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云教授序言
孔子的文化遗产 去年12月24日到今年元月2日,我受邀去马来西亚敬学书院参加他们的华人传统文化研习营。
前来参加的总人数大约五六十人左右,有许多是一家祖孙三代一起前来。年龄最大的将近八十岁,年龄最小的大约三四岁。大家井然有序,依礼听课、唱诵、写书法、画画、插花、弹琴,相与融溶,快快乐乐。我也在那享受了将近十天的礼乐生活。
我受邀去讲授「论语」,并述说华人文化的起源,华人的基本文化心理、社会伦理关系以及华人对生命的肯定、在真实人生中对幸福的追求。不论外在世界有多少变化,华人仍坚定不移的信守这一切。
而这「信守」不是固执不变,不是意识形态偏见,而是更宽阔的面对世界及自身所处的状态,确立自己的立场,以求进退有据、不失自己。
敬学书院创办人是两位年轻人,他们是师生,共同感受在这剧烈变化的时代,他们要更深刻地反省、好再次重新回溯自身生命的内在根源,走出新的生命大道。他们读书、求学,而后确定这时代既承续传统文化,又提出新的观念,以帮助华人再次、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最好学者是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
他们的敬学书院学术以孔子为宗,历代圣贤以至钱先生为学,从论语与钱先生的着作谈起,试着在今天的学制之外,有个「敬学」、「做人」、「修身」、「养性情」的地方。如此以来竟然有上百人的响应,真让人敬佩。
这也让我想起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又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甚至「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华人在孔子的生命教育下,总是怀抱着积极向前、正向乐观的心理与精神。这是孔子留给华人最好的文化遗产,我在这两位创立书院的年轻人身上看见这份温和、充满爱的力量。
而他们说:「他们都收听IC之音,是IC之音的爱好者。」他们真感谢IC之音及支持IC之音的所有人。
辛意云谨写于人学斋
电台出版序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辛意云教授讲述的《论语辛说》有声书,堂堂迈入第十卷。
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的学习,一路走来让我们认识到论语的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时间场域,也看到孔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论语对现代生活的应用。
例如在本卷的子罕篇第三章,孔子说到礼仪的演变,过去使用细麻织成冠冕,到了孔子的时代大家都改用黑丝,节省多了,孔子认为这是合理的,他从善如流。但是说到臣子晋见君王的礼仪,本来是先在堂下行礼再登堂,却简化成直接登堂行礼,孔子就说这样不行,这失去了恭敬的心意,应该要恢复原来的礼制。在恭与俭(简)之间,孔子的拿捏仍守住中道,这份慎重应可回答现在许多人的问题。
又说到对物质无止尽的追求、孔子称赞大禹的节约与对大环境的维护,辛意云教授在这里延伸出当年他在钱穆大师课间曾听老师说,当今世界认定国家社会的进步指标是经济不断的成长,但是这地球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穷,这不是有问题的吗?当时在场的学生,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钱穆大师的质疑?果然,在来到二十一世纪,英国出版了《谁说经济一定要成长?献给地球的经济学》,唿吁大家考虑现在的生态系统已经不能负担我们的消耗了,需要重新省思旧日的标准。传统学术思想对今日世界提出的询问,仍是如此犀利、如此零时差,怎不令人叹息。
颜渊曾这样赞叹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随着辛教授的讲解,我们也忍不住要发出同样的赞叹,论语的学问精深似海,浩瀚如空,的确是我们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智慧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