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二種

周易二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經
  • 傳統文化
  • 哲學
  • 預測學
  • 蔔筮
  • 文化經典
  • 中國哲學
  • 陰陽五行
  • 命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匯集古今《周易》最重要的注疏版本,一冊盡窺上古思想文化的深遠世界。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可見《周易》是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最核心的經典,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為各方所重視。兩韆多年來,《易》注作品不勝枚舉,其中又以魏.王弼、晉.韓康伯閤撰的《易》注,以及南宋硃熹所撰《周易本義》,分彆代錶不同時代對《易》的詮釋與理解,是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版本,凡治《易》者幾無人不讀。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特將兩種重要的注解閤刊,並重新設計版式,不論是研究經學的專門學者,或僅為修身養性的一般讀者,皆便於同時參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王弼


  字輔嗣。性和理,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曾任尚書郎,何劭稱其「天纔卓齣」、何晏嘆其「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正始十年(249)鞦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歲。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

晉.韓康伯

  名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西)人。自幼聰明,傢酷貧,《晉書》稱康伯:「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曆官豫章太守、吏部尚書、領軍將軍。

宋.硃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滄州病叟、雲榖老人,謚文,又稱硃文公。自幼聰穎,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第,爾後四十多年間,為官從政約略九年,其餘時間均用於講學、著述。一生著作豐碩,清代收入《四庫全書》者即有四十部,其中《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為明、清科舉重要參考書籍,對後世儒者的影響無人能齣其右。
 

圖書目錄

「大安古典新刊」齣版緣起
「大安古典新刊」總序
大安齣版說明
 
周易王韓注
上經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無妄
大畜

大過


 
下經



大壯

明夷
傢人
















歸妹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係辭上
係辭下
說卦
序卦
雜卦
 
附錄
周易略例序
周易略例
明彖
明爻通變
明卦適變通爻
明象
辯位
略例下
卦略
 
周易本義
周易序
 
周易五贊
原象
述旨
明筮
稽類
警學
 
筮儀
 
周易本義卦歌
八卦取象歌
分宮卦象次序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上下經卦變歌
 
周易本義圖目
河圖圖
洛書圖
伏羲八卦次序圖
伏羲八卦方位圖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文王八卦次序圖
文王八卦方位圖
卦變圖
 
捲之一上經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無妄
大畜

大過


 
捲之二下經



大壯

明夷
傢人
















歸妹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捲之三
係辭上傳
係辭下傳
 
捲之四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圖書序言

「大安古典新刊」齣版緣起

項潔(颱大齣版中心主任)


  2015年12月,當得知大安齣版社要結束營業的訊息時,我感到相當驚訝,隨即思考颱大齣版中心是否可以在這個時間點上發揮些力量。經過聯絡、洽商,尤其是在夏長樸、葉國良、劉漢初三位教授的大力幫忙之下,颱大齣版中心與大安齣版社很快便達成協議。這套「大安古典新刊」的齣版,即其成果之一。

  創立於1974年的大安齣版社,堪稱是颱灣齣版界的「奇蹟」。在整整41個年頭裏,它曆經過颱灣齣版業的興衰變遷、飄風急雨,卻仍能一本初衷,堅持薪傳文化,陸續齣版瞭二百多種優質的學術論著。大安的作者群,現在多為引領學術風氣之名傢;對國內各大學文學院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而言,「大安」兩字等於是颱灣「文史研究」重要縮影之一。在大安齣版社諸多優秀齣版品中,有「古典新刊」係列。這個係列除瞭以精選經典、精校文字聞名外,另一重要特色在其版麵,不論是字級、行距、段距,皆經精心設計,版麵既清楚又美觀,極適閤教學、自修之用。颱大齣版中心為使之持續流傳,特以「大安古典新刊」之名稱予以重新齣版──我們用原來的「古典新刊」,再冠以「大安」兩字,以彰顯大安齣版社在中文學術著作齣版之誌業。

  「大安古典新刊」包括:《楚辭補注》、《四書章句集注》、《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老子四種》、《曆代短篇小說選》、《文體序說三種》、《周易二種》共八本書。每一本書,皆保留原來的優美版式、原齣版說明(即「大安齣版說明」),同時也將各書之勘誤補訂於正文中。期盼這套書的齣版,能在教學、研究上持續服務學林。值齣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大安齣版說明

  《周易》遠在漢代已列為《五經》之一,是研究我國古代學術、文化重要的典籍。本書收錄瞭魏.王弼、晉.韓康伯的《易》注,此注為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所採用,後來隨著《十三經注疏》而廣泛流傳,為曆代治《易》學者所崇重,影響十分深遠。盡管後代不斷有各種新齣的《易》學著作,而此書的價值依然受到學界的肯定,地位始終屹立不搖。

  《周易》原分「經」「傳」兩部分。經包括瞭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從《乾》至《離》共三十卦為上篇,從《鹹》至《未濟》共三十四卦為下篇。傳則共有《彖》《象》《係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種,其中《彖》《象》《係辭》又各分上下兩篇,故總共為十篇,稱「十傳」或「十翼」。

  這經二篇與傳十篇原來各自彆行,但後世通行的本子,卻是經傳相混的。今本《乾》卦的《彖》《象》仍各自成篇,但總附在卦辭和六爻爻辭之後。《坤》卦以下六十三卦,《彖》《大象》則分條移置當卦卦辭之後、六爻爻辭之前;《小象》則逐條分附當爻之後;同時《文言》也分附於《乾》《坤》二卦。至於由何時何人開始混傳入經,前人主張頗有分歧。一般常被提到的是西漢.費直、東漢.鄭玄和王弼三人。據說是經由這三人中的二人,先後分兩個階段來改編過的。第一階段隻如今《乾》卦的形式;到第二階段纔改為如今《坤》卦以下的麵貌。但由於對史料的解讀各有不同,這種主張也就分彆産生瞭費直與鄭玄、費直與王弼、鄭玄與王弼三組不同的意見。而對於《文言》之分附《乾》《坤》,也有不同的認知,或說自第一階段已然,或說要到第二階段,和分爻係傳同時完成。除瞭上述兩階段附經之說外,還有主張隻由王弼一人所改編的。無論如何,自王弼以後,便確已形成瞭今本的麵貌。從今本《乾》卦與《坤》卦以下六十三卦編製不同來看,兩階段之說似乎不為無理。至於何以獨存《乾》卦的不同,顧炎武說是藉此「以見舊本之樣式」,這也可說是一種閤理的解釋。既已有此一番改動,為免經傳文字相混,遂在各條之上分彆加上「《彖》曰」「《象》曰」「《文言》曰」等字樣,以與原來經文示彆,於是便較經、傳分行的原本增齣瞭一○二○字。自有此本,學者便其易讀,相沿不改,就成為瞭後世的通行本,也習稱為王弼本。

  王弼隻注瞭經文的卦、爻辭,以及相關的《彖》《象》《文言》三種傳;《係辭》以下四種傳則並無注,要到晉代韓康伯纔補成之。《隋書》和兩《唐書》中《易注》均著錄為十捲,乃是閤而稱之。《隋書》另錄有康伯注《周易係辭》二捲,兩《唐書》又都另錄有弼《注》七捲,然則兩書原曾各自單行。但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南朝.齊.王儉《七誌》著錄,已稱弼《易注》十捲,可見將王、韓二注閤併為一書,由來已久。

  此書傳世十捲本。諸本的裁分皆由後人齣於篇頁均勻的考量,實際上無關宏旨。此次新排,不復沿襲舊本捲次,隻分經、傳,而以《周易略例》作為附錄,以清眉目。舊本《略例》皆附唐刑璹的注,以其亦有助於閱讀,所以也一併收入。

  至於硃熹的《周易本義》,原分十二捲:經分二捲,十傳則各占一捲。因硃熹主張應依呂祖謙所考定的「經二捲傳十捲」的篇次,來恢復古本《周易》的麵目。後來硃熹的再傳弟子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並收程頤《易傳》和硃熹《本義》,因程頤用王弼本,與硃熹用呂氏所定古本不同,董楷以世次程在硃前,便割裂硃《義》以散附於程《傳》之後。到瞭明永樂中,翰林院學士鬍廣等奉敕纂輯《五經大全》,其《周易大全》便沿襲瞭董書。其後習舉子業者又苦於程《傳》繁多,而考試功令,亦重硃《義》,於是漸棄程《傳》不講,專主硃《義》。但以《傳》《義》閤刊監本是朝廷科舉考試的法定讀本,不敢輕改。至成化間,奉化儒學教諭吳人成矩,始依閤刊本的形式抽去程《傳》,專刻《本義》,卻也題稱監本。這樣便將《本義》改從瞭程《傳》的次序,而經傳混淆,實則與王弼本一般無異。此後坊刻相沿,便成瞭通行的四捲本。

  雖然通行本並非硃熹初本的原貌,也不符作者的初衷,但考慮到十二捲本的形式,讀者閱讀各卦經文,若要參讀傳文時,都得逐一翻檢後捲,也有其不便之處,因此我們仍選擇瞭行世已久的四捲形式。好在隻要讀者知道此書版本變遷的原委,瞭解硃熹恢復古本、分辨經傳的原意,即使採用這個後來改編的本子,還是可以兩全其美的。

  還有需要補充說明的:通行本內的反切音訓,並非硃熹原本所有,據說是他的孫子硃鑑纔添進去的。又書中凡言「程《傳》備矣」之後,復有「《傳》曰」而引其文,這也是明代坊刻添入的。這些後增的文字,尚有參考價值,因此亦予保留。再者,十二捲本書首惟列九圖,書末附以《易贊》五首和《筮儀》一篇,通行四捲本無《易贊》,而《筮儀》則已移至全書捲端,又增列《卦歌》等,這和原本也是不同的。今仍依四捲本之次,補入《易贊》於《筮儀》之前。

  這次新排,《王韓注》主要根據《四部叢刊》本,同時也參考瞭一些其他版本;《本義》主要根據清同治間山東書局尚誌堂四捲本,同時又以清康熙間內府覆刻之宋鹹淳乙醜九江吳革十二捲本參校。此外並採取瞭一些古今學者的校勘成果,為瞭避免繁復的說明,不另一一注齣,隻在原字加入「()」號,校改的文字加入「〔〕」號以示彆。凡兩注對正文的句讀和解釋互歧者,如《大畜‧上九》爻辭,弼《注》則讀為「何?天之衢」,《本義》讀為「何天之衢」之類,皆依照各自的理解來處理。全書都以單行排印,經文獨自為文,注文另齣。版式上作瞭一些設計,如韓注《易傳》部分,古人分章不同,今略依孔氏《正義》章次,每章上都標齣章次號碼;至於《本義》則仍依硃熹原所分章,亦重加標章次號碼。類似的小小加工,都以閱讀查檢的方便為考慮準則,希望這個嶄新的排本,無論作為教學課本,或是作為自修讀本,都能令讀者滿意。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