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辛说:卷九─[述而篇]下[泰伯篇]上(7CD)

论语辛说:卷九─[述而篇]下[泰伯篇]上(7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辛说
  • 述而篇
  • 泰伯篇
  • 国学经典
  • 儒家思想
  • 先秦
  • 文化
  • 教育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7张CD,每张2集,共13集,时间总长420分钟

  1    为师之道
  2    文行忠信之教育
  3    仁智之选
  4    仁之教化
  5    礼之表达
  6    纯善至谦
  7    孔子的境界
  8    泰伯第八
  9    戒慎守身
  10    曾子言道
  11    临节不夺
  12    仁为己任
  13    社会教育

  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良师就在身边,有时以正面形象现身,激励我们见贤思齐;有时则戴上过失的面具,警醒我们不可重蹈他人覆辙。您的身边是否也有「良师」呢?

  论语《泰伯篇》中提到「泰伯三让天下」,展现孔子心中视「谦让」为美的精神,他更进一步强调除了培养「恭、慎、勇、直」等品德,更重要的是「约之以礼」,以「礼」做为行为准绳,就不致偏离。
瀚海拾贝:中华思想的星辰轨迹(精选集) 导言:探寻先哲遗风,穿越历史长河 中华文明五千载,浩如烟海的典籍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进步的道路。本书精选自先秦至近代的思想瑰宝,涵盖儒、道、法、墨及佛学在中国的演变与融合,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去触摸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智慧火花。我们没有聚焦于某一特定文本的深入解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条思想流动的脉络,展示不同学派如何在历史的纵深中相互激荡、取长补短。 本书并非对单一经典的细致考据,而是力求呈现思想流派的宏观格局与精神气质。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导览图”,指引读者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识别出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灯塔,感受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在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上的探索与挣扎。 --- 第一编:先秦诸子——思想的勃发与奠基 先秦时期,礼崩乐坏,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底色。本卷重点梳理了诸子百家对“人”与“社会”的根本性追问。 一、儒家学说的源流与初探:仁义的构建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儒家学说早期形态中,对于“人伦秩序”的建构尝试。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从个体修养(修身)推导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型。 “仁”的实践性: 探讨早期儒家如何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日常可见的礼仪规范和人际交往中的具体操作。不同于后世将“仁”形而上化,早期文本更强调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功能性与可操作性。 “礼”的社会功能: 分析“礼”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它如何作为一种外在约束力,规范贵族阶层的行为,并试图渗透到平民的生活之中。此处的讨论避免陷入对特定礼仪的细节描述,而聚焦于礼的精神内核——秩序感与等级的合理化。 学派的分化: 初步勾勒出早期儒家在不同弟子手中展现出的倾向差异,如对政治参与热情的不同把握,以及对“德治”与“法治”之间微妙平衡的探索。 二、道家思想的超脱与任真:自然之道的体悟 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鲜明对比,道家以其恢弘的宇宙观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度珍视而独树一帜。 “道”的本体论意涵: 侧重于阐释“道”如何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这种规律的特点在于其“无为”与“恒常”。讨论其对后世美学、养生学乃至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探讨道家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圣人”如何通过自我克制和顺应自然来达到治理的效果。这并非是消极不干预,而是一种高效的、不加矫饰的管理哲学。 人生境界的提升: 重点描述了道家提倡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心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不争”实现真正的“不败”,这与后世禅宗的某些理念有隐秘的联系。 三、法家与墨家的现实关怀:权术与兼爱 在儒道之外,法家与墨家代表了对社会治理和伦理道德的另一种务实视角。 法家的“术”与“势”: 分析法家如何将治理视为一种技术活动,强调制度的明确性和权力的集中。对“法、术、势”的相互关系进行辨析,突出其超越了个人道德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力度。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探讨墨家伦理体系的特征,即如何将“爱”扩展到超越血缘和地域的范围,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批判性立场。分析墨家在技术理性上的贡献,以及其学说在后世的衰微与复兴的讨论。 --- 第二编:两汉经学与魏晋风度——传统的继承与变奏 汉代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其后的魏晋南北朝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审美重塑。 一、汉代经学的体系化:儒学的制度化 本部分侧重于观察儒家经典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体系,成为选拔官员和规范社会行为的蓝图。 “独尊”后的学术风貌: 研究在独尊儒术背景下,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如何反映了对经典的解释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微妙张力。讨论谶纬之学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如何渗透到官方解释体系中。 儒家伦理的社会化: 经学如何通过“孝治天下”等核心概念,固化了宗法制度,并在地方治理中发挥实际效用。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士人的精神突围 面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和山河破碎的现实,知识分子转向对“玄理”的探讨,寻求精神的自由。 “名教”与“自然”的张力: 深入探讨魏晋名士如何处理社会责任(名教)与个体本性(自然)之间的矛盾。他们并非彻底否定社会,而是试图在社会规范的缝隙中,开辟出个人精神活动的疆域。 审美转向与清谈之风: 分析清谈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交语言和思想表达方式,以及对“竹林七贤”等人物风度的解读,这标志着中国文化审美趣味从厚重的道德说教向轻盈的生命体验转移。 文学的独立宣言: 简要提及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开始摆脱依附于政治教化的地位,初步走向独立审美领域。 --- 第三编:中古佛学与理学的交锋——心性的重塑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宋明理学对佛儒思想的熔铸,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一、佛教的汉化进程与禅宗的崛起 佛教提供了一种迥异于儒家对生死轮回的解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佛学在士大夫阶层的接纳: 考察佛教如何巧妙地利用玄学的话语体系,使得自身能够被上层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禅宗的革命性: 重点探讨禅宗如何“以心传心”,强调直觉和顿悟,这与传统依赖文字经典的路径形成了尖锐对比。禅宗的简洁和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使其对后世的民间文化和文人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回归人性与天理 理学是儒家对佛教和道教挑战的体系化回应,标志着中国哲学进入了“心性论”的阶段。 “理”的内涵: 辨析宋代理学家如何将“天理”的概念融入到儒家的伦理框架中,探究“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含义及其在个体修养上的实践指导。 “心学”的转向: 论述晚期理学,特别是心学流派,如何将关注点从外在的“理”转向内在的“心”,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标志着思想由客观世界的探索转向个体主体性的发现。 --- 结语:永恒的回响 本书的广度在于其所涵盖的时代跨度和思想流派之多,其深度则在于试图揭示这些思想在面对人类永恒命题——秩序与自由、入世与出世、个体与群体——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阅读这些思想的轨迹,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纷繁的现代性挑战面前,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与弹性。这些典籍构建的知识体系,如同深厚的地基,支撑着后世一切文化与制度的想象。

著者信息

主讲人简介

辛意云教授


  师承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经典导读等课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国学的复兴,长期配合社会大学开办国学讲座、畅谈经书、史书、四书之大义、以及庄老思想、美学思想等。希望借此可以让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传统国学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经验,进而拥有生命的智慧与喜乐。此外,辛教授亦长期随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在香港、大陆各地推广传统国学研究。

  二00七年辛意云教授参与浪漫文学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美学的理论结构,与各界专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将中国传统最精致的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辛意云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也长期担任建国中学国学社、北一女学术研究社的指导老师。并不断接受各地讲堂、讲座的邀请,讲授传统国学。许多人在离校多年、有了人生阅历后,都说更能从辛老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传统经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师接受IC之音电台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的共同邀请,担任每週四晚间黄金八点档『论语辛说』节目主讲人。以精深又浅出的义理、崭新又合乎传统的诠释,使此两千多年的经典,展现了惊人的现代生命。

  IC之音将陆续出版『论语辛说』的有声书,好让更多有心传统学术及寻求生命的觉醒者,认识辛意云教授,并且爱上『论语』传递的人生大智慧。

图书目录

1.    为师之道
不语怪力乱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之秩序
倾囊相授

2.    文行忠信之教育
无忧无隐
成人之法
圣人与善人
君子与有恆者

3.    仁智之选
最高标准
爱惜生命
自然的平衡
生生之道

4.    仁之教化
择善而从
正向鼓励
求仁不难
有过不辞

5.    礼之表达
天之有德
西周古制
讳国恶之礼
取人之善

6.    纯善至谦
自我检验
诲人不倦
圣仁境界
顺行天道

7.    孔子的境界
不违天地
保有真情
襟怀坦荡
身心和谐

8.    泰伯第八
泰伯与仲雍
爱是世界根本
三让天下
礼为根本

9.    戒慎守身
无礼则乱
社会影响力
曾子言孝
君子务本

10.    曾子言道
治理人民之道
心灵教化
虚己以待人
内心的平等

11.    临节不夺
无我的境界
君子德行
自我坚持
士能弘毅

12.    仁为己任
泰瑞莎与史怀哲
任重道远
生命之爱
情理之间

13.    社会教育
论国家政策
爱要学习
精神需求
教化的必要性    

图书序言

序言

一群知音的朋友


  在墨子辛说(上),讲到近尾声时,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的许执行长,打电话来说:「辛老师,墨子辛说结束后,你想讲什么?有想法吗?」我沉吟一下,还未回答,许执行长就说:「曾董事长问道,要不要续讲论语(下),把整部论语讲完好吗?」

  前些时,录完音,与IC之音的同仁聊天,他们也问我同样问题,说:「墨子辛说后,辛老师您想讲什么?」我问:「你们有什么意见?」他们回说:「我们尊重您的想法,不过续讲论语(下),也满好的。」没想到大家竟有一同之心,有着共同想法,这真是一大好消息。

  回想论语辛说(上)开始讲的时候,是由现任的田台长亲自帮我录音。她矫正我的咬字、读音,不过没多久,她说:「辛老师,我发现您讲解时,在句与句之间的停息,是有节奏的,您是有意识的吧?您有意识的让听众慢慢沉静下来,对吧?我会提醒录音制作的工作人员注意,并保留这样的节奏。真好!真好!」当时听了她的话,我如同获得知音般的开心。

  而后陆陆续续听到听众的回音,有许多朋友说:「在听论语辛说时,不知不觉心就静了下来。」又有的说:「在论语辛说义理的讲解中,重新省视『爱』,而重建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今天IC的冬菱通知我,要我为论语辛说上的第九辑写序,我开心的写下这小小的过程,分享给亲爱的听众朋友们。这可真是一群知音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呀!

辛意云敬写于人学斋  十一月廿二日

图书试读

述而第七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恆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恆矣!」

.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温而厉,威而不勐,恭而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论语》并非是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宝库,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挖掘和重新解读。这套《论语辛说》系列,特别是最近拿到的这一卷,其书名就带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意味。“辛说”二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更加锐利、更加深入的解读方式,也许是对传统注释的一种“拨乱反正”,或是对文本深层含义的一种“别辟蹊径”。将《述而篇》的后半部分和《泰伯篇》的前半部分并置,这种编排方式非常独特,不由得让我猜想作者是否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找到了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是希望通过并读的方式,来阐释孔子思想的某个特定侧面。我非常看重的是,一本好的《论语》解读,应该能够帮助读者触及到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我期望这套音频内容能够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孔子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我们在聆听中获得共鸣,在理解中获得成长。7CD的篇幅,也预示着内容将会非常充实,足以让我们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考究,采用了传统的宣纸质感,配以沉稳的毛笔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论语》中的一些篇章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解读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很难触及孔子思想的精髓。这套《论语辛说》系列,尤其是我刚刚收到的这一卷,从标题上看就充满了探索和新意的感觉,让人期待它能带来不一样的解读视角。我尤其好奇“辛说”二字所蕴含的深意,是否意味着对传统解读的一种挑战,或者说是从新的角度去挖掘《论语》的时代价值。光是目录的编排,就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将《述而篇》的下半部分与《泰伯篇》的上半部分结合,这种编排方式本身就可能隐藏着作者对这两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关于为政、修身、交友等方面的智慧,并将这些古老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新的启发。7CD的配置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十分丰富,无论是讲解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真正启发思考、深入浅出的《论语》解读。市面上大量的导读本,往往过于简化,流于字面意思的解释,难以触及孔子思想的精妙之处。而一些学术研究则又显得过于艰深,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论语辛说》系列,尤其是这卷《述而篇]下[泰伯篇]上(7CD)》,让我眼前一亮。从书名“辛说”二字,我隐约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陈规旧说的解读方式,或许是作者在传统框架下,融入了现代的视角,或是发掘了被忽视的细节。将《述而篇》的下半部分与《泰伯篇》的上半部分整合,这种编排本身就充满看点,暗示着作者可能在探索这两部分内容之间隐藏的逻辑关系或思想脉络。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经典篇章的解读,为我们揭示出孔子思想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指导我们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7CD的音频形式,也意味着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无论是在通勤路上,还是在家中休息,都能沉浸其中,细细体会其中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论语》的各个篇章抱有极大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大多数的解读,要么流于泛泛而谈,要么过于偏重学术考据,很难真正触及到孔子思想的灵魂。这套《论语辛说》系列,尤其是这卷《述而篇]下[泰伯篇]上(7CD)》,从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辛说”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犀利、甚至可能带有某种“颠覆性”的解读视角。将《述而篇》的后半部分和《泰伯篇》的上半部分整合在一起,这种编排方式绝非偶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通过这种并列的方式,来揭示孔子思想的某个重要面向。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方式,来阐释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孔子说了什么,更能“理解”孔子为何这么说,以及这些话语对于我们当下的意义。7CD的音频形式,也意味着这是一次深度体验,我准备花足够的时间去聆听、去思考、去消化其中的每一个字句,相信一定会收获匪浅。

评分

购买这套《论语辛说》系列,完全是出于对内容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点亮”我思维,让我看到《论语》新鲜一面的解读。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辛说”二字,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讲解,而是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具创新性的思考。将《述而篇》的后半部和《泰伯篇》的前半部放在一起,这种章节的组合方式本身就引人遐想。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这两部分经典的对话或论述中,发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或者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凸显孔子思想的某个核心要义。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充满敬意的普通读者,我最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本书,真正理解孔子当年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所要传达的那种“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7CD的配置,也让我觉得这次的学习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度体验,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论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能够将书中蕴含的智慧,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