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人生

论语与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类梳理了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以《论语》注孔子。各篇既独立成章,又融合贯通,刻画了一个体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的孔子形象。

  本书以《论语》注孔子,即以《论语》中的观点、敍事、人物对话及其评价,参悟、辨析孔子,将圣贤语录与现代生活结合,古为今用,提炼出修身、处世的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海(笔名)


  浙江孝丰人,法学博士。着有《中国政府架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其人其书
《论语》中的孔子(上)
《论语》中的孔子(中)
《论语》中的孔子(下)
《论语》中的孔子弟子
《论语》中的成语举要
《论语》中的天命理解
《论语》中的不足辨析
 
思想范畴
读《论语》 思仁学(上)
读《论语》 思仁学(中)
读《论语》 思仁学(下)
读《论语》 思义利
读《论语》 思礼乐(上)
读《论语》 思礼乐(下)
读《论语》 思智知
读《论语》 思诚信
读《论语》 思和谐
 
自我修身
读《论语》 思人生
读《论语》 思君子(上)
读《论语》 思君子(中)
读《论语》 思君子(下)
读《论语》 思士人
读《论语》 思孝道
读《论语》 思正直
读《论语》 思朋友
读《论语》 思修身
读《论语》 思好学
 
积极入世
读《论语》 思志向
读《论语》 思忧患
读《论语》 思谨慎
读《论语》 思教育
读《论语》 思德治
读《论语》 思为政
读《论语》 思用人
读《论语》 思为官
读《论语》 思饮食
读《论语》 思感恩
 
后记
 
附录
《论语》原文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一
  
  《〈论语〉与人生》在内地出版九年之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决定出版港版,作者感到十分荣幸。
  
  在中国,中华书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出版界品牌、品质和品位的象征。中华书局已有百余年历史,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亦有近九十年历史,能在这家文化底蕴厚重的百年老店出书,是作者梦寐以求的,这也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而且,书局对本书作了重要的编辑加工,为方便读者阅读,附上了《论语》全文;重新设计了封面,使书籍更显典雅和尊贵。
  
  能够在香港出版《〈论语〉与人生》,作者感到由衷的高兴。香港是东西文化汇聚的城市,虽然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中华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根基更为厚实。作者从有关资料获悉,文言文已重回香港中学语文教学;今年七月,香港书展「国学风」渐起,传统文化典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进行「亲子」阅读。这些都说明中华文化的基因根植港人的心灵。同时,作者了解到,香港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城市,每年书展都会燃起港人的阅读热情,二〇一四年书展的参与人次便突破了百万大关。本书能够在喜欢读书和中华文化的香港出版,作者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能够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绵薄之力,更是作者高兴的原因。一方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的创局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论语〉与人生》的出版无疑契合这一宗旨。另一方面,《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论语》和孔子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论语〉与人生》的出版将有利于传播孔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仁义礼智信和的思想,作者愿意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奋力前行。
  
  是为港版序言。
  
  乙未年冬月于北京
 
自序二
  
  《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论语》和孔子,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避免了其他文明古国的中断之痛;是《论语》和孔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炎黄子孙,怎么赞誉《论语》和孔子都不为过。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总体上都是尊崇孔子、重视《论语》的。但是,近代以来,历史对孔子有所贬谪,人们也不再阅读《论语》,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所幸的是,当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外再次发现了孔子;当中华民族迈入二十一世纪,国人也开始重视《论语》。《论语》和孔子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这是思想的伟力,也是圣人的泽被。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活年代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自从司马迁提出「至圣」的说法,历代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一位教育家,前后接收学生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的贤者有七十二人;还是一位很想为官从政的政治家,倡导「仁政德治」,力图恢复上古时期特别是周朝的礼治秩序。《论语》二十篇,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解释告诉我们,《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纂,记载着孔子的言行,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弟子的言行,而弟子言行是老师思想的反映。所以,《论语》集孔子思想之大成,是孔子思想最原始的版本。学习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就不能不熟读《论语》。
  
  有多少人读《论语》,就有多少部《论语》。每个人的读书,都是与其人生阅历紧密相关的。我的人生阅历是:中小学在「文革」时期,工作在上山下乡时期,大学在恢复高考初期,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一干就是廿年。二〇〇〇年以来,又先后在两个地方机关工作。这份阅历表明,我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机关工作人员色彩,我读《论语》和孔子也是从机关工作人员的视角切入。因此,我把自己读《论语》和孔子的体会定格为:「《论语》与人生」。
  
  我能够静下心来读《论语》和孔子,多少有点偶然性。记得许多年以前,读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萌发了写一篇关于孔子为官从政思想的心得体会,当时还做了一些笔记,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去年上半年,我才在工作之余,利用闲暇动笔写这篇心得体会。谁料,一写则不可收拾。《论语》博大精深、厚德载物,读之受益无穷、思如泉涌;不断成文,在报刊杂志分别刊载,林林总总,汇成这一本小册子。
  
  《论语》和孔子的读法很多。概言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者型的,以研究考据为主;一种是大众型的,以普及通俗为主。这两种读法各有千秋,社会功能不一,很难比较。我的读法则介于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工作是分门别类梳理了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论语》注孔子,即以《论语》中的观点、敍事、人物对话及其评论来诠释孔子的每一个思想观点。这种读法的优势在于雅俗共赏。如果没有反覆阅读《论语》,没有对孔子思想的深刻把握、融会贯通,那就很难梳理清楚孔子的思想,也很难做到以《论语》注孔子。
  
  《论语》约为一万六千字,而这本小册子却近十八万字,其中的引文有着交叉在所难免。这些交叉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分别纳入孔子不同的思想范畴加以论述,相同的引文在不同的思想范畴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本小册子的各个部分和每一篇文章互有联系,构成相互照应的整体;又有区别,相对独立成章。全书相互照应,可以帮助有时间、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全书;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可以帮助工作比较繁忙的读者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无论是阅读全书,还是阅读其中的文章,都能够产生相对完整的认识。
  
  这本小册子的逻辑结构安排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其人》,着重刻画孔子的形象,既是思想家,又是性情中人;第二部分是《思想范畴》,着重诠释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和的理念;第三部分是《自我修身》,着重阐述孔子关于君子、士人的理想;第四部分是《积极入世》,着重谈论孔子关于教育、从政的思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论语》和孔子从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作为中国人,应该读《论语》和孔子。
  
  作者谨记于丁亥年夏月

图书试读

《论语》中的孔子(上)

阅读《论语》、撰写学习体会的时候,忽然想到了「《论语》中的孔子」这一题目,令我兴奋不已: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的具体形象如何?孔子自己以及他人是怎样评价的?带着这些问题,细细品味《论语》,反覆阅读《论语》,慢慢地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孔子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

首先,孔子是一个思想家。《现代汉语词典》对思想家的解释是: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按照这一解释,孔子不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是大思想家。这个「大」表现为:一方面,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并创立了儒家学说。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可以从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二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基本思想范畴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认识孔子,他主要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思想家。孔子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信、和」这几个范畴之中。而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和」的理解与诠释,则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那么,孔子是怎样诠释「仁、义、礼、智、信、和」的呢?

关于「仁」。在孔子看来,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一个层面是对己的,要克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约束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颜渊又问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进一步回答,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另一个层面是对人的,要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的核心是忠和恕。忠是处理上下级、长幼辈关系的准则,恕是处理同事之间、平辈之间关系的准则。所以,「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告诉弟子曾子,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之后,别的弟子问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他老人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忠和恕罢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