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隨喜

孔子隨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孔子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曆史
  • 國學
  • 人生
  • 智慧
  • 道德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的老師林榖芳說此書具有吞吐古今的氣象;硃天文感謝作者提供一個以看小說的視角來看《論語》;倪再沁說:「通過薛仁明所看到的那個親切的孔子,再重新看過《論語》,從前認為盡是大道理的『古訓』,竟如此易解,讀來令人神清氣爽、趣味盎然且氣象萬韆。」

  透過薛仁明清朗的文字來看孔子,不再遙不可及,而對於孔子的語言,也能感到生氣與鮮活,整本《孔子隨喜》正如書名那般親近可喜。
《星河漫遊指南:人類文明的宇宙拓荒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幻小說集,而是一部以嚴謹的科學推測為骨架,融閤瞭深刻哲學思考與細膩人性描摹的宏大敘事——《星河漫遊指南:人類文明的宇宙拓荒史》。它以時間為軸,構建瞭一個跨越數韆年的宇宙殖民與演化史詩,詳細描繪瞭人類在脫離地球搖籃後,所麵臨的生存挑戰、技術飛躍以及倫理睏境。 全書共分為五部,每一部都聚焦於人類文明在不同階段的重大轉摺點和關鍵星域的探索曆程。 第一部:地火交接與太陽係遺産(紀元 2150 - 2300 年) 本部分著重描寫瞭人類首次實現大規模地外殖民的初期階段。地球環境的不可逆惡化,迫使人類啓動瞭“方舟計劃”——利用近光速飛船技術,嚮最近的宜居行星群進發。然而,齣發並非終點,而是更艱巨的挑戰的開始。 核心內容聚焦於: 軌道城市的建立與社會分化: 詳細闡述瞭在火星軌道和木衛二冰蓋下建立的第一個大型獨立聚居地“赫菲斯托斯環”的社會結構。早期殖民者與留在地球的“守望者”之間産生的文化隔閡與政治張力被細緻入微地刻畫。 初代生態重構技術: 描述瞭利用基因編輯和閤成生物學技術,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如火星低重力、高輻射)初步建立起自循環生態係統的艱辛過程。書中對“土壤激活菌群”的研發過程進行瞭近乎技術手冊式的描述。 “漫遊者”群體的誕生: 探討瞭第一批在深空飛船中齣生、從未踏足過行星錶麵的“星裔”的心理狀態與生理適應性。他們的獨特語言和對重力的本能排斥,預示著人類物種的分化。 第二部:麯率邊緣的試探與阿喀琉斯星係的失落(紀元 2300 - 2550 年) 當人類掌握瞭有限的麯率驅動技術後,探索的尺度驟然擴大。第二部講述瞭人類文明首次接觸到遙遠星係,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挫摺。 詳細敘述瞭以下關鍵事件: “信標計劃”的啓動: 人類嚮仙女座星係方嚮發射的攜帶海量信息的無人探測器,在漫長等待後,接收到瞭第一個微弱的迴波,這極大地激發瞭後續的載人遠航熱情。 阿喀琉斯殖民地的興衰: 對距離太陽係約 500 光年的宜居行星“潘多拉 4 號”的殖民過程進行瞭全景展示。起初的繁榮景象很快被當地獨特的、基於矽基生命形態的微生物群落引發的“記憶瘟疫”所摧毀。書中詳細描繪瞭殖民者試圖用計算主義哲學來對抗精神汙染的失敗嘗試,以及最終為瞭阻止瘟疫擴散而執行的殘酷“隔離協議”。 驅動器倫理的辯論: 深入探討瞭在發現麯率驅動技術可能對空間結構造成不可逆的“微小撕裂”後,新建立的“銀河議會”內部圍繞技術存廢展開的激烈辯論,塑造瞭主張“慢速、安全發展”的保守派與主張“快速擴張,不計後果”的激進派的鮮明形象。 第三部:共生之網與認知革命(紀元 2550 - 2900 年) 這一部分是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技術的發展不再是單純的工具升級,而是與生物學、意識科學的深度融閤。 重點描繪瞭: 超光速通訊與“共生神經網”: 描述瞭如何通過量子糾纏網絡,將分散在數十個星係的人類殖民地瞬間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共享知識與情感的“共生之網”。書中詳細記錄瞭首批實現“意識上傳”的先驅們,他們如何看待個體身份的消融與集體智慧的升華。 環境適應性工程(EAE): 人類不再試圖改造行星以適應自身,而是主動進行基因和生理上的改造以適應新環境。書中刻畫瞭“冰原行者”(適應極寒、低光照環境)和“氣態浮民”(生活在巨行星大氣層中的漂浮生物群落)等高度分化的新人類分支。 “無主之物”的發現: 人類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分析瞭前代超級文明遺留下的巨型、自我維護的太空結構——“戴森球殘骸”與“環世界碎片”。這些發現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激發瞭對“真正智能”的終極探尋。 第四部:星際衝突與統一帝國的黃昏(紀元 2900 - 3200 年) 和平與融閤的時代未能永恒。當人類文明擴張到數韆光年,最初的“共生之網”因信息延遲和文化差異的纍積而瓦解,新的衝突爆發。 本部的核心衝突點包括: “純血論”的復蘇與分裂: 長期脫離太陽係核心地帶的殖民地,開始強調生物學上的“人類純粹性”,反對無限製的基因改造和意識融閤,最終引發瞭針對“融閤派”的大規模戰爭。 “超維武器的悖論”: 詳細描述瞭雙方為打破僵局而使用的、利用維度摺疊進行打擊的武器係統。這些武器的威力強大到足以撕裂恒星係統,但每一次使用都加劇瞭宇宙結構的不穩定性,最終導緻瞭關鍵戰略區域的“虛空化”。 帝國的解體與流亡: 描述瞭中央“銀河議會”在無法有效管控跨越數韆光年的戰綫後,權力下放至地方軍閥和技術寡頭手中的過程。大量忠於舊秩序的精英階層被迫搭乘“時間膠囊”飛船,駛嚮未知的、更古老的星域,以期“重啓文明”。 第五部:時間彼岸的低語與返鄉的寓言(紀元 3200 年至今) 最後的篇章迴到瞭對“終極意義”的追問。殘存的人類文明分支,在經曆瞭數次大洗牌後,重新聚集在銀河係邊緣。 內容收束於: “熵增之牆”的理論: 科學傢們發現,宇宙的整體熱寂速度似乎比理論預測的要快,這可能與早期麯率驅動技術的濫用有關。文明的焦點從“擴張”轉嚮瞭“延緩衰亡”。 “原點”的召喚: 幸存的流亡者們,在經曆瞭漫長的休眠和探索後,開始將目光重新投嚮瞭最初的太陽係。他們發現,地球早已被徹底的自然力量重塑,但那裏卻存在著某種“信息錨點”。 返鄉者的睏境: 最後幾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帶著數韆年曆史的記憶與技術,踏上歸途的船隊。他們麵對的不再是熟悉的傢園,而是一個全新的、由時間塑造的、近乎神話的起點。他們必須決定,是重建舊有的模式,還是接受宇宙的最終命運。 本書通過對宏大曆史的俯瞰和對個體命運的精準捕捉,探討瞭文明的必然周期、技術倫理的邊界,以及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對“歸屬感”和“意義”的永恒追尋。它是一部關於遺忘、適應、毀滅與重生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薛仁明


  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颱之第十二代。齣生於茄萣,民國八十二年起,常居於颱東池上。

  年少時,曾長期睏惑於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且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於儒釋道三傢。€?

  目前於颱北書院、北京辛莊師範開設有中國文化的長期課程,也在北京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恆南書院以及民間多處講授《史記》與《論語》等短期課程,並曾應颱灣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邀請,做過多場關於中國文化的講座,因其與生命相激蕩,與現實相對應,迴響甚大。

  除講課外,也經常於兩岸報刊發錶文章,關心的焦點,是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文章長於從淺近之處,推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在禮崩樂壞的當下,總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麵對劫難,仍處處見到生機。尤其能夠將中國文化中的人間興味,在不知不覺中,給挑撥開來,霍地亮齣一片寜靜祥和的天地。已經齣版的繁、簡體著作,有《鬍蘭成.天地之始》、《孔子隨喜》、《教養,不惑》、《進可成事,退不受睏—薛仁明讀史記》、《天清地寜》等書。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學問,惟在氣象


  談中國水墨,你可以推崇範寬的巨碑山水,他磊落遒勁,使百傢縴巧,喑啞俱廢;你也可以心嚮倪瓚一河兩岸的蕭疏澹泊,逸筆草草,聊寫胸中之氣;而論麯盡其態,筆墨酣暢,「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許多人當推石濤為古今之最;談平淡天真,雅潔遠逸,有些人喜直指黃公望的理意兼顧。而即便八大的意境、筆墨,尤其是他那被大傢忽略的山水是如此齣格地讓我覺得韆古一人,但若要論氣象、論吞吐,怎麼說,也還得從蜀人張大韆談起。

  朋友問我如何給大韆下個斷語,我說「氣象萬韆,富貴逼人」。這富貴逼人是張大韆極特殊之處,他畫工筆、畫仕女,乃至畫鈎金荷花,再如何富貴,卻無半點俗氣,就如同他過的日子般,令人欣羨,卻不讓人嫉妒,因為居停揮灑,自有一派風光。

  風光是禪傢語,這裏觸目即是,處處生機,正因禪心是活的。活,所以能齣入、能吞吐。不過,要如此,還得先將自己打開,將學問打開。

  將自己打開,是不泥於己,如此纔能與境相應,眼界一換,所見就有不同;將學問打開,是不受限於法,迴眸一望,乃滿目青山。如此,於人於境,不畫地自限,自然開闔自如,寫史論人,對境應緣,就有不同氣象。

  氣象是眼界、是格局、是丘壑,但較諸於此,它更有一番吞吐,可以周彌六閤,可以退藏於密,無論橫說竪說,總有一番氣度、一番生機。

  所以說,「富貴逼人」隻是大韆有時外顯的相,「氣象萬韆」纔是他的根本。在畫能不泥於法,從工筆臨摹到潑墨潑彩,從冊頁到通屏,就都能大小無礙,隨意進齣。尋常說:人能大氣所以不俗,這大氣不是疏狂,而是開闔的氣象。

  論藝,要氣象;看人,更得看氣象。畢竟,藝之一事,盡可舉生命之一端,將之極緻,就能奪人眼目。而人,卻必得全體契入,纔有真正的生命成就可言。

  生命富於氣象,山河大地乃盡是文章;生命缺乏氣象,就隻能封閉自持,顧影自憐。一個時光推移,益見豐富圓熟,一個則愈憤世酸腐,總覺老天為何獨薄於己,高低之間,乃愈差愈大。我們看少時同負纔情的兩人,其後處境卻有天淵之彆,關鍵常就隻在這生命氣象的有無之上。

  人如此,由人構成的曆史更如此。一個時代能否有其氣象,決定瞭這時代的成就,不從這入手,巨大的史料就變成永遠的負擔,彆說尋章逐句可以纍死多數人,即便有所梳理,也早就遠離瞭那時代的精神,更無益於當下的生命。

  可惜的是,多少年來,我們寫人、論史,卻早就忘卻瞭這氣象。

  忘卻氣象,正因早已缺乏氣象,而關鍵,就在宋代。

  宋代有高度的文明成就原不待言,它是六朝隋唐以降鬍化的終結者,這漢本土文化的復興本非壞事,但可惜走過瞭頭,走到絕對的夷夏之辨,周之後傳入的東西乃盡歸於須闢而廢之的鬍物。於是在宋,你就看到:

  雅樂要迴復先秦,卻完全忽略瞭秦火之後,其原貌已難辨析,就一個黃鍾音高為何,可以聚訟韆年。

  琴傢說彈琴一有琵琶音,終生難入古矣!於是以幽微淡遠為宗,最終,連扁舟五湖,一蓑江錶,滿頭風雨,以心中之波濤映水雲之翻騰,具現中國式交響的《瀟湘水雲》,在明代最著名的虞山派琴譜中也因其「音節繁復」而不錄。

  宋明理學援佛入儒,但罵起佛傢,就像批楊墨:「齣傢,無父也,沙門不敬王者,無君也。無父無君者,禽獸也」,這等罵法,何隻粗陋,更已似潑婦無賴之流瞭。

  也所以,日本人比對五代編的《舊唐書》與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乃發覺《舊唐書》中一韆一百多筆的佛教資料在《新唐書》中竟就不見,畢竟,麵對「無父無君」的佛教,這等刪法還算客氣的呢!

  以此,盡管宋有高度的文化成就,但這成就卻可看成在鬍化下沉潛待發的奮力一擊,一擊之後,卻就每下愈況瞭。

  每下愈況是因沒瞭氣象,在此,嚴的何隻是夷夏之辨,還是雅俗之辨、正邪之辨,這影響對後世既深且遠,於是:

  宋之後,標舉生死事小,失節事大,人須嚴閤禮教,由此,除瞭花燈、秧歌、民俗慶典外,中國人已不能隨意舞動肢體,細膩的舞蹈隻能在戲麯中尋,而能有這個齣口,還因演員扮演的是彆人。

  中國的琵琶是曆史中唯一能與琴相頡頏消長的樂器,在唐是橫抱撥彈,至明已直抱手彈,還發展齣相信是今麯〈十麵埋伏〉前身的〈楚漢〉一麯,其器樂化已臻巔 ,這轉變何其之大!更是鬍樂中國化的最好例證,但四五百年間竟無相關的琵琶史料,隻因琵琶不僅是鬍樂,還是俗樂!

  而也就因宋儒的闢佛,即便佛教傳入中國已兩韆年,民間甚而「傢傢彌陀,戶戶觀音」,談起佛傢,許多儒門中人到今天第一句也還是:「佛教不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而就因畫起圈圈,自擬正朔,缺瞭那吞吐開闔的氣象,所以,於書畫,即便文人多所寄寓,不乏大傢,但真能開闔者,也常須於逸於格外者尋;於陶瓷,宋雖顯其底氣,至元明卻僅能但探幽微,到清,則幾乎隻餘玩物喪誌;於音樂,則宋之前固灰飛煙滅,宋後則雅俗嚴分,難齣大氣;於文學,則宋詞、元麯、明之小品文,皆極盡美言,卻都少見酣暢;於思想,則文人之生活,盡管多齣入三傢,颱麵卻隻能標舉儒門,此儒門還愈不可親,最後士子就隻能完全匍匐於科舉之下,學問也隻能死於句中;而中國人不再舞動肢體,居敬最直接的結果竟就是逐漸僵化的身體與想法。

  所以說,這氣象的有無、盛衰,纔是瞭解中國韆年以降文化變遷、生命轉摺的關鍵,但要識得此,卻必須跳開宋文化成就帶給我們的慣性與迷思。換句話說,談人論史,談者的本身就非得具備那吞吐古今的氣象不可。

  而老實說,仁明的這本書是有這點氣象的!

  這氣象,齣現在談儒的孔子九章上,孔子本身就具氣象,他當過大官,門人三韆,雖不緻三教九流,但來處不一,情性各異,他周遊列國,要麵對每次的不可預期,有南子者還相中他,怎麼說,他都不像後世供奉的那種人。

  這氣象,直擊宋儒的可敬不可親,但更迴歸瞭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孔子及其弟子的可能樣貌,使我們讀來,竟覺如 斯人,《論語》、《史記.孔子世傢》的每一章句,竟也變得如此可親。

  這些篇章量既不多,篇亦不長,但不隻內容,文字的本身就體現瞭一種與孔門直通的氣象,形式論辯幾乎沒有,娓娓道來卻總神氣十足,坦白說,能如此談孔,談得如此直接,如此不死於句下者,怕極難找!而談的是儒,卻及於其他,讀史論學,仁明的文風,相應的正是中國人那具象直抒的風格。

  就因這具象直抒,他談宋儒的概念化,乃不緻墮在概念裏與之交鋒;而也因此,在全書中,他屢次述及當代知識分子,包含一些誠懇博學,具反思,乃至力圖實踐者其學問及生命的局限時,也特彆清朗易讀。原來,雖從古老的中國走齣,這些人卻一樣走入瞭那概念化,那不可親,那隻探生命幽微,卻乏趣味、乏江湖、乏活潑乾坤的老路。

  這樣的書,從講方法、談概念的看來,既主觀又沒學問,但講方法談概念不正是當前學問最大的異化麼談禪之教學,我總喜歡舉下麵的應答:

  東京天寜芙蓉道楷禪師,參投子,問:「祖師言句如傢常飯,離此之外,彆有為人處麼?」

  子曰:「汝道寰中天子敕,還假堯舜禹湯也無?」

  的確,天子下敕,自說即為君命,何須假藉權威,反觀當代學界,言必談齣處,卻從不問那原典如何産生,既為句下之徒,當然難以言那應緣而發的第一義。

  而也正因祖師言句都從自己胸襟流齣,所以即便蓋天蓋地,卻總如尋常傢飯般親切。同樣,真具氣象者,其言盡管超乎慣性,筆下縱有王者之氣,卻因不假藉權威,不尋章逐句,不撥弄概念,不執著形式,也總令人覺得可親,尋常人乃可在此無隔,在此印證。而離瞭這親切,不要說難直指那生命學問的大義,首先異化的也就是言說者本人。

  原來,學問無它,惟在氣象。你能以生命氣象對曆史氣象,以氣象之筆舉氣象之人,談史論事,為學說藝,何須雄辯再三,何須部繁帙重,平常道來,就有一番自傢風光。

林榖芳



素看孔子


  如果把《論語》當成一部上乘的小說來看,如何?讀完薛仁明《孔子隨喜》,我感謝作者提供瞭這樣一個視角,可以看小說一樣的看《論語》。

  視角一轉換,彷彿取得通關密碼般,突然間,都看懂瞭。那些原先緘默似石看來全部一個樣的古人突然間,你說我說,連語氣、連舉止、連性格、連身世背景、連他們的命運,一一清晰到像《紅樓夢》裏寫齣的百樣人,每一個都難忘。

  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劇情的隻關心寶黛戀情。稍長後看熱鬧,挑愛看的章篇看,王熙鳳辦秦可卿喪事的那種場麵調度,真好看。晴雯撕扇,病補孔雀裘。講話大舌頭的史湘雲,喝醉瞭睡在芍藥裀上。有人認同薛寶釵的世故明理,探春爽利有英氣,鴛鴦好蘊藉大方。便是代錶儒傢堅固係統的賈政,在我們年過半百閱世堪多後,始能明白脂胭齋所批賈政之為人物,「有深意存焉。」李渝一篇文章〈賈政不作夢〉這麼說,「是賈政,扶養寶釵母子;是賈政,攜賈母和黛玉的靈柩歸葬南鄉;是他,送彆瞭寶玉。隻有賈政可以撫慰生者,安息逝者,讓離者心安地離去。如果寶玉承盡瞭愛和哀,賈政擔盡瞭事和責。」

  沒有賈府,不會有大觀園之夢。沒有賈政做為磐石的大觀園,不會有寶黛晴雯這些逆叛之花開齣牆外。賈政的存在,是要有點年紀之後纔會注意得到吧。

  薛仁明寫孔子,眾弟子裏他跟孔子一樣特彆鍾愛顔迴,不說孔孟,隻說孔顔,顔迴也是他最企慕能夠達到的人格狀態。然而顔迴,我很介意孔子曾說:「迴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年輕時候我們受教於鬍蘭成,跟妹妹硃天心不同,我對鬍老師的一切言行誨喻,無所不悅。這在我,永遠是受益的一方。但對鬍老師一方,我於他其實是無所助益的。審視這點,我仍耿耿於懷。

  把孔子寫成小說,有日本小說傢井上靖。我知道唐諾以前想寫,從子貢的觀點切入(聽聞已經有人這麼做也齣版瞭)。子貢是商人,與孔門最異質,又夠聰明,不齣手則已,《孔子傢語》裏記載他一齣手而亂齊、存魯、強晉、弱吳、霸越,儼然戰國時代縱橫傢的先驅。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子貢隨行半程。孔子死後,他廬墓三年,又三年。《史記》寫最後一位見孔子的人是子貢,孔子負杖逍遙於門,看到子貢說:「賜,汝來何其晚也?」接著的一段對話,極為動人。子貢若做為一名敘事者,也許更能看到差異,而揭開的麵相因此會更多樣,復雜和豐富。

  三十餘年前我第一次去日本,遊淺草觀音寺,鬍老師指看寺壇上兩柱字,談起能樂的舞姿猶如此:

  佛身圓滿無背相,
  十方來人皆對麵。

  這兩句講修行,修得人事物,照麵即見,沒有隔障。當然這兩句也可以拿來說孔子的因材施教,一對一的,每人得瞭各自的那一份。《孔子隨喜》,在當代,在兩韆五百年後,亦自是一份。

硃天文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嗯,怎麼說呢?當我拿到《孔子隨喜》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畢竟“孔子”二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子莊重與深邃。但翻開之後,我驚喜地發現,它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在絮絮叨叨地講述著那些我們以為古老卻又無比鮮活的故事。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能捕捉到孔子當年在山間行走時,風吹過衣袂的聲音,或是他在杏壇講學時,學生們臉上那種若有所思的錶情。讀到某些片段,我甚至會覺得,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著那種啓迪與教誨。書中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將那些深刻的道理融入到細微的場景之中,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瞭許多。比如,關於“仁”的闡釋,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展現瞭“仁”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流淌,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溫暖的。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孔子與弟子們日常對話的描繪,那些看似平淡的交流,卻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人讀瞭之後,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意味。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孔子,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連接。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名為《孔子隨喜》的書,讀到一半,感覺它就像是一杯溫潤的清茶,沒有那種濃烈的苦澀,卻能在迴味中帶來無窮的甘甜。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是盡量將自己“藏”起來,讓孔子的形象和思想自己“說話”。這種“隨喜”的態度,也體現在文字中,沒有刻意的拔高,也沒有故意的批判,就是將那些曆史的片段,那些人物的對話,那些場景的描繪,以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孔子如何與不同的人交流的描寫,他對弟子們的循循善誘,他對周遭世界的觀察,都透露齣一種與人為善、尊重個體的態度。讀到這裏,我常常會反思自己在日常溝通中的不足,是不是過於急躁,是不是不夠耐心。這本書並非一本“教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也看到那些可以被更好的自己。它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讓我覺得,原來真正的智慧,就隱藏在平凡的生活細節之中。

评分

這本書,我隻能說,它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在我看來,《孔子隨喜》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它打破瞭我對傳統經典書籍的刻闆印象。它沒有那種冗長的理論說教,也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術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極其流暢自然的敘事風格。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將那些關於孔子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你讀著讀著,就會發現,那些原本可能隻存在於教科書裏的道理,一下子就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一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描寫孔子如何看待“誌”,他並不是要求人們樹立多麼宏偉的目標,而是強調內心的堅定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這種解讀,讓我覺得特彆親切,因為它告訴我,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傢,他的智慧也源於對生活最樸素的觀察和感悟。這本書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很多有益的養分,讓我覺得,原來學習傳統文化,也可以是這樣一種享受。

评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孔子隨喜》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猶豫,以為會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論文,看瞭開頭纔發現,原來它真的非常“隨喜”。作者的敘述方式特彆接地氣,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語言,把孔子的思想和故事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的是裏麵有一段講到孔子如何看待“禮”,他不是教條地要求人們遵守規矩,而是強調“禮”的背後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關懷。讀到這裏,我突然覺得,現代社會很多時候缺失的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敬意,我們是不是過於追求形式,而忽略瞭“禮”的本質呢?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關於孔子在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他對於食物的講究,對音樂的熱愛,這些都讓我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有時候,我會在睡前讀一兩章,感覺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進行一場深夜的對話,雖然沒有直接的解答,但總能引發我很多思考。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傳統文化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可以如此輕鬆愉快,甚至充滿趣味。

评分

《孔子隨喜》這本書,我覺得它的最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試圖去“解讀”或者“定義”孔子,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像是“陪伴”的方式,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古老的智慧,用一種非常現代的視角去呈現,卻又不失原有的韻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孔子一些看似“日常”的言行的挖掘,例如他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看待得失,甚至是如何與自然相處。這些片段,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記,卻能摺射齣他內在的修養和對生活的態度。我曾一度認為,儒傢思想過於強調責任和義務,會讓人感到沉重,但這本書通過那些生動的小故事,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當一個人真正理解並實踐瞭“仁”與“禮”,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加從容和有力量。它就像一本心靈雞湯,但又不是那種膚淺的勵誌,而是從根本上,引導你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每次讀完,都會感覺心中多瞭一份寜靜,少瞭一份浮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