地倡导懒惰或逃避责任,而是通过对人类文明史、艺术哲学以及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深刻剖析,重新审视“无用”的内在价值。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事物,往往诞生于看似“无用”的孕育期,并需要大量的“徒然”时间进行沉淀。 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心智的运作规律:深度思考、创造性灵感,乃至高层次的情感共鸣,都需要一种“非目标导向”的心灵空间。我们习惯于把所有活动都贴上效率的标签,却忘记了达芬奇在解剖人体时花费的那些“无用”的观察,忘记了梵高在星空下感受到的那种纯粹的、不为售卖的震撼。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无用之用”的辩证关系——正是那些看似徒劳的积累,最终构成了决定性的飞跃。 二、 酝酿的艺术:慢思维的复兴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酝酿”成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动词。我们渴望立刻看到成果,却对漫长、模糊、充满不确定性的“酝酿期”感到焦虑和不耐烦。 本书将“酝酿”提升到一种哲学高度,将其视为抵抗时代浮躁的必要策略。作者追溯了从古希腊的沉思传统到现代科学发现中的“潜伏期”现象。真正的洞察力,往往不是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迸发的,而是在散步、冥想、甚至做白日梦的放松时刻,由潜意识完成整合。 书中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1. 知识的消化与重组: 知识的输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智慧源于长时间的“消化”。这需要个体允许信息在内部进行无序的碰撞与排列,这个过程是“无用”的,因为它没有可量化的产出指标。 2. 人际关系的深度: 亲密关系的建立同样需要酝酿。真正的信任和理解无法通过快速的社交互动达成,它需要无数次无目的的相处、沉默的陪伴和情感的试探,这些都是“徒然”的时间投入,但却是关系韧性的来源。 3. 创造力的孵化: 对于艺术家、作家和发明家而言,灵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长期对某一主题进行浸泡的结果。这种浸泡,即“酝酿”,要求我们拥抱那些尚未成形的想法,允许它们在黑暗中自我修正。 本书通过对多个领域专家的访谈和历史文献的梳理,系统阐释了如何为自己的心智和生活重建“酝酿的土壤”,对抗即时反馈机制带来的精神疲劳。 三、 徒然的价值:打破功利主义的桎梏 “徒然”——这个词在我们的字典里通常带有贬义,意味着浪费、虚无。然而,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浪漫主义的姿态,为“徒然”正名。 “徒然之必要”是本书中最具颠覆性的章节之一。它探讨了那些看似毫无目的的行为,如何构筑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美学的纯粹性: 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段复杂的交响乐,其价值本身不在于它能帮你升职加薪,而在于它纯粹满足了人类对秩序、和谐与美的感知需求。这种对美的“徒然”追求,是文明的试金石。 探索的内在驱动力: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最初都源于纯粹的好奇心,而非明确的应用目标。那些对宇宙深处的好奇、对微观粒子结构的研究,在短期内看是“徒然”的,却是人类认知边界扩展的基石。 自我的构建: 学习一项不打算用作职业的技能,阅读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这些活动不会带来任何外部回报,但它们通过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和情感维度,使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这些对自我完善的“徒然”投资,恰恰是抵御空虚感的最佳屏障。 作者引导读者将视野从“外部收益”转向“内部富足”,重新发现那些为了享受过程本身而做的事情的巨大力量。 四、 欢迎来到“无用时代”:重塑现代生活的意义 “无用时代”并非预示着衰退或混乱,而是指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变:当物质生产和基础服务逐渐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接管后,人类的价值将不再能仅仅由其劳动效率来定义。在这样的未来图景中,那些曾被视为“无用”的特质——想象力、同理心、复杂的情感表达、非功利性的创造力——将成为最稀缺、最有价值的资源。 本书的落脚点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实用的“无用时代生存指南”: 1. 重构时间观: 如何有意识地划分出专门用于“浪费”的时间,并将其视为一种神圣的投资。 2. 抵抗算法的趋同性: 识别并抵制那些将所有活动导向最优解的算法逻辑,选择那些充满冗余和随机性的生活路径。 3. 培养“无目的的连接”: 重新重视那些不以社交网络指标为目标的真实、深沉的人际互动。 《无用之用》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唤醒,它邀请每一位在效率迷宫中感到疲惫的现代人,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匆忙划掉的、看似徒劳却至关重要的瞬间。它昭示我们:真正的自由,源于敢于做“无用之事”的勇气。 这本书将成为你面对高速社会时,寻求内心宁静与深度创造力的必备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诺丘.欧丁
Nuccio Ordine
   
  一九五八年生于义大利迪雅曼泰(Diamante),义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Université de Calabre)义大利文学教授,亦曾于欧洲及美国多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包括: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巴黎索邦第四大学(Université Paris-IV-Sorbonne)、伦敦瓦尔堡中心(Warburg Institute à Londres)、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Planck Institute),以及美国的耶鲁、纽约大学。
   
  欧丁曾出版多部关于乔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和文艺复兴的着作,并被翻译成九国语言(包括中文、日文和俄文),如:《驴子之迷》(Le mystère de l’âne, 2005)、《暗影的边界》(Le seuil de l’ombre, 2003)、《乔达诺.布鲁诺、龙萨与宗教》(Giordano Bruno, Ronsard et la religion, 2004)、《与知识相遇》(Le rendez-vous des savoirs, 2009)、《国王的三顶皇冠》(Trois couronnes pour un roi, 2011)。近期出版作品为《马奎斯的肖像──重复与差异》(Les portraits d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La répétition et la différence, 2012)。此外,他与伊夫.赫桑(Yves Hersant)为美文出版社(Les Belles Lettres)编辑了三套经典作品丛书。

译者简介

郭亮廷

  国立艺术学院(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学士,巴黎第一大学(Université Panthéon-Sorbonne)美学系学士,雷恩第二大学(Université Rennes 2)剧场学研究所硕士。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中正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台新艺术奖提名观察人。

图书目录

前言 我们需要无用,就像我们需要空气 诺丘.欧丁
无用的实用性,就是生命、创造、爱和慾望的实用性,因为无用带来对我们来说最有用的东西;
那就是不抄捷径、不赶时间的创造,让我们越过社会所编造的幻影。

第一部    无用之用 诺丘.欧丁

I 文学的无用之用
1.   「没有的人就不存在」
2.   知识若不能带来利润,就是无用的!
3.    水是什么?福斯特‧华莱士的一则轶事
4.   邦迪亚上校的小金鱼
5.   但丁与佩脱拉克:文学不该臣服于营利原则
6.   亚里斯多德:知识不具有实用目的
7.   纯理论家或哲学王?柏拉图的矛盾
8.    康德:鑑赏判断是去除利益的
9.   奥维德:没有什么比无用的艺术更有用的了
10.  蒙田:「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用的」,「就连无用性也一样」
11.  浪荡子雷欧帕迪:选择无用,对抗这个「自大愚昧的世纪」及其功利主义
12.  约翰.洛克反诗歌
13.  薄伽丘:「面包」与诗
14.  贾西亚.罗卡:没有诗的疯狂,活着是麻木的
15.  焦炭城的「实事求是」:狄更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16.  海德格:理解无用很困难
17.  无用性与生命的本质:庄子与冈仓天心
18.  欧仁.尤涅斯柯:有用是一种无用的负担
19.  伊塔罗.卡尔维诺:无利可图的事物显得最为重要
20.  艾米.萧沆与苏格拉底

II 大学企业和学生顾客群
1.   国家的不干预政策
2.   学生顾客群
3.    大学企业和教授业务员
4.   托克维尔:「方便的美」和商业民主的危险
5.   赫尔岑:商人没有时间
6.   反对大学专业化:约翰.亨利.纽曼
7.   过时的语言有什么用?约翰.洛克与安东尼奥.葛兰西
8.    预期之中的经典消逝
9.   发现一部经典可以改变生命
10.  饱受威胁的图书馆:瓦尔堡中心的丑闻风波
11.  消失的老书店
12.  「无用」科学无法预期的「实用性」
13.  我们可以从数学定理获得什么好处?从欧几里得到阿基米德
14.  「知识是一种我们怎么给都不会变穷的财富」

III 拥有会致死:人的尊严、爱与真理
1.   经典之声
2.   人的尊严:财富的幻觉与智慧的卖淫
3.   为了拥有而爱,是谋杀了爱
4.   拥有真理,是谋杀了真理
附录          参考书目

第二部 无用知识的用处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我们绝不奢谈用处,我们只是呵护着一份希望,那就是跟着无用的知识漫游,
相信它一如过去那样,必定能在未来产生实用的结果。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们需要无用,就像我们需要空气
诺丘.欧丁
 
  哲学的角色,正是向人类揭示无用的用途,
  或者,是让人学习区分「有用」这个词的两个意思。
  ──皮耶.哈铎(Pierre Hadot)
 
  这本小书的书名由一对互相矛盾的修辞组成,这里需先加以说明。一般所谓「实用性」(utilité),把人文主义思想──或更广泛的把所有无利可图的知识──视为无用,但我想谈的这种弔诡的「实用性」,和那毫不相干。

  我选取这个词更普遍但大不相同的意涵,是为了思考基本价值完全脱离实用目的的知识所涉及的实用观念。事实上,有些知识的目的就是知识本身,也正因为它们的本质无求于、无利于并自外于一切务实和商业的考量,才能在人类的精神养成、文明与公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讲求利益的结果彻底摧毁了各个知识机构(学校、大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个学科(人文的和科学的),这些机构和学科的价值原本应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应独立于任何生产直接效益、实际利润的能力。当然,博物馆或考古遗址也经常吸取可观的利益,但它们的存在与否──和某些人试图说服我们的相反──并不是由它们的总收入来决定的:一座博物馆或一处考古工作的发掘现场,就像一间档案馆或图书馆,它们的生命,是社会群体必须不计一切代价死守的宝藏。这是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也不该胡作非为,无论危机如何蔓延,也不该任由樽节政策像压路机般有系统的碾碎一切无用之物。

  因此,无用知识的实用性,与主流的实用性完全对立。主流的实用性为了单纯经济利益,正逐步扼杀过去的记忆、人文科学、古典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创造力、艺术、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原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地平线。卢梭早已说过:「古代的政治不断谈论品格与美德;我们的政治只谈买卖和钱。」无法增进利益之物因而被视为不必要的奢侈,被视为某种阻碍,或是有害的浪费时间。根据狄德罗(Diderot)的观察,「所有不实用的东西都遭到鄙视」,因为「时间精准掌控,不容丝毫浪费于沉思冥想」。

  让我们再读一遍波特莱尔描写诗人-信天翁的不安的精采诗行。巨大的天空主宰,一旦落入凡间,众人除了当作笑柄外,完全不感兴趣:「这插翅的旅客,如此粗笨虚弱!/牠,往昔何其优美,而今滑稽难看!/一位水手用短管烟斗逗弄牠的尖喙,/另一位瘸腿般模仿这位飞翔的残废者!」

  本书不打算以接下来的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书页只是思考灵光片段的留影。于是,我选择了「宣言」当作副标题,看来也许夸大又狂傲,却符合长久以来让我的工作保持活力的战斗精神。我想做的,只是以一个足够开放的架构,将长年教学研究所得的想法和引文加以集结。我毫无顾忌的放手去做,同时也很清楚,我只是以速写画了一幅残缺不全的草图。诚如诗选和文集里常见的,受忽略的东西可能比选取的来得意义深远。正因为意识到这些侷限,我的主文里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章处理的主题是文学所具有的「实用的无用性」;第二章是讲求利益的逻辑,在教学、研究及一般文化活动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在第三章,我重读几位经典作家,以他们当作我立论的绝佳例子,这些作家强而有力的证明了私有价值观的虚幻,以及这种价值观对人类尊严(dignitas hominis)、爱与真理带来的毁灭效果。

  在简单勾勒我的思索之后,书末另外附上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一篇精采论文。他在一九三七年着手写作这篇文章,又在一九三九年增修,这也是这篇文章首次译成法文,我认为再好不过。这位着名的美国科学家,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 Princeton)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齐名,而这间研究院的创立,正是为了让一切研究得以摆脱功利主义的压力,只受爱因斯坦、欧本海默(Oppenheimer)等杰出成员的好奇心(curiositas)左右。

  弗莱克斯纳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由几个伟大的发明串连而成,呈现出早年科学研究因为缺乏实用意图而被认为最无用的东西,最后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顺理成章的应用于从远距通讯到电力工程等领域,进而成为全人类共通的基础。

  弗莱克斯纳的立场协助我彻底消除我的言论所引发的误解:我完全无意在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之间制造对立──如同一九五○年代查尔斯.珀西.史诺(Charles Percy Snow)发表着名讲稿后人们习以为常的──因为这么做,等于让讨论陷入流沙般贫乏的论战。况且,过去的论战并未理解知识整合的绝对必要──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获得诺贝尔奖时,在他具启发性的讲稿里提到的「新连结」(nouvelle alliance)──而这种整合,如今更因知识分化和过度专业化而受到严重威胁。弗莱克斯纳掷地有声的向我们证明,科学教导我们无用之用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家向来也和人文学者在对抗利益独大的战场上并肩作战。为了捍卫知识与研究的自由和自主,科学家过去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至今依然如此。

  事实上,关于不涉及利益的纯粹思辨式科学,与单纯的应用科学之间的差别,古代作者知之甚详。亚里斯多德的思索,以及欧几里得或阿基米德等伟大思想家的一些传闻,也说明了这个差异。
然而,眼前我们面对的问题千奇百怪,我们的前景茫然。不过,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必须强调让某些价值得以存续的重要。这些价值无法借由传统的测量工具来加以衡量和估算,无法从质(qualitas)化约为量(quantitas):我必须表明这些心力投注的基本特质是其回馈并不直接,更不能换算成金钱。

  知识本身其实就足以阻挡功利主义和囤积财物成为超级强权的妄想。的确,几乎一切都可以买卖,从国会到法庭,从权力到胜利,每样东西都有价格。然而,学识是无价的,它要求支付的价格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开一张空白支票,也无法保证能够获得知识,只有个人的努力和不熄的热情才能做到。如果屏除了强烈的内在动机,就算用金钱获得顶尖名校的文凭,也无法带来任何真正的知识,无法产生任何精神的质变。

  不仅如此。知识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挑战市场法则。我不会因为和他人分享知识而变穷。我可以因为教某个学生相对论,或和他一起读一页蒙田而进入神奇的心智循环,在这过程中,施予者和接受者彼此都变得富有。

  当然,在这个由经济人(homo œconomicus)所统治的世界,要追究无用的实用性和实用的无用性并不容易。(有多少不必要的消费品,被哄抬成实用和不可或缺的东西?)看着人类任由精神世界的荒芜扩大,却只在意金钱和权力的累积,令人难以忍受。透过电视或其他媒体,看着企业家靠着偷拐抢骗建立帝国,看着逍遥法外的政客公然侮辱国会,让为他量身订作的条款得以强行通过,看着这些人居然成为成功的新形象,令人难以忍受。看着男男女女疯狂涌向利益的应许之地,因而对周遭的一切──大自然、物件、其他人类──无感,令人难以忍受。他们的眼睛盯着渴望达成的目标,他们无暇享受日常生活的细腻互动,未能发现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夕阳、星空、温柔的吻、绽放的花朵、蝴蝶的飞舞、孩子的微笑──在最不起眼的平凡当中,往往存在最伟大的事物。

  如同尤涅斯科精辟的见解,「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无用的实用性及实用的无用性,就无法理解艺术」。比他更早几年,冈仓天心关于茶道的一番叙述,就已透过一个男人摘花献给同伴的简单举止,捕捉了人类高于动物的决定性瞬间:「当他察觉无用的妙用,他便进入了艺术的王国。」因为只有远离计算和追赶,才有琢磨诗句的可能:于是,根据里尔克的说法,「身为艺术家,意谓着不计较、不计算,像饱含汁液的树木般茁壮,并在春天的暴风雨中昂然挺立,毫不担心可否等到夏日来临」。

  事实上,我们需要无用,就像我们需要空气。再次引用尤涅斯科的话:「诗、想像与创作的需求,是如唿吸一般的基本需求。」正是在这些被视为多余的活动里,在活动所产生的皱褶处,我们才能获得力量,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思考,为一个乌托邦的计画去耕耘、去缓解──甚至消除──像铅块一样重压着我们良知的许多不义,以及许多椎心的不公。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刻,当功利主义宛如仅有的指南针,最可怖的利己主义彷彿是最后的指望,我们应当明白:如同精神分析学家米格.班萨雅戈(Miguel Benasayag)和杰哈.施密特(Gérard Schmit)所提醒的,「无用的实用性,就是生命、创造、爱和欲望的实用性」,因为「无用带来对我们而言最有用的东西──那就是不抄捷径、不赶时间的创造,让我们越过社会所编造的幻影」。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二○一○年获颁诺贝尔奖时也写道:「没有文学的世界,会是一个没有欲望、没有理想、毫不潇洒的世界,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遭剥夺、无人的自动化世界。人本该具有跳脱自我、成为他人的能力,或是用我们的梦土为众生赋予形象的能力」。此外,王尔德透过欧琳太太的台词(「在现代生活里,最重要的是要有余裕」)所影射的,或许正是他「可有可无的」、无用的作家职业?

  倘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难理解真正的历史弔诡:野蛮肆虐横行的时刻,正是狂热分子不只涂炭生灵,更毁坏了图书馆和艺术品、古蹟和经典名作的时刻。可以说,这种毁灭性的愤怒是冲着我们视为无用的东西而来的:排斥异己的主教德奥菲勒(Théophile)一声令下,把异教徒的典籍丢进燃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火里;匈奴攻下洛阳后也把宫殿的藏书毁了;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放火烧掉了多少异端的书籍;纳粹在柏林一手导演了多少场颓废作品的火刑;阿富汗的塔利班将宏伟的巴米扬(Bâmiyân)大佛夷为平地;我们还可以加上饱受圣战组织迫害的萨赫勒(Sahel)图书馆,以及廷巴克图(Tombouctou)的阿法鲁克(Alfarouk)塑像。这些杰作是如此无用、无害、无声又无辜,但它们的存在却被视为威胁。

  当人类汲汲营营追求财富,崇高便消失了,他从此跌落谷底。隆纪纳(Pseudo-Longin)的论着《论崇高》(Du sulime)是至今最重要的古代文学批评着作之一,在书中最后几页他明确指出,罗马的学术和雄辩之术走向衰落,在共和体制结束后不再足以孕育伟大作家的原因在于:「是的,对于财富的爱,令我们所有人像生病一样得不到饱足感,对于享乐的爱令我们成为奴隶⋯⋯对于金钱的爱是一种令人无力的病。」自私自利的人受这些虚假的偶像操控,「不再往高处看」,任由「灵魂的高度」自行降格。道德衰败至此,「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最终被审判为堕落」,崇高早已失去它的地位,更别提隆纪纳最后提醒我们的,崇高需要自由才得以存在:「自由提供食粮,让伟大的精神长成思想,并且充满希望。」

  同样的,乔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把知识和文明生活基本价值的毁灭归咎于对金钱的爱。他在《论无限》(De immenso)里写道:「自从哲学各个学派开始为了获利而提出观点,智慧和正义便开始离弃人间⋯⋯根据这样的预兆来看,一方面,宗教和哲学即将崩塌,另一方面,智者、君主和人民,将跟着城邦、王国和帝国一起化为尘土、废墟,消失无形。」

  不过,像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这样「以精神生活优先」,为人文价值挺身而出的经典捍卫者,却有如此恐怖的见证:「高雅的文化与光明的道德无法防范集体的野蛮」。的确,多少思想家和艺术家在恐怖的罪行之前冷漠以对,甚或在道德上成为独裁者或体制犯罪的共谋!史坦纳挑起的这个沉重的问题,令我想起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Les Villes invisibles)结尾的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精采的对话。马可波罗这位不知疲倦的旅人,察觉到大汗心里的挂虑,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包围着我们的地狱图:
 
  生灵的地狱,不是一个即将来临的地方;如果真有一个地狱,它已经在这儿存在了,那是我们每天生活其间的地狱,是我们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狱。有两种方法可以逃离,不再受苦痛折磨。对大多数人而言,第一种方法比较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种方法比较危险,而且需要时时戒慎忧虑:在地狱里头,寻找并学习辨认什么人,以及什么东西不是地狱,然后,让它们继续存活,给它们空间。
 
  不过,究竟什么能帮助我们理解那「在地狱里头」但又「不是地狱」的东西?卡尔维诺在他那本名为《为什么读经典》(Pourquoi lire les classiques)的文集里,一方面认可「经典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同时又要我们提防「经典之所以必读,是因为经典有某种用处」的想法。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主张「阅读经典总比不读得好」。

  因此我认为,若是在对抗这一切的同时,能够持续相信不会带来任何利益的经典、知识,以及培育无用之物的艺术,无论如何都能帮助我们「抵抗」,能为我们保留一线希望,让我们隐约看见一条有光的路,让我们能有尊严的走在上面。那总是比较好。

  因为在诸多的不确定中,至少有件事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任由无用和无价之物消失殆尽,如果我们只听得见唯利是图的海妖之歌,我们只会造就一个失忆的群体,只会集体脱轨,最后集体失去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现实感。那时,就很难奢望无知的智人(homo sapiens)还能持续他理应扮演的角色:让人类更人性⋯⋯

  ------------------------------------------------------------------

  这本小册子集结了一系列散落各处的思索,主要源自近几年我发表的部分演讲,特别是二○一二年四月,在阿列格雷港市(Porto Alegre)南大河州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获颁荣誉博士学位时的演说。

  我想向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友人厄文.雷凡(Irving Lavin)致上谢意,是他让我发现了弗莱克斯纳的那篇论文。二○一一年六月,那不勒斯的义大利哲学研究中心(Istituto Italiano per gli Studi Filosofici)举行了一场圆桌论坛,我在会议中发表了「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L’utile inutilità delle discipline umanistiche),令雷凡大为吃惊。随后,他把当时我还很陌生的这篇弗莱克斯纳论文给了我。

  如果说,弗莱克斯纳印在封面上的名字显得较小,这丝毫没有贬抑他那篇出色论文之意,相反的,编辑选择在封面上放上他的大名,正是为了对这位贵宾表示敬意──尽管他已无法表示同意与否,他仍然在身为主人的我的这本小书里入住,并接受款待。我也要由衷感谢忠实且别具耐心的译者路克.赫桑(Luc Hersant)。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这一切的研究成果,都归因于乔治.史坦纳和阿兰.茨冈(Alain Segonds)与我之间那些令人激动又难忘的谈话。

图书试读

亚里斯多德:「既然人类追求哲学是为了消除无知,那么,显然人类如此投入的耕耘这门学科,只是为了了解事物,而不是为了从中抽取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物质利益。」
Ÿ
康德:审美所带来的满足是排除利害关系、自由且独一无二的满足;因为那当中没有任何迫使人去迎合的利益──无论是感官或理性的利益。
Ÿ
罗卡:「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的这颗疯狂的种子」,若是失去了它,「活着是麻木的」。
Ÿ
海德格:最有用的东西就是无用。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体验无用仍然是最困难的⋯⋯我们必须从得救的意义上来看有用,也就是说,某种能够带领领人类回归自我的东西。
Ÿ
庄子: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Ÿ
冈仓天心:当原始人第一次替他的女伴戴上花环,他便跨越了野蛮人的阶段。透过这个举动,他被提升到自然的基本需求之上,他变成了人。领会到这一切无用的妙用,使他进入了艺术的王国。
Ÿ
尤涅斯柯:现代人普遍都都是急迫的人,他没有时间,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明白居然有东西可以没有用,他更是彻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种沉重而无用的负担。
Ÿ
蒙田:没有任何东西本质上是无用的,无用性亦然。
Ÿ
卡尔维诺:人类所从事的一些活动,表面上完全无利可图,除了娱乐和解决一道难题的满足感之外,不为其他。这些活动经常会出人意料的在某个领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并产生影响深远的结果。对于诗和艺术是如此,对于科学和技术亦然。
Ÿ
约翰.亨利.纽曼:知识本身及其文化是如此美好的东西⋯⋯它不是在世俗的、功能的、商品的层面上有用,而是像慈爱的光芒,像一切善行、礼物、权能、珍宝一样,对拥有者和全世界来说,皆因它而美好。
Ÿ
莱辛:人的价值一点也不在于他所拥有或试图拥有的真理,而在于他为求真理认真付出的努力。人类追求完美的力量,并不会因为他的所有而增加,只能透过他对真理的追求而提升。
Ÿ
欧丁:主流的实用性为了单纯经济利益,正逐步扼杀过去的记忆、人文科学、古典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创造力、艺术、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原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地平线。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的书名,初读之下,确实让人感到一丝奇特的吸引力。它似乎在挑战我们惯常的认知,将那些被视为“无用”的事物,比如漫长的酝酿、看似徒劳的努力,置于一个全新的、甚至是被推崇的地位。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崇尚“有用”和“即时反馈”的时代,这本书仿佛是一股清流,又或许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那些隐藏在“无用”表象下的深刻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无用之用”的,它又将如何具体地体现在“酝酿”和“徒劳”这两个看似消极的词汇中。这本书会不会颠覆我们对成功、对价值的理解?它是否会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缓慢而深刻的成长过程?我猜想,书里或许会包含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讲述那些曾经被视为“失败”或“无意义”的经历,最终却孕育出惊人成果的故事。它可能还会探讨,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耐心,也失去了深入思考和长期投入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种“无用之用”的意味,它不一定能提供直接的、实用的“方法论”,但它提供的思考空间,对心灵的滋养,或许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轻易放弃的“不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真的像一个迷人的谜语,让人忍不住想去破解。它传递出一种对当下社会价值取向的质疑,尤其是对那种急功近利、只重结果的现象。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无用之用”的场景:孩童时期那些无拘无束的玩耍,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在探索世界、构建认知;艺术家们沉浸在创作中,常常面临无数次的失败和自我怀疑,这些“徒劳”的尝试,却最终成就了不朽的作品;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钻研,大部分时间都可能一无所获,但正是这些“酝酿”的时刻,才有可能孕育出伟大的发现。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我们这个高度互联、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无用之用”的空间正在被压缩?我们是否越来越缺乏耐心去“酝酿”,也越来越难以承受“徒劳”?作者会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去对抗这种趋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那些在被定义为“无用”的领域中,如何最终找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或许能够帮助我重新平衡生活中的投入与产出,理解那些缓慢生长的力量。

评分

刚翻开《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的扉页,就有一种被作者的宏大视角所裹挟的感觉。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将“无用”与“必要”并置,又将“酝酿”与“徒劳”摆在了核心位置,这绝对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快速致富、如何事半功倍的实用手册。相反,它似乎是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加内省、更加纵深的思考空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徒劳”这样的概念进行重新解读,使其摆脱负面联想,甚至赋予其积极意义的。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徒劳”意味着浪费时间和精力,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如果存在一种“徒劳之必要”,那它又指向了何方?是艺术创作中那些看似无目的的探索,是科学研究中那些长时间的枯燥实验,还是个人成长中那些不被 immediate 结果证明的努力?我预感,这本书会涉及到大量的哲学思辨,或许还会引用一些文学、艺术或历史上的典故,来佐证其观点。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成就”的狭隘定义,引导我们去欣赏那些漫长而寂静的“等待”和“积累”,甚至是在看似停滞中孕育的无限可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跳出“结果导向”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和珍视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却又至关重要的内在价值。

评分

这本《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直击了当下社会对“效率”和“价值”的过度追求,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我脑海中立刻闪过许多“无用之用”的画面:孩童时期那些漫无目的的涂鸦,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在启迪想象力;长跑运动员在赛场下无数次枯燥的训练,虽然过程可能痛苦而“徒劳”,却铸就了最终的辉煌;哲学家们对一些抽象概念的反复思索,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可能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当今这个一切都讲究“变现”和“量化”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孕育灵感、沉淀智慧的“无用”空间?“酝酿之必要”和“徒然之必要”,这两个词组组合在一起,充满了矛盾又引人深思。它是否在暗示,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那些不被即时看见、甚至是被误解为“徒劳”的坚持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讲述那些在看似“无用”的过程中,如何最终获得了深刻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或许能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理解那些慢下来、去“酝酿”和拥抱“徒劳”的重要性。

评分

《无用之用:酝酿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欢迎来到无用时代》这个书名,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深邃和悠远的感觉。它似乎不是一本速食读物,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和意义的哲学漫谈。我很好奇,作者口中的“无用之用”究竟是如何定义的?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无用”往往意味着缺乏价值、无法带来实际效益,而被主流所排斥。但如果“无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用”,那这种“用”体现在哪里?是思维的深度?是情感的丰盈?还是对生命本质的某种理解?“酝酿之必要”和“徒然之必要”这两个副标题,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在现代社会,“等待”和“沉淀”似乎越来越不被提倡,人们渴望即时性的满足和可见的成果。“徒劳”更是被视为一种需要避免的失败。那么,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那些看似“徒劳”的坚持和“漫长”的酝酿中,蕴藏着何种不为人知的力量?它是否会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那些不以功利为目的的活动,比如艺术的欣赏、哲学的思考、甚至是静静地观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安顿身心的力量,去理解那些不那么“有用”却无比重要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