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nald Bogue
图书标签:
  • 德勒兹
  • 哲学
  • 音乐
  • 绘画
  • 艺术
  • 美学
  • 后结构主义
  • 文化研究
  • 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画家总试着在其作品中使不可见之力变得可见,作曲家则试图让听不见的声音变得可听见。

  艺术作品的形成不过是人类一般创造的一个面向,而艺术也与自然世界不断创生的过程不可分离。

  本书共分音乐、绘画与艺术三部分,借以论述艺术与自然科学、哲学之间的歧同辩证。

  首章概述德勒兹与瓜达希音乐宇宙学的基本特征,透过音乐家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作品,来展示这个理论如何连结音乐作曲本身。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曲家以及德勒兹关于西方从古典时期到当前的音乐艺术史概念。第三章再一次检视自然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阐述德勒兹称为「脸性」(faciality)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第五章与第六章检视德勒兹在培根的绘画研究中论证有关「力」的捕捉,第七章则提供关于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书中艰涩段落的试探性阅读,并评析德勒兹所谓个别艺术的相关力量及其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德勒兹是一个深具原创性的艺术分析家,以及新词与概念的发明者。本书尝试阐明德勒兹复杂的哲学论点而不简化它,并探问德勒兹的各种概念对于实际艺术作品分析可能带来的实际成果。任何有兴趣与德勒兹困难文本周旋的人,本书是弥足珍贵的重要参考。

  ●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德勒兹关于音乐与绘画的思想,并将其放置在其整体美学理论的论述中。
  ● 德勒兹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论点的细微纠缠与转折,且通常最顽强的句子与段落也正是了解书中整个章节的关键。
声音的迷宫与图像的疆域:当代艺术哲学探析 书名:声音的迷宫与图像的疆域:当代艺术哲学探析 引言:悬浮于意义之上的感官剧场 我们如何感知艺术?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可供解读的符号系统,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在场,一种对感官的彻底重塑。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当代艺术哲学中关于声音、视觉与物质性之间复杂张力的关键议题。我们不再满足于将艺术简化为对既有真理的再现,而是聚焦于艺术如何开辟出新的认知领域,如何通过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和时间性,挑战我们对实在的既有理解。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后结构主义与现象学思潮的交叉地带,艺术实践如何成为一种抵抗“表征”(Representation)霸权的武器。我们将考察声音(作为纯粹的时间性流动)与图像(作为空间性的构成)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如何互相渗透、互相界定,并共同指向一种“去中心化”的美学经验。 第一部分:声音的流动性与时间性之维 声音,区别于视觉图像的瞬时捕获,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性事件。本部分将详细梳理20世纪以来声音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声音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如何从环境感知转向内在的心理地理学。 1.1 噪音、沉默与“无声的交响” 我们将分析约翰·凯奇(John Cage)之后,音乐不再被视为“组织好的声音”,而是对所有可听见现象的开放性接纳。探讨“噪音”(Noise)如何从对音乐秩序的僭越,转化为一种对听觉惯性的批判性工具。通过对默片时代的配乐研究,以及当代电子音乐中对“非音乐性声音”的采样,我们试图揭示:沉默并非声音的缺席,而是声音潜力(Potentiality)的蓄积地。我们将细致剖析“白噪音”在当代语境下如何成为一种符号意义的消解剂,迫使听者直面纯粹的听觉存在。 1.2 时间的展演:音乐作为持续的“发生” 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叙事结构,我们关注那些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音乐形式。这包括对极简主义音乐(Minimalism)中循环结构的研究,以及对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中主体与结构关系的考察。声音的流动性迫使我们思考:在听的过程中,时间是如何被拉伸、折叠或重复的?我们将借鉴现象学中关于“持续性”(Durée)的概念,阐释声音如何构建出一种内在的、非线性的时间感知,使听者不再是时间的旁观者,而是时间事件的参与者。 1.3 声场的拓扑学:空间与身体的互动 声音的物理属性——振动、频率与波形——直接作用于身体。本章将探讨声音装置(Sound Installations)如何将听觉体验转化为一种触觉和空间感。通过分析那些利用空间回响(Reverberation)和相位效应(Phasing Effect)的作品,我们探究声音如何“标记”或“重塑”了我们对特定空间的认知。听觉不再是遥远的感知,而是身体被声波包围、穿透的物质性经验。 第二部分:图像的界限与物质性的回归 本部分将转向视觉艺术领域,但着重点不在于分析图像的内容或象征意义,而是关注图像的“物质性”(Materiality)——它如何被构成、如何存在于空间中,以及它如何抵抗被“观看”的规范。 2.1 绘画的“事件性”:颜料的身体与画布的张力 面对抽象表现主义和后绘画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我们重新审视颜料本身。颜料不再是描绘对象的媒介,而是物质的堆积、流淌和干涸的证据。我们将分析厚涂法(Impasto)和滴流技术(Dripping)如何将绘画过程的能量和时间性凝固在二维平面上。画布不再是视错觉的窗口,而是一个承受物理力量的“场域”。这种对物质性的回归,是对任何试图将图像还原为纯粹思想产物的行为的抵抗。 2.2 影像的“碎片化”:屏幕与边缘的观看 在电影和录像艺术领域,本部分将探讨图像如何从统一的叙事屏幕中解放出来。我们关注那些故意制造的失真、闪烁和断裂的影像。录像艺术的低分辨率和模拟磁带的衰变,成为抵抗数字完美主义的有力武器。图像不再是清晰的“窗口”,而是由粒子、电流和时间损耗构成的“物质残片”。我们将分析这些碎片化的影像如何揭示观看行为本身的不稳定性和被意识形态塑造的倾向。 2.3 结构主义美学:框架、边界与不可见的构图 本章深入考察艺术家如何利用框架(Frame)——无论是画框、屏幕边缘还是建筑物的边界——来界定和挑战图像的领土。我们会分析那些故意将主要内容置于画面边缘或完全移除中心焦点的作品。这是一种对传统“构图法则”的颠覆,旨在让观众意识到“未被看见”的部分,即图像的“负空间”或“场域的边缘”,与可见内容具有同等的哲学重量。图像的边界即是其哲学的边界。 第三部分:感官的交汇与跨媒介的形而上学 最后,本书探讨声音与视觉在当代艺术中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产生全新的、超越单一感官领域的哲学洞察。 3.1 视听的“不和谐”:错位与感官的疏离 我们考察那些有意制造视听不同步(Mise en Scène of Dissonance)的作品。当声音与图像的逻辑发生冲突时,观众被迫从习惯的“同步理解”中抽离出来。例如,在特定录像装置中,极简的嗡鸣声与复杂的几何运动并置,这种错位迫使我们不再将感官输入视为一个统一的体验,而是作为独立的、需要主动整合的元素。这种疏离感,正是对“整合的幻觉”的批判。 3.2 体验的构造:环境与临在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聚焦于沉浸式艺术(Immersive Art)和特定场域艺术(Site-Specific Art)如何将艺术品从孤立的客体转化为一个包含观众身体的“发生场域”。在这些作品中,声音的振动和视觉的包围感共同作用,构造出一种强烈的“临在感”(Sense of Presence)。我们不是在“看”一个作品,而是“身处”于一个被声音和图像重构的临时现实之中。这种构造挑战了艺术品作为永恒、可移动对象的传统定义,将其确立为一种依存于特定时空条件的“瞬间形而上学”。 结语:留给感官的开放性空间 本书最终指向的并非一套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方法论:即用开放的、物质性的视角来对待声音和图像,拒绝将它们还原为纯粹的认知对象或社会批判的载体。通过深入挖掘声音的时间性与图像的物质性之间的张力,我们寻求开启一种更富弹性、更具生成性的艺术哲学。艺术,在本书所探讨的疆域中,是一种持续的、未完成的感官实践,它不断地在界限处邀请我们重新体验“存在”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雷诺.博格 Ronald Bogue


  目前为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为着名德勒兹专家。首部关于德勒兹与瓜达希的英文专书《德勒兹与瓜达希》(Deleuze and Guattari,1989)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他着作包括《德勒兹论文学》(Deleuze on Literature,2003),《德勒兹论电影》(Deleuze on Cinema,2003),《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2003),及《德勒兹余波》(Deleuze’s Wake,2004)。

  作者另编有《当代理论中的摹拟》(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1991),《自我的戏耍》(The Play of the Self,1994),及《当代文化中的暴力与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书。

译者简介

李育霖


  美国乔治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成功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现任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任台湾人文学社理事长一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文学、电影研究、生态批评,翻译研究与德勒兹研究等。着作包括专书Writing Taiwan: A Study of Taiwan’s Nativist Literature(2008),《翻译阈境──主体、伦理、美学》(2009),《拟造新地球》(2015),编有《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合编,2013),Deleuze and Asia(合编,2014),《帝国在台湾》(合编,2015)等书,并翻译有《德勒兹论文学》(Deleuze on Literature,2006)等书。

邱汉平

  现任淡江大学英文系教授,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担任过联合报编辑部编译,因为此一实际从事翻译的经历,而在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成立时,应邀在该所教授笔译练习课,并受邀筹组翻译研究团队,向当时的国科会申请整合型专题研究计画,在1997-1999年期间担任国科会「翻译、文学研究与文化翻译」整合型计画总计画主持人。多年来,一直从事翻译学术研究,最近的相关着作包括2014年刊登在《英美文学评论》的〈在班雅明与德勒兹之间思考翻译〉,以及2015年收录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橘枳之间:西方翻译理论再思与批判》之文章〈班雅明的翻译与科技论述〉。

涂铭宏

  淡江大学英文系副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任中华民国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长。研究专长为德勒兹理论、视觉与跨媒介理论、日本当代思想、东亚文化论。

陈佩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为淡江英文系副教授。曾任《淡江评论》主编、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祕书长。研究领域为后结构、欧陆语言哲学、当代翻译理论。目前教授课程包括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以及中英翻译等。

林宛瑄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博士。博士论文以德勒兹哲学中的块茎概念为理论框架,跳脱习见的军事隐喻,检视人如何因传染病与病毒而流变为非人,以及其过程中所带出的动情力交流。现任职于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为丧尸如何凸显出特定时空中社会共群组构的基础及问题性,以及侦探小说中的不受既定规则限制、贴近命案事件随着随问题开展时而遭遇的符号创造概念的美学式思考。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缩写表

导论

第一部分:音乐

第一章 自然即音乐:叠韵的去领域化
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宇宙
韵律与叠韵
从中域到领域
梅湘与时间的造构
鸟的音乐

第二章 时间中的音乐:历史与流变
流变女人,流变孩童
音乐发明的联截流变
古典形式,浪漫变异
人民的问题
瓦瑞斯与现代声响机器
宇宙人民与辨识历史

第三章 自然音乐家:领域与叠韵
动物行为学与领域性
于克库尔与音乐性中域
鲁耶尔与发展生物学的旋律
结构性耦合与自然漂流
功能与美学
自主的叠韵

第二部分:绘画

第四章 脸
手与嘴,工具与脸
符号体制与力的脸
白墙,黑洞
脸性的抽象机器
脸与凝视
从凝视到脸
脸的去领域化
原始的头,基督的脸,探针针头

第五章 力
流形(the figural)
收缩与舒张
事实的残忍


第六章 色彩
类比式调节
触感与视感
背景与根基
关于哥德式线条的补充
触觉色彩主义
类比式图表调色

第三部分:艺术

第七章 感觉与构成平面
感觉
内在性平面、构成平面
虚拟与可然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

  在1953至1993年间写作的二十五本书中,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发表一系列的思考,触及众多令人眼花撩乱的主题,从胚胎学、动物行为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冶金学等。在这些领域中他最经常转向的则是艺术,特别是在他1995年辞世前的十五年间。他写过论普鲁斯特的书(1964年,并于1970年及1976年修订及扩充),论十九世纪小说家沙歇.马佐克(Leopold Sacher-Masoch, 1967),卡夫卡(1975),以及最后题为《批评与临床》(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1993)的论文集,在《意义的逻辑》(The Logic of Sense, 1969),《差异与重复》(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1969),《反伊底帕斯》(Anti-Oedipus, 1972)与《千高台》(A Thousand Plateaus, 1980)也充斥关于文学的引用。在《电影I:运动影像》(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 1983)与《电影II:时间影像》(Cinema 2: The Time-Image, 1985)中,德勒兹则从世界电影各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主要潮流中数以百计的影片为例,发展出一套电影影像与符号的术语。在《千高台》中,德勒兹谈论音乐与绘画等艺术,在《法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1981)书中则透过详细检视培根的艺术描绘出一般理论与绘画史的轮廓。

  尽管文学与电影是德勒兹谈论最多的艺术,但音乐与绘画在其思想中占有特别的位置。在评论各种艺术的不同领域时,德勒兹经常集中在音乐与绘画,且经常将两者对比借以刻画音乐与绘画的可能与限制。在《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 1991)一书的结论中,德勒兹思考哲学、科学与艺术间的关系时,讨论主要以专属于音乐与绘画的概念与例子为主。德勒兹在音乐中发现了解艺术与自然世界关系的钥匙。透过关于连结人类音乐与鸟鸣各项元素的思考,德勒兹发展出动物行为与演化生物学的一般理论,即动机韵律样式的形式,最后并扩展此音乐模式,将自然世界的互动描绘为对位叠韵的广泛交响。德勒兹将绘画视为感觉的范例艺术,因此是最能完全披露美学经验内在面向的媒介。做为最肉身的艺术,绘画涉及身体的「流变他者」(becoming-other),使感觉离身并在非人的情感与知感的世界中重新转化出现。在《什么是哲学?》中,德勒兹主要透过感觉与叠韵的概念划定艺术的范围,其艺术的一般理论大体上可以看做是绘画与音乐理论的逻辑发展,绘画提示艺术做为转变内在与外在经验力量的功能,而音乐则显露艺术在自然世界创生过程的位置。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即是阐述德勒兹关于音乐与绘画的思想,并将其放置在其整体美学理论的论述中。

  尽管德勒兹有时称自己的作品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PP 201; 147),有时称为某种「生机论」(vitalism)(PP 196; 143),但其思想也许最适合被描述为「创生哲学」(philosophy of creation)。德勒兹经常将哲学描述为概念的发明,并将此类比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如画家透过色彩与音乐家透过声音,哲学家则透过概念的媒介发明。在这层意义上,德勒兹的哲学是「建构主义」,一个在概念中建构的过程。但哲学建构也与创造领域相关,甚至比艺术本身更为广泛。在《什么是哲学?》中,科学、艺术与哲学被视为组成「思想或创造的形式」(QP 196; 208),且这些思想的创造样态也被认为与自然世界的创生过程不可分离。如分子连结、胚胎分裂、鸟类成长与歌唱、画家绘画、哲学家概念化,科学家假设、实验与理论化。真正的概念化思考涉及「非有机生命的力量」(PP 196; 143),穿透所有事物,在这一意义下,德勒兹的哲学是某种「生机论」,也是某种「建构主义」。因此我们并不惊讶美学的关怀无可避免地导致德勒兹讨论政治、社会,以及生物身体等问题,因为艺术作品的形成不过是人类一般创造的一个面向,反过来说,艺术也与自然世界不断创生的过程不可分离。我们也不惊讶不管德勒兹检视何种艺术,总是从艺术家而非观众的角度。德勒兹以问题以及创作者创造新事物所面临的挑战来定义各种艺术,接受的问题对他来说,仍是次要的考量。德勒兹对于艺术的指南是艺术家本身而非评论家,且他的力气总是面对艺术作品,留意创作者谈论其创作的语汇,然后审慎思考,并发明适合但有别于艺术的概念。

  德勒兹有系统地讨论艺术,但他并未提出统一的「艺术系统」,因为每种艺术都有各自的问题与发展潜能。德勒兹标定音乐的目的为「叠韵的去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refrain),本书的第一部分专注探索这一命题。约略地说,德勒兹的论点是,叠韵是任何帮助建构有机体的中域、领域或社会场域的任何韵律动机,而当做曲家创作音乐时遭遇并转变了叠韵。第一章讨论自然中叠韵运作的细节,特别与鸟类等领域性动物相关,然后检视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实际作曲,他在其音乐中也许比其他音乐家更有系统地使用鸟鸣。梅湘关于鸟鸣的开发可以看做是「流变动物」(becoming-animal)过程的典范案例,借此,作曲家将叠韵去领域化。梅湘所谓的「节奏角色」、「附加价值」、「非可逆节奏」等,可以被理解为时间性去领域化的示范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功能做为非正统性、非记时时间的音乐类比,德勒兹将之与流变及事件连结。

  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曲家以及德勒兹关于西方从古典时期到当前的音乐艺术史概念。梅湘挪用鸟鸣在作曲家中并不寻常,但德勒兹在此操作中看见所有音乐家创造真正不同东西时进入「流变他者」的一般过程。「流变他者」可以採取「流变动物」的形式,也可以是「流变女人」、「流变小孩」或「流变分子」,且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特定的声乐表达中,德勒兹发现声音的一般去领域化过程,涉及所有这些流变。流变他者总是提供传统音乐元素的「联截」(transverse),而对德勒兹而言,音乐史正是这些联截流变的历史。在描绘古典、浪漫与当代音乐的广泛时期,德勒兹将音乐形式的发展特别连结到领域性叠韵的三个面向,展示每一形式如何可以被视为联截的流变。他将古典时期对封闭形式的重视连结到生物中域的形成,将浪漫时期对有机形式的兴趣连结到中域到领域的转变,而将现代对于开放结构的关怀连结到领域对宇宙逃逸路线的开放。

  第三章再一次检视自然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但这里从也许可以称为音乐行为学、生物学及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德勒兹认为,如果音乐可以被视为自然的活动,自然便可以被看做是某种宇宙音乐。动物的行为是由某种韵律样式构成,每一行为都有动机,并与其他动机结合,借以组成中域、领域或社会辖域。这一行为的动机网络无法与个别有机体的生物构成分离,且有机体的发生本身也可看做是某动机的开折(unfolding)。每一有机体的出生、成长、突变,以及最终的死亡是一连续的过程,此一自我形构的持续过程理应被理解为某种发展旋律在时间中的表达。有机体内在发展旋律与周遭的动机互动开折,而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看,有机体与周遭的发生可以看做是长时间中旋律与动机创造性的共同演化。最后,自然证实为一作曲家,其伟大的作品即是自身,而人类音乐艺术在此作品中浮现,一个自然音乐家(natura musicans)的高度特殊表达。

  在第二部分,我从音乐的问题与目标转向绘画艺术。如果音乐的问题是叠韵的去领域化,绘画则是「脸景」(face-landscape)与「驾驭力」(harness forces)的去领域化。「脸景」形成部分的视觉网络(gridding),德勒兹称为「脸性」(faciality),第四章主要阐述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德勒兹认为人类的脸是语言表达与权力关系之社会构成的重要元素,一如音乐家去领域化叠韵,画家透过凝视将身体与景观建构的「网络」去领域化。在每一社会中,言说与非言说的权力关系根据「符号体制」(regime of signs)组成,其中脸做为一个主动的视觉元素。一般的「可视性」(visibility)或可见的组织样态,从每一符号体制中浮现,从脸延伸到身体最后到世界整体。当画家介入视觉世界,即面对传统脸部表情、姿势、姿态与景观已然脸化的领域,所有这些都强化了支配的权力关系。画家的职责是打乱脸性的样式,以及解放遭主流符号体制规范控制的力量。当画家完成这一职责,他∕她们捕捉并使穿透脸、身体与景观间不可见的变形力量变得可见,因此启动联截的流变使新的事物浮现。

  第五章与第六章检视这一力量的捕捉,如德勒兹在培根的研究中详细论证的。德勒兹大量运用亨利.马谛内(Henri Maldiney)关于塞尚(Cézanne)韵律与色彩的分析,且在《法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书中,德勒兹发展类似绘画的非主体性现象学,首先绘制培根画布中形体、轮廓及场域中各力量的韵律互动,然后说明颜色如何在其所有画作中扮演生产性元素的功能。培根说他描绘图像,跳过脑直接在画布上运作,试图在其艺术中呈现「事实的残忍」(brutality of fact)。德勒兹在这方案中看见逃离视觉陈腔滥调以及在「感觉」(sensation)辖域操作的努力,其中流变的变形力量模煳了内部与外部的区别,并创造了外在实体间不可辨识的地带。培根描绘可辨识的人物与对象,但将传统再现的「美形」(good forms)崩解,首先开始随机将混乱的笔触、污点、污迹等引入画作中,然后使用这些记号做为作品发展的图表(diagram)。透过这些崩形(deformation),他试图操作这些流变的力量,逃离一般的感知与传统的再现。那些人类形体的扭曲的脸、延展的四肢与斑斓的肉体成为突变的内在力量与挤压的外在力量。耦合(coupling)的力量穿过成对的人形,而分离的力量从人体流动的单色场域中迸出。在此力量复杂的互动中,一个奇怪的「无器官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浮现,其表面形成一个情感的拓朴地志空间,其韵律即是强度、非节拍时间的。

  德勒兹宣称,每一位画家都重复绘画史,在培根「浅深」(shallow depth)、变形形体、颤动色域与「触觉」破裂色调的配置中,德勒兹看见从埃及艺术经希腊罗马与拜占庭艺术到塞尚与梵谷的色彩主义空间色彩关系的历史轨迹。如在培根作品显示的,色彩史构成第二部分最后一章的主题。採用李格尔(Alois Riegl)对视觉与触觉空间的区分,德勒兹以手与眼之间的关系谈论绘画。在许多西方艺术中,手从属于眼,而观看与触摸在建构理性、透视空间时强调彼此。在埃及艺术中,这一强调倒转过来,手支配眼,扁平的空间与平板的人物显示某种「触摸的观看」。但在两种传统中,眼与手只有相对的自主性。相对地在拜占庭艺术中,眼从手中解放,人物与底色两者从颜色与光亮的舒张收缩的韵律中浮现。另外一个解放眼与手的方式在歌德式艺术也很明显,歌德式装饰的锯齿形线条显露一种逃离眼睛控制的触感力量。视觉的拜占庭色彩与触感的歌德式线条的对照说明眼与手如色彩与线条的对比,但德勒兹在特定色彩主义者如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塞尚、梵谷等人的作品中发现拜占庭颜色的另类用法。德勒兹宣称,色彩不必然是纯粹视觉元素,越过色度透过色调的探索,色彩可以被当成触觉的媒介。在培根破裂色调与补偿色彩的运用,德勒兹发现一种触觉的色彩主义,将手放在眼中,使色彩成为感觉触觉空间的生产性媒介。

  在其着作中的许多地方,德勒兹匆匆带过关于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但只有在《什么是哲学?》书中直接谈论这一议题。在第七章中我提供了关于《什么是哲学?》书中艰涩结语段落的试探性阅读,并评析德勒兹所谓个别艺术的相关力量及其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我在生物胚胎模型中发现德勒兹艺术理论的关键,其发生学的开折在感觉的绘画辖域中追溯着音乐的叠韵。哲学艺术在自然世界中形成,两者都涉及创生性的虚拟(virtual)力量带来连结与生长的所有过程。哲学从身体萃取那虚拟的力量,艺术则将其在物质中转化赋予可触摸的「感觉存有」(being of sensation)。在绘画中,艺术的物质性最容易分辨。在音乐中,艺术与自然创生过程的连贯性最清楚显露。但在两者,艺术发明根本上都涉及感觉的非个人的流变他者。

  我相信德勒兹是一深刻且具原创性的艺术分析家,但完整吸收其思想却有令人心生畏惧的障碍。他是一个新词与概念的顽固发明者,他的着作有时读起来像术语的延伸定义。其论点通常相当浓缩,且思想的进行总是以悖论为基础。尽管结构缜密并且写作优雅,但他的着作经常挑战读者跟随其藤蔓般推理路线的能耐。德勒兹对材料的引用相当谨慎,但其文本经常要求对引用着作的高度熟悉方能完全理解。他提供大量类比与实例说明其论点,但很少对任何类比或实例作延伸讨论。最后,他鼓吹并实践某种非正统的「游牧思想」(nomadic thought),因此概念有时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甚至同一本书的段落到另一段落都有修正或转变。

  为协助克服这些障碍,我尝试阅读(reading)德勒兹,在这个词的多层意义上。首先,我将大部分的分析集中在解释困难的段落。广泛的概述相当有用,但诠释德勒兹时从一般概述到特定论点要冒相当的风险。德勒兹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论点的细微纠缠与转折,且通常最顽强的句子与段落被证实是了解书中整个章节的关键。做为解释这些困难段落的部分,我冒险追溯连结文本环节的稠密细丝,同时也说明个别概念发展的逻辑。我试图与德勒兹「一起阅读」,探索其来源,指出他为自身目的挪用其他作者的语汇、分析与说明。德勒兹看似神祕艰涩的言论通常是具高度典故性的,一旦熟悉其来源,其论点于是变得相对直接。我对德勒兹的阅读还包括梳理那些德勒兹用来解释各种不同概念类比与实例的言外之意。最令人兴奋与出乎意料的时分是那些德勒兹写作时的句子开头「彷彿……」,对这些不经意说明提供的暗示仔细推敲,许多晦涩的观念于是变得相当清晰。最后,我建议德勒兹概念的阅读须区分不同脉络中用法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背后的可能理由。

  德勒兹首先主要是一位哲学家,他反覆坚称哲学有其自己的问题与方法,且必须与其他领域与实践区分开来。但他也声称哲学需要一种「对哲学本身的非哲学理解」(PP 223; 164),并将这非哲学理解与艺术连结。基于这缘故,我觉得有必要在书中面对不同的读者,不只是哲学家,也包括视觉艺术实践者以及学生。我尝试阐明德勒兹复杂的哲学论点而不简化它,希望对非哲学家也能理解。我也努力探问德勒兹的各种概念对于实际艺术作品分析可能有什么实际的结果。最后,尽管德勒兹认为每一种艺术都有相对的自主性,但他对音乐与绘画的对待是相互启发的,画家可以从音乐的叠韵概念中获得许多,或作曲家也可从脸性收获不少。因此我也试着使每种艺术的讨论让非专业者能理解。我希望读者能将这些事实放在心上,并在解释一些专业领域基本概念或重复熟悉的争论时多点耐心。

  本书论德勒兹与艺术的书是三部曲的第三本,另外两本是《德勒兹论文学》(Deleuze on Literature)与《德勒兹论电影》(Deleuze on Cinema)。虽然每本书都各自独立,但它们构成单一的计画。在这三本书中,我尽可能面对更广泛的读者,希望使任何对哲学与艺术关系有兴趣的人都能理解德勒兹的思想。德勒兹关于艺术的写作是相互增补与相互启发的,对他研究音乐与绘画有兴趣的人也会发现他关于文学及电影的着作同样值得阅读。如果这本书有用,读者也会希望参考本计画的其他两本着作。

  在过去几年许多优秀的法文或英文的德勒兹研究相继出现。我从这些研究中获益许多,但我并未对这些做出延伸评论,只引用这些文本借以澄清某些德勒兹的论点。其中我发现特别受用的包括Bensmaïa,Boundas与Smith的重要论文,以及Alliez,Ansell Pearson,Buchanan,Buydens,Colebrook,Colombat,Goodchild,Hardt,Holland,Kennedy,Lambert,Massumi,May,Olkowski,Patton,Rajchman,Rodowick,Stivale与Zourabichvili等人的着作。任何有兴趣与德勒兹的困难文本周旋的人,都会发现这些作品很值得一读。

  最后我必须加上方法学上的註解。书写有关德勒兹的研究都会面临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特殊问题。德勒兹有四本最重要的书是跟瓜达希合写的,瓜达希本身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对共同作品的贡献也相当重要。德勒兹—瓜达希文本有其自身的风格,与德勒兹或瓜达希自己的个别着作相当不同。然而判断何者为德勒兹或瓜达希的观念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与风格完全融为一体。当他们在合作冒险后回到各自的写作计画时,两人都将先前的合作成果当成自己的作品,并自由扩展作品中的概念延伸到新的探索领域。因此我别无选择,只能将德勒兹的作品与德勒兹—瓜达希的合着都视为单一着作的部分。如果我要研究瓜达希,我同样会将瓜达希的书与德勒兹和瓜达希的合着一併视为瓜达希的着作。因此,尽管我在引用德勒兹—瓜达希文本时经常以「德勒兹思想」指称,但绝无意抹煞瓜达希在创作这些文本的重要角色,也无意忽略瓜达希对德勒兹哲学构成清楚而重要的影响。

  这项计画持续许多年,很多人提供协助。乔治亚大学研究基金会与乔治亚大学人文艺术中心提供优渥的奖助让我有时间研究及写作。1Ian Buchanan、Constantin Boundas、Paul Patton与Charles J. Stivale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给我温暖的鼓励。我要特别感谢Jerry Herron及Mihai Spariosu的友谊与支持,还有Florin Berindeanu对手稿相当有助益的评论。在我德勒兹课堂上的学生也使我受益良多,特别是Michael Baltasi、Ravinder Kaur Banerjee、Andrew Brown、Balance Chow、Hyung-chul Chung、Letitia Guran、Paulo Oneto、Wei Qin、Astra Taylor及Maria Chung-min Tu。我亏欠家人最多,感谢他们整个过程的鼓励、谅解与支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颇具艺术感的封面所吸引。虽然我不是德勒兹的专家,对他的哲学理论也仅是浅尝辄止,但“音乐”、“绘画”、“艺术”这些字眼,与“德勒兹”这个名字结合在一起,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好奇。我一直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考,而哲学则像是试图用理性的语言来解构和理解这些情感与思考的工具。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熟悉的艺术形式。比如,在讨论音乐时,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音乐是如何在抽象的音符和旋律中,构建起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触及到我们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当它谈到绘画时,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画面背后隐藏的结构和逻辑,不仅仅是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巧妙,更是一种思想的流动和生命的涌动。至于艺术的总体,我猜测德勒兹会提供一种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们摆脱对艺术的传统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去感受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生成”的力量。

评分

我被《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德勒兹的哲学一直给我一种非常前沿、充满颠覆性的感觉,尤其是他对于“流变”、“生成”和“欲望”的探讨,总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将这样一位哲学家与音乐、绘画、艺术这些充满感性与创造力的领域结合起来,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性。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理解音乐。或许,它不会去分析具体的乐器技巧或者音乐流派,而是深入探讨音乐是如何成为一种“情感的器官”,如何能够直接触及我们最深层的生命体验,甚至是如何在声音的流变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对于绘画,我猜想书中会强调画面中的“动态”和“能量”,色彩和线条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元素,而是构成一种“视觉的机器”,不断地生成新的图像和意义,打破我们对现实的固有认知。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艺术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成为”的过程,一种永不停止的创造和生成,而我们作为观者,又如何在其中成为参与者,与艺术一同经历这场充满活力的旅程。

评分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这本书,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觉得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几个领域。我一直觉得,德勒兹的思想非常独特,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那么不落俗套,充满了创造力和生命力。将他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对音乐、绘画和艺术的解读上,我实在太好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分析音乐时,是否会像他讨论电影那样,着重于音乐中的“事件”和“成为”,音乐是如何在时间中不断生成和变化的,而不是静态地去评价它的优劣。对于绘画,我猜测他可能会关注画面中的“运动”和“力量”,色彩和线条是如何形成一种视觉的“机器”,并且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界限,生成新的意义。我尤其期待,他会如何理解艺术作品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强调艺术作品的“非主体性”,即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生命力和生成能力,而不是仅仅被动地被我们去解读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光是听起来就觉得是一本硬核的学术著作,不知道里面会涉及到多少哲学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分析。我一直对德勒兹这个人非常有兴趣,他那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对“生成”、“差异”、“块茎”等概念的运用,总让人觉得充满了颠覆性。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深入理解德勒兹艺术哲学的绝佳机会。 我猜想,书中对于音乐的探讨,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分析,而是会更深入地挖掘音乐背后的哲学逻辑,比如音乐如何构成一种“感觉图式”或者“欲望机器”,又或者如何通过节奏和旋律来表达一种持续的“生成”过程。我尤其好奇,德勒兹会如何看待音乐的“非主体性”——即音乐如何能在脱离了创作者和听者的主观意志之后,仍然能独立地发挥其力量,成为一种独立的生成力量。而对于绘画,我期待看到德勒兹如何分析绘画中的“线条”、“色彩”以及“空间”如何参与到视觉的生成之中,是否会如同他分析电影一样,将绘画视为一种“运动-图像”和“时间-图像”的载体。他可能会运用“成为”、“块茎”等概念来解释绘画中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突破固有的界限,形成新的意义。

评分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这本书,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我一直觉得,德勒兹的著作,即便只是读懂其中的只言片语,也能让人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某种程度的“扭转”。这次看到他将目光投向了音乐、绘画和艺术这些我们最为熟悉的领域,我充满了期待,也带着一丝敬畏。 我猜想,这本书的探讨绝不会流于表面的艺术评论。它更可能是在用德勒兹独特的哲学语言,去解构音乐的“时间性”和“流变性”,去揭示音乐如何能够绕过理性,直接触及到我们身体和情感深处的“震动”。而对于绘画,我期待看到书中对色彩、线条和构图的“力量”进行哲学化的分析,如何通过视觉的“事件”来打破我们对空间和现实的固定观念,形成一种新的“感觉图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艺术作品是如何独立于创作者和观众之外,拥有其自身的“生命”和“生成”机制,它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创造源泉,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