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论语〉与人生》在内地出版九年之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决定出版港版,作者感到十分荣幸。
在中国,中华书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出版界品牌、品质和品位的象征。中华书局已有百余年历史,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亦有近九十年历史,能在这家文化底蕴厚重的百年老店出书,是作者梦寐以求的,这也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而且,书局对本书作了重要的编辑加工,为方便读者阅读,附上了《论语》全文;重新设计了封面,使书籍更显典雅和尊贵。
能够在香港出版《〈论语〉与人生》,作者感到由衷的高兴。香港是东西文化汇聚的城市,虽然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中华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根基更为厚实。作者从有关资料获悉,文言文已重回香港中学语文教学;今年七月,香港书展「国学风」渐起,传统文化典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进行「亲子」阅读。这些都说明中华文化的基因根植港人的心灵。同时,作者了解到,香港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城市,每年书展都会燃起港人的阅读热情,二〇一四年书展的参与人次便突破了百万大关。本书能够在喜欢读书和中华文化的香港出版,作者怎能不感到高兴呢?!
能够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绵薄之力,更是作者高兴的原因。一方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的创局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论语〉与人生》的出版无疑契合这一宗旨。另一方面,《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论语》和孔子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论语〉与人生》的出版将有利于传播孔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仁义礼智信和的思想,作者愿意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奋力前行。
是为港版序言。
乙未年冬月于北京
自序二 《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论语》和孔子,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避免了其他文明古国的中断之痛;是《论语》和孔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炎黄子孙,怎么赞誉《论语》和孔子都不为过。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总体上都是尊崇孔子、重视《论语》的。但是,近代以来,历史对孔子有所贬谪,人们也不再阅读《论语》,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所幸的是,当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外再次发现了孔子;当中华民族迈入二十一世纪,国人也开始重视《论语》。《论语》和孔子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这是思想的伟力,也是圣人的泽被。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活年代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自从司马迁提出「至圣」的说法,历代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一位教育家,前后接收学生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的贤者有七十二人;还是一位很想为官从政的政治家,倡导「仁政德治」,力图恢复上古时期特别是周朝的礼治秩序。《论语》二十篇,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解释告诉我们,《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纂,记载着孔子的言行,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弟子的言行,而弟子言行是老师思想的反映。所以,《论语》集孔子思想之大成,是孔子思想最原始的版本。学习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就不能不熟读《论语》。
有多少人读《论语》,就有多少部《论语》。每个人的读书,都是与其人生阅历紧密相关的。我的人生阅历是:中小学在「文革」时期,工作在上山下乡时期,大学在恢复高考初期,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机关工作,一干就是廿年。二〇〇〇年以来,又先后在两个地方机关工作。这份阅历表明,我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机关工作人员色彩,我读《论语》和孔子也是从机关工作人员的视角切入。因此,我把自己读《论语》和孔子的体会定格为:「《论语》与人生」。
我能够静下心来读《论语》和孔子,多少有点偶然性。记得许多年以前,读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萌发了写一篇关于孔子为官从政思想的心得体会,当时还做了一些笔记,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去年上半年,我才在工作之余,利用闲暇动笔写这篇心得体会。谁料,一写则不可收拾。《论语》博大精深、厚德载物,读之受益无穷、思如泉涌;不断成文,在报刊杂志分别刊载,林林总总,汇成这一本小册子。
《论语》和孔子的读法很多。概言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者型的,以研究考据为主;一种是大众型的,以普及通俗为主。这两种读法各有千秋,社会功能不一,很难比较。我的读法则介于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工作是分门别类梳理了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论语》注孔子,即以《论语》中的观点、敍事、人物对话及其评论来诠释孔子的每一个思想观点。这种读法的优势在于雅俗共赏。如果没有反覆阅读《论语》,没有对孔子思想的深刻把握、融会贯通,那就很难梳理清楚孔子的思想,也很难做到以《论语》注孔子。
《论语》约为一万六千字,而这本小册子却近十八万字,其中的引文有着交叉在所难免。这些交叉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分别纳入孔子不同的思想范畴加以论述,相同的引文在不同的思想范畴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本小册子的各个部分和每一篇文章互有联系,构成相互照应的整体;又有区别,相对独立成章。全书相互照应,可以帮助有时间、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全书;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可以帮助工作比较繁忙的读者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无论是阅读全书,还是阅读其中的文章,都能够产生相对完整的认识。
这本小册子的逻辑结构安排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其人》,着重刻画孔子的形象,既是思想家,又是性情中人;第二部分是《思想范畴》,着重诠释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和的理念;第三部分是《自我修身》,着重阐述孔子关于君子、士人的理想;第四部分是《积极入世》,着重谈论孔子关于教育、从政的思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论语》和孔子从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作为中国人,应该读《论语》和孔子。
作者谨记于丁亥年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